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预习新知——展示交流——合作互助——激励评价,探索一个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减负增效。
关键词 主体意识 课堂效率 探究体验
师生的互动和交流停留在一问一笞的简单思维层次上。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教师的教学定位不准,教学措施不到位,教学指导欠缺有关。这种教学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经历以及学习时间的浪费,更严重的是一部分学生学习动力、学习愿望的泯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使我们的课堂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呢?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老师们也知道要提高课堂效率,不能靠自己一味地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满堂灌,需要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采取的方法也很多,有小组合作、同桌交流、集体评讲等等,认为只要学生参与进来了,问题解决了,那这个课堂就有效了。这样的模式,看起来是很热闹,学生好像都参与进课堂,与老师一起探究知识,但静下心来想,学生是自己主动参与进来的吗?还是老师事先预设好了,提供了讨论的话题,指引了解题的思路,创设了探究的情境,学生在老师的精心安排的步骤下,把问题一一解决,一切都那么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确,这样的教学模式有他的优点,比如节约了学习探索的时间,及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给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但我们却忽略了学生对问题最原始的看法,忽略了对问题探究的体验,忽略了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中生成的资源。作为老师,怎样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我们的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探索一个新的教学模式。
二、问题的解决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到杜郎口中学去参观学习。农村初中学校的学生,他们竟然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羡慕他们活跃、充满灵气的课堂,更羡慕他们的学生,个个那么自信,回答问题滔滔不绝,把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感叹之余,真希望自己的课堂也能出现这种“你说我讲…‘你争我抢”的精彩一幕啊!经讨论,学校决定先让我们六年级的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这种模式的大胆尝试。
如果就照杜郎口中学的模式照搬照抄是不现实的,毕竟我们班级的人数多,也没有那么多的“学生自留地”,但我们觉得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理念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市公开课《解决问题的策略
假设》中我们做了大胆尝试,突破原有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经历了预习新知——展示交流——合作互助——激励评价的过程。虽然新模式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虽然还显得很稚嫩,但至少我们尝试着、实践着,并且有所收获。
1.预习新知,给学生独立学习的空间。小学课前是否需要预习,一直是个争议的话题,有的老师认为预习会影响孩子对新课教学的兴趣,会使部分预习过的孩子觉得自己都会了而影响听课的效率……这些想法有一定的道理。我这儿谈的预习不是在课前把新课学会,而是要求孩子们在新课教学前对新课有所了解,有所思考,有独特的真实的想法。
2.展示交流,给学生倾听互补的机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果说预习的过程是自主探索、亲身体验的过程,那么接下来的交流可谓是体验的分享,是使数学学习变成学生主体性、独立性和创新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3.激励评价,给学生迈向成功自信的阶梯。学生有个性也有共性,教师怎样处理好评价是学生衡量自我、发展自我的关键所在。当小组内组员出现错误进行全班汇报时,我要求汇报时不带姓名,只讨论怎样错的,错在哪里,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当小组内互相进行评价时,我鼓励学生多多学习他人的长处。通过师生的评价,肯定学生的闪光点,从侧面指出学生自己的不足与错误,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三、反思和讨论
回头看看整个教学过程:预习新知——展示交流
合作互助——激励评价,它保留了学生独立学习的空间,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合作学习、反思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学习水平和语言表达水平,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情感。
从效果看,这种教学模式对中上游学生较为有利,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同时也可以减轻教师“讲”的负担。但我们也担忧、也困惑,这种方法可能对学困生不利,他们表现的机会由于其能力不足会很少。如何避免“两极分化”呢?如何为学生有效交流提供较好的保障?这个保障除了给学生创设一种研究的氛围,还要给学生的展示提供工具,因为学生在交流前应事先把题目和解法写下来,现在我们既没有足够的小黑板,又没有合适的替代物,使学生的交流范围有一定得局限性。最后是担心学生理解达不到要求,知识点讲不到位,从而影响教学的进度,滞留内容多。
关键词 主体意识 课堂效率 探究体验
师生的互动和交流停留在一问一笞的简单思维层次上。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教师的教学定位不准,教学措施不到位,教学指导欠缺有关。这种教学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经历以及学习时间的浪费,更严重的是一部分学生学习动力、学习愿望的泯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使我们的课堂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呢?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老师们也知道要提高课堂效率,不能靠自己一味地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满堂灌,需要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采取的方法也很多,有小组合作、同桌交流、集体评讲等等,认为只要学生参与进来了,问题解决了,那这个课堂就有效了。这样的模式,看起来是很热闹,学生好像都参与进课堂,与老师一起探究知识,但静下心来想,学生是自己主动参与进来的吗?还是老师事先预设好了,提供了讨论的话题,指引了解题的思路,创设了探究的情境,学生在老师的精心安排的步骤下,把问题一一解决,一切都那么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确,这样的教学模式有他的优点,比如节约了学习探索的时间,及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给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但我们却忽略了学生对问题最原始的看法,忽略了对问题探究的体验,忽略了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中生成的资源。作为老师,怎样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我们的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探索一个新的教学模式。
二、问题的解决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到杜郎口中学去参观学习。农村初中学校的学生,他们竟然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羡慕他们活跃、充满灵气的课堂,更羡慕他们的学生,个个那么自信,回答问题滔滔不绝,把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感叹之余,真希望自己的课堂也能出现这种“你说我讲…‘你争我抢”的精彩一幕啊!经讨论,学校决定先让我们六年级的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这种模式的大胆尝试。
如果就照杜郎口中学的模式照搬照抄是不现实的,毕竟我们班级的人数多,也没有那么多的“学生自留地”,但我们觉得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理念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市公开课《解决问题的策略
假设》中我们做了大胆尝试,突破原有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经历了预习新知——展示交流——合作互助——激励评价的过程。虽然新模式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虽然还显得很稚嫩,但至少我们尝试着、实践着,并且有所收获。
1.预习新知,给学生独立学习的空间。小学课前是否需要预习,一直是个争议的话题,有的老师认为预习会影响孩子对新课教学的兴趣,会使部分预习过的孩子觉得自己都会了而影响听课的效率……这些想法有一定的道理。我这儿谈的预习不是在课前把新课学会,而是要求孩子们在新课教学前对新课有所了解,有所思考,有独特的真实的想法。
2.展示交流,给学生倾听互补的机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果说预习的过程是自主探索、亲身体验的过程,那么接下来的交流可谓是体验的分享,是使数学学习变成学生主体性、独立性和创新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3.激励评价,给学生迈向成功自信的阶梯。学生有个性也有共性,教师怎样处理好评价是学生衡量自我、发展自我的关键所在。当小组内组员出现错误进行全班汇报时,我要求汇报时不带姓名,只讨论怎样错的,错在哪里,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当小组内互相进行评价时,我鼓励学生多多学习他人的长处。通过师生的评价,肯定学生的闪光点,从侧面指出学生自己的不足与错误,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三、反思和讨论
回头看看整个教学过程:预习新知——展示交流
合作互助——激励评价,它保留了学生独立学习的空间,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合作学习、反思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学习水平和语言表达水平,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情感。
从效果看,这种教学模式对中上游学生较为有利,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同时也可以减轻教师“讲”的负担。但我们也担忧、也困惑,这种方法可能对学困生不利,他们表现的机会由于其能力不足会很少。如何避免“两极分化”呢?如何为学生有效交流提供较好的保障?这个保障除了给学生创设一种研究的氛围,还要给学生的展示提供工具,因为学生在交流前应事先把题目和解法写下来,现在我们既没有足够的小黑板,又没有合适的替代物,使学生的交流范围有一定得局限性。最后是担心学生理解达不到要求,知识点讲不到位,从而影响教学的进度,滞留内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