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耷(1626—1705),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晚年号“八大山人”。其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存世作品有《水木清华图》、《荷花水鸟图》、《双鹰图》、《松石图》等。奇石作为一种天然石质艺术品,其画面构图毕竟不像人间画师那样“规整”,线条、色块、着墨及其摆布也不是特别“有序”。因此,审视八大山人的绘画风格和笔墨技法,对于我们鉴赏花鸟鱼虫画面石,尚有不少借鉴之处。
以形写情,变形取神
写意画强调作者的个性发挥,作画往往不拘常规,肆意涂写,但“乱”而不乱,表露的是一种情绪、一种情感,甚至是一种“叛逆精神”。因此,写意画主张神似,不求形似求神韵。八大山人取物造形旨在意象,笔简意赅,以形写情,体现其孤傲落寞、愤世嫉俗的真情实感。毕竟是明朝宗室,从王爷变成“逸民”,承受着国亡家破之痛,为此他长期隐姓埋名,先后沦为僧道。正是这种特殊身世,使其作品多通过怪奇的变形画来表现。例如他所画的鱼鸟等,寥寥数笔,似是而非,缘物抒情,物象人格化。
在赏石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种情形,虽为天工造物,但总觉得像是刻意表达某种情感或者暗示什么。例如,画面石“残荷”(图一),仅有两片变了形的、焦黄残败的荷叶,根部也露出泥土,歪斜地浮在水面上,似乎有“残花败朵、将欲入泥”的感觉。从理论上讲,图纹石包括画面石、纹理石和文字石,就是以优美的图案、纹理或文字为主要表现要素,让观赏者观其图纹、赏其寓意、悟其哲理。特别是欣赏与写意画相似的抽象、意象类图纹石,“求神韵、重写意”也是我们鉴赏的一贯要求。这方画面石好像一幅意象类写意画,所表达的主题——荷花,看上去干枯残缺、萎靡不振,而周围又是那样的宁静,已看不到生机和希望了。这就像八大山人的画,暗示自己不管多么高雅和爱国,但终究是没有希望的爱,国家如同原本美丽的鲜花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衰败、脱落和凋零。虽然石不能言,但画面迹象总能显现某种情景,当然这里面肯定渗透着观赏者的情感。
着墨简淡,运笔奔放
写意画就是用简练的笔法,来描绘所要描绘的对象。往往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描绘物象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八大山人笔墨清脱纯净、使墨简炼,不拖泥带水。在创作上,他取法自然,笔墨“干擦而能滋润明洁”,表现的是一种“奔放”。他的作品大气磅礴,独具匠心,尤其在笔墨运用上,灵活机动、极富变化,形成纵横驰骋、狂放不羁、酣畅淋漓的个人风格。
鉴赏画面石本质上是透过石之形态、质地、纹理、色泽等等自然要素,对奇石主赏面的一种认知或感悟,有的时候是刹那间蓦然而生的顿悟或灵感。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人的情感与石体高度融合,即所谓“天人合一”,方能达到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画面石顾名思义,以欣赏画面图案为主,而石之天然纹理、线条和色块所形成的秀美图案(包括背景元素),其基本鉴赏要求与书画作品是一致的。如画面石“白鹭”(图二),使墨简约淡雅,笔力遒劲洒脱,收放自若。从动作上分析,像是一只白鹭刚从天空飞到地面,在惯性作用下,身体前倾,双爪抓地,脖颈缩回,头部和眼睛拉长变形;似乎将物象人格化,反映寄托某种思想情感,抑或憎恨、抑或焦虑、抑或变革,想要干些什么似的。如果从绘画布局、用笔分析,倒像是传统的“勾染烘托”的表现手法。整体形意生动,夸张有度,耐人回味。犹如八大山人的画品,虽然用墨淡淡、逸笔草草,但力逐神似、气势飞扬、意蕴深刻。
布局疏朗,意境空旷
写意花鸟画是以高度概括、洗练为特征,不苛求工细致微,而是用简练的笔墨,概括的语言求其大形、大神、大气、大势、大趣、大意境。八大山人的画构图缜密、写意空阔。其花鸟画最突出特点是“少”,用他的话说是“廉”,表现为描绘的对象少、塑造形象用笔少。但少而不薄,少而不贫,少而有味,少而有趣。每每一条鱼、一只鸟、一棵树、一朵花,便可构成一幅完整的画。尤其将少许物象在二维空间中摆放,充分利用空白,“计白当黑”,不多,不少,不奢侈,不节约。
在观赏石鉴赏实践中,我们的第一感观是看形状、色泽、纹理好不好;而后要看是否层次分明、浓淡有致,是否构图奇特、刻画有趣;最后才是品味是否情景交融、形神兼备,是否主题明确、蕴意深邃,从而达到赏石的最高境界。这些观点与绘画理论都是一致的。如画面石“寒雀”(图三)。夏日的麻雀叽叽喳喳,欢歌雀跃,让你午休都不得安宁;而每当严冬,特别是白雪盖地、无食可啄时,显得是那样的凄凉和无助。此时,它独足而立,站在厚厚的积雪上,不但胸腹泛白,而且整个身体也被雪花染白或衬白,寒冷饥饿袭来,身体不由地紧缩,往日的“精气神”少了许多。就像画家作画,除了笔墨技法娴熟外,还要准确把握描绘对象的特征、不同季节的形态、神态及色彩变化,这些在“寒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风格上,画面干净、空旷,“留白”起了重要作用。犹如八大山人的鱼图,虽未画水,但“满纸皆水”,鱼戏水中。此石也是如此,虽未画雪,但满地皆雪,鸟伫雪中。也许上苍正是借用了冰雪这种明洁宁静的格调,来反映它对人间枯索冷寂、满目凄凉的无奈心境。
精力充沛,气势雄壮
花鸟画的内容题材极为广泛,各种花卉、蔬果、鸟、鱼、虫、动物、植物等皆为范围之内。但不论画什么,都要有神韵、有气势,显出“精气神”来。八大山人作画情思涌动、笔法狂草、气势豪迈。他笔情恣纵、苍劲圆秀、逸气横生;他笔下的鸟虫,有的昂头耸翅,有的俯首挺胸,一副傲慢倔强的姿态。他的“阔笔”大写意画,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进行象征和寓意,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大胆夸张,使得物象突出、主题鲜明,夸張得趣、笔简意繁,精神饱满、神情毕具。
画面石作为一种“石质艺术品”,由于石头的物质成分(颜色)不同或结构、构造不同,在石体中形成了条带、纹理,而这些不同颜色、不同物质形成的点、线、面巧妙组合,构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图案或画面,从而使我们的鉴赏有了依据,这个依据就是美学理论和绘画原理。例如,画面石“泳蛙”(图四)。此石石质细腻,石形完整,体形较大,重二百千克。画面通体只有两色,底色为棕红色,主题形象是一只青蛙,辅助物是一河流水,色彩均为白色。蛙之形象夸张而生动,一只大眼、一只小眼;两条后腿伸曲有力,形态自如,动感十足;青蛙顺势而泳,奋力向前,精力充沛。犹如八大山人之画,线条摆布苍劲,经营位置恰当,使笔放纵流畅。想起十六岁的毛泽东在湘乡高等小学堂读书时写的《七绝·咏蛙》,诗曰:“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诗中以蛙喻虎,显示出少年毛泽东的雄心壮志。此石意蕴很好,它预示人们,既要学会顺应时代,又要敢于搏击风浪,不断提升驾驭能力。
以形写情,变形取神
写意画强调作者的个性发挥,作画往往不拘常规,肆意涂写,但“乱”而不乱,表露的是一种情绪、一种情感,甚至是一种“叛逆精神”。因此,写意画主张神似,不求形似求神韵。八大山人取物造形旨在意象,笔简意赅,以形写情,体现其孤傲落寞、愤世嫉俗的真情实感。毕竟是明朝宗室,从王爷变成“逸民”,承受着国亡家破之痛,为此他长期隐姓埋名,先后沦为僧道。正是这种特殊身世,使其作品多通过怪奇的变形画来表现。例如他所画的鱼鸟等,寥寥数笔,似是而非,缘物抒情,物象人格化。
在赏石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种情形,虽为天工造物,但总觉得像是刻意表达某种情感或者暗示什么。例如,画面石“残荷”(图一),仅有两片变了形的、焦黄残败的荷叶,根部也露出泥土,歪斜地浮在水面上,似乎有“残花败朵、将欲入泥”的感觉。从理论上讲,图纹石包括画面石、纹理石和文字石,就是以优美的图案、纹理或文字为主要表现要素,让观赏者观其图纹、赏其寓意、悟其哲理。特别是欣赏与写意画相似的抽象、意象类图纹石,“求神韵、重写意”也是我们鉴赏的一贯要求。这方画面石好像一幅意象类写意画,所表达的主题——荷花,看上去干枯残缺、萎靡不振,而周围又是那样的宁静,已看不到生机和希望了。这就像八大山人的画,暗示自己不管多么高雅和爱国,但终究是没有希望的爱,国家如同原本美丽的鲜花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衰败、脱落和凋零。虽然石不能言,但画面迹象总能显现某种情景,当然这里面肯定渗透着观赏者的情感。
着墨简淡,运笔奔放
写意画就是用简练的笔法,来描绘所要描绘的对象。往往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描绘物象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八大山人笔墨清脱纯净、使墨简炼,不拖泥带水。在创作上,他取法自然,笔墨“干擦而能滋润明洁”,表现的是一种“奔放”。他的作品大气磅礴,独具匠心,尤其在笔墨运用上,灵活机动、极富变化,形成纵横驰骋、狂放不羁、酣畅淋漓的个人风格。
鉴赏画面石本质上是透过石之形态、质地、纹理、色泽等等自然要素,对奇石主赏面的一种认知或感悟,有的时候是刹那间蓦然而生的顿悟或灵感。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人的情感与石体高度融合,即所谓“天人合一”,方能达到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画面石顾名思义,以欣赏画面图案为主,而石之天然纹理、线条和色块所形成的秀美图案(包括背景元素),其基本鉴赏要求与书画作品是一致的。如画面石“白鹭”(图二),使墨简约淡雅,笔力遒劲洒脱,收放自若。从动作上分析,像是一只白鹭刚从天空飞到地面,在惯性作用下,身体前倾,双爪抓地,脖颈缩回,头部和眼睛拉长变形;似乎将物象人格化,反映寄托某种思想情感,抑或憎恨、抑或焦虑、抑或变革,想要干些什么似的。如果从绘画布局、用笔分析,倒像是传统的“勾染烘托”的表现手法。整体形意生动,夸张有度,耐人回味。犹如八大山人的画品,虽然用墨淡淡、逸笔草草,但力逐神似、气势飞扬、意蕴深刻。
布局疏朗,意境空旷
写意花鸟画是以高度概括、洗练为特征,不苛求工细致微,而是用简练的笔墨,概括的语言求其大形、大神、大气、大势、大趣、大意境。八大山人的画构图缜密、写意空阔。其花鸟画最突出特点是“少”,用他的话说是“廉”,表现为描绘的对象少、塑造形象用笔少。但少而不薄,少而不贫,少而有味,少而有趣。每每一条鱼、一只鸟、一棵树、一朵花,便可构成一幅完整的画。尤其将少许物象在二维空间中摆放,充分利用空白,“计白当黑”,不多,不少,不奢侈,不节约。
在观赏石鉴赏实践中,我们的第一感观是看形状、色泽、纹理好不好;而后要看是否层次分明、浓淡有致,是否构图奇特、刻画有趣;最后才是品味是否情景交融、形神兼备,是否主题明确、蕴意深邃,从而达到赏石的最高境界。这些观点与绘画理论都是一致的。如画面石“寒雀”(图三)。夏日的麻雀叽叽喳喳,欢歌雀跃,让你午休都不得安宁;而每当严冬,特别是白雪盖地、无食可啄时,显得是那样的凄凉和无助。此时,它独足而立,站在厚厚的积雪上,不但胸腹泛白,而且整个身体也被雪花染白或衬白,寒冷饥饿袭来,身体不由地紧缩,往日的“精气神”少了许多。就像画家作画,除了笔墨技法娴熟外,还要准确把握描绘对象的特征、不同季节的形态、神态及色彩变化,这些在“寒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风格上,画面干净、空旷,“留白”起了重要作用。犹如八大山人的鱼图,虽未画水,但“满纸皆水”,鱼戏水中。此石也是如此,虽未画雪,但满地皆雪,鸟伫雪中。也许上苍正是借用了冰雪这种明洁宁静的格调,来反映它对人间枯索冷寂、满目凄凉的无奈心境。
精力充沛,气势雄壮
花鸟画的内容题材极为广泛,各种花卉、蔬果、鸟、鱼、虫、动物、植物等皆为范围之内。但不论画什么,都要有神韵、有气势,显出“精气神”来。八大山人作画情思涌动、笔法狂草、气势豪迈。他笔情恣纵、苍劲圆秀、逸气横生;他笔下的鸟虫,有的昂头耸翅,有的俯首挺胸,一副傲慢倔强的姿态。他的“阔笔”大写意画,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进行象征和寓意,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大胆夸张,使得物象突出、主题鲜明,夸張得趣、笔简意繁,精神饱满、神情毕具。
画面石作为一种“石质艺术品”,由于石头的物质成分(颜色)不同或结构、构造不同,在石体中形成了条带、纹理,而这些不同颜色、不同物质形成的点、线、面巧妙组合,构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图案或画面,从而使我们的鉴赏有了依据,这个依据就是美学理论和绘画原理。例如,画面石“泳蛙”(图四)。此石石质细腻,石形完整,体形较大,重二百千克。画面通体只有两色,底色为棕红色,主题形象是一只青蛙,辅助物是一河流水,色彩均为白色。蛙之形象夸张而生动,一只大眼、一只小眼;两条后腿伸曲有力,形态自如,动感十足;青蛙顺势而泳,奋力向前,精力充沛。犹如八大山人之画,线条摆布苍劲,经营位置恰当,使笔放纵流畅。想起十六岁的毛泽东在湘乡高等小学堂读书时写的《七绝·咏蛙》,诗曰:“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诗中以蛙喻虎,显示出少年毛泽东的雄心壮志。此石意蕴很好,它预示人们,既要学会顺应时代,又要敢于搏击风浪,不断提升驾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