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少讲。但有的一线教师不习惯,担心学生学不会进而影响学习成绩,仍然讲得太多。其实,有许多内容是可以少讲,甚至不讲。
一、学生基本上自己能学懂的少讲
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过程、探索过程、体悟过程,才能获取知识和技能,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给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对教材上的数学知识进行直白的解释,那么学生的思维定然难以启动。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并不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效果也不见得有多好。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尤其对数学的感悟差异更明显,因为思维速度的限制,部分学生常常在教师课堂讲课时处在被动和无效的境地中。如果自主学习,那么在宽松的环境中,学生将学得更有效,至少在心理上避免了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压力,继而增强了自己对掌握新知识的信心。
教学中,笔者根据教材的具体情况,经常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或笔者编写的提纲,可以边读边与同学讨论交流。实践证明,无论是时间的把握,还是学生情绪的调控,都比教师讲的做法要好。学生阅读后,笔者也担心学生是否能理解所学数学内容的实质,但采取的办法不是重讲,而是出几个看似简单,但最能反映本节内容实质的小题让学生练习。很多学生必然会错,这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指点。虽然教师讲的少,但讲的是学生最需要的,讲到了点子上。教师少讲,学生失去依赖,就会养成自己吸取知识的习惯,数学素质也在学习的活动中获得。
二、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接受的要少讲
数学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比如技巧性强、综合性大的题目,喜欢讲给学生听,并且自己还讲得热情洋溢,而没有考虑到有多少学生真正能接受。其实,这样做给大部分学生带来的只是不能接受的苦恼。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接受的题目要少讲,讲的目的只是为了引趣,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一个前进的方向。课堂上教师讲得太多,就相当于把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当作一个统一体来对待,这种做法显然是不明智的。
三、不是通解、通法的少讲
教师有时喜欢大而全,却没有考虑有些教学内容及例题的长期效益如何?比如高中数学中求函数的值域和最值的方法就多,如判别式法、三角换元法、均值不等式法等,有些教师大讲特讲,还出一些题目来强化训练学生,当时学生也能学会一部分。实际上通解通法是,先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再根据函数单调性就可以求出函数的值域和最值了。若学生没掌握通解通法,日后拿到这类题目只会东套西套,还是一头雾水;若学生掌握了通解通法,日后他拿到这类题目,也会凭着经验和直觉,总是选择自己熟悉的方式解答。因而从两个方面来说,其实教师多数都是白讲了,这种贪多求全的做法还扰乱了主题,产生负面效应。
四、评讲试卷非出错集中点不讲
每次测验阅卷后,教师不能接受发现每个题都有人错(教师巴不得每個题个个都做对),心中焦急得不行,于是急冲冲地走上讲台,从头到尾开讲。由于要讲的多,当然得讲快点了。于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可学生也许边听边在思考,所以真正想听的,由于讲得快,也就只是飘过了。其实,试卷发下后,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自动去纠错,同学之间也会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只需要讲存在的共性问题,讲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不到位的问题。
总之,教师可以通过少讲,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探索创新能力。
一、学生基本上自己能学懂的少讲
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过程、探索过程、体悟过程,才能获取知识和技能,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给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对教材上的数学知识进行直白的解释,那么学生的思维定然难以启动。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并不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效果也不见得有多好。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尤其对数学的感悟差异更明显,因为思维速度的限制,部分学生常常在教师课堂讲课时处在被动和无效的境地中。如果自主学习,那么在宽松的环境中,学生将学得更有效,至少在心理上避免了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压力,继而增强了自己对掌握新知识的信心。
教学中,笔者根据教材的具体情况,经常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或笔者编写的提纲,可以边读边与同学讨论交流。实践证明,无论是时间的把握,还是学生情绪的调控,都比教师讲的做法要好。学生阅读后,笔者也担心学生是否能理解所学数学内容的实质,但采取的办法不是重讲,而是出几个看似简单,但最能反映本节内容实质的小题让学生练习。很多学生必然会错,这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指点。虽然教师讲的少,但讲的是学生最需要的,讲到了点子上。教师少讲,学生失去依赖,就会养成自己吸取知识的习惯,数学素质也在学习的活动中获得。
二、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接受的要少讲
数学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比如技巧性强、综合性大的题目,喜欢讲给学生听,并且自己还讲得热情洋溢,而没有考虑到有多少学生真正能接受。其实,这样做给大部分学生带来的只是不能接受的苦恼。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接受的题目要少讲,讲的目的只是为了引趣,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一个前进的方向。课堂上教师讲得太多,就相当于把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当作一个统一体来对待,这种做法显然是不明智的。
三、不是通解、通法的少讲
教师有时喜欢大而全,却没有考虑有些教学内容及例题的长期效益如何?比如高中数学中求函数的值域和最值的方法就多,如判别式法、三角换元法、均值不等式法等,有些教师大讲特讲,还出一些题目来强化训练学生,当时学生也能学会一部分。实际上通解通法是,先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再根据函数单调性就可以求出函数的值域和最值了。若学生没掌握通解通法,日后拿到这类题目只会东套西套,还是一头雾水;若学生掌握了通解通法,日后他拿到这类题目,也会凭着经验和直觉,总是选择自己熟悉的方式解答。因而从两个方面来说,其实教师多数都是白讲了,这种贪多求全的做法还扰乱了主题,产生负面效应。
四、评讲试卷非出错集中点不讲
每次测验阅卷后,教师不能接受发现每个题都有人错(教师巴不得每個题个个都做对),心中焦急得不行,于是急冲冲地走上讲台,从头到尾开讲。由于要讲的多,当然得讲快点了。于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可学生也许边听边在思考,所以真正想听的,由于讲得快,也就只是飘过了。其实,试卷发下后,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自动去纠错,同学之间也会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只需要讲存在的共性问题,讲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不到位的问题。
总之,教师可以通过少讲,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探索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