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zi8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不是告诉,更不是简单的告诉”。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传统的古诗教学只是逐字逐词逐句的讲解分析,让学生死记诗句大意,应付考试。而通过教学真正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玩味其中。这样,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下面主要以杜甫《绝句》一诗的教学为例,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一些做法和浅探。
  一.积累回顾 检查积累导入,厚积古诗文底蕴,传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课堂起始:“同学们,我们学会了很多古诗词,谁来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让大家分享。”尽量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接着,“你学习了唐代诗圣杜甫的哪些诗,能背一首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吗?”由于课前预习,有学生就背诵了本节课要学的《绝句》,教师见机板书课题,释题指出绝句的特点和种类,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杜甫。
  二.熟读成诵 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出感情。出示自学要求,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注意停顿和重音),轻声读、默读、诵读等,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圈画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想象诗句描绘的意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理解、体悟、情感升华的基础,这一环节很重要,需要时间长,老师要巡视指导、点拨,不可浅尝辄止,浮光掠影。以读为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检查读的时候,定要求,有层次:一读重在读准读顺;二读重在理解诗句,如诗的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含”、“泊”、“千秋雪”、“万里船”,反复阅读揣摩、推敲,并借助课件呈现,引导理解诗中重点字词,进而诗句大意;三读重在赏景、明理、悟情,《绝句》主要是写景,景色远近结合,动静映衬,美不胜收。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引领学生走进美景之中,感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自然美景,同时体会作者睿智的视觉、美妙的构思、绝伦的文笔,在朗读中逐步达到情感升华。
  三.发散练说 主要是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对诗意的理解、诗句的感受、学习方法等。“《绝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绝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学习了这首诗,你想说些什么?想对作者说些什么?谈谈感受。”“请你小结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在熟读理解诗文的基础上,学生汇报水到渠成。对于一些明理的诗词,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说说寓意、哲理、道理等。如《江雪》、《观书有感》、《题西林壁》、《示儿》等。
  四.改写成文 学习了古诗,我们还要借助文本,对学生进行写话、作文的训练,如改写、扩写、仿写等。在教学《绝句》的最后,“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笔《绝句》中的美景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学生认真观察、发挥想象,很快写出一篇篇写景美文,一些写景的古诗,都可以练习改写,如《山行》、《宿新市徐公店》等。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后,我启发学生用小诗写写送别的场面:诗中送别的情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送行的场面,父母、兄弟姊妹、亲友外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同学们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学生的灵感得到激活,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己的诗篇。尽管不是那么工整,但都闪烁着智慧、创新的火花。
  五、作画赏析 读诗作画,更能直观表现诗句所描写的意境,同时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有动有静,有远有近,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美丽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黄”、柳“翠”、鹭“白”、天“青”、雪“白”,还有诗中暗含的江水之蓝、船木之黄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教师在教学时,激活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抓住这些特征用简笔画勾勒,涂抹上色彩,把画好的图画粘贴在黑板一边,呈现欣赏,诗画结合,吟诵诗句,陶醉其间,和乐融融。一些写景的精美诗文,都可以引导有特长、感兴趣的学生作画,如《望庐山瀑布》、《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游园不值》、《山行》等。
  这样才能有效地依托文本,更好地“用教材教”,体现大语文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卢久乾,教师,现居江苏灌南。
其他文献
语文学科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它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学习应当是最生动有趣的。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活动只重知识灌输,教学氛围压抑、枯燥、沉闷,束缚和妨碍了学生语文实际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压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达到教育目的的原动力。学习中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将学习看作是“我要学”,是欢乐的事,反之,则认为是“要我学
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这个在无数钢琴学习者心中神一般的名字,亦可是钢琴艺术最高造诣的代名词,他的艺术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大师之一,他以超
期刊
本文介绍激发学生钢琴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态度、选材、基本演奏常识等方面,并举例说明观点,提高兴趣的另一方面是学生练琴方法;最后把教师、学生、家长三者结合起
在中学的各门课程中,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是一个客观存在,是在中学各学科教育中实现人文精神的最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承担者。  一.网络信息环境为语文教学实现人文精神提供了优势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网络信息环境提供了许多的优势:  1、网络环境能提供虚拟现实的环境,支持“实践”想象和创造的自由。学生在虚拟时空中,可以“实现”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或不可能
期刊
Teacher: Kevin, why are you late?rnKevin: Please sir, I hurt two fingers while knock?ing in a nail at home.
期刊
要想使学生爱上语文课,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让学生认为他有能力学好语文,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就要求老师全心投入,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创设一个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不是单纯的外表形象,而是教学态度、教学风格、课外风范和外表形象的结合。一位僵硬呆板,或刻薄恶毒的教师,即使外表形象很好,也很难让学生产生愉悦心理。相反一个教态严谨,教学风格轻松自然、平易近人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也就是两大块:课内和课外。课本是理所当然的基本课程资源。那么怎么创造性地利用好这个资源,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生活呢?  一.根据生活实际合理整合教材,活用教材  《课标》在《教学建议》一章中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对这个“创造性”,我的理解是灵活,是不能把教材当《圣经》来教,可以灵活变通。比如我们学校每年在11月份都有“小星星科学
合唱,既是一种表演形式,也是一种表现力极为丰富的“声乐交响”音乐体裁。从浩如烟海的中外合唱音乐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为人类社会记述了历史的真实,呈示了心灵的企望,表
高中生正直青春期,心理和生理的变化总会对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加之高中阶段学习任务的繁重,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学生的心理很容易在这样的重负之下变得扭曲,变得闭塞、偏激、冲动等等,甚至出现轻生的想法。对于高中语文来说,其蕴含了丰富而又积极的心理教育因素,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有着特殊的积极作用,本文将对高中语文教学渗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浅谈。  一.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个人因素:所谓,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