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品德课教学目标制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A-0093-02
当前,教师在制定品德课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由于对课程标准研读、教材体系梳理及学生实际了解不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教师对品德课程标准的认识不足,导致出现“管中规豹”的现象,使品德课失去了“品德味”,甚至变异为语文课、地理课、历史课等。(2)教师缺乏整体教材观,目标制定出现低效重复现象,循环往复,只知螺旋不顾上升。(3)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一成不变,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没有随着时间、地区和学生等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那么,教师应该如果制定品德课教学目标呢?
一、研读标准,整体把握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是教学的源头,所以,研读课程标准是品德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准确定位目标的首要条件。领悟品德课程标准,以引导学生做“人”为核心,是品德学科之本。《品德与社会》把课程目标定位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参与、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总目标的统领下,以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核心,又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维度设立分目标,每个维度又包含若干目标因子。总目标、分目标及其目标因子组成了品德课程目标体系,各个维度的目标相互联系、相互依托。品德教师只有细心研读课程标准,才能整体把握课程目标,进一步理解编者在教材呈现上的意图,才能更好地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的《我的家庭》单元的第一课《我来画棵家庭树》。如果教师制定目标时重“知”失“情”,仅仅考虑知识目标(知道亲属的称谓,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能力目标(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员,能正确绘制“家庭树”),就容易使品德课变异为一堂常识课。只有加上情感目标(感受长辈的养育之恩,知道家庭和睦、幸福对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时,才能使原本一堂常识味很浓的课变成有滋有味、“品德味”浓厚的课。可见,整体把握课程目标是上好品德课的前提条件。
二、梳理教材,合理定位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采用的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课程设计思路来编排的。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梳理教材,合理定位。
1.俯瞰整套教材。纵向把握目标
品德教材的同一主题在不同年级循环出现,各有侧重,逐步提高。教师只有站在整套教材的高度俯瞰每册教材的具体要求,把握整体单元目标,才能恰当制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以“我和家庭”的内容为例,三年级上册有“我的家庭”单元,四年级上册有“温馨一家人”单元,五年级上册有“亲情树下我成长”单元,亲情贯穿其中。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把握年段,各有侧重,体现螺旋上升的思想。(见表1)
基于以上的理解,笔者在执教三年级上册“我的家庭”单元中第三课《家人关爱我成长》时,制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激发对父母的感激之情。(2)懂得只有拥有家人无私的爱,自己才能健康成长,理解家人为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劳动。(3)学会关心体贴家人,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样的主题,到了四年级上册“温馨一家人”单元中第二课《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的教学中,可制定教学目标:(1)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养育和教导,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成长倾注了无数的心血。(2)学会感谢父母,培养家庭责任感。(3)培养从生活中去关心父母、热爱父母的意识。这样,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体现出了螺旋上升的过程。笔者认为,只有从整体人手,准确找到教学目标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既不过高,也不过低,才能使教学成为一个有系统、有计划的发展过程。
2.细阅单主题,横向切准目标
教材以学生社会性发展为“线”,以学生家庭、学校、世界等生活领域为“面”,构建了由“单元主题一活动主题一主要内容”组成的三级体系结构。螺旋上升的理念同样体现在一个单元各课的教学中。教师制定目标时,整体认知单元目标,在脉络交错的单元目标中,横向切准核心目标是研读教材时需要选择的。
教材中的单元导语和标题,体现着教学目标。螺旋上升的设计理念同样体现在一个单元各课教学安排中。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整体认知教学单元目标,了解其中的异同,也是十分重要的。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温馨一家人”由4篇课文组成,紧紧围绕家庭展开,既互相联系,又有所侧重,螺旋上升,层层递进。(见表2)
从导语中可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尊老、責任”有关。再看标题《孝心献老人》、《谢谢你们,我的父母》、《家庭收支知多少》、《我也会当家》,可发现这几篇课文的不同点——有亲情培育、服务家庭意识的养成,也有消费观念、勤俭持家的教育。如果在执教“温馨一家人”时不说“服务意识,奉献精神”,而光说“亲情”,那么单元目标的达成是不丰满的。每个单元可以落实的目标很多,教师只有全面了解主题,分析各课的侧重点,横向比较,切准核心目标,才能使目标更明确,教学才更有实效。
3.精研篇章范例,三维呈现目标
教材中每个范例呈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提示语、关键词、插图(照片)等。而实践操作部分形式多样,有提供信息的“聪明谷”,有强化活动感受的“童心岛”、“小剧场”,有强化道德判断的“小诊所”,有强化体悟与表达的“回音壁”,有突出过程与方法的“小实验”、“小调查”等。精研范例,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具体呈现。
提示语和关键词,不仅起着导向目标的作用,还表明重点教学目标,需要教师认真研读。如三年级上册“我的家庭”板块第4课《欢迎来我家》中的关键词是“礼仪”,教师就大致能确定该课的重点目标是“懂得怎样接待小客人”等。
三、关注学生。凸显主体
学生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最终目标。学生个体的心理、家庭状况各不相同,因此,教学目标仅仅依据对课程标准的研读和教材的梳理来确定是不够的。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对本班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水平、教育需要和存在问题做出具体的分析,找准学生实际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契合点”,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制定出对学生的发展有意义、有价值的教学目标。
1.基于学生的原有认知
如教学《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一课前,通过与学生交流,笔者了解到学生与父母沟通时普遍缺乏正确的方法,经常与父母发生冲突,特别是在上网、看电视等方面。五年级的学生自主意识开始凸显,不喜欢受拘束,而当今的家长又普遍望子成龙、冀女成风,这是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将课时目标定为:(1)了解时代不同家庭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2)反思自己与父母发生的小摩擦,懂得相互理解的重要。(3)学会一些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2.高于学生的原有认知
如教学《我家的故事》一课时,笔者发现,如今的学生由于从小就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很难感受到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总觉得父母给予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如何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无私关爱呢?笔者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课程特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创设情境,再让学生回到自己的亲身经历的生活中去,获得更多真切的感受,从而由衷地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增加对长辈的理解。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的灵魂。合理、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是品德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目标不明确,就难以实现高效的教学,也难以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因此,教师要在研读课标、梳理教材和了解学生等方面下工夫,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做到整体把握、合理定位、凸显主体,这样才能准确制定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实效,使品德教学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责编 雷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A-0093-02
当前,教师在制定品德课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由于对课程标准研读、教材体系梳理及学生实际了解不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教师对品德课程标准的认识不足,导致出现“管中规豹”的现象,使品德课失去了“品德味”,甚至变异为语文课、地理课、历史课等。(2)教师缺乏整体教材观,目标制定出现低效重复现象,循环往复,只知螺旋不顾上升。(3)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一成不变,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没有随着时间、地区和学生等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那么,教师应该如果制定品德课教学目标呢?
一、研读标准,整体把握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是教学的源头,所以,研读课程标准是品德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准确定位目标的首要条件。领悟品德课程标准,以引导学生做“人”为核心,是品德学科之本。《品德与社会》把课程目标定位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参与、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总目标的统领下,以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核心,又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维度设立分目标,每个维度又包含若干目标因子。总目标、分目标及其目标因子组成了品德课程目标体系,各个维度的目标相互联系、相互依托。品德教师只有细心研读课程标准,才能整体把握课程目标,进一步理解编者在教材呈现上的意图,才能更好地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的《我的家庭》单元的第一课《我来画棵家庭树》。如果教师制定目标时重“知”失“情”,仅仅考虑知识目标(知道亲属的称谓,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能力目标(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员,能正确绘制“家庭树”),就容易使品德课变异为一堂常识课。只有加上情感目标(感受长辈的养育之恩,知道家庭和睦、幸福对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时,才能使原本一堂常识味很浓的课变成有滋有味、“品德味”浓厚的课。可见,整体把握课程目标是上好品德课的前提条件。
二、梳理教材,合理定位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采用的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课程设计思路来编排的。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梳理教材,合理定位。
1.俯瞰整套教材。纵向把握目标
品德教材的同一主题在不同年级循环出现,各有侧重,逐步提高。教师只有站在整套教材的高度俯瞰每册教材的具体要求,把握整体单元目标,才能恰当制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以“我和家庭”的内容为例,三年级上册有“我的家庭”单元,四年级上册有“温馨一家人”单元,五年级上册有“亲情树下我成长”单元,亲情贯穿其中。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把握年段,各有侧重,体现螺旋上升的思想。(见表1)
基于以上的理解,笔者在执教三年级上册“我的家庭”单元中第三课《家人关爱我成长》时,制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激发对父母的感激之情。(2)懂得只有拥有家人无私的爱,自己才能健康成长,理解家人为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劳动。(3)学会关心体贴家人,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样的主题,到了四年级上册“温馨一家人”单元中第二课《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的教学中,可制定教学目标:(1)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养育和教导,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成长倾注了无数的心血。(2)学会感谢父母,培养家庭责任感。(3)培养从生活中去关心父母、热爱父母的意识。这样,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体现出了螺旋上升的过程。笔者认为,只有从整体人手,准确找到教学目标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既不过高,也不过低,才能使教学成为一个有系统、有计划的发展过程。
2.细阅单主题,横向切准目标
教材以学生社会性发展为“线”,以学生家庭、学校、世界等生活领域为“面”,构建了由“单元主题一活动主题一主要内容”组成的三级体系结构。螺旋上升的理念同样体现在一个单元各课的教学中。教师制定目标时,整体认知单元目标,在脉络交错的单元目标中,横向切准核心目标是研读教材时需要选择的。
教材中的单元导语和标题,体现着教学目标。螺旋上升的设计理念同样体现在一个单元各课教学安排中。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整体认知教学单元目标,了解其中的异同,也是十分重要的。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温馨一家人”由4篇课文组成,紧紧围绕家庭展开,既互相联系,又有所侧重,螺旋上升,层层递进。(见表2)
从导语中可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尊老、責任”有关。再看标题《孝心献老人》、《谢谢你们,我的父母》、《家庭收支知多少》、《我也会当家》,可发现这几篇课文的不同点——有亲情培育、服务家庭意识的养成,也有消费观念、勤俭持家的教育。如果在执教“温馨一家人”时不说“服务意识,奉献精神”,而光说“亲情”,那么单元目标的达成是不丰满的。每个单元可以落实的目标很多,教师只有全面了解主题,分析各课的侧重点,横向比较,切准核心目标,才能使目标更明确,教学才更有实效。
3.精研篇章范例,三维呈现目标
教材中每个范例呈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提示语、关键词、插图(照片)等。而实践操作部分形式多样,有提供信息的“聪明谷”,有强化活动感受的“童心岛”、“小剧场”,有强化道德判断的“小诊所”,有强化体悟与表达的“回音壁”,有突出过程与方法的“小实验”、“小调查”等。精研范例,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具体呈现。
提示语和关键词,不仅起着导向目标的作用,还表明重点教学目标,需要教师认真研读。如三年级上册“我的家庭”板块第4课《欢迎来我家》中的关键词是“礼仪”,教师就大致能确定该课的重点目标是“懂得怎样接待小客人”等。
三、关注学生。凸显主体
学生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最终目标。学生个体的心理、家庭状况各不相同,因此,教学目标仅仅依据对课程标准的研读和教材的梳理来确定是不够的。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对本班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水平、教育需要和存在问题做出具体的分析,找准学生实际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契合点”,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制定出对学生的发展有意义、有价值的教学目标。
1.基于学生的原有认知
如教学《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一课前,通过与学生交流,笔者了解到学生与父母沟通时普遍缺乏正确的方法,经常与父母发生冲突,特别是在上网、看电视等方面。五年级的学生自主意识开始凸显,不喜欢受拘束,而当今的家长又普遍望子成龙、冀女成风,这是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将课时目标定为:(1)了解时代不同家庭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2)反思自己与父母发生的小摩擦,懂得相互理解的重要。(3)学会一些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2.高于学生的原有认知
如教学《我家的故事》一课时,笔者发现,如今的学生由于从小就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很难感受到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总觉得父母给予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如何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无私关爱呢?笔者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课程特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创设情境,再让学生回到自己的亲身经历的生活中去,获得更多真切的感受,从而由衷地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增加对长辈的理解。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的灵魂。合理、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是品德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目标不明确,就难以实现高效的教学,也难以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因此,教师要在研读课标、梳理教材和了解学生等方面下工夫,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做到整体把握、合理定位、凸显主体,这样才能准确制定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实效,使品德教学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责编 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