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生阅读经典文章可以增强文化底蕴,提高语文能力;培养人文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体验经典诗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受到经典的熏陶。
关键词 小学生 阅读经典 兴趣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许多东西在历史的流逝中消融了,但经典却永远不会消失,它们表现一切,包含一切,并且超越一切。如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诵读经典,进行感悟,将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大有裨益。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经典的阅读呢?
一、导语激趣,融入诗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经典产生了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因而,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老师讲学生记型的呆板被动者。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比较生动精彩、科学合理的导语,通过导语来“激趣”。在揭示课题前我先出示了一幅反映乡村生活的图画: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很是悠闲。大儿子正在溪东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让学生在古筝乐曲声中欣赏这幅画面,然后谈自己的感受。
伴着悠扬的古琴曲,在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中,学生探究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得到了激起,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心理情绪,激发起学习的欲望,以下的环节也就会流畅而又自然。
二、重视诵读,赏析诗韵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关于“读”的精彩言论告诉了我们读的重要作用。诵读是学生学习经典的重要方法。读者可以通过诵读揣摩作者的情感,通过声音达到与作者思想的共鸣。诵读也是一种能够触发读者的情绪,进入并体会诗词情景的方法。
在引导学生学习《论语》中《学而篇八则第一》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1)读一读,读准字音。《论语》中的语言与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不同,有许多字的读音也和现在不一样,让学生能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是学习的第一步;(2)读一读,读通文意。让学生能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细读,读通文意。使学生能够利用书本上的注释、译文去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3)读一读,读出韵味。这就要求学生在诵读时能按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去读,以抑扬起伏、顿挫有致的声音传达出经典的韵味和情感。毕竟,情感是诗词的生命;(4)读一读,读出智慧。《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学而篇八则第一》更是《论语》的开篇之作,要求学生能品读这一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句,联系生活体验谈理解。
此教学过程就是围绕学生“读”经典作品的教学,我们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去诵读作品,因为它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运用故事,提升素养
经典教学可以将经典与传统文化知识有机结合,这样不但可以增进儿童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掌握,而且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升教与学的效果。
在教学《三字经》时让学生搜集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了解意思,学到精髓。如“香九龄,能温席”,讲的是我国古代“黄香温席”的故事。于是我就让学生搜集这个故事的信息,然后到班级中讲一讲。这样,学生不仅通过讲故事了解了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层意义,还使他们提升了自身素养。有学生在他的读书笔记中这样写道:“现今科技发达,物质生活富裕了,我们不需要再像黄香那样暖床了,但他孝敬父母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行孝不只是小朋友的责任,而是天下所有子女应尽之责。当父母上年纪时,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如果有时问,应该经常和父母在一起,让父母感到亲情的温暖。我们要以黄香为榜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
四、开展活动,融入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知行合一,把经典融入实践活动之中。
在开展“古韵飘香·传承经典”的古诗文诵读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诵读感悟诗情,体悟经典的博大精深;开展诵读经典读后感征文活动,让学生能联系生活谈体会,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采用模拟法庭、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知善恶曲直;开展走进社区,服务社区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优秀的人格。传承经典如果只停留在诵读,那不过是回到过去而已。传承经典,就要活用,让美好的种子在学生心中萌发,丰富他们的生命,指导他们的行动!
只要我们激发学生兴趣,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体验经典诗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五千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从而使学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
关键词 小学生 阅读经典 兴趣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许多东西在历史的流逝中消融了,但经典却永远不会消失,它们表现一切,包含一切,并且超越一切。如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诵读经典,进行感悟,将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大有裨益。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经典的阅读呢?
一、导语激趣,融入诗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经典产生了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因而,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老师讲学生记型的呆板被动者。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比较生动精彩、科学合理的导语,通过导语来“激趣”。在揭示课题前我先出示了一幅反映乡村生活的图画: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很是悠闲。大儿子正在溪东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让学生在古筝乐曲声中欣赏这幅画面,然后谈自己的感受。
伴着悠扬的古琴曲,在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中,学生探究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得到了激起,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心理情绪,激发起学习的欲望,以下的环节也就会流畅而又自然。
二、重视诵读,赏析诗韵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关于“读”的精彩言论告诉了我们读的重要作用。诵读是学生学习经典的重要方法。读者可以通过诵读揣摩作者的情感,通过声音达到与作者思想的共鸣。诵读也是一种能够触发读者的情绪,进入并体会诗词情景的方法。
在引导学生学习《论语》中《学而篇八则第一》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1)读一读,读准字音。《论语》中的语言与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不同,有许多字的读音也和现在不一样,让学生能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是学习的第一步;(2)读一读,读通文意。让学生能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细读,读通文意。使学生能够利用书本上的注释、译文去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3)读一读,读出韵味。这就要求学生在诵读时能按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去读,以抑扬起伏、顿挫有致的声音传达出经典的韵味和情感。毕竟,情感是诗词的生命;(4)读一读,读出智慧。《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学而篇八则第一》更是《论语》的开篇之作,要求学生能品读这一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句,联系生活体验谈理解。
此教学过程就是围绕学生“读”经典作品的教学,我们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去诵读作品,因为它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运用故事,提升素养
经典教学可以将经典与传统文化知识有机结合,这样不但可以增进儿童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掌握,而且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升教与学的效果。
在教学《三字经》时让学生搜集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了解意思,学到精髓。如“香九龄,能温席”,讲的是我国古代“黄香温席”的故事。于是我就让学生搜集这个故事的信息,然后到班级中讲一讲。这样,学生不仅通过讲故事了解了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层意义,还使他们提升了自身素养。有学生在他的读书笔记中这样写道:“现今科技发达,物质生活富裕了,我们不需要再像黄香那样暖床了,但他孝敬父母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行孝不只是小朋友的责任,而是天下所有子女应尽之责。当父母上年纪时,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如果有时问,应该经常和父母在一起,让父母感到亲情的温暖。我们要以黄香为榜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
四、开展活动,融入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知行合一,把经典融入实践活动之中。
在开展“古韵飘香·传承经典”的古诗文诵读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诵读感悟诗情,体悟经典的博大精深;开展诵读经典读后感征文活动,让学生能联系生活谈体会,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采用模拟法庭、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知善恶曲直;开展走进社区,服务社区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优秀的人格。传承经典如果只停留在诵读,那不过是回到过去而已。传承经典,就要活用,让美好的种子在学生心中萌发,丰富他们的生命,指导他们的行动!
只要我们激发学生兴趣,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体验经典诗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五千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从而使学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