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并分析踝部骨折应用可吸收螺丝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2月我院诊治的踝部骨折患者87例,将进行钛合金螺丝钉固定术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进行可吸收螺丝钉固定术的4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比较并分析患者术后的相关数据。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肿胀消退时间、住院时间、随访时AOFAS评分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螺丝钉应用于踝部骨折治疗,可以有效减少二次取钉术引发的适应证,更有利于患者进行早期、主动踝关节功能恢复锻炼,进而最大限度地恢复踝关节的正常功能,具有临床研究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 踝部骨折;可吸收螺丝钉;钛合金螺丝钉;疗效
本文主要对2012年1月~2013年2月我院诊治的87例踝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予以观察并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2月我院诊治的踝部骨折患者87例,依据患者选择的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42例)与研究组(45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2:20,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48.63±5.9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6h~20d,平均时间(12.5±7.9)d。研究组男女比例为24:21,年龄19~59岁,平均年龄(49.25±6.2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4h~22d,平均时间(13.5±8.2)d;其中致伤原因为车祸67例,高处坠落导致12例,重物砸伤8例;骨折肢体为左肢52例,右肢35例;骨折部位为内踝关节骨折22例;外踝关节骨折25例;双踝关节骨折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部位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患肢处有明显肿胀、瘀斑且出现局限性压痛;行X线常规踝关节正、侧位拍片后,显示骨皮质断裂;可见骨膜增厚;进行CT检查确诊是否存在微小的撕脱骨块,测量关节腔内积液、积血[1]。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临床征象符合踝部骨折标准;均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踝部骨折;Lauge-Hansen骨折分类为Ⅱ-Ⅳ度者;均签署治疗和护理方案的知情同意书;无明显手术禁忌证[2]。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不配合治疗和护理方案实施者,未行复诊者或随访时失访者;资料不完全者[3]。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给予腰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大腿常规给予止血带,术后均常规放置1根引流皮片,均用石膏固定3~4w, 鼓励患者进行足趾屈伸活动。对照组用钛合金螺丝钉治疗,研究组用可吸收螺丝钉治疗。
1.5 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数据,包括肿胀消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患者拆除石膏固定时进行X线拍片(测量内踝侧方移位距离与后踝向近端移位距离)评估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效果;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功能评分标准[4]评定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平均随访时间为(8.26±2.35)个月;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包括骨质疏松、关节僵硬、螺丝钉断裂。对照组住院费用为一期住院费用与取钉住院费用之和;发生率=(骨质疏松+关节僵硬+螺钉断裂)/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χ2,P<0.05时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数据情况 予以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研究组肿胀消退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数据情况(x±s)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治疗效果 予以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研究组随访时AOF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治疗效果(x±s)
2.3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予以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05%,研究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
3 讨 论
踝部骨折指的是由外界暴力累及踝关节导致踝关节脱位的关节内骨折,临床症状为局部肿胀明显、患肢出现内翻或外翻畸形且伴有明显活动障碍,治疗目的为恢复踝穴稳定与避免患肢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坚持无创、主动、早期原则[4]。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现研究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4.44%)明显低于对照组(19.05)%,并且研究组患者均无骨质疏松症、关节僵硬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提示可吸收螺丝钉治疗踝部骨折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术后适应证的概率,表明可吸收螺丝钉降解与骨组织的填充速度一致,符合人体骨组织结构的生理状况,可以有效避免内固定物取出后导致的应力遮挡与骨质疏松。本文踝部骨折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文献研究成果类似,进一步证实可吸收螺丝钉在避免二次取钉术风险中具有显著优势,值得临床应用[5]。
此外,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相关数据,发现研究组在肿胀消退时间与住院时间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进行可吸收螺丝钉内固定术能够让患者提前进行相关踝关节功能恢复训练,符合临床踝部骨折治疗方式选取坚持早期活动与主动原则,相对更有利于患者踝关节的功能恢复,避免骨不连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针对踝部骨折患者行可吸收螺丝钉内固定术,符合踝部骨折手术坚持早期活动、无创、主动原则,可以有效避免二次取钉术引发的相关并发症,相应改善踝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郭新军,王鹏.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附160 例报道)[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500-501.
[2] 廖益辉.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7):80-82.
[3] 吴昊.骨折固定术对于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J].医药前沿,2012,2(15):232.
[4] 史良义.手术治疗23例踝关节骨折临床体会[J].吉林医学,2012,33(26):5709.
[5] 田波.可吸收螺丝钉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内骨折30 例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11):1291-1292.
【关键词】 踝部骨折;可吸收螺丝钉;钛合金螺丝钉;疗效
本文主要对2012年1月~2013年2月我院诊治的87例踝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予以观察并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2月我院诊治的踝部骨折患者87例,依据患者选择的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42例)与研究组(45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2:20,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48.63±5.9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6h~20d,平均时间(12.5±7.9)d。研究组男女比例为24:21,年龄19~59岁,平均年龄(49.25±6.2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4h~22d,平均时间(13.5±8.2)d;其中致伤原因为车祸67例,高处坠落导致12例,重物砸伤8例;骨折肢体为左肢52例,右肢35例;骨折部位为内踝关节骨折22例;外踝关节骨折25例;双踝关节骨折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部位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患肢处有明显肿胀、瘀斑且出现局限性压痛;行X线常规踝关节正、侧位拍片后,显示骨皮质断裂;可见骨膜增厚;进行CT检查确诊是否存在微小的撕脱骨块,测量关节腔内积液、积血[1]。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临床征象符合踝部骨折标准;均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踝部骨折;Lauge-Hansen骨折分类为Ⅱ-Ⅳ度者;均签署治疗和护理方案的知情同意书;无明显手术禁忌证[2]。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不配合治疗和护理方案实施者,未行复诊者或随访时失访者;资料不完全者[3]。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给予腰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大腿常规给予止血带,术后均常规放置1根引流皮片,均用石膏固定3~4w, 鼓励患者进行足趾屈伸活动。对照组用钛合金螺丝钉治疗,研究组用可吸收螺丝钉治疗。
1.5 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数据,包括肿胀消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患者拆除石膏固定时进行X线拍片(测量内踝侧方移位距离与后踝向近端移位距离)评估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效果;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功能评分标准[4]评定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平均随访时间为(8.26±2.35)个月;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包括骨质疏松、关节僵硬、螺丝钉断裂。对照组住院费用为一期住院费用与取钉住院费用之和;发生率=(骨质疏松+关节僵硬+螺钉断裂)/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χ2,P<0.05时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数据情况 予以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研究组肿胀消退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数据情况(x±s)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治疗效果 予以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研究组随访时AOF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治疗效果(x±s)
2.3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予以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05%,研究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
3 讨 论
踝部骨折指的是由外界暴力累及踝关节导致踝关节脱位的关节内骨折,临床症状为局部肿胀明显、患肢出现内翻或外翻畸形且伴有明显活动障碍,治疗目的为恢复踝穴稳定与避免患肢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坚持无创、主动、早期原则[4]。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现研究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4.44%)明显低于对照组(19.05)%,并且研究组患者均无骨质疏松症、关节僵硬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提示可吸收螺丝钉治疗踝部骨折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术后适应证的概率,表明可吸收螺丝钉降解与骨组织的填充速度一致,符合人体骨组织结构的生理状况,可以有效避免内固定物取出后导致的应力遮挡与骨质疏松。本文踝部骨折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文献研究成果类似,进一步证实可吸收螺丝钉在避免二次取钉术风险中具有显著优势,值得临床应用[5]。
此外,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相关数据,发现研究组在肿胀消退时间与住院时间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进行可吸收螺丝钉内固定术能够让患者提前进行相关踝关节功能恢复训练,符合临床踝部骨折治疗方式选取坚持早期活动与主动原则,相对更有利于患者踝关节的功能恢复,避免骨不连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针对踝部骨折患者行可吸收螺丝钉内固定术,符合踝部骨折手术坚持早期活动、无创、主动原则,可以有效避免二次取钉术引发的相关并发症,相应改善踝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郭新军,王鹏.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附160 例报道)[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500-501.
[2] 廖益辉.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7):80-82.
[3] 吴昊.骨折固定术对于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J].医药前沿,2012,2(15):232.
[4] 史良义.手术治疗23例踝关节骨折临床体会[J].吉林医学,2012,33(26):5709.
[5] 田波.可吸收螺丝钉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内骨折30 例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11):1291-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