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与20世纪40年代的秘密社会调查——以沈宝媛《一个农村社团家庭》为例

来源 :史学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fyan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5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女学生沈宝媛到成都郊区一个叫"望镇"的地方进行秘密社会的调查,并在次年完成《一个农村社团家庭》的报告,作为其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毕业论文。此篇社会调查的完成是受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学和人类学在中国发展的影响。那些受西方教育和影响的早期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自称为"农村工作者",认为要了解中国,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就必须了解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因此,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农村社会调查,并成为当时中国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他们所开展的深入农村、深入农民的社会调查运动,为我们今天的研究留下了丰富的记录,并成为今天我们了解当时袍哥及其组织的珍贵文本和历史记忆。根据这个调查,可探索社会学在当时的政治、社会、学术方面的来龙去脉,并讨论这样的调查报告,在今天如何被作为历史资料来使用,以及通过对其的探讨,我们究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还原那段已经逝去的记忆和那些已经被摧毁的秘密社会组织的历史。
其他文献
一思想史的本体论与整体感 一定意义上,中国思想史似乎被赋予了一种对中国历史进行总体批判的学术使命。这使它在深刻之余,难免显得有些简单。但问题不在于把批判弄得多么复杂,而在于通过本质性的批判和阐释来揭示中国思想史的复杂本质。思想史的本质是指,历史上各种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
批判"处士横议"是孟子人生中的大举措,然而当代学者对处士身份的认识并不统一,有学者将处士释为"有才德而隐居不仕之人"。这一解释不仅违背战国史实,也消解了孟子批判"处士横议"的合理性。孟子以"善言"为标准,以立言行仁为主旨,以"知言"为前提,评判战国处士言说,断以"横议",折射出其注重道德功用的语言伦理,既要求言说者的言语行为要担负一定的社会道义责任,接受公众道德规范的制约,也强调接受主体的话语理解须有道义责任的约束。
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成立未及半年,即在张静江领导下从交通部接收了对全国无线电事业的管理事务。在从1928年6月到1929年6月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建设委员会在对国内无线电事业全面整理的同时,还大刀阔斧地清理外国在华无线电事业。建设委员会不仅建立了上海真茹国际电台与中菲转播电台,还逐步取消了外人在华所设的一些电台,并适时推动无线电机件材料的正常国内外贸易。在此基础上,全国无线电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建设委员会对国外在华无线电事业的管理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国家民族利权,还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国内无
邓之诚(1887—1960)的青年时代是在云南度过的,原籍江苏江宁,生于四川成都。他与李根源为同学,二人都毕业于云南两级师范学堂。云南两级师范学堂是清末边疆省份开办较早的高等学校之一,其中走出过众多杰出人才。邓之诚从该校"选科"毕业后,
义演既是一种有效的募捐方式,也是中国慈善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中国,频繁的自然灾害与连年战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灾难,民间自发组织的慈善义演不仅帮助了饥困民众,也与大众娱乐相交织,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现象。慈善义演在赈灾中发挥了一定的社会功能,在民间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目前相关研究日渐受到学界关注,文献整理也在不断丰富,从慈善史的角度和社会文化史的视角对此进行观察,无论在内涵解析还是在思考点拓展方面,均有待深入。随着历史文献的逐步大量发现,慈善义演问题日益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学术话题,本组笔谈特约几位
义演,主要因其组织者不取收益,表演者不取或仅取少量报酬而得名,多数义演是为募捐而举办。中国近代慈善义演是在晚清灾荒救助背景下兴起的一种社会事象,是中国社会-政治变迁的产物,一般多在大都市出现。近代慈善义演研究,是时下学界所认为的"非政治化的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眼光向下、关注"中等人物"为其突出特点。据史料所见,近代慈善义演内涵丰富,多有社会名流现身。
清末鼎革之际,外蒙古局势亦发生骤变,云集于库伦的王公活佛乘武昌起义之机,尽逐库伦办事大臣衙门诸官员,导致清廷与库伦之间的联系彻底中断。危急之际,库伦电报局委员顾保恒勇肩重任,不断向清廷汇报该处情报、上呈治乱方略。同时他又担任抚辑委员,竭力保护在库内地商民生命财产之安全。民国成立后,顾保恒继续履行以上职任,直到民国元年十一月被迫"出奔"后,才结束其卫国护商使命。清末民初边疆危机之际,顾保恒之类的时人在应对边疆危机方面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其努力不能忽视。同时,他们应对边疆危机的不足及所遗教训,亦为史鉴。
长期以来,对于秦汉时期债务问题的研究,由于相关资料较少,一直很难深入,因此学界讨论较少。近年来,随着出土简牍的增加,与经济行为相关的材料不断丰富,使深入研究逐渐成为可能。
殿本售卖是清代官刻典籍流通的重要方式。殿本的通行售卖始自雍正朝,当时是交由崇文门监督处售卖。乾隆九年成立武英殿通行书籍售卖处,成为殿本售卖的专门机构。其售卖方式灵活,主要采取直接售卖和发交五城书铺售卖两种方式。殿本流通范围较广,由京城遍及各省,甚至经由京师琉璃厂书肆等途径流播海外。殿本售卖不以牟利为目的,主要根据制作所费纸墨、写刻工价以及耗余情况核定成本价,以扩大流通范围,达到统治者所期望的"人人诵习,以广教泽"的目的。然而受制作成本、存量、供求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种殿本在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其书价皆有差异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资料数据库的大规模建设,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以爬梳资料、制作卡片为基本手段的传统史学际遇这个时代无疑是幸运的,它不仅改变了资料搜集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资料搜检的效率,还使研究领域大为拓展。然而,毋庸讳言,在真切感受并受惠于大数据技术带来巨变的同时,真正的史学繁荣并未如期而至,甚至还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当下被称作"检索体"的论文便是将史学研究降格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