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验式学习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作用明显,是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学习方式。因此体验式学习成为了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体验式学习含义及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体验式 学习探究
引言
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践中,课堂上注重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已成为许多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形广泛存在:如学习形式比较单一、被动,学生很少有通过体验式学习获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经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学生个性成长,制约着学生的发展。
1体验式学习含义
体验式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形式,具有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就已经对“体验式学习”开展了研究,但由于认识角度有不同“体验式学习”概念含义不尽相同,人们多从自己的研究角度界定“体验式学习”这一概念。在参照诸多先知们的观点后,笔者进一步总结认为:“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起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强调个体体验对学习的意义,更关注对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因此,我们可以将体验式学习理解为在“经历”中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性的经验,并在对经验与体验进行反思中获得成长性发展的一种学习方法。
2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2.1亲历性
亲历性是体验式学习的本质属性,是指学习主体必须真实地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过程。这是体验式学习的主要特征,体验必须是直接的,它不需要任何中介,体验必然是自我的,他人不可能替代。体验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者要作为学习过程中主要的因素亲身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亲身经历体验式学习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从而感悟知识的真谛。体验式教学强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要求他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全身心的投入教学活动中,通过个性在行为和情感上的经历,获得发展。如果没有个体亲自的参与,个体就不能产生任何相关体验,更谈不上学习目标的实现。而且亲历性并不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至始至终都是独立的个体,任何环节都要独自完成,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也是很重要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尽力营造和谐的氛围,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充分互动、沟通、帮助、讨论的机会,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未知的过程,让学生去亲身经历,重演知识发现的过程,从而在亲身经历过程中获得知识和并有快乐的体验。
2.2情境性
体验式学习的情境性体现在学生的体验过程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上完成的,要想体验需要有其存在的基础即情境。在教学中只有创设丰富的情境如:生活场景的再现,知识探索经历,学生追求知识渴望以及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为学生创设恰当丰富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自主的进行学习,达到产生领悟,建构知识,生成意义的目的。要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创设一定的情境使之现场化,让学生再现生活,再现历史,要注重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机会和环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要一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营造一种急于进取,勇于发现的氛围,鼓励学生去勇于创新:要给学生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间成为学习的伙伴,彼此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培养团结合作的意识,在情境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获得心智的发展。
2.3实践性
数学学科作为一种工具学科,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学习数学时要注重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学生的实践作为体验式学习的基础,体验和实践不可分,学生经历实践的过程同样就是个体体验的过程。数学学习体验活动有明确目标的自觉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在实践活动的体验,认识和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内容,用新学习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去完成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构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时个体的体验过程,从而获得体验成功的快乐。数学实践贯穿了体验式学习的全过程,彼此相互融合,不可分割;而且在学习数学实践活动中,由于亲身经历了知识的获得与运用,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得到了发展数学体验式学习的实践活动还表现出实践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实践活动内容不仅包含学生的亲身实践,又包括知识再现,探究知识的数学活动,还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来获得切实的感受和体验。尽管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亲历性和实践性是体验学习的重要牲,但我们也不能随意的、盲目的安排实践活动,教学过程必须重视老师的主导作用,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参与和完成体验。
2.4情感性
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前,小学数学教学一直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不被重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课程目标有了新的认识,把“情感与态度”作为数学教学的目标领域三维目标之一,改变了以前的数学教学“重认知发展轻情感培养”的不良倾向。《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然而数学由于它的学科特点,内容抽象,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较强,其它学科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活泼多样表现形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情感目标的教学往往不太容易。其实,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品质的形成同样
可以在数学体验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在数学教学中安排适当的体验,让学生在亲历中感受到直接的、具体的、丰富的数学情感体验,更有利于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从而产生情感,形成态度、观念。因此,体验往往并不存在于体验过程中获得某种有形的知识上,而在个体经历过程中。体验式学习将“情感教育”蕴涵于学生学习体验过程之中,倡导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学生体验的态度与情感。
3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体验式学习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采取体验式学习方式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苏娜.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D].东北师范人学,2009.
[2]毛嘉毅,李志厚.论体验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2):24.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体验式 学习探究
引言
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践中,课堂上注重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已成为许多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形广泛存在:如学习形式比较单一、被动,学生很少有通过体验式学习获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经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学生个性成长,制约着学生的发展。
1体验式学习含义
体验式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形式,具有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就已经对“体验式学习”开展了研究,但由于认识角度有不同“体验式学习”概念含义不尽相同,人们多从自己的研究角度界定“体验式学习”这一概念。在参照诸多先知们的观点后,笔者进一步总结认为:“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起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强调个体体验对学习的意义,更关注对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因此,我们可以将体验式学习理解为在“经历”中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性的经验,并在对经验与体验进行反思中获得成长性发展的一种学习方法。
2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2.1亲历性
亲历性是体验式学习的本质属性,是指学习主体必须真实地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过程。这是体验式学习的主要特征,体验必须是直接的,它不需要任何中介,体验必然是自我的,他人不可能替代。体验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者要作为学习过程中主要的因素亲身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亲身经历体验式学习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从而感悟知识的真谛。体验式教学强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要求他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全身心的投入教学活动中,通过个性在行为和情感上的经历,获得发展。如果没有个体亲自的参与,个体就不能产生任何相关体验,更谈不上学习目标的实现。而且亲历性并不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至始至终都是独立的个体,任何环节都要独自完成,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也是很重要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尽力营造和谐的氛围,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充分互动、沟通、帮助、讨论的机会,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未知的过程,让学生去亲身经历,重演知识发现的过程,从而在亲身经历过程中获得知识和并有快乐的体验。
2.2情境性
体验式学习的情境性体现在学生的体验过程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上完成的,要想体验需要有其存在的基础即情境。在教学中只有创设丰富的情境如:生活场景的再现,知识探索经历,学生追求知识渴望以及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为学生创设恰当丰富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自主的进行学习,达到产生领悟,建构知识,生成意义的目的。要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创设一定的情境使之现场化,让学生再现生活,再现历史,要注重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机会和环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要一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营造一种急于进取,勇于发现的氛围,鼓励学生去勇于创新:要给学生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间成为学习的伙伴,彼此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培养团结合作的意识,在情境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获得心智的发展。
2.3实践性
数学学科作为一种工具学科,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学习数学时要注重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学生的实践作为体验式学习的基础,体验和实践不可分,学生经历实践的过程同样就是个体体验的过程。数学学习体验活动有明确目标的自觉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在实践活动的体验,认识和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内容,用新学习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去完成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构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时个体的体验过程,从而获得体验成功的快乐。数学实践贯穿了体验式学习的全过程,彼此相互融合,不可分割;而且在学习数学实践活动中,由于亲身经历了知识的获得与运用,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得到了发展数学体验式学习的实践活动还表现出实践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实践活动内容不仅包含学生的亲身实践,又包括知识再现,探究知识的数学活动,还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来获得切实的感受和体验。尽管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亲历性和实践性是体验学习的重要牲,但我们也不能随意的、盲目的安排实践活动,教学过程必须重视老师的主导作用,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参与和完成体验。
2.4情感性
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前,小学数学教学一直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不被重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课程目标有了新的认识,把“情感与态度”作为数学教学的目标领域三维目标之一,改变了以前的数学教学“重认知发展轻情感培养”的不良倾向。《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然而数学由于它的学科特点,内容抽象,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较强,其它学科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活泼多样表现形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情感目标的教学往往不太容易。其实,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品质的形成同样
可以在数学体验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在数学教学中安排适当的体验,让学生在亲历中感受到直接的、具体的、丰富的数学情感体验,更有利于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从而产生情感,形成态度、观念。因此,体验往往并不存在于体验过程中获得某种有形的知识上,而在个体经历过程中。体验式学习将“情感教育”蕴涵于学生学习体验过程之中,倡导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学生体验的态度与情感。
3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体验式学习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采取体验式学习方式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苏娜.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D].东北师范人学,2009.
[2]毛嘉毅,李志厚.论体验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