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估算是估计实质的意识,其主要思想是把握数的大致范围。估算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题中的具体条件,对算式的结果迅速作出大概的判断,并让学生懂得什么情况宜于估算而不必作出准确计算,并会加以应用,特别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和判断一些计算结果的合理性。现谈一谈自己在估算教学方面的一点思考和体会。
一、估算以数感为基础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它是建立明确的数的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数感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建立一定的数感,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数量单位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估算促进口算
在我们每个人一天的生活中,用到估算的次数往往比用到精确计算的次数多得多,估算时间、估计路程、估计成绩等等。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也不需要精确计算的,例如:某超市根据某一种食品的保质期和本超市平时该食品的销售量,及时调整进货数量,做到既不能脱销也不能积压。而这些估算和口算有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在估算教学中要做到估算训练与口算训练相结合,来促进和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与估算意识。
在“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中都有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大约是几百。例如:502+398、69×3,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道502接近500,398接近400,把502+398看成500+400就很容易通过口算得出得数大约是900;69×3中,69接近70,69×3看成70×3,学生也会口算出是210,大约是200。
可见,加减法和乘法的估算都是在口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估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同时,学生在不断的进行估算时,对口算又形成了一种促进、强化,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增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三、能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估算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让学生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在解释的过程中,探索着估算的方法,体验着估算的合理性,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思路得到了拓宽。通过学生的解释,已很明显看出,学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本题的估算方法,相信他们也会把这种方法用于其他题目的估算之中去,使学生以后的估算更合理,更接近实际的那个数。
四、掌握估算的方法
一个学生估算能力的强弱,与教师教给他们的方法密切相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给学生常用的估算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估算能力。
1、取近似数进行估算
在小数乘法的运算中,学生往往因小数点的位置不对,引起计算中的错误。如学生计算8.7×6.3=?我就叫他们取近似数进行估算的方法。因为8.7≈9, 6.3≈7,9×7=63,所以8.7×6.3﹤63,说明自己的计算错了,必须重新计算。学生经常进行这种练习,计算能力会不断提高。
2、低位或高位进行估算
在教整数加法的时候,有的学生往往不对齐数位,使计算出错,为了避免学生出错,我就教给学生根据低位或低位进行估算。例如7689+998=?因为9+8=17,所以得數的末尾是7。如果是其它数,说明自己的计算错误。这就是低位估算方法。接着我又教给学生进行高位估算的方法,因为7689≈8000,998≈1000,8000+1000=9000,所以7689+998﹤9000,若学生计算的得数大于或9000,说明学生做错了,必须重新计算。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会提高。
3、根据常用的规律进行估算
如让学生计算41.85÷93=?学生很容易在计算中出错。于是,我就教给学生根据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这个规律,让学生进行估算计算的商大约在哪个范围。因为0.93<1,所以41.85+0.93>41.85,如果学生的计算结果等于或小于41.85说明自己的计算结果出了问题,必须再进行计算。
又如让学生计算41.85÷1.93=?我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因为1.93>1,所以41.85÷1.93<41.85。学生在计算中就能把握这个大方向,从而杜绝了计算中的错误。
4、根据数量关系进行估算
例如:小明的身高1.38米,小花比小明高0.32米,小花的身高是多少米?我让学生根据三步法进行解答:第一步让学生判断小明和小花谁高谁矮?第二根据数量关系列式:1.38+0.32=1.06米,第三步检查验算,看与判断情况是否相同,看与题中的条件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肯定是数量关系搞错了。
5、根据生活经验进行估算
例如:用41.8米铁丝围成边长为0.7米的小正方形方框,可以围几个?当学生列出算式为:41.08÷(0.7×4)=14.53……时,学生往往只会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这时,我就教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采用去尾法来去近似数。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实际。
五、用估算巧妙验算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估算方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可以利用估算进行巧妙的验算。
例如:学生在笔算42×8时算出一个得数,可以利用估算来验算:42接近40,40×8=320,那么42×8的积就接近320,如果那个数不是接近320,则得数就可能错了。
同理,在笔算加、减法中也可以用估算来验算,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多学生还没有养成验算的习惯,计算的错误率较高。这时,教师可以把这种方法介绍给学生,既便于掌握,又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特别是用在应用题的计算中,还能节省学生做题的时间。可见,用估算来巧妙验算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总之,估算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口算、笔算为基础,同时又促进了口算、笔算能力的提高。既强化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各种思维,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猜测、推理、判断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提高学生对事物综合性和概括性的认识能力。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更加注重估算,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发长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估算以数感为基础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它是建立明确的数的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数感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建立一定的数感,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数量单位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估算促进口算
在我们每个人一天的生活中,用到估算的次数往往比用到精确计算的次数多得多,估算时间、估计路程、估计成绩等等。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也不需要精确计算的,例如:某超市根据某一种食品的保质期和本超市平时该食品的销售量,及时调整进货数量,做到既不能脱销也不能积压。而这些估算和口算有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在估算教学中要做到估算训练与口算训练相结合,来促进和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与估算意识。
在“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中都有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大约是几百。例如:502+398、69×3,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道502接近500,398接近400,把502+398看成500+400就很容易通过口算得出得数大约是900;69×3中,69接近70,69×3看成70×3,学生也会口算出是210,大约是200。
可见,加减法和乘法的估算都是在口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估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同时,学生在不断的进行估算时,对口算又形成了一种促进、强化,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增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三、能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估算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让学生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在解释的过程中,探索着估算的方法,体验着估算的合理性,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思路得到了拓宽。通过学生的解释,已很明显看出,学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本题的估算方法,相信他们也会把这种方法用于其他题目的估算之中去,使学生以后的估算更合理,更接近实际的那个数。
四、掌握估算的方法
一个学生估算能力的强弱,与教师教给他们的方法密切相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给学生常用的估算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估算能力。
1、取近似数进行估算
在小数乘法的运算中,学生往往因小数点的位置不对,引起计算中的错误。如学生计算8.7×6.3=?我就叫他们取近似数进行估算的方法。因为8.7≈9, 6.3≈7,9×7=63,所以8.7×6.3﹤63,说明自己的计算错了,必须重新计算。学生经常进行这种练习,计算能力会不断提高。
2、低位或高位进行估算
在教整数加法的时候,有的学生往往不对齐数位,使计算出错,为了避免学生出错,我就教给学生根据低位或低位进行估算。例如7689+998=?因为9+8=17,所以得數的末尾是7。如果是其它数,说明自己的计算错误。这就是低位估算方法。接着我又教给学生进行高位估算的方法,因为7689≈8000,998≈1000,8000+1000=9000,所以7689+998﹤9000,若学生计算的得数大于或9000,说明学生做错了,必须重新计算。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会提高。
3、根据常用的规律进行估算
如让学生计算41.85÷93=?学生很容易在计算中出错。于是,我就教给学生根据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这个规律,让学生进行估算计算的商大约在哪个范围。因为0.93<1,所以41.85+0.93>41.85,如果学生的计算结果等于或小于41.85说明自己的计算结果出了问题,必须再进行计算。
又如让学生计算41.85÷1.93=?我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因为1.93>1,所以41.85÷1.93<41.85。学生在计算中就能把握这个大方向,从而杜绝了计算中的错误。
4、根据数量关系进行估算
例如:小明的身高1.38米,小花比小明高0.32米,小花的身高是多少米?我让学生根据三步法进行解答:第一步让学生判断小明和小花谁高谁矮?第二根据数量关系列式:1.38+0.32=1.06米,第三步检查验算,看与判断情况是否相同,看与题中的条件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肯定是数量关系搞错了。
5、根据生活经验进行估算
例如:用41.8米铁丝围成边长为0.7米的小正方形方框,可以围几个?当学生列出算式为:41.08÷(0.7×4)=14.53……时,学生往往只会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这时,我就教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采用去尾法来去近似数。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实际。
五、用估算巧妙验算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估算方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可以利用估算进行巧妙的验算。
例如:学生在笔算42×8时算出一个得数,可以利用估算来验算:42接近40,40×8=320,那么42×8的积就接近320,如果那个数不是接近320,则得数就可能错了。
同理,在笔算加、减法中也可以用估算来验算,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多学生还没有养成验算的习惯,计算的错误率较高。这时,教师可以把这种方法介绍给学生,既便于掌握,又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特别是用在应用题的计算中,还能节省学生做题的时间。可见,用估算来巧妙验算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总之,估算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口算、笔算为基础,同时又促进了口算、笔算能力的提高。既强化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各种思维,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猜测、推理、判断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提高学生对事物综合性和概括性的认识能力。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更加注重估算,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发长学生的数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