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都是按照既定的思想、目标、模式、评价体系来施教。愿望上不允许学生出错,意识中抵触学生的错误,忽略教育的本质。挫折和惩罚能增强学生的体验的完整性,学会负责,过之则有害无益。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拘束了学生和教师的视野,创新就无从谈起。以能力的牺牲为代价的安全无疑于因噎废食。教师的情感体验比知识更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多一些关爱,多一种方式,少一些责备会更好一些。
关键词:教育现状 思考 执行中的困惑 呼吁
坦白说,教师是影响和制约教育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如今国家在教师成长过程中关于教育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建立支撑的平台已足已满足教师成长的需要,广大的教育一线教师特别是西部地区教师在专业成长中仍然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惑。
1.关于教学模式
现行的教育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是以教育者的意志、思想、目标所设计的框架模式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实施而已。小到每个小学生的言行举止和学习习惯,大到一个班级的发展目标,甚至是一个学校、一个区域的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受他们的领导者——教育各阶层的从业者所定制。不管这身衣服合不合身,他们都使自己的身体“合适”的被包裹起来。比如:一个学校有着不同的年级、同一年级又有着不同的班,各级、各班的学生在个体上是有差别的。有的班(或级或个体)喜欢听、读写,也有的班适合说、背、讨论,如果我们不加区别,那么无论你怎样要求,总有一些班级不能照顾到。这种现象在一个班级中同样存在,适合“甲”的方式不一定“乙”也喜欢,而“丙”要的又和“丁”不一样。这对于学生数在45人以上的班级就是“因材施教”的出现原因。教师不能因学生的“才”施教,只好选择因教科书的“材”而教。这在45人以上的班额中是教师普遍采用的方式,因为我们实在不能在40分钟内考虑到太多的个体,只能以课本知识为主体,以学生的掌握为目的。过程尽量为全体考虑,很少兼顾个体。
2.关于考核评价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量化考核等方式进入学校,反映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方式变成了一个个冷漠的数据:及格率、均分、优秀率、出勤率、课时量、道德分、领导打分……如果你的每项分数都高,你就是优秀的,如果你任何一项下降,那么都不是好老师,学生、家长的评价并不能衡量教师的水平,口碑好不如量化分数高。所以老师们拼命按照量化指标追求高分,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让学生盲目、机械地重复训练,牺牲自己和学生的休息时间来追求一个个近乎神话的考核数据。音乐课上了数学,美术课上了语文,劳动实践课上了英语……如此功利化的教育,能否培养出怎样的学生?出现过多的标准答案之后,同学们还能对“雪化了变成春天”作出回答吗?古语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是经历了多少年的教育现在又在教育别人的时候,但却不能包容学生的错误:“应该会说,应该会写,应该会做,不该做错……”之类的话经常用来教导学生。
3.关于教育惩罚
教育惩罚作为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教育方法。[1]因此,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惩罚和挫折体验是完全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惩戒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一直是个敏感的话题,许多地方的学校至今仍是存在的,无庸置疑,这是不对的。但是它为什么屡禁不止?虽然许多残酷的现实摆在大家面前,但是仍有人“出手不凡”,视体罚者为教育法宝。究循原因,主要是教师个体素质的问题:性格急躁,方法单一,既不能用更好的方式解决又不思考改变教育方式,认为学生有“核桃”心理(只认打认砸)不能一说见效,而教师又急功近利无意多说……适度的挫折能使学生明白顽强和责任,学会为自己负责,可是体罚和变相体罚却不是上策。到底怎样去惩戒学生,是一个因人而异、因生而异的问题,只能靠个人取长补短,揣摩领会。这不仅是一种教育技术,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2]。
改变教育的现状对于我们普通的教师来说是力所不及的,要改变我们自身的缺憾应该是力所能及的,只要我们付出一些金钱、时间、精力、思想,就可以改变我们所能改变的范围内的现状――课堂、班级,如果每个教师都这么做了,何愁我们的教育现状不改变?我們还会怕大家对教育言词犀利吗?我们还用得着为自己的事业辩护吗?
参考文献
[1]卜立强,闫志芳.对道德教育合理手段的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07,1
[2]李宪星,苏玲.“惩罚”使教育更和谐[J].《中国基础教育》,2008(5):20-21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郭城农业中学)
关键词:教育现状 思考 执行中的困惑 呼吁
坦白说,教师是影响和制约教育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如今国家在教师成长过程中关于教育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建立支撑的平台已足已满足教师成长的需要,广大的教育一线教师特别是西部地区教师在专业成长中仍然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惑。
1.关于教学模式
现行的教育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是以教育者的意志、思想、目标所设计的框架模式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实施而已。小到每个小学生的言行举止和学习习惯,大到一个班级的发展目标,甚至是一个学校、一个区域的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受他们的领导者——教育各阶层的从业者所定制。不管这身衣服合不合身,他们都使自己的身体“合适”的被包裹起来。比如:一个学校有着不同的年级、同一年级又有着不同的班,各级、各班的学生在个体上是有差别的。有的班(或级或个体)喜欢听、读写,也有的班适合说、背、讨论,如果我们不加区别,那么无论你怎样要求,总有一些班级不能照顾到。这种现象在一个班级中同样存在,适合“甲”的方式不一定“乙”也喜欢,而“丙”要的又和“丁”不一样。这对于学生数在45人以上的班级就是“因材施教”的出现原因。教师不能因学生的“才”施教,只好选择因教科书的“材”而教。这在45人以上的班额中是教师普遍采用的方式,因为我们实在不能在40分钟内考虑到太多的个体,只能以课本知识为主体,以学生的掌握为目的。过程尽量为全体考虑,很少兼顾个体。
2.关于考核评价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量化考核等方式进入学校,反映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方式变成了一个个冷漠的数据:及格率、均分、优秀率、出勤率、课时量、道德分、领导打分……如果你的每项分数都高,你就是优秀的,如果你任何一项下降,那么都不是好老师,学生、家长的评价并不能衡量教师的水平,口碑好不如量化分数高。所以老师们拼命按照量化指标追求高分,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让学生盲目、机械地重复训练,牺牲自己和学生的休息时间来追求一个个近乎神话的考核数据。音乐课上了数学,美术课上了语文,劳动实践课上了英语……如此功利化的教育,能否培养出怎样的学生?出现过多的标准答案之后,同学们还能对“雪化了变成春天”作出回答吗?古语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是经历了多少年的教育现在又在教育别人的时候,但却不能包容学生的错误:“应该会说,应该会写,应该会做,不该做错……”之类的话经常用来教导学生。
3.关于教育惩罚
教育惩罚作为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教育方法。[1]因此,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惩罚和挫折体验是完全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惩戒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一直是个敏感的话题,许多地方的学校至今仍是存在的,无庸置疑,这是不对的。但是它为什么屡禁不止?虽然许多残酷的现实摆在大家面前,但是仍有人“出手不凡”,视体罚者为教育法宝。究循原因,主要是教师个体素质的问题:性格急躁,方法单一,既不能用更好的方式解决又不思考改变教育方式,认为学生有“核桃”心理(只认打认砸)不能一说见效,而教师又急功近利无意多说……适度的挫折能使学生明白顽强和责任,学会为自己负责,可是体罚和变相体罚却不是上策。到底怎样去惩戒学生,是一个因人而异、因生而异的问题,只能靠个人取长补短,揣摩领会。这不仅是一种教育技术,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2]。
改变教育的现状对于我们普通的教师来说是力所不及的,要改变我们自身的缺憾应该是力所能及的,只要我们付出一些金钱、时间、精力、思想,就可以改变我们所能改变的范围内的现状――课堂、班级,如果每个教师都这么做了,何愁我们的教育现状不改变?我們还会怕大家对教育言词犀利吗?我们还用得着为自己的事业辩护吗?
参考文献
[1]卜立强,闫志芳.对道德教育合理手段的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07,1
[2]李宪星,苏玲.“惩罚”使教育更和谐[J].《中国基础教育》,2008(5):20-21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郭城农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