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负性情绪及临床疗效的积极影响。方法:将80例FD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负性情绪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经心理护理干预,干预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92.5%)高于对照组(77.5%),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FD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缓解其负性情绪,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心理护理;负性情绪;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35-0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胃肠疾病,患者多表现为腹痛、腹胀、早饱、食欲不振等,症状持续反复,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在心理、环境、社会等综合因素作用下,近年来该类病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已经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接受诊治的80例F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4月诊治的FD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有不同程度上腹痛、上腹胀、嗳气、反酸等症状,组症出现在3周以上,符合RomeⅢ诊断标准,对于患有器质性病变、精神系统等全身性疾病以及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予以排除。采用双盲法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干预组男性14例,女性26例,年龄范围为25~65岁,平均年龄为(38.8±4.4)岁;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25例,年龄范围为25~64岁,平均年龄为(38.7±4.3)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对照较为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经验治疗,以奥美拉唑(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3168,生产企业:河北爱尔海泰制药有限公司)和法莫替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7641,生产企业:江苏平光制药有限公司)为主,剂量均为20mg,前者用药每日1次,后者用药每日3次,以4周为1个疗程,期间予以健康教育和饮食护理。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内容为:①认识疾病。FD易反复发作,患者因对该类病症认识不足,治疗期间会出现焦虑、抑制等负性情绪,反过来又会影响到治疗效果,应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和治疗和护理基本常识。②心理疏导。患者住院期间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鼓励其倾诉内心苦闷,充分了解其心理活动状况,采用放松疗法、利用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使其了解到情绪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重要性,通过心理应激调节,对其适应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1.3评价标准
采用SAS和SDS量表对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进行评估,评分越高,表明负性情绪越严重。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设定显效、有效和无效3级评价标准,症状积分减少>80%,为显效;减少>30%,为有效;减少不足30%,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13.6软件包对收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负性情绪评分以( ±s)表示,行t检验,症状改善以n(%)表示,行 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后SAS和SDS评分均有所降低,其中干预组降低更为明显,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FD由非器质性疾病引起,单纯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而不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控制,难以达到根治目的,症状持续给患者生活和工作质量带来了很大困扰,基于情绪因素与病情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治疗过程中有必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相关文献报道较多,如杨卫琴等对84例FD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采用SDS和SAS量表对患者情绪障碍进行评估,GQOLI问卷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FD患者情绪障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证实通过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和预后。
本组研究中,常规治疗结合心理护理的干预组40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单纯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40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7.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提示心理护理干预可提高临床疗效。情绪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SAS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可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由此证实,对FD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其负性情绪,改善其临床症状,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邓文娟,邓丽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和心理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5,11(3):262-263.
[2]吴琼瑛,李红梅.护理干预联合帕罗西汀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生存质量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4,18(9):1542-1544.
[3]杨卫琴,曹奇峰.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情绪障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22(8):129-131.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心理护理;负性情绪;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35-0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胃肠疾病,患者多表现为腹痛、腹胀、早饱、食欲不振等,症状持续反复,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在心理、环境、社会等综合因素作用下,近年来该类病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已经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接受诊治的80例F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4月诊治的FD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有不同程度上腹痛、上腹胀、嗳气、反酸等症状,组症出现在3周以上,符合RomeⅢ诊断标准,对于患有器质性病变、精神系统等全身性疾病以及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予以排除。采用双盲法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干预组男性14例,女性26例,年龄范围为25~65岁,平均年龄为(38.8±4.4)岁;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25例,年龄范围为25~64岁,平均年龄为(38.7±4.3)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对照较为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经验治疗,以奥美拉唑(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3168,生产企业:河北爱尔海泰制药有限公司)和法莫替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7641,生产企业:江苏平光制药有限公司)为主,剂量均为20mg,前者用药每日1次,后者用药每日3次,以4周为1个疗程,期间予以健康教育和饮食护理。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内容为:①认识疾病。FD易反复发作,患者因对该类病症认识不足,治疗期间会出现焦虑、抑制等负性情绪,反过来又会影响到治疗效果,应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和治疗和护理基本常识。②心理疏导。患者住院期间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鼓励其倾诉内心苦闷,充分了解其心理活动状况,采用放松疗法、利用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使其了解到情绪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重要性,通过心理应激调节,对其适应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1.3评价标准
采用SAS和SDS量表对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进行评估,评分越高,表明负性情绪越严重。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设定显效、有效和无效3级评价标准,症状积分减少>80%,为显效;减少>30%,为有效;减少不足30%,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13.6软件包对收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负性情绪评分以( ±s)表示,行t检验,症状改善以n(%)表示,行 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后SAS和SDS评分均有所降低,其中干预组降低更为明显,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FD由非器质性疾病引起,单纯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而不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控制,难以达到根治目的,症状持续给患者生活和工作质量带来了很大困扰,基于情绪因素与病情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治疗过程中有必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相关文献报道较多,如杨卫琴等对84例FD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采用SDS和SAS量表对患者情绪障碍进行评估,GQOLI问卷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FD患者情绪障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证实通过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和预后。
本组研究中,常规治疗结合心理护理的干预组40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单纯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40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7.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提示心理护理干预可提高临床疗效。情绪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SAS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可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由此证实,对FD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其负性情绪,改善其临床症状,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邓文娟,邓丽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和心理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5,11(3):262-263.
[2]吴琼瑛,李红梅.护理干预联合帕罗西汀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生存质量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4,18(9):1542-1544.
[3]杨卫琴,曹奇峰.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情绪障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22(8):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