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的时事热点: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

来源 :学生导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_wu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事背景】
  中国全面脱贫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于2021年2月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经过八年持续奋斗,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知识点】
  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的现代农业
  1.区域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农业开发或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利用,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湿地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出现,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2)农业环境污染问题
  主要是农业发展过程中为追求更高的产量,不合理地施用化肥、农药、农用地膜等导致的土壤污染、农产品污染、质量下降等環境污染问题,影响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农业发展策略问题
  主要是由于认识以及科技水平的原因,导致区域农业发展中出现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活动方式落后、农业产业加工经营落后、专业化和集约化程度低、农业产业效益低等问题。
  2.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分析
  (1)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作物生长环境)
  如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禁止过度开垦、放牧、樵采,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农田防护林,治理盐碱地和风沙地等。
  (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自身构成元素)
  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推广节水技术和优良品种、改良土壤、提高机械化水平、改善交通条件、建设人工草场、轮牧、禁渔、休渔等。
  (3)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农业内部的结构)
  如农、林、牧、渔均衡发展,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合理安排各业比重;在均衡发展的同时突出特色产业等。
  (4)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专门化(农业规模、性质)
  如建设(区域具有优势的某农作物)商品性农业基地等,获得规模效益。
  (5)转变经营方式,实现农业综合开发
  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特色产业进行深挖掘,提高附加值。
  【例题点播】
  例1
  观光农业区是指人们广泛利用城市郊区的空间、农业自然资源、乡村民俗风情及乡村文化等条件,建立的集农业生产、生态、生活于一体的农业区域,被称为“现代都市农业”。据此完成1~2题。
  1.江苏启东惠萍镇“水果小镇”发展观光农业的优势条件主要有( )
  ①地形复杂多样
  ②土壤肥沃
  ③基础设施完善
  ④长三角充足的客源市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发展观光农业主要是为了( )
  A.发展乡村经济         B.提高农产品产量
  C.维持生态平衡        D.吸引劳动力回迁
  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发展观光农业与地形和土壤关系不大,但要基础设施完善,便于旅客观光旅行;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旅游市场广阔,故C正确。
  第2题,发展观光农业主要是为了发展乡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故A正确。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维持生态平衡、吸引劳动力回迁不是主要目的,故B、C、D错误。
  例2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
  1.“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B.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C.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D.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2.“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C.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答案】1.C  2.B
  【解析】1.由材料可知,随着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城归”返乡创业,给家乡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现实影响,因此“城归”返乡创业的出现与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有关,所以C正确。A选项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总体来说城市经济还是不断发展的;返乡创业很多并不是回家种地的,故D错;与B选项说法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关系小,可排除B。
  2.过去由于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产生大量的留守儿童和农村老年人口占比上升,随着“城归”现象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故B正确;增加家庭收入和促进农业规模化属于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属于社会效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及基础设施建设不是首先带来的,所以B正确。
  (部分资料整理自网络)
其他文献
【释义】  蚕吃桑叶。比喻逐步侵占。  【起源与演变】  蚕吃桑叶的时候是一点一点地“吞”,虽然每一口都不大,但是积少成多,很快就能吃完。因此,“蚕食”是逐渐吞噬的过程,是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侵占的过程。  和“蚕食”相对的,是“鲸吞”,鲸吃食物时张开大嘴,把许多小鱼小虾连同海水一齐吸进嘴里,然后闭上嘴,把海水从须板中间过滤掉,把小鱼小虾吞进肚子里,一顿就可以吃2000多公斤。所以“鲸吞”指的是一
期刊
作者:【英】马克·米奥多尼克 著  译者:赖盈满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为什么玻璃是透明的?是什么让橡皮筋有弹性?为什么曲别针会弯曲?为什么不锈钢不生锈?世界上最薄却最坚硬的东西是什么?材料如何塑造了我们的世界又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世界材料学大师带你用材料科学家的眼睛,以全新的方式看待你身边的每一样东西。  本书以渊博的知识和极富感染力的文字写就,堪称一部材料科学的颂歌,以高超
期刊
对于高考议论文写作时论据的选择来说,应牢记论据的“精准”与“独特”的要求、原则和标准,即应紧紧围绕中心论点选择论据,并凸显新鲜、独有的特点,具有与众不同、标新立异、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优势,只有这样,你的文章才能胜人一筹,拔得头筹。那么,在写作议论文过程中,具体应如何选择论据,才能成就自己的高分、满分作文呢?  一、要精准  因为,论据是为了支撑和论证论点,是为论点服务的,这就要求论据的选择一定要
期刊
结合身边资源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  上海市政治特级教师,曹杨二中挂职副校长、教研组长兼任兰田中学书记校长谈俊说,结合现在新课程、新教材“双新”的背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当前的思政课是要构建学科逻辑和实践逻辑、理论知识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活动型学科课程。  谈俊坦言,当前高中使用的国家统编教材必修一、二、三、四模块中有较多内容来自党和国家制定的文件政策,原汁原味。对高中学生来说,要一下子把握这些文件
期刊
《惊蛰》  汉·司马相如  陌上杨柳方竞春,塘中鲫鲥早成荫。  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  【赏析】这首诗,用“陌上杨柳”、“塘中鲫鲥”和“天公霹雳”等几组自然景物和现象,写尽了惊蛰时节的春色春景。妙笔生花,令人叹绝。  《惊蛰二月节》  唐·元稹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赏析】元稹的这首诗给人描绘
期刊
复旦大学首次面向本市高一生开设的复旦大学高中先修今年3月招生。  此次复旦大学开展面向上海市所有高中高一年级在读学生的“周末学堂——复旦大学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将探索为高中生们提供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创新教育机会,培养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前置优质教育资源,助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每一位高中学生选修复旦大学周末先修学堂,均不收取任何费用。  复旦大学介绍,周末先修学堂——复旦大学拔尖学科高中先修
期刊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夏目漱石的作品《心》中的主角先生就背负着重重枷锁。  先生对世界有着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认为人性至善,所以他无法面对叔父的背叛,更加无法面对自己隐藏在纯善外表下卑鄙的灵魂。于是他选择了心灵的自我放逐,一步步走向了封闭,也最终迈向了死亡,迈向了最后的孤独。  《心》是夏目漱石晚期的作品,融入了他一生的閱历,因而也更加直击人的心灵。  你的心是怎样的?你背负着的
期刊
近日,西南位育中学高一年级的各位团支书及班长随着金琪书记和孟丽军老师一同前往宋庆龄陵园礼堂,受邀参与了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七师分会与共建单位携手开展“同心向党 共绣党旗”的绣党旗开针仪式。  跟随着新四军老战士刘鹏爷爷的步伐,西南位育的同学们依次上台为党旗绣上属于他们作为青年一代、作为团员、作为祖国未来花朵的一针,鲜红而炽热。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同心向党 共绣党旗”的活动于2020年正式启
期刊
摘自《诗画中国》  著者:郭晔旻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这是一本生活非必需品的寻美之书,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美,再用当下的风格把传统艺术展现出来,正是这本书的特色所在。本书选取了古代诗词和绘画当中描绘的社会场景,从生活到服饰,从日常娱乐到修学旅行,重现古人的逸趣及生活镜像,将读者带入这幅诗画当中,了解他们的物质所在和心灵居所。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写过一首《元日》:“爆竹声中一岁
期刊
关于物于我的讨论,古往今来常为文人墨客所议。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苏子则言:“君子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  这两句话皆反映出哲人对“物”的认识是极为明确统一的——人使用物,而不可被物役使。诚然,康德于《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表明“人是目的”,而“物”则是獨立于我们自由意志形态外客观存在的物质,因而可被人拥有。物自有其价值所在,它作为工具帮助我们获得幸福,提升自我——在不被囿于物质牢笼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