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行的语文教育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的任务“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了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为了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提高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优化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做到逻辑性、准确性、简洁性、形象性、启发性、情感性、激励性、节奏性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教学语言 优化
情景一:教师在上面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甚至唾沫横飞,没有重点;学生在下面死气沉沉,若有所思,心神不一,不知从何下听。
情景二:教师扔出一个问题,结果压倒一大片学生。学生不知如何回答。回答的面太广了,答案太多了。
情景三:有的教师上课一个调调,从头到尾都一个声调一个节奏,没有快慢没有轻重,如同一根直线。(试问,这样的语言如何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一旦学生对你这节课失去了兴趣,那他还会对你这门学科感兴趣吗?)
情景四:某教师学识渊博,基本功扎实,科研论文也很多,唯独教学的效果却不是很好。就像俗话说的:有货倒不出!
情急五:有的教师上课生动有趣,机警幽默,妙语惊人,并且多种知识嫁接,可谓“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源”。
以上几种情景可能很多教师都遇到或见到过。当今社会,对学生产生诱惑的东西太多了,作为教师如何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如何把学生的目光吸引过来?靠什么?靠武力威慑吗?靠物质诱惑吗?显然都不可能,可能比较有用的方法就是发挥教师语言的魅力。
韩愈在他的《师说》中对教师的定义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充分揭示了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就是语言。语言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请看下表:
上表说明,课堂是一个小环境,在这个小环境中,师生之间需要相互交流,而相互交流的工具就是语言。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居高临下”,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学生“表演”,而应该作为一分子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其中充当穿针引线的角色,努力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要做到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教学语言的得体运用。
语言,特别是教师优美的教学语言,能够唤起学生种种想象,能够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难怪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1]个优秀的教师,仅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拥有艺术化的教学语言。教师的语言是沟通学生心灵的桥梁,是帮助学生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是点燃学生智慧之光的火种,是播散在学生心里的种子。优美的教学语言不仅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而且是投射教师为人师表的一面镜子。为此,许多教育家如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赞可夫,美国的布鲁纳、奥苏贝尔等都指出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在其文章中呼吁:“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2]那么,语文教师如何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呢?
1 逻辑性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因而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但具有知识内涵,还应是有教育性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完成师生间的教学活动的纽带,应该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要言之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环环相扣。因为只有思路井然有序,教师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才会听得透彻,学得明白有收获。不管哪个优秀的教师,都是非常重视其语言的逻辑性。如在利用教材时,教师就得把握它的内在逻辑规律,运用各种逻辑手段,准确严密地阐释教材的内在含义,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掌握知识。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或天女散花式地教学,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2 准确性
教师是燃烧的红烛,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任务,向学生传递的信息必须是准确的。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达就意味着教学语言必须准确。如果词不达意,必然会影响教学教育效果,甚至导致教育教学的失败。只有教师讲得准确,学生求知才会准确。一定的思想内容是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与手段准确无误地传达出来,即所谓的达意。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考虑该如何选择和运用最恰当的语言形式与手段来完成教育教学的内容。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一词多义或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教师须能敏锐地感受到它们在含义和情味上的细微差别,并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表达。如“气呼呼”与“气喘吁吁”语义相近,但情味不同。如果形容一学生挨了老师批评后走进教室,应选用气呼呼更贴切。于漪老师曾在她的教学后记中写道:“应牢记,教学用语必须准确。”[3]可见,教学语言准确是对一个做老师的最起码的要求,准确性是教学语言的生命。它时刻考察着一个教师的教学精神和工作态度。
3 简洁性
恩格斯曾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语;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莎士比亚也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明确指出了语言简洁便于记住。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为了能让学生容易接受记住知识,掌握技能,明白如何做人,做怎样的人,教师的教学语言就必须要做到言简意赅。这就要求教师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实质,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有重点,有突出。如教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抓住其核心“醉翁之意不在酒”、“与民同乐”;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抓住其主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然,教师在教学教育过程中,还得注意剔除语言中的罗嗦,口头禅。“恩、啊、这个、那个”等其实是教师语言思维跟不上表达,需要调节的表现。这是语文课堂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4 形象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4]法国教育家卢梭也曾说:“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5]可见,形象对儿童思维的重要性。教学语言如果没有形象,将“行而不远”;反之,教学语言优美,则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增进学生的感知。而要使教学语言形象生动,既注意炼字炼句炼意,使语言表达得通顺、连贯、得体;又要注意调动多种修辞手法。有这样一个生物教师在讲到人体内的白细胞吞噬病菌、保护人体健康时说:“可不要小看白细胞这位‘人体卫士’,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他们就闻风而动,纷纷冲出毛细血管,与病菌展开殊死搏斗,直到将病菌消灭为止。一些白细胞由于吞食了大量的病菌,自己也壮烈牺牲,表现了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和可歌可泣的英雄气概。”[6]教师运用拟人的修辞,把抽象枯燥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接受。当然在运用修辞的时候,必须要遵循陈望道先生“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的修辞原则,以“辞达而已”为基本要求。 5 启发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指在教学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维具有积极刺激作用,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发展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学语言善于设疑激趣,重视提问艺术的创造,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引入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为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而欢乐,为获取新知而流连忘返。我国古代第一教育著作《学记》早对此作了精辟的见解:“故君子之教,喻也;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7]教学要使学生感到和谐、轻松并能促进思考,这就是要教师善于启发引导。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俾使学生逐步增益其智能。” [8]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能创设良好的求知氛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启发反馈再启发反馈的良性循环中,获得知识能力和思想素质。因而,它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6 情感性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学不是简单的说课和听课的相加,而是师生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过程。因而,教师的言语表达应当充满感情的色彩。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形象的话来解释,“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9]如果教师的讲述充满情感,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从而使他们有乐观的情绪、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甚至有忘我的痴情,思维敏捷,反应灵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能得到提高。相反,如果教师的语言缺乏情感,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更谈不上具有感染学生的力量。“文章不是无情物”。自古至今,一篇篇名篇佳作之所以千古传诵,就是因为其饱含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生命。作为教师,就应该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充满情感的语言生动地把这种感情传达给学生,从而打动他们的心灵。教学活动是师生心灵的对话,故教师的语言所表达的感情也应该是真挚的、诚实的,即使在对学生的批评语言中,也应该饱含深情,因为它是教师对学生表达深厚的爱的方式之一。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没有对学生深厚的爱,教师也就没有富于感情的语言表达。
7 激励性
语言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有激励性。“情动于中而溢于表”,充满着感情魅力的语言,容易吸引学生,使学生觉得意味深长。中学生正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很强,自尊心很强,都希望自己的成果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教师只有“长善救失”,才能使学生积极上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教育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不吝惜自己的表扬,抓住每一次机会,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点滴的进步,学业的成功,创新的思维,灵感的闪现,都给予及时得体的肯定、赞扬和鼓励,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继续学习的兴趣,以获得更大的进步、更大的成功。德国教育家弟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10]教师及时、得体的激励语言,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8 节奏性
夸美纽斯说:“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11]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只有在学会用15种至20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12]教师的语调具有很强的表情达意的功能,学生听后有身同感受的直接性,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和教学情境的更迭随机变换自己的语调,或舒缓或激越或高亢或深沉,丰富多样,富于变化,避免呆板平淡,这样使语言抑扬顿挫,起伏有致,富有韵律美,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更能让他们听得清,记得牢,从而实现把书教“活”,把学生教“活”的目标。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感到舒适,发生美感,就成了艺术。” [13]这说话的艺术就是运用节奏的艺术。教学语言表达快慢适中,强弱得当,富有节奏美,学生听起来就觉得“舒服”,就能让学生产生“美感”,就能如实地达意。人对节奏最敏感的器官是听觉,听觉对节奏有敏锐的感受力。听音乐感到愉悦,听噪音感到烦躁。学生听课也是如此。富有节奏美的语言,学生心驰向往;缺乏节奏的语言,学生厌而不听,这又怎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呢?古人曾说:“唱曲之妙全在顿挫,顿挫得款则其中神理自出。如喜悦之处,一顿挫而和乐出;伤感之处,一顿挫而悲恨出。”教学语言抑扬顿挫、节奏分明,不仅能够很好地达意,而且能够更好地表情,引起学生的共鸣。
俗话说“甜言蜜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成功的语言交流具有极大的亲和力和激励作用,失败的语言交流则造成极大的离心力和抑制作用。一个能说善言的教师,往往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赖,更容易建立起一种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一句热情的赞扬;当学生彷徨时,教师一句及时的指导;当学生无助时,教师一句真诚的鼓励;当学生难堪时,教师一句巧妙的解围……都是沟通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感情的良方。
优化教师的教学语言,提高教师的语言修养,不仅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需要,也是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需要。杜甫曾说过:“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作为一个教师,如果能够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自己的教学语言,创造“水深”“林茂”的情境,就能带来“鱼极乐”“鸟知归”的教学效果。
注释
1 黄建中编著.教学语言艺术.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5
2 黄建中编著.教学语言艺术.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5
3 于漪.给青年们的一封信教案
4 傅惠钧著.教师口语艺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39 5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32
6 演讲与口才,1992(9)
7 韦志成著.教学语言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95
8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修订本,
P425
9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修订本,
P425
10 傅惠钧著.教师口语艺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37
11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244
12 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433
13 朱光潜.谈美书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11
参考文献
1 俞伯纳.苏俄语言学习理论研究评价.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3
2 赵建群.交际语言教学模式探析.山东外语教学,1999
3 李杰群主编.非言语交际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韦志成著.教学语言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5 赖华强等.教师口才艺术.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6 潘攀等.教师言语交际.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钱为永著.语文教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8 朱绍禹主编.美日苏语文教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9 皮连生等.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10 余震球选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第1版.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5
11 傅惠钧著.教师口语艺术.第1版.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12 梁执群编著:《社交心理学》,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13 张晓梅等.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第1版.首都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5
14 张鸿苓等.言语交际指津.第1版.语文出版社,2001
15 王晓辉等.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
16 倪文锦等.语文教育展望.华师大出版社
17 倪文锦著.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初中语文
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8 卢家楣著.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9 刘伯奎.表述口语指导.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0 吴家珍.口语交际的变化因素与应用分析——当代汉语
修辞活动的思考.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4)
21 韩浩.我国中小学听说教学百年历程回顾.语文学习,
2003
22 语文教学法辞典.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
23 王家政等.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4 姚鹏范桥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文库第1集胡适散
文.第1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5
25 卫灿金著.语文思维培育学.第1版.语文出版社,1994.5
26 瞿雅丽编著.教师口语技巧.第1版.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1.4
27 江明主编.问题与对策——也谈中国语文教育.第1版,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关键词】 教学语言 优化
情景一:教师在上面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甚至唾沫横飞,没有重点;学生在下面死气沉沉,若有所思,心神不一,不知从何下听。
情景二:教师扔出一个问题,结果压倒一大片学生。学生不知如何回答。回答的面太广了,答案太多了。
情景三:有的教师上课一个调调,从头到尾都一个声调一个节奏,没有快慢没有轻重,如同一根直线。(试问,这样的语言如何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一旦学生对你这节课失去了兴趣,那他还会对你这门学科感兴趣吗?)
情景四:某教师学识渊博,基本功扎实,科研论文也很多,唯独教学的效果却不是很好。就像俗话说的:有货倒不出!
情急五:有的教师上课生动有趣,机警幽默,妙语惊人,并且多种知识嫁接,可谓“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源”。
以上几种情景可能很多教师都遇到或见到过。当今社会,对学生产生诱惑的东西太多了,作为教师如何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如何把学生的目光吸引过来?靠什么?靠武力威慑吗?靠物质诱惑吗?显然都不可能,可能比较有用的方法就是发挥教师语言的魅力。
韩愈在他的《师说》中对教师的定义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充分揭示了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就是语言。语言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请看下表:
上表说明,课堂是一个小环境,在这个小环境中,师生之间需要相互交流,而相互交流的工具就是语言。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居高临下”,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学生“表演”,而应该作为一分子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其中充当穿针引线的角色,努力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要做到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教学语言的得体运用。
语言,特别是教师优美的教学语言,能够唤起学生种种想象,能够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难怪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1]个优秀的教师,仅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拥有艺术化的教学语言。教师的语言是沟通学生心灵的桥梁,是帮助学生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是点燃学生智慧之光的火种,是播散在学生心里的种子。优美的教学语言不仅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而且是投射教师为人师表的一面镜子。为此,许多教育家如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赞可夫,美国的布鲁纳、奥苏贝尔等都指出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在其文章中呼吁:“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2]那么,语文教师如何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呢?
1 逻辑性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因而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但具有知识内涵,还应是有教育性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完成师生间的教学活动的纽带,应该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要言之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环环相扣。因为只有思路井然有序,教师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才会听得透彻,学得明白有收获。不管哪个优秀的教师,都是非常重视其语言的逻辑性。如在利用教材时,教师就得把握它的内在逻辑规律,运用各种逻辑手段,准确严密地阐释教材的内在含义,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掌握知识。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或天女散花式地教学,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2 准确性
教师是燃烧的红烛,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任务,向学生传递的信息必须是准确的。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达就意味着教学语言必须准确。如果词不达意,必然会影响教学教育效果,甚至导致教育教学的失败。只有教师讲得准确,学生求知才会准确。一定的思想内容是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与手段准确无误地传达出来,即所谓的达意。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考虑该如何选择和运用最恰当的语言形式与手段来完成教育教学的内容。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一词多义或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教师须能敏锐地感受到它们在含义和情味上的细微差别,并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表达。如“气呼呼”与“气喘吁吁”语义相近,但情味不同。如果形容一学生挨了老师批评后走进教室,应选用气呼呼更贴切。于漪老师曾在她的教学后记中写道:“应牢记,教学用语必须准确。”[3]可见,教学语言准确是对一个做老师的最起码的要求,准确性是教学语言的生命。它时刻考察着一个教师的教学精神和工作态度。
3 简洁性
恩格斯曾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语;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莎士比亚也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明确指出了语言简洁便于记住。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为了能让学生容易接受记住知识,掌握技能,明白如何做人,做怎样的人,教师的教学语言就必须要做到言简意赅。这就要求教师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实质,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有重点,有突出。如教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抓住其核心“醉翁之意不在酒”、“与民同乐”;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抓住其主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然,教师在教学教育过程中,还得注意剔除语言中的罗嗦,口头禅。“恩、啊、这个、那个”等其实是教师语言思维跟不上表达,需要调节的表现。这是语文课堂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4 形象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4]法国教育家卢梭也曾说:“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5]可见,形象对儿童思维的重要性。教学语言如果没有形象,将“行而不远”;反之,教学语言优美,则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增进学生的感知。而要使教学语言形象生动,既注意炼字炼句炼意,使语言表达得通顺、连贯、得体;又要注意调动多种修辞手法。有这样一个生物教师在讲到人体内的白细胞吞噬病菌、保护人体健康时说:“可不要小看白细胞这位‘人体卫士’,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他们就闻风而动,纷纷冲出毛细血管,与病菌展开殊死搏斗,直到将病菌消灭为止。一些白细胞由于吞食了大量的病菌,自己也壮烈牺牲,表现了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和可歌可泣的英雄气概。”[6]教师运用拟人的修辞,把抽象枯燥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接受。当然在运用修辞的时候,必须要遵循陈望道先生“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的修辞原则,以“辞达而已”为基本要求。 5 启发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指在教学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维具有积极刺激作用,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发展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学语言善于设疑激趣,重视提问艺术的创造,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引入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为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而欢乐,为获取新知而流连忘返。我国古代第一教育著作《学记》早对此作了精辟的见解:“故君子之教,喻也;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7]教学要使学生感到和谐、轻松并能促进思考,这就是要教师善于启发引导。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俾使学生逐步增益其智能。” [8]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能创设良好的求知氛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启发反馈再启发反馈的良性循环中,获得知识能力和思想素质。因而,它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6 情感性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学不是简单的说课和听课的相加,而是师生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过程。因而,教师的言语表达应当充满感情的色彩。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形象的话来解释,“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9]如果教师的讲述充满情感,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从而使他们有乐观的情绪、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甚至有忘我的痴情,思维敏捷,反应灵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能得到提高。相反,如果教师的语言缺乏情感,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更谈不上具有感染学生的力量。“文章不是无情物”。自古至今,一篇篇名篇佳作之所以千古传诵,就是因为其饱含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生命。作为教师,就应该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充满情感的语言生动地把这种感情传达给学生,从而打动他们的心灵。教学活动是师生心灵的对话,故教师的语言所表达的感情也应该是真挚的、诚实的,即使在对学生的批评语言中,也应该饱含深情,因为它是教师对学生表达深厚的爱的方式之一。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没有对学生深厚的爱,教师也就没有富于感情的语言表达。
7 激励性
语言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有激励性。“情动于中而溢于表”,充满着感情魅力的语言,容易吸引学生,使学生觉得意味深长。中学生正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很强,自尊心很强,都希望自己的成果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教师只有“长善救失”,才能使学生积极上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教育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不吝惜自己的表扬,抓住每一次机会,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点滴的进步,学业的成功,创新的思维,灵感的闪现,都给予及时得体的肯定、赞扬和鼓励,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继续学习的兴趣,以获得更大的进步、更大的成功。德国教育家弟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10]教师及时、得体的激励语言,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8 节奏性
夸美纽斯说:“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11]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只有在学会用15种至20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12]教师的语调具有很强的表情达意的功能,学生听后有身同感受的直接性,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和教学情境的更迭随机变换自己的语调,或舒缓或激越或高亢或深沉,丰富多样,富于变化,避免呆板平淡,这样使语言抑扬顿挫,起伏有致,富有韵律美,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更能让他们听得清,记得牢,从而实现把书教“活”,把学生教“活”的目标。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感到舒适,发生美感,就成了艺术。” [13]这说话的艺术就是运用节奏的艺术。教学语言表达快慢适中,强弱得当,富有节奏美,学生听起来就觉得“舒服”,就能让学生产生“美感”,就能如实地达意。人对节奏最敏感的器官是听觉,听觉对节奏有敏锐的感受力。听音乐感到愉悦,听噪音感到烦躁。学生听课也是如此。富有节奏美的语言,学生心驰向往;缺乏节奏的语言,学生厌而不听,这又怎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呢?古人曾说:“唱曲之妙全在顿挫,顿挫得款则其中神理自出。如喜悦之处,一顿挫而和乐出;伤感之处,一顿挫而悲恨出。”教学语言抑扬顿挫、节奏分明,不仅能够很好地达意,而且能够更好地表情,引起学生的共鸣。
俗话说“甜言蜜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成功的语言交流具有极大的亲和力和激励作用,失败的语言交流则造成极大的离心力和抑制作用。一个能说善言的教师,往往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赖,更容易建立起一种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一句热情的赞扬;当学生彷徨时,教师一句及时的指导;当学生无助时,教师一句真诚的鼓励;当学生难堪时,教师一句巧妙的解围……都是沟通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感情的良方。
优化教师的教学语言,提高教师的语言修养,不仅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需要,也是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需要。杜甫曾说过:“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作为一个教师,如果能够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自己的教学语言,创造“水深”“林茂”的情境,就能带来“鱼极乐”“鸟知归”的教学效果。
注释
1 黄建中编著.教学语言艺术.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5
2 黄建中编著.教学语言艺术.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5
3 于漪.给青年们的一封信教案
4 傅惠钧著.教师口语艺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39 5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32
6 演讲与口才,1992(9)
7 韦志成著.教学语言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95
8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修订本,
P425
9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修订本,
P425
10 傅惠钧著.教师口语艺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37
11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244
12 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433
13 朱光潜.谈美书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11
参考文献
1 俞伯纳.苏俄语言学习理论研究评价.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3
2 赵建群.交际语言教学模式探析.山东外语教学,1999
3 李杰群主编.非言语交际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韦志成著.教学语言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5 赖华强等.教师口才艺术.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6 潘攀等.教师言语交际.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钱为永著.语文教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8 朱绍禹主编.美日苏语文教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9 皮连生等.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10 余震球选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第1版.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5
11 傅惠钧著.教师口语艺术.第1版.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12 梁执群编著:《社交心理学》,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13 张晓梅等.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第1版.首都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5
14 张鸿苓等.言语交际指津.第1版.语文出版社,2001
15 王晓辉等.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
16 倪文锦等.语文教育展望.华师大出版社
17 倪文锦著.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初中语文
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8 卢家楣著.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9 刘伯奎.表述口语指导.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0 吴家珍.口语交际的变化因素与应用分析——当代汉语
修辞活动的思考.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4)
21 韩浩.我国中小学听说教学百年历程回顾.语文学习,
2003
22 语文教学法辞典.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
23 王家政等.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4 姚鹏范桥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文库第1集胡适散
文.第1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5
25 卫灿金著.语文思维培育学.第1版.语文出版社,1994.5
26 瞿雅丽编著.教师口语技巧.第1版.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1.4
27 江明主编.问题与对策——也谈中国语文教育.第1版,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