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网络教父 詹宏志

来源 :海外星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eo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难免有失败的意外。问题是你如何看待挫败背后的启发。
  10年前,他在370天内赔光《明日报》3亿元(新台币,下同)资金;3000个日子后,他带领的集团年营收破百亿元,台湾最大的电子商务王国俨然成形。
  他既是台湾网络业这10年起伏消长的缩影,更是台湾网络业的先行者;他是文人、是商人,也是烧得一手好菜的大厨。
  他是网络家庭(PChome Online)集团董事长詹宏志。
  从人生最大的低潮走出来,需要多久?答案是:10年。
  曾经,2月21日,是台湾网络家庭集团董事长、《明日报》创办人詹宏志一辈子最难忘的日子,因为那是他遇上工作20余年的最大挫折,跌到人生谷底的纪念日。如今,他无须再感怀这天,因为“网家”子公司“商店街”成功上市,集团年营收冲破百亿元大关,甚至每月都在改写新高的纪录。詹宏志证明自己对网络的信念是对的,更因坚持这项信念,而重新攀上人生中的另一座巅峰。
  约莫。3000个日子前,2001年2月20日晚上,台北市敦化南路《明日报》大楼下,如同电影经常上演的围捕逃犯画面,大楼底下停满了各家电视台的SNG车,记者或坐或站,一会儿紧盯大楼里头的动静,一会儿又急躁地与电话另一头的主管回报状况,仿佛通缉犯逃到最后,走到尽头,只能纵身一跃。
  10年前《明日报》惨赔3亿
  站在楼上的是詹宏志,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冷眼看着脚下那一幕幕荒诞与超现实。12点的钟响了,詹宏志还在为289封给《明日报》员工的告别信,一一签名。完成最后一封纸上道别,詹宏志没有犹豫、也不挣扎,默默搭电梯到地下室,避开大楼门口的守候记者,从车道缓步走回家。
  那晚,他并未失眠,隔天也如常地早起,赴了一个简单的早餐约会后,便到办公室上班。事隔10年,詹宏志回忆起每个片段、细节,仍异常清晰。因为10年来,詹宏志频繁地重复类似的回忆,把自己丢到结束《明日报》前一晚的场景里。即使今天詹宏志坐拥的网家集团市值超过161亿元,不再是那天在所有媒体面前承认失败的詹宏志,他仍不断地回到那个场景去反思:“毕竟这是我付出学费最贵的课,当然要多学一点。”
  《明日报》是台湾第一份网络原生报,在世纪交替的新千年,上百位媒体工作者,追随有“趋势大师”美誉的詹宏志,打造网络新贵的美梦。那也是出身基隆矿工工程师家庭,在媒体闯荡20多年的詹宏志,人生最辉煌的高峰。
  然而,仅仅12个月又5天,《明日报》就因不堪亏损,吹熄灯号。
  人生第一次重大挫败
  对外,詹宏志认了《明日报》的失败,因为惨赔3亿元、股东不愿再注资,都是事实;但对詹宏志自己,那些没说出口的打击更大,因为《明日报》不仅仅是他的一次创业受挫,更是他保守行事40余年来1%的意外。
  从小,詹宏志就没有令父母多担忧过,他顺利考上台大经济系,生活费也多半靠自己打工攒来。一次打工机会,开启詹宏志进入媒体业的大门,只是这与他父母的期望有很大落差,“大学毕业时,母亲本来以为我会找到一个比较‘正常’的工作,进入金融业,谋得稳定工作,可是我没有。”对詹宏志来说,经济系的训练让他具备财务能力,却非他的志向所在。
  认识詹宏志的人都知道,他博览群书,去过他家的好友,印象最深刻的,也是他藏有上万本的层层书柜;一走进詹宏志办公室,最先映入眼帘的,还是他身后那一大面书架。“读书与写书,一直都是他的最爱。”认识詹宏志逾20年的好友如是说。
  所以,詹宏志坐拥经济系背景,却走进媒体丛林,绝对不是意外。在创办《明日报》之前,他当过《时报周刊》总编辑,做过滚石唱片总经理,也在远流出版公司任职总经理,后来更一手创办网络家庭出版集团与城邦文化。在《明日报》之前,他几乎是平步青云,驶了20余年的职涯顺风船,直至创办《明日报》。
  “其实,我在99%的时间里,是一个非常保守的人,《明日报》是我没预料到的意外。”詹宏志缓缓道出这句话来。
  烧钱一年决定收手
  1999年网络浪潮开始冲击全世界,处在信息最前端的媒体业,自然最先感受到这波又急又猛的热浪。热钱不断涌入,身为计算机与网络的推动人,又是众人仰赖的趋势专家,加上仁宝集团董事长许胜雄等科技大老支持,詹宏志就这样被推上浪头,《明日报》便是在那样高度期待下诞生的产物。
  那时台湾的网络使用人数不过占总人口两成多,网站的商业模式也不成熟,免费的网络报纸,没有销售与广告进账,却为了冲流量,拼命烧钱。“当时我们以为,很多事情可以用钱弥补差距,新闻数量不够多,就找更多记者;更新速度不够快,那就再投资下去。”
  詹宏志不讳言,那时他有企图用钱迫使消费者接受网络时代来临的念头。一个需要5年才会水到渠成的趋势,他却压缩到一年要消费者照单全收,现在看来,的确不切实际。
  但热钱与吹捧令人迷失,泡泡也已经吹得太大,“即使《明日报》最后一个月,我还看到使用者人数与流量在快速成长,可是……”他摇了摇头。外头将《明日报》每股价格喊到43元,有无这个价值,詹宏志心里最清楚。
  “如果当时PChome一年能赚3亿元,《明日报》赔个6000万元,在损益平衡边缘,当然无妨,这是在投资未来。很显然地两者都不是。”当时的“网家”,一年得亏1.8亿元,股东无法接受两个事业体都失血,詹宏志必须做个了断。
  詹宏志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把对它(《明日报》)的错误期待,当成是社会基础(以为所有消费者都能接受网络新闻)。”他说。
  为了弥补这个错误,詹宏志生平第一次四处筹措员工资遣费,并买回员工手上的《明日报》股份,拉着老脸也得向创投金主开口。
  《明日报》失败让他更保守
  事实却是,为了支付员工资遣费、买回员工手上持股,他四处寻找金主,“原本一通电话就能找到的人,打了10通电话才联系得上。”一位《明日报》前员工回忆。更难堪的是,当詹宏志请创投金主增资,目的却是为了支付资遣费,“创投金主当然不能接受。”
  可是,詹宏志在员工面前没有第二句话,还依认股约定,加了7%的利息报酬,而这些费用都是他一块钱、一块钱借来的。
  这个惨痛的经验,教给詹宏志的第一件事是,做每个决定前都须一再搞清楚,这是出于真实,还是自己一厢情愿?
  收掉《明日报》,专心经营“网家”后,他不急躁,而是更保守、更沉稳地等待时间验证他观察到的趋势。“我每做一个决定前,都反复问自己100次,真的要这样做吗?”他不断地提醒着自己。
  从文人到商人的觉悟
  第二个教训,则是让詹宏志从一个有点滥情的文人,蜕变为可以壮士断腕的商人。结束《明日报》这个决定对詹宏志来说,并不简单。
  过去,不论在滚石唱片、远流出版,他都只是专业经理人,最终决策是董事会裁定。但《明日报》不同,这是他一手创办的产物,他必须亲手结束它。
  这个决策现在看来并非不可避免。今天,网络原 生报已很普遍,如果詹宏志当初不那么早让《明日报》夭折,说不定又是另番景况了。
  创办《明日报》策略对,方向也对,但输在内部管理。其实,在《明日报》收摊前,内部已发现人事与采访成本太高,但詹宏志并未处理,以前他最常讲一句话:“大家都是一家人嘛,添双筷子而已。”然而,讲情分的结果,是让整艘船灭顶。
  2008年,一场席卷“网家”旗下“露天拍卖”的裁员事件,就是詹宏志不愿重蹈覆辙最好的例子。那年,金融海啸引发大萧条,在“露天拍卖”员工资遣文件里,直白地写着裁员原因:公司亏损、业务紧缩。为此,时任“露天拍卖”营运长的叶奇鑫,因不愿裁员而率先离职。
  现在回头去看,詹宏志丝毫不回避地直指问题核心:“如果裁500个人能让公司亏损止血,并回到损益两平的边缘,我宁可一口气裁500人,等重新赚钱后,再重新将这500人的裁员缺口补回来。”对詹宏志而言,与其分批裁撤,100人,发现不够再裁两百人,来降低裁员的罪恶感,却达不到调整营运体质的效应,他宁可一次到位:“永远不要在亏损的时候做改革,你的包袱会越背越重。”意指如果没有损益平衡,就不可能做任何改变,甚至改得更糟。
  这就是詹宏志的转变,是《明日报》教会他的重要一课。
  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
  只是,知易行难,“理性上很容易,能不能做到又是另一回事。”即使经过《明日报》的淬炼,他已有商人的狠劲,但回到文人自省的那一面,他对这类必要之恶,还是透露些不安。
  也因为他放弃了新闻与内容,改卖商品,多数人认为他改行了,他总是大表不认同,他挥了挥手,加重语气说:“不是!是行改了。”
  “我以前卖杂志、卖书,我现在卖商品而已,本质是一样的。”在詹宏志看来,他这10年做的工作与前面30年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我只是相信网络这件事会发生。”
  这也是他10年起伏的总结,他依然坚持对网络的信念,只不过把实验对象由新闻改为商品。
  詹宏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一个人,一辈子只要坚持把一件事做好,那你就算成功了。”
  权力下放经理人
  这10年来,詹宏志充实自我的脚步从未停下。早上4点就起床的他,总是趁着清晨时分浏览各类网站,即使他不懂俄罗斯文、阿拉伯文、韩文。他是要摸清各式网站的架构,体验使用者感觉。
  他的管理方式也与其他企业家迥异,他从不骂员工:“不骂人是我的教养,我也从不骂我儿子,因为根本不用骂,光是坐下来与员工开会,我开口发问,就够让他们痛苦了。”
  他也不替底下主管做决定,取而代之,詹宏志替他们分析各种可能性,让主管自己决定,即使错了也是学习,“我将权力完全下放,做到完全信任,理由很简单,我(做决策)一样会犯错,我们之间没有差别。”他说。
  面对“网家”旗下囊括各式电子商务模式,不管是网络购物、商店街、网络拍卖,甚至当红的团购,詹宏志心里有一套属于他自己的发展脉络,“网家营收做到百亿元,我当然希望能再向上挑战500亿元,现在手上有五六位主管能独当一面,我也希望是否能培育到20位主管,撑起网家这个集团。”
  “我不急,就像营收破百亿元,3年前就知道能破百亿元,以后也一样。”
其他文献
阿富汗战事机密外泄    9万份规范整理的军事文件被“维基解密”获得。网站创建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与美国几家报纸、周刊分享了这些材料,但是约定在“维基解密”曝光前不允许其他媒体抢先曝光。这是美国历来最大宗军事机密外泄事件,揭露逾百宗从未曝光的美军滥杀平民事件,以及美军隐瞒塔利班取得地对空热能导弹情报,并怀疑盟友巴基斯坦暗地支援塔利班。白宫对机密文件曝光大为震怒,严厉谴责
希腊前总理帕潘德里欧刚上任时,有过一个梦想:希腊成为地中海边的瑞典。有着绿色环保能源,以及精致的旅游业。优厚的社会福利与具竞争力的产业并存。  两年后,下台的他,留下来的希腊,却是全欧洲最懒惰的国家恶名,全世界金融混乱的来源,这绝对不是帕潘德里欧的初衷,但是,就像希腊悲剧所诠释的,人无法逃脱自己的命运,帕潘德里欧也不例外。  帕潘德里欧其实出自显赫的家庭,父祖三代都担任过总理,祖父在二次大战后,领
深获民进党中央重视、经常在网络大玩kuso,改编新闻画面及歌曲嘲讽马英九、暗批吴敦义的网络创作者“廖小猫”,遭指控对挺绿女网友及民进党女性党工伸出狼爪。  爆料人士指出,本名廖家瑞的廖小猫,刻意隐瞒自己已婚身份,挟其高知名度吸引绿营女网友,再诱骗至工作室发生性行为,期间更数度要对方拍摄私处、裸照供其观赏。受害者通过网络串连发现,被害人数持续增加,决定公开廖的恶形恶状,并呼吁女网友不要再受骗上当。 
在电脑网络快速发展,书籍逐渐数字化之际,美国加州非营利组织“网际网络档案”(IntemetArchive)为避免将来印刷版书籍“濒临灭绝”,已展开一项保存世界上每一本书的行动。  50岁的布鲁斯特·卡利是在1996年创办“网际网络档案”组织,专门从事储存每1页于小登的网页。如今这位麻省理工训练的电脑科学家和企业家,正试图以保存每1本曾经发行的书籍,以扩大其保护和分享知识的努力。  卡利将利用货柜做
泰国选举尘埃落定,前总理他信的妹妹英拉领导为泰党赢得过半议席,将成为泰国历史上的首位女总理;从此,世界政坛上,又多了一位美女。  英拉有多美?从照片上看,44岁的她确实依然美丽,但说她是“泰国华人第一美女”,我总觉得是有点言过其实了。  其实,英拉有多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能不能带领泰国这个“微笑之国”走出政治动乱,并重振泰国的经济,把人民的微笑找回来。  过去这些年来,泰国一直深陷于政治恶斗之
陈季敏怀旧美裳    陈季敏新装结合50年代的优雅及现代的精致剪裁和华美衣料,以皮草融合手工蕾丝等大胆设计,主张混搭多层次,每件衣服都能有百样面貌,选用丝绒、流苏或亮片,强调女性的娇美华丽。    张伟珊新优雅女性    张伟珊着重强烈配色和休闲不失性感的搭配方法,设计师表示黑色代表神秘诱惑,红色像是烈焰般的唇,加上金色和银色的交相辉映,最能代表奢华的都市魅力,以这3色为主轴搭配出时尚层次感,最为
美国国家太空总署推出    “帕分”(Puffin)是目前最先进的个人飞行器,它拥有领先的电力制动技术,或能改变未来人们的生活。  “帕分”的研究基于个人飞行器V-22奥斯派瑞(V-22 Osprey),能够完成垂直起飞和降落。由于采用了倾斜转翼,飞行器起飞后将横向飞行,也就是说飞行员在空中的身体位置是平直的。飞行器尾翼不仅在飞行时能保持平衡,也在降落时充当着陆器,转翼上的副翼能够保证飞行器在上升
阮经天,玩开了就疯了    阮经天28岁却有着14岁少年的疯狂。情人节时会精心布置浪漫、亲自下厨。除了说自己的好,也会提到所有人的好。说起电影来,几乎可以开课分析角色和剧情以及为什么。  身为80后,对于出生的那个年代有什么印象?“伟士牌、裕隆轿车、很多很多霓虹灯、很多舞厅,各方面都在蓬勃发展。那时候大家日子过得很好,我记得爸爸还刚买了新车。以前1000元(新台币,下同)超大的,可以花很久。社会风
指纹、血迹、枪弹比对……都是电视影集中最引人入胜的素材。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真能靠这些证据将罪犯绳之以法吗?    科学抑或臆测?    2009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发表一份报告指称,目前法界所认可的各种犯罪迹证或多或少都有缺陷。无论鉴证人员采证的标准,还是证据本身的价值,都需要进一步推敲。自此以后,从血迹喷溅形态到弹道分析等犯罪现场证据,在法庭上都遭到质疑。  2010年2月,当美国波士顿一位地方法
这里是1948年的老香港,中环的文咸东街上,有个学生模样的小男生,带着身上仅有的1000港币,来到这里打拼。他成天穿梭在这几十间金号银铺间,人挺勤快,脑筋灵活,对识别黄金的成色与金价,有着极其敏锐的嗅觉,颇受几家银楼老板赞赏。他一手外汇一手黄金,随着金价越炒越高,没多久,就赚到一小桶金,发财了!  小男孩没有以此满足,他告诉自己:“我还要更努力。”  时光荏苒,过了半甲子,当年靠着黄金发了人生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