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际设计竞赛中几乎都观注在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上,无论是兴新领域、概念奖等皆显示出国际竞赛对未来发展性的重视,对于未来创造力趋势方向与设计教育提供新方向等皆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全世界被公认的四大国际设计竞赛,亚洲以日本优良设计竞赛为代表,本研究从近十年的日本优良设计竞赛的审查评议的数据为分析来源,利用扎根理论与归纳分析,在创造力思维方面,提出感受力、整合力、调和力、创造力。希冀本研究之成果能为今后的通识或设计相关领域之教学内容及课程设计,提供符合时代与社会需求的发展方向,以利于后续建构连结产学资源,创造彼此共荣共存的创意思考平台。
【关键词】创造力思维、创造力模式、日本G-Mark、国际设计竞赛
一、创造力思维
(一)思路架构
本文之研究阶段一:文献资料分析;从近十年的日本优良设计的金赏中的审查评议的数据为分析来源,加上文献探讨与社会变迁进行分析,探讨创造力领域与其社会机能的变迁,以理解创造力议题的扩张。阶段二:扎根理论;从历届审查评议的论述数据中,分析并归纳其创造力思维。阶段三:归纳分析法;针对审查者的创造力思维进行系统归纳,以成为创造力的知识体系。阶段四:归纳分析与诠释分析分析以对应创造力的思维特质,藉以诠释相关创造力思维意涵。
(二)近年创造力思维的特征
本研究采取NV.8软件进行文本的操作分析,归纳出以下各种创造力思维的特征:1998年强调环保性(35.22%)、使用者为中心(34.39%)、安全性(30.00%)、社会与文化价值(28.41%)、问题解决(28.41%);1999年呈现系统效率(43.15%)、地域创造力(34.63%)、规画性(27.59%);2000年,使用者为中心(34.64%)、生物科技(21.61%);2001年主张技术与科技(38.68%)、思考方式(26.52%)、价值观(26.52%);2002年突显社会与文化价值(85.73%)、价值观(72.88%);2003年强调社会与文化价值(61.08%)、使用机能(26.98%);2004年呈现市场(20.28%)、新兴创造力领域(20.28%)、传达创造力(20.28%);2005年强调感性(53.25%)、技术与科技(技术与科技);2006年突显技术与科技(57.10%)、知识产业(32.29%);2007年呈现思考方式(29.40%)、整合力(29.40%);2008年则重视环境调和(33.74%)、思考方式(33.74%)、社会与文化价值(33.74%)。
二、创造力模式
在1994年,代尔夫特科技大学之工业创造力工程(Faculty of Industrial Design Engineering at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一场主题为「研究创造力活动(Analysing design activity)」的研讨会中,从论文的审查与调查中显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主题,创造力研究已成为一个跨学科的重点研究,并潜在着整合重要的发展有助于创造力研究在新领域的科学拓展。清楚地表明,创造力的科学有可能改善跨学科合作,因为它是一个多学科的科学。多学科的重要性合作为来公认创造力的科学。其中综合学科性,似乎有许多的可能性一体化。创造力心理的研究、创造力知识的理论组织,创造力计算模式和创造力系统开发和辅助设备等,重要的新兴领域经验之间的共生关系。科学的创造力,是一个难以实现几十年的概念,现在开始成为一个丰富的,多学科研究场。
(一)物质与人文之感受力。
日本美学中的「并」,描述细微之物的并列集合,主张整体是由细微的人、物、环境所构成,意味着每个细部都考虑到整体的存在,以击鼓为例,考虑鼓声的余韵后击下第二响,每一响都不是整体的部份,虽然有其自立性,但都需要考虑整体的完整性,若以人类社会而言,「并」的美感是相互尊重,没有支配关系的平等与调和。例如,以使用者为中心制定明确的基准如下,创造力的基本条件为:美观、品味、原创、安全性、使用机能、质量完备、环境调和、适当价格,创造力的卓越性为:目标设定与表现的整合、理念的先进性、问题解决的适切性、通用性、环保性、系统的效率性、与使用者的沟通、安全的保障、适当的商品周期性、综合完成度、超越价格的价值创造、价值观的构成。
(二)沟通与策略的整合力。
例如日本优良设计审查内容提及:延续去前新设立「新兴创造力领域」,今年再增设「传达创造力领域」,创造力的全领域发展至今,不再只是商品的形與色,或是具体的生活提案,也包含人与人的沟通创造力、视觉传达的创造力网络,或是以IT为基础的新尝试,这些改变不仅是创造力领域的扩大,也包括创造力的计划、策略与政策等总体创造活动」。获奖的商品在技术与造形方面,均获得高标准的问题解决,将技术的革新适切地表现于人性化的创造力,追求的不是技术本身,是使技术孕育想象,进而激发造物的热情,这正是今日创造力的使命。
(三)环境与文化的调和力。
日本Tripod创造力公司负责人中川聪,为通用设计产品的研究开发创造力一套包含五十五项指导细则的评价系统。 其归?在Ron Mace教授提出的通用设计七原则与中川社长自创的三项附则下。其三项增修的附则为:(1)耐久性与经济性的考?为?能安心、长期的使用,必须考?物品的耐用程?与适当的价格。(2)质量与美观的考?,开发的产品需作机能的实用性、质量优?与美观的调和。(3)健康与环境保育的考?,考?人体健康、环境保育及资源永续?用的问题。例如日本优良设计审查内容提及:?作品大多围绕「再资源化」的议题,其涉及的对象包括物质、国土、历史与思想等,超越造形的框架,形成支持社会的优越系统。最大的特征即是「技术革新、机能整合、环保议题」的创造力化。呈现使用面的创造力、制作面的创造力、物流面的创造力,以及环保面的创造力等,其内涵包括知识产业、附加价值、地球环境、地域文化、高科技、通用创造力等,创造力物与使用者的沟通显得格外重要,这种称为「生活形态」新社会价值的创造力,不只是研发部门与创造力者的工作,需要从经营者到物流末端,最后传达至使用者,组成一个有机性的网络。创造力作品的审查基准则从满足「良好创造力」的基本要素,提升到丰富生活的「优良设计」与「开拓未来的创造力」。
(四)多元与未来的创造力。
生活形态是一种系统观念,显示某个社会或群体与其他社会或群体的差异,并具体表现于动态的生活模式之中,认为生活形态将消费者视为「整体」,而不是个别的片断,可有效协助创造力人员了解消费者,并藉此增进掌握消费者心理的机会。生活形态是个人价值观及人格特质经由不断的整合所产生的结果,并可实际影响个人的行为。例如日本优良设计审查内容提及:创造力物与使用者的沟通显得格外重要,这种称为「生活形态」新社会价值的创造力,不只是研发部门与创造力者的工作,需要从经营者到物流末端,最后传达至使用者,组成一个有机性的网络。在广泛的领域中,创造力者必须意识到,创造力不只发生在工作室,而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在现代社会中,创造力者作为专业人士,比以往更加重要,在进入扩散领域的创造力中,携同具体的技能,创造梦想的可能,并提出战略实现目标。例如,创造力的源头为创意,尤其是新兴领域的建构,原有生产与消费的结构已无法支持新的需求,个别的企业、行政、地域等组织框架须要进行部分的调整,方可进行新兴领域的设定。
参考文献:
[1]Rivka,O.(1995). Observing the observers:Research issues in analyzing design activity,Design Studies,16(2),275-283.
[2]黑川雅之(2006)。八つの日本の美意識。東京:講談社。Masayuki Kurokawa(2006). Awareness of eight in Japan. Tokyo:Jiang Tan She.
[3]Garvin,D. A.(1988). Managmg quality the strategic and competitive edge,Free Press,USA.
[4]小泽雅子(1990)。新?阶层消费的时代(陈丽秋译)。台北:远流。
基金项目:华侨大学科研基金科研启动资助(编号:14SKBS304)
【关键词】创造力思维、创造力模式、日本G-Mark、国际设计竞赛
一、创造力思维
(一)思路架构
本文之研究阶段一:文献资料分析;从近十年的日本优良设计的金赏中的审查评议的数据为分析来源,加上文献探讨与社会变迁进行分析,探讨创造力领域与其社会机能的变迁,以理解创造力议题的扩张。阶段二:扎根理论;从历届审查评议的论述数据中,分析并归纳其创造力思维。阶段三:归纳分析法;针对审查者的创造力思维进行系统归纳,以成为创造力的知识体系。阶段四:归纳分析与诠释分析分析以对应创造力的思维特质,藉以诠释相关创造力思维意涵。
(二)近年创造力思维的特征
本研究采取NV.8软件进行文本的操作分析,归纳出以下各种创造力思维的特征:1998年强调环保性(35.22%)、使用者为中心(34.39%)、安全性(30.00%)、社会与文化价值(28.41%)、问题解决(28.41%);1999年呈现系统效率(43.15%)、地域创造力(34.63%)、规画性(27.59%);2000年,使用者为中心(34.64%)、生物科技(21.61%);2001年主张技术与科技(38.68%)、思考方式(26.52%)、价值观(26.52%);2002年突显社会与文化价值(85.73%)、价值观(72.88%);2003年强调社会与文化价值(61.08%)、使用机能(26.98%);2004年呈现市场(20.28%)、新兴创造力领域(20.28%)、传达创造力(20.28%);2005年强调感性(53.25%)、技术与科技(技术与科技);2006年突显技术与科技(57.10%)、知识产业(32.29%);2007年呈现思考方式(29.40%)、整合力(29.40%);2008年则重视环境调和(33.74%)、思考方式(33.74%)、社会与文化价值(33.74%)。
二、创造力模式
在1994年,代尔夫特科技大学之工业创造力工程(Faculty of Industrial Design Engineering at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一场主题为「研究创造力活动(Analysing design activity)」的研讨会中,从论文的审查与调查中显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主题,创造力研究已成为一个跨学科的重点研究,并潜在着整合重要的发展有助于创造力研究在新领域的科学拓展。清楚地表明,创造力的科学有可能改善跨学科合作,因为它是一个多学科的科学。多学科的重要性合作为来公认创造力的科学。其中综合学科性,似乎有许多的可能性一体化。创造力心理的研究、创造力知识的理论组织,创造力计算模式和创造力系统开发和辅助设备等,重要的新兴领域经验之间的共生关系。科学的创造力,是一个难以实现几十年的概念,现在开始成为一个丰富的,多学科研究场。
(一)物质与人文之感受力。
日本美学中的「并」,描述细微之物的并列集合,主张整体是由细微的人、物、环境所构成,意味着每个细部都考虑到整体的存在,以击鼓为例,考虑鼓声的余韵后击下第二响,每一响都不是整体的部份,虽然有其自立性,但都需要考虑整体的完整性,若以人类社会而言,「并」的美感是相互尊重,没有支配关系的平等与调和。例如,以使用者为中心制定明确的基准如下,创造力的基本条件为:美观、品味、原创、安全性、使用机能、质量完备、环境调和、适当价格,创造力的卓越性为:目标设定与表现的整合、理念的先进性、问题解决的适切性、通用性、环保性、系统的效率性、与使用者的沟通、安全的保障、适当的商品周期性、综合完成度、超越价格的价值创造、价值观的构成。
(二)沟通与策略的整合力。
例如日本优良设计审查内容提及:延续去前新设立「新兴创造力领域」,今年再增设「传达创造力领域」,创造力的全领域发展至今,不再只是商品的形與色,或是具体的生活提案,也包含人与人的沟通创造力、视觉传达的创造力网络,或是以IT为基础的新尝试,这些改变不仅是创造力领域的扩大,也包括创造力的计划、策略与政策等总体创造活动」。获奖的商品在技术与造形方面,均获得高标准的问题解决,将技术的革新适切地表现于人性化的创造力,追求的不是技术本身,是使技术孕育想象,进而激发造物的热情,这正是今日创造力的使命。
(三)环境与文化的调和力。
日本Tripod创造力公司负责人中川聪,为通用设计产品的研究开发创造力一套包含五十五项指导细则的评价系统。 其归?在Ron Mace教授提出的通用设计七原则与中川社长自创的三项附则下。其三项增修的附则为:(1)耐久性与经济性的考?为?能安心、长期的使用,必须考?物品的耐用程?与适当的价格。(2)质量与美观的考?,开发的产品需作机能的实用性、质量优?与美观的调和。(3)健康与环境保育的考?,考?人体健康、环境保育及资源永续?用的问题。例如日本优良设计审查内容提及:?作品大多围绕「再资源化」的议题,其涉及的对象包括物质、国土、历史与思想等,超越造形的框架,形成支持社会的优越系统。最大的特征即是「技术革新、机能整合、环保议题」的创造力化。呈现使用面的创造力、制作面的创造力、物流面的创造力,以及环保面的创造力等,其内涵包括知识产业、附加价值、地球环境、地域文化、高科技、通用创造力等,创造力物与使用者的沟通显得格外重要,这种称为「生活形态」新社会价值的创造力,不只是研发部门与创造力者的工作,需要从经营者到物流末端,最后传达至使用者,组成一个有机性的网络。创造力作品的审查基准则从满足「良好创造力」的基本要素,提升到丰富生活的「优良设计」与「开拓未来的创造力」。
(四)多元与未来的创造力。
生活形态是一种系统观念,显示某个社会或群体与其他社会或群体的差异,并具体表现于动态的生活模式之中,认为生活形态将消费者视为「整体」,而不是个别的片断,可有效协助创造力人员了解消费者,并藉此增进掌握消费者心理的机会。生活形态是个人价值观及人格特质经由不断的整合所产生的结果,并可实际影响个人的行为。例如日本优良设计审查内容提及:创造力物与使用者的沟通显得格外重要,这种称为「生活形态」新社会价值的创造力,不只是研发部门与创造力者的工作,需要从经营者到物流末端,最后传达至使用者,组成一个有机性的网络。在广泛的领域中,创造力者必须意识到,创造力不只发生在工作室,而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在现代社会中,创造力者作为专业人士,比以往更加重要,在进入扩散领域的创造力中,携同具体的技能,创造梦想的可能,并提出战略实现目标。例如,创造力的源头为创意,尤其是新兴领域的建构,原有生产与消费的结构已无法支持新的需求,个别的企业、行政、地域等组织框架须要进行部分的调整,方可进行新兴领域的设定。
参考文献:
[1]Rivka,O.(1995). Observing the observers:Research issues in analyzing design activity,Design Studies,16(2),275-283.
[2]黑川雅之(2006)。八つの日本の美意識。東京:講談社。Masayuki Kurokawa(2006). Awareness of eight in Japan. Tokyo:Jiang Tan She.
[3]Garvin,D. A.(1988). Managmg quality the strategic and competitive edge,Free Press,USA.
[4]小泽雅子(1990)。新?阶层消费的时代(陈丽秋译)。台北:远流。
基金项目:华侨大学科研基金科研启动资助(编号:14SKBS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