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古代的民俗文化传统中,“百兽之王”老虎颇受画家喜爱,以画虎而家喻户晓的画坛名家不胜枚举。虎画名家在以虎为题材的创作中,表现出艺术创造的智慧和胆识,取得的艺术成就,丰富了虎画的艺术特色,老虎形象也因此各具神态,色彩斑斓。研读画虎名家的艺术见解,分析虎画的绘画技法,赏析画虎名家的作品,总结我国虎画的艺术特色,对广大的专业和业余画虎爱好者有着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画虎 虎画艺术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古代的民俗文化传统中,老虎是用来驱邪除恶的神兽,早有“画虎镇宅”的民俗传统。虎的艺术形象常常出现在器物上,如商代出现的龙虎铜尊、虎纹陶片,战国时期的虎牛形祭台,秦朝的铜符虎以及汉代刻石上的虎形象等。据实物考证虎画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976年在河南洛阳卜千秋墓出土的《狩猎图》中,发现了创作于西汉昭帝至宣帝时期的白虎形象,造型准确,昂首翘尾,威风凛凛,整幅壁画的内容协调一致并用以驱邪除恶显示死后升仙。魏晋南北朝张增繇的《格虎图》,王羲之叔父王翼的《虎豹图》及敦煌壁画等的群虎形象生动逼真,功底雄厚;唐朝吴道子的《搜山图》及其得意门生卢棱伽的《六尊者像》中的虎形象,都可以显现出我国古代画虎的某些特色;宋代包拯后代包贵画虎,名扬四海,其子包鼎得父真传,画虎神态逼真,威猛超绝;再有元代周耕云,明代戴进、丁云等,都是当时名声远播的虎画名家。以画虎而家喻户晓的画坛名家不胜枚举,他们以虎为题材的作品,对世界绘画艺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今年时逢虎年,诸多画家虎年说虎志趣使然。笔者亦试图通过研读画虎名家的作品,以求得对我国虎画艺术的进一步解读。
一 知虎画虎
五代荆浩说:“凡数万本,方如其真”,意指若想师法自然之物,必须苦心观察与描摹才能得见其中真意。明代王履也曾言,“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若不首先追求形似其真,意也无法得见,画虎亦是如此。画家只有对虎的形态、习性等进行观察、探索和研究,达到“全虎在胸”,才能得其神,通其意,进而将内在的主观精神轻松外化。“画虎画皮难画骨”画家要想把虎的内在精神气质画出来,就要师法真虎。以描绘老虎斑纹为例,老虎的斑纹如果没有画好,会给赏者一种有皮无骨之感,如果画家能够按照老虎的骨肉结构以及变化把老虎的斑纹赋予皮毛,老虎就会多几分生动逼真,少几分死板无神。又如,画家在画虎耳的时候,不但要了解老虎耳朵的形状,而且还要了解虎耳的某些属性,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老虎在随着声源刺激而产生的各种变化,进而根据耳朵的转向来考虑老虎皮毛墨色的深浅、粗细、浓淡、曲直等。这就需要画家苦心孤诣的去观察虎,揣摩虎态,若对虎的形态没有足够深刻的研究难免会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错位。
古代《画论》中记载:“虎为山兽之君,壮如猫而大如牛。毛黄质而黑章,锯牙钩爪,鬃健而尖,项短鼻,眼绿如灯,声吼如雷,风从而生,百兽震恐,”老虎由于要适应雨、雪、风、晴的自然环境变化,并时刻准备着通过博杀猎取食物以保生存,所以神情紧张,大脑发达,聪明机警,声吼如雷。可见,老虎生性威猛难以接触,对于古代画家而言,若想画虎,见其真形,实属不易,所以古代画家大多根据猎人和山民的描述而得知虎的模样,那些为真见虎形而作虎画的名家之作,无一不是画家呕心沥血的结晶。纵观我国的虎画历史,许多画家“得虎之性情”,不惜“与虎共忧乐”。有的画家独行入山,以观虎形,更有画家结屋深山10余载,以观真虎得其神。宋包鼎为通真虎其神,“每画虎扫溉一室,屏人声,塞门涂牖,穴屋取明,一饮斗酒,脱衣距地,卧起行顾,自视真虎也”。
以画虎而家喻户晓的画坛名家姚少华,师承张大千张善子传人胡爽庵先生,擅画山水、走兽,尤擅画虎。他继承张氏“大风堂”的画虎传统,把握传统绘画重意尚神的技法,突破了传统意义上虎画的形象语言和风格,对中国画虎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姚少华为师法真虎,常常到动物园以母虎尿洗手求得小虎的温顺,进而全面观察和了解老虎的骨骼、肌肉结构。他观察到前人对老虎的腹腔最窄处疏于描绘,于是得起要领,身体力行,入骨三分的进一步对老虎进行描摹,使得他笔下的老虎更具神气和王者风范。身为科技人员的姚少华,对老虎的了解精确而严谨,大到虎的种类、分布了如指掌,小到虎的习性、虎骨的构造、虎尾、虎爪的状态变化、虎眼瞳孔大小的变化都了然于心。
二 画虎传神
自古时起,我国民间就流传着许多与虎有关的故事。早在西汉时期就有飞将军李广射虎之说。《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水浒传》里也曾描述武松景阳冈打虎、李逵沂山岭杀虎之场面。这些民间传说中射虎、打虎的英雄将士都有着不畏老虎的气魄,寓意着人们对其勇气胆量的赞誉。更有西晋陆机《猛虎吟》记载:“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恶木岂无枝?志士多苦心……静言幽谷底,长啸高山岭。”以虎喻人,意指行役苦辛,志士不应因艰险而改节。苏东坡贬谪密州作《江城子·密州出猎》:“千骑卷平冈,亲射虎,看孙郎!”以孙权骑虎之说寓意虽然年华已去,命途不济,但是仍然有着少年般的豪情。可见,在我国的艺术创作领域,老虎这一艺术描绘对象已经被赋予了更为深层的意义,它不仅仅只是来自自然的生物个体,而成为一种文化象征。虎有“山中之君、百兽之王”之称,是万兽之尊,正气之所在。在我国古代的民俗文化传统中,老虎是用来驱邪除恶的神兽图腾。在我国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彝族罗罗人仍保留着原始的虎图腾崇拜仪式和虎傩舞蹈,这是得以保存而流传至今、稀少而珍贵的虎文化。这种虎图腾崇拜仪式和虎傩舞蹈,表现出了人们的精神寄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发达,并希望子孙像老虎一样,正气凛然,勇气过人。
畏虎、崇虎、尊虎、爱虎的传统文化,使得老虎成为传统绘画的重要题材。画家们深谙虎的精神和文化,对老虎的敬畏促使他们主动创新和实践,在创作之中结合更多的绘画技法,力求把老虎不怒而威、神逸从容的虎神虎威、神态神韵画到精到之处。清代画家丘天民,尤善画虎,他“读书深山中,见虎形状,得其神,归执笔就壁图之,犬见惊避。每于静夜背灯伏地作虎跃状,取影写之如活虎然。又画魁星,笔笔精神俱注斗上。”他画的虎有如真虎般凶猛威严,因而“犬一见皆惊,仆为之遗矢。”画家若能在画虎过程中达到如此传神的效果,需要画家深厚的绘画功力。
再如“八大家”之一的刘奎龄笔下的老虎形象,神态风韵,威武庄严。其著名的《卧虎图》中,老虎竖起两耳,眼神专注,面向前方,似有猎物惊动引起老虎的警觉,神态自然而富有动感,笔墨挥洒之间老虎的“神”随之而出,可谓神来之笔。另有“虎癖居士”之称号的现代画家彭友善,因为得益于徐悲鸿和齐白石两位大师的严传亲授,不仅在油画、版画、国画、彩墨画等领域取得成功,而且在以虎为题材的绘画中也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他受张善影响,在画虎创作中尤善描绘虎的神态神韵。彭友善笔下的虎威武从容,磅礴大气。他在创作虎的形象时,多选择峻岭峭壁、风高月黑、冰雪激流等极凶险恶境,来表现老虎的不屈不饶、自尊自强、雄健阳刚的精神气魄,把老虎怒吼长啸、百兽之王的气度全然表现出来,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又如画虎名家杜军的《松虎图》,整幅画面给人以宽阔、辽远的气势,两只老虎动静相宜,站立俯卧各富神采,毛色干净一尘不染,形态逼真可触可摸,以其精致细微之处,仿佛身临虎旁感到绒毛柔软中的颤动。那只站立的老虎似乎迎面走来,眼神沉静而肃穆,透着威严之美。加之巨大的苍松构成广厦般的造型,与老虎栖身之处的洁白无暇形成强烈的对比,烘托出老虎的高贵气势。
三 寄虎以情
我国古代先哲的传统宇宙观理念“天人合一”,受到不同行业专家、学者及社会各阶层群众的重视。与西方文化强调的“人们只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观念不同,“天人合一”强调:“天和人的关系是相融相通的,而非对立分裂。强调主体融入客体,或者客体融入主体,坚持根本同一,泯除一切显著差别,从而达到个人与宇宙不二的状态。”可以说天人合一是我国人民彻之入骨、最为基本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在艺术领域内往往表现为艺术的客观形象性与创作者主观情感性的统一。从艺术作品的内容来看,各类艺术或者各种艺术作品的侧重点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艺术作品的内容都离不开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对于绘画艺术来讲亦是如此。“精辟的大师作品往往都会在自己作品中表现出人生观和价值观,画意悠远,魂在其中。只有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方能感悟道,知其性”,虎画画家只有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加入自己的思想以及个人的追求,虎画作品才能真正拥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不同造型、神态各异的虎形象,因为融入了“人生百味”而颇富意境,实际上,优秀的虎画作品都蕴涵着画家自身的精、气、神。
有着“虎痴”之称的画家张善,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坛名家,其擅长山水、花卉、走兽,尤精画虎,因笔法精妙,名声大噪。大凡出自他手的老虎形象,个个形态逼真,威猛正气。当时的达官显贵以向张善子求得一幅虎画作品为荣,但却因张善颇具正义感和同情心的刚毅品格而被拒之门外,这种高尚的人格在抗日战争期间被国人称道。在抗日战争期间,张善因痛恨日本侵略军而挥笔作画,把对日本侵略军的愤恨与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凝于笔墨,画了一幅题为《怒吼吧,中国!》的猛虎扑日图,此幅画作中有28只猛虎,神态各异,威风凛然,跳跃奔腾,扑向落日。落日代表日本侵略军奄奄一息的作战状态。并在画中题道:“雄大王风,一放怒吼;威撼河山,势吞小丑!”张善借此猛虎扑日图,鼓舞中国人反抗日本侵略的士气,表达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心和勇气,展现了我国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他也因此成为把“虎画”发扬光大的第一人。张善正是把他内心的正义感与思想赋予虎的形象,才使得画作中那28只老虎成为华夏儿女勇气、智慧、正义的化身,从而成为中国文化中博大雄浑的精神品格。
又如有着“天下第一虎”、“东北虎王”美誉的画虎名家冯大中,十分注重人品的修炼.他尊师重道,追求德艺双馨,敬艺术为生命,视朋友为手足,不为金钱名望所累,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画好每一幅画作。深厚的艺术修养,成就了他的画虎艺术。画界人士对冯大中的虎画称道:“见其画,识其人,知其善,慕其德。”他把老虎的形象赋予了人的情感,在他看来,强悍威猛的老虎与人一样富有情怀,这也是他有别于其他画虎名家的不同之处。在他的笔下,老虎尽情演绎着爱慕之情、母子之情、思乡之情、天伦之乐等情感,他笔下的老虎也因此在威风肃穆之间多了一份侠骨柔情。正如范曾所说:“在冯大中看来,宇宙万有以仁慈、悲怀、恻隐、同情构成了真正的和谐。因此,他画虎不过是他灵魂深处一种崇高、伟大的信念的升华。他幻想着、期待着一种崭新的生态平衡,在那儿万物生灵以无所不在的爱维系着相互关系,即使乳血餐肤的猛兽也变成了真正的仁者。”正所谓,画家画虎,实为画己。
参考文献:
[1] 赵大年:《中国虎文化》,《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5年第10期。
[2] 刘亦实:《张善与宋哲元的虎画情缘》,《湖北档案》,2005年第9期。
[3] 姚少华:《姚少华画虎技法》,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6年版。
[4] 刘尧汉:《中华民族龙虎文化论——联结中国各族的龙虎文化纽带渊源于远古伏羲女娲的合体葫芦》,《贵州民族研究》,1985年第1-2期。
[5] 汪玢玲:《中国虎文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刘亮,女,1982—,河北唐山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动漫,工作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关键词:画虎 虎画艺术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古代的民俗文化传统中,老虎是用来驱邪除恶的神兽,早有“画虎镇宅”的民俗传统。虎的艺术形象常常出现在器物上,如商代出现的龙虎铜尊、虎纹陶片,战国时期的虎牛形祭台,秦朝的铜符虎以及汉代刻石上的虎形象等。据实物考证虎画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976年在河南洛阳卜千秋墓出土的《狩猎图》中,发现了创作于西汉昭帝至宣帝时期的白虎形象,造型准确,昂首翘尾,威风凛凛,整幅壁画的内容协调一致并用以驱邪除恶显示死后升仙。魏晋南北朝张增繇的《格虎图》,王羲之叔父王翼的《虎豹图》及敦煌壁画等的群虎形象生动逼真,功底雄厚;唐朝吴道子的《搜山图》及其得意门生卢棱伽的《六尊者像》中的虎形象,都可以显现出我国古代画虎的某些特色;宋代包拯后代包贵画虎,名扬四海,其子包鼎得父真传,画虎神态逼真,威猛超绝;再有元代周耕云,明代戴进、丁云等,都是当时名声远播的虎画名家。以画虎而家喻户晓的画坛名家不胜枚举,他们以虎为题材的作品,对世界绘画艺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今年时逢虎年,诸多画家虎年说虎志趣使然。笔者亦试图通过研读画虎名家的作品,以求得对我国虎画艺术的进一步解读。
一 知虎画虎
五代荆浩说:“凡数万本,方如其真”,意指若想师法自然之物,必须苦心观察与描摹才能得见其中真意。明代王履也曾言,“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若不首先追求形似其真,意也无法得见,画虎亦是如此。画家只有对虎的形态、习性等进行观察、探索和研究,达到“全虎在胸”,才能得其神,通其意,进而将内在的主观精神轻松外化。“画虎画皮难画骨”画家要想把虎的内在精神气质画出来,就要师法真虎。以描绘老虎斑纹为例,老虎的斑纹如果没有画好,会给赏者一种有皮无骨之感,如果画家能够按照老虎的骨肉结构以及变化把老虎的斑纹赋予皮毛,老虎就会多几分生动逼真,少几分死板无神。又如,画家在画虎耳的时候,不但要了解老虎耳朵的形状,而且还要了解虎耳的某些属性,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老虎在随着声源刺激而产生的各种变化,进而根据耳朵的转向来考虑老虎皮毛墨色的深浅、粗细、浓淡、曲直等。这就需要画家苦心孤诣的去观察虎,揣摩虎态,若对虎的形态没有足够深刻的研究难免会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错位。
古代《画论》中记载:“虎为山兽之君,壮如猫而大如牛。毛黄质而黑章,锯牙钩爪,鬃健而尖,项短鼻,眼绿如灯,声吼如雷,风从而生,百兽震恐,”老虎由于要适应雨、雪、风、晴的自然环境变化,并时刻准备着通过博杀猎取食物以保生存,所以神情紧张,大脑发达,聪明机警,声吼如雷。可见,老虎生性威猛难以接触,对于古代画家而言,若想画虎,见其真形,实属不易,所以古代画家大多根据猎人和山民的描述而得知虎的模样,那些为真见虎形而作虎画的名家之作,无一不是画家呕心沥血的结晶。纵观我国的虎画历史,许多画家“得虎之性情”,不惜“与虎共忧乐”。有的画家独行入山,以观虎形,更有画家结屋深山10余载,以观真虎得其神。宋包鼎为通真虎其神,“每画虎扫溉一室,屏人声,塞门涂牖,穴屋取明,一饮斗酒,脱衣距地,卧起行顾,自视真虎也”。
以画虎而家喻户晓的画坛名家姚少华,师承张大千张善子传人胡爽庵先生,擅画山水、走兽,尤擅画虎。他继承张氏“大风堂”的画虎传统,把握传统绘画重意尚神的技法,突破了传统意义上虎画的形象语言和风格,对中国画虎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姚少华为师法真虎,常常到动物园以母虎尿洗手求得小虎的温顺,进而全面观察和了解老虎的骨骼、肌肉结构。他观察到前人对老虎的腹腔最窄处疏于描绘,于是得起要领,身体力行,入骨三分的进一步对老虎进行描摹,使得他笔下的老虎更具神气和王者风范。身为科技人员的姚少华,对老虎的了解精确而严谨,大到虎的种类、分布了如指掌,小到虎的习性、虎骨的构造、虎尾、虎爪的状态变化、虎眼瞳孔大小的变化都了然于心。
二 画虎传神
自古时起,我国民间就流传着许多与虎有关的故事。早在西汉时期就有飞将军李广射虎之说。《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水浒传》里也曾描述武松景阳冈打虎、李逵沂山岭杀虎之场面。这些民间传说中射虎、打虎的英雄将士都有着不畏老虎的气魄,寓意着人们对其勇气胆量的赞誉。更有西晋陆机《猛虎吟》记载:“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恶木岂无枝?志士多苦心……静言幽谷底,长啸高山岭。”以虎喻人,意指行役苦辛,志士不应因艰险而改节。苏东坡贬谪密州作《江城子·密州出猎》:“千骑卷平冈,亲射虎,看孙郎!”以孙权骑虎之说寓意虽然年华已去,命途不济,但是仍然有着少年般的豪情。可见,在我国的艺术创作领域,老虎这一艺术描绘对象已经被赋予了更为深层的意义,它不仅仅只是来自自然的生物个体,而成为一种文化象征。虎有“山中之君、百兽之王”之称,是万兽之尊,正气之所在。在我国古代的民俗文化传统中,老虎是用来驱邪除恶的神兽图腾。在我国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彝族罗罗人仍保留着原始的虎图腾崇拜仪式和虎傩舞蹈,这是得以保存而流传至今、稀少而珍贵的虎文化。这种虎图腾崇拜仪式和虎傩舞蹈,表现出了人们的精神寄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发达,并希望子孙像老虎一样,正气凛然,勇气过人。
畏虎、崇虎、尊虎、爱虎的传统文化,使得老虎成为传统绘画的重要题材。画家们深谙虎的精神和文化,对老虎的敬畏促使他们主动创新和实践,在创作之中结合更多的绘画技法,力求把老虎不怒而威、神逸从容的虎神虎威、神态神韵画到精到之处。清代画家丘天民,尤善画虎,他“读书深山中,见虎形状,得其神,归执笔就壁图之,犬见惊避。每于静夜背灯伏地作虎跃状,取影写之如活虎然。又画魁星,笔笔精神俱注斗上。”他画的虎有如真虎般凶猛威严,因而“犬一见皆惊,仆为之遗矢。”画家若能在画虎过程中达到如此传神的效果,需要画家深厚的绘画功力。
再如“八大家”之一的刘奎龄笔下的老虎形象,神态风韵,威武庄严。其著名的《卧虎图》中,老虎竖起两耳,眼神专注,面向前方,似有猎物惊动引起老虎的警觉,神态自然而富有动感,笔墨挥洒之间老虎的“神”随之而出,可谓神来之笔。另有“虎癖居士”之称号的现代画家彭友善,因为得益于徐悲鸿和齐白石两位大师的严传亲授,不仅在油画、版画、国画、彩墨画等领域取得成功,而且在以虎为题材的绘画中也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他受张善影响,在画虎创作中尤善描绘虎的神态神韵。彭友善笔下的虎威武从容,磅礴大气。他在创作虎的形象时,多选择峻岭峭壁、风高月黑、冰雪激流等极凶险恶境,来表现老虎的不屈不饶、自尊自强、雄健阳刚的精神气魄,把老虎怒吼长啸、百兽之王的气度全然表现出来,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又如画虎名家杜军的《松虎图》,整幅画面给人以宽阔、辽远的气势,两只老虎动静相宜,站立俯卧各富神采,毛色干净一尘不染,形态逼真可触可摸,以其精致细微之处,仿佛身临虎旁感到绒毛柔软中的颤动。那只站立的老虎似乎迎面走来,眼神沉静而肃穆,透着威严之美。加之巨大的苍松构成广厦般的造型,与老虎栖身之处的洁白无暇形成强烈的对比,烘托出老虎的高贵气势。
三 寄虎以情
我国古代先哲的传统宇宙观理念“天人合一”,受到不同行业专家、学者及社会各阶层群众的重视。与西方文化强调的“人们只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观念不同,“天人合一”强调:“天和人的关系是相融相通的,而非对立分裂。强调主体融入客体,或者客体融入主体,坚持根本同一,泯除一切显著差别,从而达到个人与宇宙不二的状态。”可以说天人合一是我国人民彻之入骨、最为基本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在艺术领域内往往表现为艺术的客观形象性与创作者主观情感性的统一。从艺术作品的内容来看,各类艺术或者各种艺术作品的侧重点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艺术作品的内容都离不开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对于绘画艺术来讲亦是如此。“精辟的大师作品往往都会在自己作品中表现出人生观和价值观,画意悠远,魂在其中。只有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方能感悟道,知其性”,虎画画家只有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加入自己的思想以及个人的追求,虎画作品才能真正拥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不同造型、神态各异的虎形象,因为融入了“人生百味”而颇富意境,实际上,优秀的虎画作品都蕴涵着画家自身的精、气、神。
有着“虎痴”之称的画家张善,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坛名家,其擅长山水、花卉、走兽,尤精画虎,因笔法精妙,名声大噪。大凡出自他手的老虎形象,个个形态逼真,威猛正气。当时的达官显贵以向张善子求得一幅虎画作品为荣,但却因张善颇具正义感和同情心的刚毅品格而被拒之门外,这种高尚的人格在抗日战争期间被国人称道。在抗日战争期间,张善因痛恨日本侵略军而挥笔作画,把对日本侵略军的愤恨与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凝于笔墨,画了一幅题为《怒吼吧,中国!》的猛虎扑日图,此幅画作中有28只猛虎,神态各异,威风凛然,跳跃奔腾,扑向落日。落日代表日本侵略军奄奄一息的作战状态。并在画中题道:“雄大王风,一放怒吼;威撼河山,势吞小丑!”张善借此猛虎扑日图,鼓舞中国人反抗日本侵略的士气,表达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心和勇气,展现了我国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他也因此成为把“虎画”发扬光大的第一人。张善正是把他内心的正义感与思想赋予虎的形象,才使得画作中那28只老虎成为华夏儿女勇气、智慧、正义的化身,从而成为中国文化中博大雄浑的精神品格。
又如有着“天下第一虎”、“东北虎王”美誉的画虎名家冯大中,十分注重人品的修炼.他尊师重道,追求德艺双馨,敬艺术为生命,视朋友为手足,不为金钱名望所累,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画好每一幅画作。深厚的艺术修养,成就了他的画虎艺术。画界人士对冯大中的虎画称道:“见其画,识其人,知其善,慕其德。”他把老虎的形象赋予了人的情感,在他看来,强悍威猛的老虎与人一样富有情怀,这也是他有别于其他画虎名家的不同之处。在他的笔下,老虎尽情演绎着爱慕之情、母子之情、思乡之情、天伦之乐等情感,他笔下的老虎也因此在威风肃穆之间多了一份侠骨柔情。正如范曾所说:“在冯大中看来,宇宙万有以仁慈、悲怀、恻隐、同情构成了真正的和谐。因此,他画虎不过是他灵魂深处一种崇高、伟大的信念的升华。他幻想着、期待着一种崭新的生态平衡,在那儿万物生灵以无所不在的爱维系着相互关系,即使乳血餐肤的猛兽也变成了真正的仁者。”正所谓,画家画虎,实为画己。
参考文献:
[1] 赵大年:《中国虎文化》,《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5年第10期。
[2] 刘亦实:《张善与宋哲元的虎画情缘》,《湖北档案》,2005年第9期。
[3] 姚少华:《姚少华画虎技法》,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6年版。
[4] 刘尧汉:《中华民族龙虎文化论——联结中国各族的龙虎文化纽带渊源于远古伏羲女娲的合体葫芦》,《贵州民族研究》,1985年第1-2期。
[5] 汪玢玲:《中国虎文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刘亮,女,1982—,河北唐山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动漫,工作单位:唐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