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奇有趣、符合大众的审美是现代艺术必备的条件。“媚俗”艺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欢乐,使现代社会的艺术市场生机勃勃,那些绝对的、高级的艺术是掀不起这样的文化浪潮的。尽管一些学者批判媚俗,认为艺术应是高贵的、独一无二的,但各式各样的艺术品依然通过机械化批量生产进入了千家万户。作为生活中的点缀,它们通俗新奇,让人欢喜,没有人能拒绝媚俗艺术。人们在日常的喧嚣中通过媚俗艺术得到短暂的停歇,作为大众喜爱的艺术,媚俗艺术并没有失去它原有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媚俗艺术;审美消费;社会价值;现代艺术市场
多年以来,人们用独一、孤傲、遥不可及等词语对艺术进行解读。随着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迅速发展,处处有艺术、人人识艺术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这时出现一些人,他们在面对一件艺术品时发出了质疑:这就是艺术吗?这大概只是一件媚俗的小玩意儿吧?……从这些质疑开始,人们思考,艺术似乎不再是以前大众眼中的那般模样,媚俗倾向在艺术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媚俗在诉说情感的同时,也满足欲望。总的来说,艺术中对情绪的输出和体现是媚俗本身的标志。这种情绪的释放拉近了人们与艺术间的距离,广受大众欢迎。即使之前有学者反对这一特性,如赫尔曼·布洛赫认为媚俗是艺术价值体系中“极端的恶”,但也没能阻止媚俗倾向在艺术中欣欣向荣地发展。媚俗倾向能够在藝术中站稳脚跟,与个人的价值观、时代的变迁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个人不同的成长经历或性格驱使各不相同的情感产生,认同感同身受的艺术情绪,认为这就是其想要看到的艺术;或批判,认为这是个绝对媚俗无聊的东西;再或者,欣赏者发现了其中的媚俗氛围,依旧认为这是一件好作品。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权决定,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媚俗。此外,不同时期的社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欣赏体系,因此人们对艺术的鉴赏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就像狂热的流行曲或时装,不可能被人们永久地追求和接受。所以想要判断是艺术还是媚俗,时代引起的观念视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西方艺术中,宗教是重要的题材之一。原本以绘画或雕塑的艺术手段来展现圣母的高尚圣洁,却也在现代工业文明里变得媚俗随意了。机械化的大量生产使神圣的艺术品变成随处可得的廉价小物,宗教节日变成了纪念品的热销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漂亮的物件深得群众喜爱。德国艺术家加布里尔·图勒在《艺术还是媚俗》一书中提出了这一观点:媚俗源于复制。波普艺术的流行证明了这一观念——大量花哨廉价的复制品扑面而来,似乎也并没有清晰的艺术思想传达,简单快捷,毫不深刻。最为典型的例子,波普艺术发起人安迪·沃霍尔,他的作品玛丽莲·梦露、可口可乐瓶子等几乎运用千篇一律的复制风格,利用基本元素进行连续重复,呈现一种特有的刻板效果。
人们不禁发问,利用他人的艺术创作成果并加以无限复制,这种充分体现媚俗气息的复制作品为何发展成新一派的流行艺术风格?其实,波普艺术能够完全冲破媚俗倾向成为广受追捧的新艺术风格是不无道理的。铺天盖地的复制品让每个人都能跨进艺术的大门,昔日里捉摸不透的艺术内涵在此时也变得通俗易懂,高高挂在展览馆、博物馆里独一无二的大家名作现如今也可随处购买……
从大众角度来说,这种艺术潮流在日常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新奇感和刺激感,人们着迷于此,这是推动波普艺术快速流行的原因之一。从另一角度看,人们喜爱这些复制品也就同样欣赏这些原创的艺术,而这些复制品能够给大众提供欣赏艺术的机会,也就是说,这些复制品可以像原作一样激发同样的欣赏热情。
艺术家马塞尔·杜尚的蒙娜丽莎一作虽然借助了达·芬奇的原作,但并不是完完全全的无区别复制。那笔俏皮的小胡子一改蒙娜丽莎以前的神秘风格,变得滑稽幽默。小小的改动或引起严肃对待艺术的人们的公愤,或吸引喜爱新奇、找到共同媚俗偏好的观赏者。杜尚或许就是想借此得到广泛关注,他做到了,他精准地抓住了人们的口味并迎合市场。他的作品有意地消除了原有艺术品中严肃神秘的色彩,添加了自己的个性与情感,通过小小的改动将人们心中蒙娜丽莎的固有形象进行颠覆,这正是他的成功之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带给人们美好安静的感受,而杜尚也以自己的方式带给人们焕然一新的艺术观赏角度。对于观赏者而言,这种新奇的、有趣的风格改变了人们内心对艺术的高冷严谨态度,接受了复制品带给他们的新鲜感。慢慢地,两种不同的风格不再是互不相容的关系了,通过复制、再造等手段营造具有媚俗倾向的艺术品,打开了市场,提升了艺术家的名气,人们也通过媚俗艺术在日常的喧嚣中得到停歇。这种带有媚俗倾向的复制作品也就是波普艺术能够广泛流行的原因了。
这样看来,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提出的艺术作品会因复制而失去魅力这一说法也被媚俗艺术的蓬勃发展打破了。这种情感可以瞬间被满足的,不需要大众思考的媚俗倾向当属一种现代现象。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规模机械化以及新兴材料的生产、广告传媒、商业艺术等多方面加快推进了媚俗艺术创作与发展的步伐。以商业广告为例,那些新奇有趣的主题和视觉效果总是能一下抓住人们的眼球,它们通常会赢得人们的关注而不是被厌恶,正是因为媚俗倾向的表面形式迎合了人们的审美标准及精神需求,在快速更新的商业文化里,“有效率”的媚俗艺术正是适合当下社会的选择倾向。换句话说,引起人们关注的广告可以给商家及社会带来较高的效益,反之,当广告中缺少了与人们共情的感性因素时,大众对此广告的关注点则会大大降低。所以从现代商业角度来看,给人以距离感的高贵艺术正是资本家们避之不及的。
渐渐地,媚俗艺术发展成了整个社会的理想生活方式,独一无二的艺术在多数中产阶级中已不合时宜。正如亚伯拉罕·莫莱斯认为的那样,媚俗艺术的危险不应被夸大。现今世界上没有人能幸免于媚俗艺术,我们处在这个通向领会真正审美经验的时代中,媚俗倾向在艺术中是作为必要步骤出现的。而当一些学者或其他人群想要批判这一观点时,中产阶级的欲望和喜好、有效的消费动力及资本主义的社会理想也许会让他们意识到,即使是被利用和滥用的艺术,也不会失去其价值与审美意义。
艺术并不一定是独一无二的,泛滥的坏趣味也并非是艺术。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它们是生活中的点缀,活泼可爱,让人心生欢喜。艺术已学会迎合市场需求,市场也因这些艺术显得生机勃勃。或许这就是一种供需之间的互相影响。
好的作品中,媚俗的程度适度。它不会过度地添油加醋,而是融合在真正的艺术里为作品增添一丝情感气息。媚俗服务于伟大的艺术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无论是被声讨抵制还是被接受欣赏,它都给大众提供了文化价值。媚俗的形式虽然随着个人、时代等多种因素而发生改变,但不变的是媚俗在艺术中不可或缺的性质以及它与整个社会文明的关系。
(东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加布里尔·图勒.艺术还是媚俗[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2] 瓦尔特·本雅明.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
[3] 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78.
[4] 彭成广.现代性的审美消费之维:论媚俗艺术的生成、表现及本质[J].当代文坛,2017(2).
[5] 巴特勒,朱刚,秦梅花.解读现代主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关键词:媚俗艺术;审美消费;社会价值;现代艺术市场
多年以来,人们用独一、孤傲、遥不可及等词语对艺术进行解读。随着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迅速发展,处处有艺术、人人识艺术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这时出现一些人,他们在面对一件艺术品时发出了质疑:这就是艺术吗?这大概只是一件媚俗的小玩意儿吧?……从这些质疑开始,人们思考,艺术似乎不再是以前大众眼中的那般模样,媚俗倾向在艺术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媚俗在诉说情感的同时,也满足欲望。总的来说,艺术中对情绪的输出和体现是媚俗本身的标志。这种情绪的释放拉近了人们与艺术间的距离,广受大众欢迎。即使之前有学者反对这一特性,如赫尔曼·布洛赫认为媚俗是艺术价值体系中“极端的恶”,但也没能阻止媚俗倾向在艺术中欣欣向荣地发展。媚俗倾向能够在藝术中站稳脚跟,与个人的价值观、时代的变迁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个人不同的成长经历或性格驱使各不相同的情感产生,认同感同身受的艺术情绪,认为这就是其想要看到的艺术;或批判,认为这是个绝对媚俗无聊的东西;再或者,欣赏者发现了其中的媚俗氛围,依旧认为这是一件好作品。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权决定,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媚俗。此外,不同时期的社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欣赏体系,因此人们对艺术的鉴赏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就像狂热的流行曲或时装,不可能被人们永久地追求和接受。所以想要判断是艺术还是媚俗,时代引起的观念视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西方艺术中,宗教是重要的题材之一。原本以绘画或雕塑的艺术手段来展现圣母的高尚圣洁,却也在现代工业文明里变得媚俗随意了。机械化的大量生产使神圣的艺术品变成随处可得的廉价小物,宗教节日变成了纪念品的热销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漂亮的物件深得群众喜爱。德国艺术家加布里尔·图勒在《艺术还是媚俗》一书中提出了这一观点:媚俗源于复制。波普艺术的流行证明了这一观念——大量花哨廉价的复制品扑面而来,似乎也并没有清晰的艺术思想传达,简单快捷,毫不深刻。最为典型的例子,波普艺术发起人安迪·沃霍尔,他的作品玛丽莲·梦露、可口可乐瓶子等几乎运用千篇一律的复制风格,利用基本元素进行连续重复,呈现一种特有的刻板效果。
人们不禁发问,利用他人的艺术创作成果并加以无限复制,这种充分体现媚俗气息的复制作品为何发展成新一派的流行艺术风格?其实,波普艺术能够完全冲破媚俗倾向成为广受追捧的新艺术风格是不无道理的。铺天盖地的复制品让每个人都能跨进艺术的大门,昔日里捉摸不透的艺术内涵在此时也变得通俗易懂,高高挂在展览馆、博物馆里独一无二的大家名作现如今也可随处购买……
从大众角度来说,这种艺术潮流在日常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新奇感和刺激感,人们着迷于此,这是推动波普艺术快速流行的原因之一。从另一角度看,人们喜爱这些复制品也就同样欣赏这些原创的艺术,而这些复制品能够给大众提供欣赏艺术的机会,也就是说,这些复制品可以像原作一样激发同样的欣赏热情。
艺术家马塞尔·杜尚的蒙娜丽莎一作虽然借助了达·芬奇的原作,但并不是完完全全的无区别复制。那笔俏皮的小胡子一改蒙娜丽莎以前的神秘风格,变得滑稽幽默。小小的改动或引起严肃对待艺术的人们的公愤,或吸引喜爱新奇、找到共同媚俗偏好的观赏者。杜尚或许就是想借此得到广泛关注,他做到了,他精准地抓住了人们的口味并迎合市场。他的作品有意地消除了原有艺术品中严肃神秘的色彩,添加了自己的个性与情感,通过小小的改动将人们心中蒙娜丽莎的固有形象进行颠覆,这正是他的成功之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带给人们美好安静的感受,而杜尚也以自己的方式带给人们焕然一新的艺术观赏角度。对于观赏者而言,这种新奇的、有趣的风格改变了人们内心对艺术的高冷严谨态度,接受了复制品带给他们的新鲜感。慢慢地,两种不同的风格不再是互不相容的关系了,通过复制、再造等手段营造具有媚俗倾向的艺术品,打开了市场,提升了艺术家的名气,人们也通过媚俗艺术在日常的喧嚣中得到停歇。这种带有媚俗倾向的复制作品也就是波普艺术能够广泛流行的原因了。
这样看来,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提出的艺术作品会因复制而失去魅力这一说法也被媚俗艺术的蓬勃发展打破了。这种情感可以瞬间被满足的,不需要大众思考的媚俗倾向当属一种现代现象。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规模机械化以及新兴材料的生产、广告传媒、商业艺术等多方面加快推进了媚俗艺术创作与发展的步伐。以商业广告为例,那些新奇有趣的主题和视觉效果总是能一下抓住人们的眼球,它们通常会赢得人们的关注而不是被厌恶,正是因为媚俗倾向的表面形式迎合了人们的审美标准及精神需求,在快速更新的商业文化里,“有效率”的媚俗艺术正是适合当下社会的选择倾向。换句话说,引起人们关注的广告可以给商家及社会带来较高的效益,反之,当广告中缺少了与人们共情的感性因素时,大众对此广告的关注点则会大大降低。所以从现代商业角度来看,给人以距离感的高贵艺术正是资本家们避之不及的。
渐渐地,媚俗艺术发展成了整个社会的理想生活方式,独一无二的艺术在多数中产阶级中已不合时宜。正如亚伯拉罕·莫莱斯认为的那样,媚俗艺术的危险不应被夸大。现今世界上没有人能幸免于媚俗艺术,我们处在这个通向领会真正审美经验的时代中,媚俗倾向在艺术中是作为必要步骤出现的。而当一些学者或其他人群想要批判这一观点时,中产阶级的欲望和喜好、有效的消费动力及资本主义的社会理想也许会让他们意识到,即使是被利用和滥用的艺术,也不会失去其价值与审美意义。
艺术并不一定是独一无二的,泛滥的坏趣味也并非是艺术。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它们是生活中的点缀,活泼可爱,让人心生欢喜。艺术已学会迎合市场需求,市场也因这些艺术显得生机勃勃。或许这就是一种供需之间的互相影响。
好的作品中,媚俗的程度适度。它不会过度地添油加醋,而是融合在真正的艺术里为作品增添一丝情感气息。媚俗服务于伟大的艺术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无论是被声讨抵制还是被接受欣赏,它都给大众提供了文化价值。媚俗的形式虽然随着个人、时代等多种因素而发生改变,但不变的是媚俗在艺术中不可或缺的性质以及它与整个社会文明的关系。
(东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加布里尔·图勒.艺术还是媚俗[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2] 瓦尔特·本雅明.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
[3] 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78.
[4] 彭成广.现代性的审美消费之维:论媚俗艺术的生成、表现及本质[J].当代文坛,2017(2).
[5] 巴特勒,朱刚,秦梅花.解读现代主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