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例证”教学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手段,能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思路,训练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教师设计例证时应注意其科学性、针对性、启发性、示范性和藝术性,努力优化课堂例证。
关键词:自然科学;例证
例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而例举典型实例,对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解释,对学生进行示范、启发的行为方式。形象的课堂例证,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直观效果,使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建立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从而起着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的作用。
一、例证在教学中的作用
1.运用例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动”的例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产生求知的内在动力。伯利纳的实验及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说明,在讲授教学内容之前,举出一些联系工农业生产或生活的“生动”例证,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是十分有效的。
2.运用例证,增强直观性
课堂教学是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而学生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需要有必要的感性认识作为基础。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曾经指出:“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而不可能是从任何其他东西开始的。然而直观的、感性的要素不只是抽象思维的出发点,思维从这个出发点出发,而后离开它、摆脱它。”鲁宾斯坦的这些观念,充分说明了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抽象概念,必须使抽象概念形象化。抽象概念形象化,就是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运用一些直观的例证,把抽象概念设置成能引起学生思想或情感活动的具体形状,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形成清晰的表象,以便学生以头脑的直观形象为支柱,参与目前进行的认识活动,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事物属性的能力。
3.运用例证,加深理解
知识,从其结构来说,是概念与概念间所形成的这样和那样的联系,因此也可以说概念是知识的细胞,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概念的掌握是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所掌握的是科学概念,概念理解得如何从根本上决定了学习的效果,掌握概念实质上是要理解一类事物共同的关键属性。例证教学可以应用概念去尝试解决问题,只有问题解决好,概念的形成才牢固,学生才有可能去创造性地解决一些新问题,提出一些新观点。
4.通过例证,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掌握知识的目的是运用知识,最终形成能力。在课堂中,需要运用例证引导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以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这类例证的选取应有较强的示范性、启发性,运用过程应准确、规范。
二、教师设计例证应注意的问题
例证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非常普遍,其选择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了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对例证进行设计时,不能信手拈来,应注意以下几点:
l.例证的科学性
例证不能出现知识性和科学性相悖的问题。曾有老师在引入“二力平衡”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同学们,在拔河比赛时,从拉绳来看,当一端的力气大时,绳子将怎样运动?”学生回答:“向力气大的一边运动。”接着,老师追问:“如果两端力气一样大时,又怎样呢?”于是引出“二力平衡”。虽然这个例证从表面上好像有助于学生对“二力平衡”的理解,但它却违反了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则。
2.例证的针对性
例证要紧扣内容,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毫无目的”的例证,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会产生很大的负面效应,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3.例证的启发性和示范性
例证要能激起学生思维,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启发式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课堂例证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地思维。所设计的例证应根据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按一定的顺序提出,使之有层次、有系统,步步深入、循循善诱,有效地启迪思维和发展智力。
4.例证的艺术性
例证要生动有趣,有较强的感染力。一堆不锈钢是冷冰冰的,然而当这堆钢制成了一件作品,如一匹腾飞的骏马或一株破土而出的幼苗,耸立在街心或公园时,它给人们的感受决不是冷冰冰的钢块,而是一种冲动或一种生机,这就是艺术所产生的魅力。
按常规思维通常可采用正面直接的例证,其特点是目的明确,易于回答,但其形式呆板,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例证的引出应注意艺术性,不妨旁敲侧击,绕道迂回,问在此而意在彼,既生动又含蓄。
“例证”教学作为自然科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之一,必将在对学生的培养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英陶主编.教师职业技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章志光主编.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关键词:自然科学;例证
例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而例举典型实例,对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解释,对学生进行示范、启发的行为方式。形象的课堂例证,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直观效果,使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建立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从而起着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的作用。
一、例证在教学中的作用
1.运用例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动”的例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产生求知的内在动力。伯利纳的实验及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说明,在讲授教学内容之前,举出一些联系工农业生产或生活的“生动”例证,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是十分有效的。
2.运用例证,增强直观性
课堂教学是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而学生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需要有必要的感性认识作为基础。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曾经指出:“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而不可能是从任何其他东西开始的。然而直观的、感性的要素不只是抽象思维的出发点,思维从这个出发点出发,而后离开它、摆脱它。”鲁宾斯坦的这些观念,充分说明了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抽象概念,必须使抽象概念形象化。抽象概念形象化,就是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运用一些直观的例证,把抽象概念设置成能引起学生思想或情感活动的具体形状,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形成清晰的表象,以便学生以头脑的直观形象为支柱,参与目前进行的认识活动,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事物属性的能力。
3.运用例证,加深理解
知识,从其结构来说,是概念与概念间所形成的这样和那样的联系,因此也可以说概念是知识的细胞,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概念的掌握是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所掌握的是科学概念,概念理解得如何从根本上决定了学习的效果,掌握概念实质上是要理解一类事物共同的关键属性。例证教学可以应用概念去尝试解决问题,只有问题解决好,概念的形成才牢固,学生才有可能去创造性地解决一些新问题,提出一些新观点。
4.通过例证,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掌握知识的目的是运用知识,最终形成能力。在课堂中,需要运用例证引导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以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这类例证的选取应有较强的示范性、启发性,运用过程应准确、规范。
二、教师设计例证应注意的问题
例证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非常普遍,其选择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了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对例证进行设计时,不能信手拈来,应注意以下几点:
l.例证的科学性
例证不能出现知识性和科学性相悖的问题。曾有老师在引入“二力平衡”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同学们,在拔河比赛时,从拉绳来看,当一端的力气大时,绳子将怎样运动?”学生回答:“向力气大的一边运动。”接着,老师追问:“如果两端力气一样大时,又怎样呢?”于是引出“二力平衡”。虽然这个例证从表面上好像有助于学生对“二力平衡”的理解,但它却违反了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则。
2.例证的针对性
例证要紧扣内容,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毫无目的”的例证,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会产生很大的负面效应,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3.例证的启发性和示范性
例证要能激起学生思维,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启发式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课堂例证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地思维。所设计的例证应根据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按一定的顺序提出,使之有层次、有系统,步步深入、循循善诱,有效地启迪思维和发展智力。
4.例证的艺术性
例证要生动有趣,有较强的感染力。一堆不锈钢是冷冰冰的,然而当这堆钢制成了一件作品,如一匹腾飞的骏马或一株破土而出的幼苗,耸立在街心或公园时,它给人们的感受决不是冷冰冰的钢块,而是一种冲动或一种生机,这就是艺术所产生的魅力。
按常规思维通常可采用正面直接的例证,其特点是目的明确,易于回答,但其形式呆板,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例证的引出应注意艺术性,不妨旁敲侧击,绕道迂回,问在此而意在彼,既生动又含蓄。
“例证”教学作为自然科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之一,必将在对学生的培养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英陶主编.教师职业技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章志光主编.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