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理论视角下的《人间词话》“境界说”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js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空间理论最有影响力的著作是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在书中他认为空间包括三个层面: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及社会空间。社会空间的加入,打破了传统认识论的二元对立模式,空间不只是客观存在物,实质上也是反映人主观情感的主观空间。《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所著的文学批评著作,其中的核心思想“境界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学中“意境说”的延续,他强调好的作品需要情景合一,以人本主义理想为核心。所以“境界说”与空间理论研究的落脚点就集中在了“人”上。另一方面,《人间词话》中所提到的“造境”和“写境”与空间理论中的精神空间和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也有着相似之处。本文利用空间理论背景,用于研究“境界说”中所体现的文学空间。
  【关键词】 空间理论;境界说;文学空间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6-0028-02
  一、空间理论
  (一)空间理论的发展
  西方空间观念的形成是从古埃及最早期的几何学开始的,后由于希腊数学观念的发达,产生了欧式几何,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宇宙是一个球体,而万物的本源是“数”,几何和数学的概念是西方空间思想方法的概念,无论是物理、化学、机械、医学,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原子论,“数”皆为万物之源。其次,西方人的空間观与中国的空间观是不同的,西方是以物体为主体的,认知空间首先靠视觉,其次靠距离、方位等。中国的空间规则是以人为主体定义空间观念,建筑及人的行为范围,与他人的关系,都与方位有关。西方的空间观是几何的,中国的空间观是液态的,不定性的。
  一直以来,时间总被学者们认为是流动的,具有生命力的,但在西方古代,无论是亚里士多德还是柏拉图,都认为与时间相比,空间是固定的,没有价值的,仅仅只是没有任何特征性的容器,等待着被各种内容填充。此时的空间理论,忽视了人作为个体对空间是具有感知性的,所以才让此时的空间没有生气。现代空间观以海德格尔的理论为代表,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论述了三种空间:世界-空间;域(Gegend);此在的空间性。[1]海德格尔认为空间不只是客观的,人的存在,即此在才能真正反映“存在的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空间的价值。人的存在与空间息息相关,此在的空间性是“去远”和“定向”,这一时期西方的空间观,与人的主观情感建立了关系。
  (二)文学理论与空间转向
  本文所论述的空间理论缘起于学术界于二十世纪末期进行的“空间转向”,这一时期无论从社会到日常,文学到艺术,都充斥着对于资本主义的反叛与批判。1974年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是这一时期空间理论最有影响的著作,象征着人文社会学科空间转向的开端。
  在列斐伏尔看来,空间与社会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他把人的生存与主观感受及空间联系到了一起。在客观层面,人类的身体是衡量空间的标准,所以人与物理空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的需求是物理空间产生的前提,物理空间也同样满足了人的需求。在主观层面,空间通过人的主观感受被人所感知,实质上是人内心的“乌托邦”,是精神空间,是人的存在方式。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空间与意识形态渐渐变得不可分割,对空间的占领也意味着话语权的掌握,空间也逐渐成了意识形态的一种体现。所以这种意义下的空间,就不单纯只是客观的方位性的存在,而是与文化、内涵、意义等交织在一起,基于此,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的三个层面: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及社会空间。社会空间即索雅所提出的第三空间,包含着物理与精神空间,打破了现实与乌托邦之间二元对立的模式,建立了无限的广阔的空间。在这段时间,文学空间也进一步发展,许多学者也开始在文学领域开展空间化的探索,如韦格纳的《空间批评:批评的地理、空间、场所与文本性》用空间理论分析了文学作品文本性的问题,他指出文学研究落脚点一般在文学作品中有过去有未来的不断变迁的横向的时间结构上,但文学作品也同样需要纵向的空间化的研究;地理学家克朗的著作《文化地理学》中也描写了文学中的空间性含义。
  二、《人间词话》“境界说”
  (一)“境界说”与“意境说”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对于中国古代“意境说”的延续,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意境”。意境由“情”和“景”构成,是两种并列的文学要素,“意”偏向主观内心,与感情、内心世界相近,“境”则偏向客观事物,强调作者在创作中实际生活与内心情感的融合统一。“境界说”在延续了“意境说”内外相统一的思想以外,加入了席勒诗学的观念,清华大学的肖鹰教授认为:“‘境界说’的精神实质是王国维提出了以人本主义理想为核心的诗歌理想——‘境界’。” [2]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写道:“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3]
  他认为“境界说”是评判文学作品好坏的准则,好的文学作品不仅需要情景和谐相融,更需要注重作者最真实的感受,以人为本来进行创作。
  (二)造境与写境
  境界的创作手法分为造境和写境两种:“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4]
  造境的创作主体是理想派作者,他们在创作中注重主观性,较为理想化,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造境的创作主体是写实派作者,其创作对象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在创作中融入作者的“情”。王国维认为文学的艺术性的最高体现就在于“境界”,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的境界吸收了意境中情与景相统一的思想,情又是其中的核心,以情来打动读者,才是最好的作品。
  (三)“境界说”中的“真”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把“真”作为评判词好坏的必要标准。作者需要在作品中体现真景物与真感情。作者不光有对具体文学作品的真切情感,更需要对人生本质做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并为之追求一生。   真景物是与一般景物有区分的,在王国维看来,对自然的描写不加修饰,完全凸显自然的本来面貌,才叫作真景物,作者需要身临其境地去领略自然,才能真情流露的写出好的作品,所表现的景物才会自然流露。好的文学作品勢必要倾入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与感受,在中国古代就有在诗中抒情言志的说法,作家被自然的外在之美与内在精神所感染从而创作出有境界的文学作品,就是作者真情流露并与自然的生命交融的作品。
  (四)作者的人生境界是“境界说”的基础
  王国维借评价后主李煜来抒发自己对于作者人生境界的看法:“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5]
  他认为“境界说”的必要基础是文学家的心灵境界,可以从作品中看到的文学家的高尚品德和宽阔的胸襟,追求生命的自由,他希望文学家能够摆脱世俗的束缚,不受任何时空及人事的影响,摆脱世俗的桎梏,从文学作品中反映内心主观感受,而以孩童般的纯粹认知心理来创作文学作品以抒发内心情感。
  三、从空间理论视角看《人间词话》“境界说”
  (一)空间理论与“境界说”
  空间在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中分为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物理空间是人所存在的地方,在境界说中意味着“境”,这里的境就是客观空间,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作者需要结合境,即客观存在来进行写作,“境界说”中写境的创作手法,也体现了这一点。境是很多象的叠加,能够形成一种西方所说的“气”,这里的气实际上是一种透明的空间,人首先通过视觉能够感知,进而置身其中感受到氛围。造境的过程实际意味着精神空间的建立,而写境的过程则意味着物理空间的建立。造境通常是主观的,作者通过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来营造文学空间从而带读者进入文学作品中。社会空间,即第三空间所描述的是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的融合,它打破了真实与理想的对立,如同“境界说”中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中要注意情与景相统一,相融合,二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这样的文学作品才能更加打动读者的内心。
  (二)都以“人”为核心理念
  人是特殊的存在者,人的本质便是在时空中实际的生存。在空间理论中,物理空间是为满足人的居住需求而产生的,是人赖以生存的地方,它为人类遮蔽风雨,与人类的生活、文化、经济等交织在一起;精神空间则是人抽象思维的反映,是人主观情感上的“乌托邦”。在“境界说”中强调的“真”,也同样分为两个层面,分别是真景物和真感情,在造境的创作中作者要投入真感情,反映作者内心最真实的主观意志,营造作者内心的精神空间;在写境中,作者则要描述客观真实存在的景物,反映的是物理空间。
  (三)空间理论与人生境界
  “境界说”强调的是文学艺术的空间或时间之美,作者的人生境界是其理论基础,作者自身对于自由的追求,其所创作的作品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串联了过去未来和现在的时间结构,体现了自由的空间感。王国维经常在著作中使用“深”“远”等用来描绘空间的词语来评价文学作品中的意境,读者也在这种“深”“远”等空灵的文学空间里建立起自己的文学精神空间,并进行空间的再生产。
  以人本主义理想为核心,以作者穿越时空的人生追求为探索点,让空间理论与“境界说”有了共通之处,两者实质上都是对作者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时与外部环境的物理空间(真景物)和作者精神空间(真感情)如何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探索,从空间理论看《人间词话》“境界说”是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引发人们对于“境界说”的重新解读。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99.
  [2]肖鹰.被误解的王国维“境界”说——论《人间词话》的思想根源[J].文艺研究,2007,11.
  [3][4][5]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崔文莉,女,汉族,山西长治人,硕士。单位:中北大学;研究方向:空间理论。
其他文献
【摘要】 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内容多样,通过利用文字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具有艺术性、社会性、民族性。在外国文学作品中,无数优秀的作者塑造了许许多多经典的女性人物形象,读者通过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了解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民族风俗以及政治经济,这些极具个性特色的女性人物形象也影响着一代代的读者。在外国文学作品中,作者对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让人们关注到女性群体,促进人们给予她们应有的尊重
期刊
【摘要】城墙及城门是我国传统城市规划布局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最初的出现主要是一种防御性功能的建筑。重庆老城区地势险要,三面环江,其城墙和城门的布局并不符合传统中国城市的布局规划规则,具有其独特性。近代以来随着列强殖民势力不断深入内地,重庆也受到了列强的入侵被迫开始近代化、城市化,城墙开始被迫拆除。现存的城墙已是断壁残垣,面对饱受磨难的城墙,如何更好地保护古城墙,值得大家思考。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巨作,它的文学价值以及社会价值无法估量,其不仅对文学发展研究有着巨大价值,对语言研究也有着巨大价值。《红楼梦》的语言特征极富地域性特点,红学界对其方言研究也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综合多方面因素来看,江淮方言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本文首先分析江淮方言的概况,主要涉及其地理成因等方面,然后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例子,基于语言三要素——语音、语法、词汇这三个方面来具体分
期刊
【摘要】 《时间的面孔》中安黎的批判思想涉及的领域广阔,有现实人性、社会官场、宗教信仰以及中西方思想等方面,在众多的领域里渗透不同的批判性。安黎在小说中将人性之恶、官场丑相、宗教虚伪、中西方思潮的差别一一暴露,对社会的思想教化、社会变革以及批判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 安黎;《时间的面孔》;批判;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
期刊
【摘要】生态美学作为当代新兴的学科,试图引导人们走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包括自身)和谐平衡的审美境界。中国古代道家的思想,尤其是《老子》的思想中就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其在自然、社会和人生三个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天人合一”“返璞归真”“无为而治”的生态美学思想,对构建当代生态美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在人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和谐相处方面给予了诸多现实意义的启发。  【关键词】老子;生态美
期刊
【摘要】 《红字》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 · 霍桑的代表作品。该小说一经问世,立刻引起轰动,引起很大反响。《红字》将文中的四个主要人物的灵魂细致描绘,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红字》的主旨就是探索和展现灵魂被压抑、被扭曲之后的种种现象,营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对四个主要人物的刻画,表现出霍桑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并由此揭示小说中的四个主要人物——海丝特、丁梅斯代尔、
期刊
【摘要】 在俄罗斯文学中,或者说在20世纪的俄罗斯文化中,弗拉季斯拉夫·费里齐阿诺维奇·霍达谢维奇的创作是一个值得引人注意的现象。作为俄罗斯域外文学“第一浪潮”的著名诗人和批评家,霍达谢维奇以自己不同于其他文学评论家的创作风格在20世纪俄罗斯文学领域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璀璨的宝藏。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俄罗斯侨民文学先驱人物霍达谢维奇的评论文章,揭示其文学批评的特点。  【关键词】 霍达谢维奇;文学批评;特
期刊
【摘要】宋词与唐诗并为双绝,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高峰,北宋初期词坛多承晚唐五代的曲子词,以描写男女情爱为主,相较后世题材狭隘,手法浅薄,但这一时期被认为是词文化的“定型期”和“勃发期”。在词文化的发展中有着标志性的特点。本文以张先、晏殊、柳永等人的作品分析为主要方向,辅以北宋时文坛情况,来论证这一词坛沉寂时期对后世宋词鼎盛的重要奠基作用。  【关键词】北宋初年;词文化;张先;晏殊  【中图分类号】I2
期刊
【摘要】 《指环王》是英国作家托尔金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各种族为追求自由联合反抗黑暗统治的故事。文中各方争夺魔戒的行为和动机,反映出了不同的人性特点和善恶是非观,这也是《指环王》饱受好评的魅力所在。本文以《指环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书中不同角色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探究了书中反派人物丑陋人性的代表、成因、意义。  【关键词】 指环王;原型;意象;欲望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陶渊明在其开创的“田园诗”中构建的美好的精神家园令后世文人钦慕和追捧,也是追求诗和远方的现代都市人的心中的渴望。那么,“田园诗”中构建的精神家园的内容、诗人品格又是如何呢?本文通过解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来走近陶渊明的精神家园,为我们自己建设一座美好的精神家园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 田园诗;精神家园;诗意的栖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