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宁市上林县北部有一个革命老区——塘红乡,乡里有一个历史文化遺迹——石南海,这里自古流传着“石南海龙子特掘报恩”(“特掘”为状语,“特”指未婚男子,“掘”指没有尾巴)的壮族传说,慈孝文化、革命精神润养着这里的百姓。
上林县塘红乡中心学校(以下简称塘红中心学校)“灵润教育”体系的形成,就得益于这种文化与精神的浸润。近年来,该校以壮乡龙母文化为根基、以红色革命传统为底色、以壮汉双语教学为平台,致力于创办上林县壮族文化德育示范校、革命传统教育特色校和水生态科普实践基地校。
“灵动课堂”
“慈孝”是龙母文化的核心,也是塘红中心学校“灵动课堂”的中心内容。“我们开发‘慈孝课程’,是想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活动,让学生懂得孝亲敬老、感恩社会,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合格学生。”该校校长谭兰谋说。
塘红中心学校“慈孝课程”内容丰富,其中每年重阳节都开展的“敬老节”,让该校学生蒙雅琪“难忘而且收获很大”。为了表演好节目,她和同伴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节目编排、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她学会了不少新的舞蹈动作和歌曲。在和爷爷奶奶们的互动中,她听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了解了一些好玩的壮族风俗,还学会制作一些壮族美食,更真切地认识到老人需要陪伴,自己应该花更多时间陪伴自己的爷爷奶奶。“在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养成了一颗孝心。”她说。
学生韦成阳则在学校的“红色课程”中培养了爱国情怀。韦成阳特别喜欢“红色课程”,尤其是上课时老师会给大家播放历年的国庆阅兵仪式,看着英姿飒爽的军人、现代化的武器,他就会觉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平时,老师还会给我们讲古代伟人、抗日英雄们的英勇事迹,这令我很向往。”他说。
塘红中心学校的“灵动课堂”体系,还包含水生态课程、民族语言课程两个子课程。水生态课程是通过建设“水生态科普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养殖和水上种植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节约用水。民族语言课程则设置有快乐壮文、壮文讲故事等内容,通过教授学生壮语发音、音调、歌曲,让学生能够使用壮语进行交流。
塘红中心学校还积极探索有趣、有效的壮汉双语课堂教学方法,通过“基本知识教学+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夯实壮语学习基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资料收集和分析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真正体会到壮语学习的快乐。
“通过打造‘灵动课堂’,我们的课堂变了个样,学生学得很积极,老师教得也很轻松愉快,实现了学生和教师的双发展。”塘红中心学校教师樊遄深有感触地说。
“灵润德育”
塘红中心学校的“灵润德育”和“灵动课堂”有相似之处,但“灵动课堂”的主阵地在课堂,而“灵润德育”的主阵地是活动。
“石南海体验活动”是塘红中心学校“灵润德育”活动体系中一项特色活动。该校每个学期都会分批次组织学生徒步前往石南海,通过走一走、看一看、拍一拍、画一画、写一写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收集关于龙母文化的资料,听取“石南海龙子特掘报恩”有关的传说和故事,感受石南海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遗韵。
“看了石南海,我觉得我们这里的景色不比外面的景区差,真是太美了。而且,这里还流传着那么美好的传说。在‘慈孝课程’中,我理解了什么是孝心、爱心,通过去石南海体验,我对孝心、爱心有了更加真切的体会。”塘红中心学校学生韦瑾一边指着手上的画一边向记者介绍。这幅画是她在石南海画的,画上一个妇人在石南海边上洗衣服,在妇人的旁边躺着一条小小的龙。虽然笔力还很稚嫩,但体现了她对龙母文化的理解。
不仅有现场体验,学生回校后,塘红中心学校还会举办“写家乡”征文比赛、“画家乡”摄影绘画展,以及利用班会课进行感悟分享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文字、视频、照片或PPT、情景剧等丰富而有趣的形式,展示、表达自己的感受、收获,以及自己对龙母文化的理解。
龙母文化活动、红色教育活动,是塘红中心学校“灵润德育”活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校以每年“三月三”当天上林县举办隆重的“龙母文化节”为契机,组建了节目表演队和小小志愿者队。表演队参加文化节的文艺汇演,志愿者队则作为迎宾礼仪、环保小卫士,为来宾唱迎宾歌、敬迎宾茶,维护整个活动区域的干净整洁。这样的活动一举多得,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安全卫生意识和待人接物的能力。
每到清明节,塘红中心学校都会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邀请当地的革命前辈或了解当年革命历史的老人给学生讲革命故事,让学生了解当地的英雄人物。祭扫回校后,该校还会通过广播站播放红歌,开展诵读红色诗篇等活动,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平时,该校还要求各班利用班会课,带领学生读地方志、村镇发展史及红色著作等,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热爱和平的精神。
“我非常喜欢这些活动,感觉心灵得到了洗礼!”塘红中心学校学生韦嘉欣如是说。
“灵趣天地”
“为了培养有民族文化之根的学生,我校不仅改革了课堂教学、德育活动,还将本地的民族体育项目、民族技艺引进学校,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搭建更大的舞台,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灵趣天地’。”谭兰谋说。
每年“三月三”期间,塘红中心学校的师生都会有整整一周的时间去感受“三月三”的各种风俗,形成了该校独具特色的“三月三民族文化周”活动。“这项活动可好玩了,我们都非常喜欢。在一周时间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好看的民族服装表演,可以跟来宾们一起跳舞,还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壮族美食。”该校学生韦瑾兴奋地说。
作为女生,韦瑾最喜欢文化周活动中的“民族服装秀”。她告诉记者,“民族文化秀”有两大活动:民族服装展示活动,由学生当小模特,穿着各种颜色、各种款式的民族服装,展示民族服装别样的美;创意民族服装展示活动,则由学生用报纸、废旧布条、彩带或植物的藤条和叶子等,自主设计自己喜欢的服装,并亲自穿上进行T台走秀。这些活动都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月三民族文化周”活动,让塘红中心学校的学生们全面领略了壮族的各种文化;在大课间活动、体育课中融入民族体育项目,则让学生们体会到了壮族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抛绣球是该校学生韦成阳特别喜欢的一项运动,因为这项运动“很有挑战性”。他告诉记者,要完美完成这项运动,第一个挑战是准确地将绣球抛过有近10米高的铁圈;第二个挑战是要与在另一头接球的队员形成很好的默契。“抛绣球不仅需要力气,还需要准头。你不能乱抛,不然接球的人会很累。我觉得这项运动很能锻炼一个人的毅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我知道要做好一件事不能半途而废。”韦成阳说。
除此之外,塘红中心学校还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目前,该校组建了艺术、体育、棋牌三大类兴趣小组,其中有鼓号队、壮语合唱队、竹竿舞队、乒乓球队、啦啦操队、五子棋队、军棋队等,基本满足了学生的兴趣需求。
近年来,塘红中心学校在广西壮汉双语小学校长模块化项目陈向阳教授专家组的指导下,持续深挖当地民族文化育人内涵,逐渐形成了由“灵动课堂”“灵润德育”“灵趣天地”等板块构成的“灵润教育”文化体系。“今后,我们将继续深耕,让学校在内涵发展的路上越走越好。”谭兰谋说。
(责编 蒋海兰)
上林县塘红乡中心学校(以下简称塘红中心学校)“灵润教育”体系的形成,就得益于这种文化与精神的浸润。近年来,该校以壮乡龙母文化为根基、以红色革命传统为底色、以壮汉双语教学为平台,致力于创办上林县壮族文化德育示范校、革命传统教育特色校和水生态科普实践基地校。
“灵动课堂”
“慈孝”是龙母文化的核心,也是塘红中心学校“灵动课堂”的中心内容。“我们开发‘慈孝课程’,是想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活动,让学生懂得孝亲敬老、感恩社会,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合格学生。”该校校长谭兰谋说。
塘红中心学校“慈孝课程”内容丰富,其中每年重阳节都开展的“敬老节”,让该校学生蒙雅琪“难忘而且收获很大”。为了表演好节目,她和同伴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节目编排、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她学会了不少新的舞蹈动作和歌曲。在和爷爷奶奶们的互动中,她听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了解了一些好玩的壮族风俗,还学会制作一些壮族美食,更真切地认识到老人需要陪伴,自己应该花更多时间陪伴自己的爷爷奶奶。“在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养成了一颗孝心。”她说。
学生韦成阳则在学校的“红色课程”中培养了爱国情怀。韦成阳特别喜欢“红色课程”,尤其是上课时老师会给大家播放历年的国庆阅兵仪式,看着英姿飒爽的军人、现代化的武器,他就会觉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平时,老师还会给我们讲古代伟人、抗日英雄们的英勇事迹,这令我很向往。”他说。
塘红中心学校的“灵动课堂”体系,还包含水生态课程、民族语言课程两个子课程。水生态课程是通过建设“水生态科普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养殖和水上种植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节约用水。民族语言课程则设置有快乐壮文、壮文讲故事等内容,通过教授学生壮语发音、音调、歌曲,让学生能够使用壮语进行交流。
塘红中心学校还积极探索有趣、有效的壮汉双语课堂教学方法,通过“基本知识教学+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夯实壮语学习基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资料收集和分析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真正体会到壮语学习的快乐。
“通过打造‘灵动课堂’,我们的课堂变了个样,学生学得很积极,老师教得也很轻松愉快,实现了学生和教师的双发展。”塘红中心学校教师樊遄深有感触地说。
“灵润德育”
塘红中心学校的“灵润德育”和“灵动课堂”有相似之处,但“灵动课堂”的主阵地在课堂,而“灵润德育”的主阵地是活动。
“石南海体验活动”是塘红中心学校“灵润德育”活动体系中一项特色活动。该校每个学期都会分批次组织学生徒步前往石南海,通过走一走、看一看、拍一拍、画一画、写一写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收集关于龙母文化的资料,听取“石南海龙子特掘报恩”有关的传说和故事,感受石南海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遗韵。
“看了石南海,我觉得我们这里的景色不比外面的景区差,真是太美了。而且,这里还流传着那么美好的传说。在‘慈孝课程’中,我理解了什么是孝心、爱心,通过去石南海体验,我对孝心、爱心有了更加真切的体会。”塘红中心学校学生韦瑾一边指着手上的画一边向记者介绍。这幅画是她在石南海画的,画上一个妇人在石南海边上洗衣服,在妇人的旁边躺着一条小小的龙。虽然笔力还很稚嫩,但体现了她对龙母文化的理解。
不仅有现场体验,学生回校后,塘红中心学校还会举办“写家乡”征文比赛、“画家乡”摄影绘画展,以及利用班会课进行感悟分享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文字、视频、照片或PPT、情景剧等丰富而有趣的形式,展示、表达自己的感受、收获,以及自己对龙母文化的理解。
龙母文化活动、红色教育活动,是塘红中心学校“灵润德育”活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校以每年“三月三”当天上林县举办隆重的“龙母文化节”为契机,组建了节目表演队和小小志愿者队。表演队参加文化节的文艺汇演,志愿者队则作为迎宾礼仪、环保小卫士,为来宾唱迎宾歌、敬迎宾茶,维护整个活动区域的干净整洁。这样的活动一举多得,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安全卫生意识和待人接物的能力。
每到清明节,塘红中心学校都会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邀请当地的革命前辈或了解当年革命历史的老人给学生讲革命故事,让学生了解当地的英雄人物。祭扫回校后,该校还会通过广播站播放红歌,开展诵读红色诗篇等活动,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平时,该校还要求各班利用班会课,带领学生读地方志、村镇发展史及红色著作等,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热爱和平的精神。
“我非常喜欢这些活动,感觉心灵得到了洗礼!”塘红中心学校学生韦嘉欣如是说。
“灵趣天地”
“为了培养有民族文化之根的学生,我校不仅改革了课堂教学、德育活动,还将本地的民族体育项目、民族技艺引进学校,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搭建更大的舞台,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灵趣天地’。”谭兰谋说。
每年“三月三”期间,塘红中心学校的师生都会有整整一周的时间去感受“三月三”的各种风俗,形成了该校独具特色的“三月三民族文化周”活动。“这项活动可好玩了,我们都非常喜欢。在一周时间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好看的民族服装表演,可以跟来宾们一起跳舞,还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壮族美食。”该校学生韦瑾兴奋地说。
作为女生,韦瑾最喜欢文化周活动中的“民族服装秀”。她告诉记者,“民族文化秀”有两大活动:民族服装展示活动,由学生当小模特,穿着各种颜色、各种款式的民族服装,展示民族服装别样的美;创意民族服装展示活动,则由学生用报纸、废旧布条、彩带或植物的藤条和叶子等,自主设计自己喜欢的服装,并亲自穿上进行T台走秀。这些活动都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月三民族文化周”活动,让塘红中心学校的学生们全面领略了壮族的各种文化;在大课间活动、体育课中融入民族体育项目,则让学生们体会到了壮族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抛绣球是该校学生韦成阳特别喜欢的一项运动,因为这项运动“很有挑战性”。他告诉记者,要完美完成这项运动,第一个挑战是准确地将绣球抛过有近10米高的铁圈;第二个挑战是要与在另一头接球的队员形成很好的默契。“抛绣球不仅需要力气,还需要准头。你不能乱抛,不然接球的人会很累。我觉得这项运动很能锻炼一个人的毅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我知道要做好一件事不能半途而废。”韦成阳说。
除此之外,塘红中心学校还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目前,该校组建了艺术、体育、棋牌三大类兴趣小组,其中有鼓号队、壮语合唱队、竹竿舞队、乒乓球队、啦啦操队、五子棋队、军棋队等,基本满足了学生的兴趣需求。
近年来,塘红中心学校在广西壮汉双语小学校长模块化项目陈向阳教授专家组的指导下,持续深挖当地民族文化育人内涵,逐渐形成了由“灵动课堂”“灵润德育”“灵趣天地”等板块构成的“灵润教育”文化体系。“今后,我们将继续深耕,让学校在内涵发展的路上越走越好。”谭兰谋说。
(责编 蒋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