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任务,我国基础教育正面临由重点发展为主向均衡发展转变、由规模发展为主向规模与内涵协调发展转变、由规范发展为主向规范与特色协调发展转变的重要挑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学教育如何发展与创新?2007年11月下旬,中国教育学会、广东省教育厅、华南师范大学在广州联合召开第二届中国中学校长大会。来自全国300余所知名中学的校长和与会专家学者一起,围绕中学教育与管理的几大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形成了一定的共识。
一、校长要努力成为
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
目前,全国有40多万所中小学。这些学校的校长们带领着千万名中小学教职工,教育和影响着2亿多中小学生。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认为,在整个基础教育事业中,中小学校长的岗位非常特殊,职责特别神圣,工作格外重要。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要求有更多的教育家办教育,努力成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是当代中学校长应有的追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联合会副主席、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认为,当代中学校长的重要使命就是: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以不拘一格的方式办好不拘一格的学校,为培养不拘一格的人才打好基础——“大家不同,大家都好!”中学校长要成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应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一切为了学生成长,培养不拘一格的人才
陈小娅副部长认为,教育家校长与非教育家校长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是否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工作至高无上的追求,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教育家校长一定不会挑剔学生的出身、相貌、性格和天资,一定会从心底真心地爱每一个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应该是教育家校长的品格和精神。
天津南开中学康岫岩校长认为,校长因办学而存在,应以育人为宗旨,育社会需要的人,育明天能有益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人。现在我们为“建立人力资源强国”育人,为培养有益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国人而努力。那么中学校长的使命就是,以此为导向,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宽厚、坚实、适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陶西平提出,当前我们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归根结底是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教育公平应当包括三个层面:“有教无类”的教育机会的公平,就是使所有的公民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因材施教”的教育过程的公平,即让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都能接受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教育,简单地倡导无差别教育并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人尽其才”的教育结果的公平,即让每个学生都达到他们应该达到的水平,具有他们应该能够具有的才华。因此,校长要重视不同学生智能结构类型的差别,通过创造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教育,使不同类型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开发,培养出不拘一格的人才。
浙江宁波北仑中学贺诚校长认为,现在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启迪智慧、润泽生命,造就出精神充盈的个体。这既是教育追寻的理想,也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校长的历史使命。因此,校长要高度关注师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和造就个性健全的人,使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放射出人性的熠熠光辉。
2. 探索新时期教育规律,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陶西平认为,教育公平的实质是实现保证质量的教育。中国教育事业经历了令世人瞩目的快速发展期。2006年,中国普通高中在校生2514.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764.4万人,初中在校生5957.95万人。但是,这个教育规模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扩展起来的。
规模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质量的提高,如何促进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当前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与方式、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质量评价制度改革等。
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进行教育创新。教育创新应当坚持“一切通过实验”的原则。要防止在教育创新过程中工具理性膨胀而价值理性缺失的问题。
3.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带出不拘一格的好学校
陈小娅副部长认为,新时代的教育家校长应该追求并达到两种境界:一是带出一所好学校,使校长的作用现实地体现出来;二是构建好学校文化,当他走了以后学校还是一所好学校。这样,校长的作用就能够长远地体现和传承下去。当前,中学校长要关注如何形成与强化各自学校的优势和特色,避免千校一面。
陶西平认为,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无差别教育无法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无法办出高水平的学校。学校之间有特色、有差别,教育才有活力。学校特色实际上是学校价值取向、生态环境、教育创新、教育传统的集中体现。学校要形成办学特色,以实现基础教育办学格局由规范发展为主向规范与特色协调发展转变。
广东华南师大附中吴颖民校长介绍说,20世纪90年代,华南师大附中就提出了“以完整的现代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的办学理念,并从四个方面建构起治校方略:一是感应时代脉搏,准确把握学校定位;二是自觉形成办学理念,构建新型办学模式;三是建立科学的操作系统和合理的运行机制;四是准确把握自身角色的行为特征。
4.校长自身要实现专业化发展
陈小娅副部长提出,校长要成长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迫切需要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校长要有专业化的视野,着眼于世界发展全局、中国发展全局、教育发展大势;要有专业化的目标,着眼于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要有专业化的理念,着眼于学校有质量的可持续发展;要有专业化的能力,着眼于学校建设和发展所要求的组织、开发、实施、指导、检测、评价等一切工作。
吴颖民认为,当前中学校长必须在应对急剧变化的形势中坚持超前思维,在抵御世俗压力中坚持理想追求,在超越现实局限中把握创造空间。
二、 将文化建设作为
推动学校发展的突破口
一个组织,表层的竞争是质量的竞争,中层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深层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推动新时期学校主动发展与内涵发展,成为与会代表的共识。
1. 学校文化建设应把握好文化特性
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代表部分校长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路进行了阐述。校长们认为,学校进行文化建设,意味着学校领导范式的转型、育人模式的转变,体现了学校领导方式的自觉与主动,是回到了教育的原点。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把握学校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探讨学校文化的教育特质,以文化的方式传播文化。学校文化需要培养与发展,要重视学校文化共同体的作用,要把深厚的文化变成有形的课程,把学校文化建设生活化,要避免中学文化建设的大学化倾向。
2.不同类型的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不同
上海格致中学是一所有着132年历史的百年老校。格致中学张志敏校长认为,格致前辈留下了一大笔宝贵遗产,然而,这些毕竟都是烙上时代印记的东西。哪些文化需要传承并发扬光大,哪些文化需要改进与完善,需要思考。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他们明确了“文化立校,学术兴校,管理强校”的学校发展策略,在传承和创新格致文化方面作了多方面的探索。
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中学秦力校长介绍说,虽然学校是一所只有7年历史的新生学校,但没有历史不等于没有文化,没有历史或许更能甩脱因袭的重负,在白纸上自由大胆地创造自己的历史,涵养自己的文化。她认为,无论外部环境多么恶劣,学校文化建设只要以爱之魂来贯串,一切美好的构想都有可能实现。
三、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要关注杰出人才的培养
1. 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
陶西平认为,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就是要形成完善的人力资源结构,其中包括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中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我们不可能要求中学教育培养出大师级人才,但中学教育要为培养大师级人才打好基础。新课改为学生的多种发展提供了空间,校长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空间,精心设计。同时,中学阶段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社会责任感和对专业学习的执著精神。
2.杰出人才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课程设计上
近年来,广东省的高考状元多出自同一所学校——广州执信中学。执信中学刘仕森校长介绍,学校一直遵循“崇德瀹智,主动发展,提升质效”的办学理念,营造和发展执信中学“人文熏陶、内涵深厚”的育人特色。执信中学把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文化育人转变,从科学知识传授拓展为科学创造的文化滋养,包括科学的理想、信念、精神、价值的熏陶。学校积极进行跨学科领域的课程整合,开发了多项具有执信特色的课程。
江苏南京师大附中王占宝校长认为,重视精英人才的培养,也是教育公平的体现。精英人才的培养也要回到教育的原点——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选择。学校早已建立了课程群,为学生提供组合式菜单,帮助学生进行整体设计。
3. 给学生适宜的教育
四川成都七中王志坚书记认为,人才培养要有以下思路:(1)适宜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发展能力,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支持。(2)适宜是有阶段性的。学生每个时期的发展状态不同,其知识、能力、情感、追求也不同。(3)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主体是不能代替的。学生发展的重点应是思维能力的提升。(4)学生要学会选择最适宜的学校学习。政府要办好多种类、多层次的学校,为学生提供多种入学选择。
4. 杰出人才要有时代特征
中国教育学会高中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林福智在举出20世纪上半叶接受中学教育的一些科学家的事例后指出,杰出人才要有时代特征。他认为,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尤其要重视双文化人才的培养,学校要给学生创造机会与条件,让学生接受中西方不同文化的熏陶与浸润。
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向与会代表生动解读了人才创新的关键因素:创新的动力——为了祖国的荣誉;创新的前提——永不满足;创新的道路——不断实践。
四、涵养德、才、志、
趣兼备的师资队伍
1. 给教师搭建发展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刘彭芝校长认为,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根本,是教育事业的元气,为教育事业固本培元,最根本的工作就是要促进教师发展,培养教师成才。她介绍了人大附中的教师培养情况。首先,学校引导教师将教育视为事业,带着激情去工作。其次,学校认同、支持教师的个人发展诉求。人大附中教师有选择工作方式的自由,也有选择教什么课的自由。第三,学校建立了有助于教师发展的激赏机制。学校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教师有时间读书,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并有自己选择学习方式的自由。第四,营造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环境氛围。因此,学校努力为教师创造各种机会和舞台,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2. 帮助教师理性发展
浙江杭州二中叶翠微校长认为,世界在变化,教育在变化,所以教师培养的方式也必须改变。学校在促进教师理性发展方面进行了提升“三观”的探索。首先,提升教师的学生观。教师要尽量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有自主发展的平台、有自己的真性发展。其次,提升教师的生命观。提倡教师关注自己的健康指标、幸福指标、魅力指标。再次,提升教师的职业观。让教师将关注点回归到探索教育规律、课堂教学艺术、开展艺体活动上;要融入当今主流社会、世界潮流,关注未来趋势;要超越自我,具有中国气派、世界眼光、全球意识。
(编辑沙培宁)
一、校长要努力成为
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
目前,全国有40多万所中小学。这些学校的校长们带领着千万名中小学教职工,教育和影响着2亿多中小学生。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认为,在整个基础教育事业中,中小学校长的岗位非常特殊,职责特别神圣,工作格外重要。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要求有更多的教育家办教育,努力成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是当代中学校长应有的追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联合会副主席、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认为,当代中学校长的重要使命就是: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以不拘一格的方式办好不拘一格的学校,为培养不拘一格的人才打好基础——“大家不同,大家都好!”中学校长要成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应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一切为了学生成长,培养不拘一格的人才
陈小娅副部长认为,教育家校长与非教育家校长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是否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工作至高无上的追求,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教育家校长一定不会挑剔学生的出身、相貌、性格和天资,一定会从心底真心地爱每一个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应该是教育家校长的品格和精神。
天津南开中学康岫岩校长认为,校长因办学而存在,应以育人为宗旨,育社会需要的人,育明天能有益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人。现在我们为“建立人力资源强国”育人,为培养有益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国人而努力。那么中学校长的使命就是,以此为导向,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宽厚、坚实、适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陶西平提出,当前我们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归根结底是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教育公平应当包括三个层面:“有教无类”的教育机会的公平,就是使所有的公民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因材施教”的教育过程的公平,即让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都能接受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教育,简单地倡导无差别教育并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人尽其才”的教育结果的公平,即让每个学生都达到他们应该达到的水平,具有他们应该能够具有的才华。因此,校长要重视不同学生智能结构类型的差别,通过创造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教育,使不同类型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开发,培养出不拘一格的人才。
浙江宁波北仑中学贺诚校长认为,现在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启迪智慧、润泽生命,造就出精神充盈的个体。这既是教育追寻的理想,也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校长的历史使命。因此,校长要高度关注师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和造就个性健全的人,使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放射出人性的熠熠光辉。
2. 探索新时期教育规律,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陶西平认为,教育公平的实质是实现保证质量的教育。中国教育事业经历了令世人瞩目的快速发展期。2006年,中国普通高中在校生2514.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764.4万人,初中在校生5957.95万人。但是,这个教育规模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扩展起来的。
规模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质量的提高,如何促进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当前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与方式、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质量评价制度改革等。
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进行教育创新。教育创新应当坚持“一切通过实验”的原则。要防止在教育创新过程中工具理性膨胀而价值理性缺失的问题。
3.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带出不拘一格的好学校
陈小娅副部长认为,新时代的教育家校长应该追求并达到两种境界:一是带出一所好学校,使校长的作用现实地体现出来;二是构建好学校文化,当他走了以后学校还是一所好学校。这样,校长的作用就能够长远地体现和传承下去。当前,中学校长要关注如何形成与强化各自学校的优势和特色,避免千校一面。
陶西平认为,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无差别教育无法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无法办出高水平的学校。学校之间有特色、有差别,教育才有活力。学校特色实际上是学校价值取向、生态环境、教育创新、教育传统的集中体现。学校要形成办学特色,以实现基础教育办学格局由规范发展为主向规范与特色协调发展转变。
广东华南师大附中吴颖民校长介绍说,20世纪90年代,华南师大附中就提出了“以完整的现代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的办学理念,并从四个方面建构起治校方略:一是感应时代脉搏,准确把握学校定位;二是自觉形成办学理念,构建新型办学模式;三是建立科学的操作系统和合理的运行机制;四是准确把握自身角色的行为特征。
4.校长自身要实现专业化发展
陈小娅副部长提出,校长要成长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迫切需要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校长要有专业化的视野,着眼于世界发展全局、中国发展全局、教育发展大势;要有专业化的目标,着眼于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要有专业化的理念,着眼于学校有质量的可持续发展;要有专业化的能力,着眼于学校建设和发展所要求的组织、开发、实施、指导、检测、评价等一切工作。
吴颖民认为,当前中学校长必须在应对急剧变化的形势中坚持超前思维,在抵御世俗压力中坚持理想追求,在超越现实局限中把握创造空间。
二、 将文化建设作为
推动学校发展的突破口
一个组织,表层的竞争是质量的竞争,中层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深层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推动新时期学校主动发展与内涵发展,成为与会代表的共识。
1. 学校文化建设应把握好文化特性
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代表部分校长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路进行了阐述。校长们认为,学校进行文化建设,意味着学校领导范式的转型、育人模式的转变,体现了学校领导方式的自觉与主动,是回到了教育的原点。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把握学校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探讨学校文化的教育特质,以文化的方式传播文化。学校文化需要培养与发展,要重视学校文化共同体的作用,要把深厚的文化变成有形的课程,把学校文化建设生活化,要避免中学文化建设的大学化倾向。
2.不同类型的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不同
上海格致中学是一所有着132年历史的百年老校。格致中学张志敏校长认为,格致前辈留下了一大笔宝贵遗产,然而,这些毕竟都是烙上时代印记的东西。哪些文化需要传承并发扬光大,哪些文化需要改进与完善,需要思考。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他们明确了“文化立校,学术兴校,管理强校”的学校发展策略,在传承和创新格致文化方面作了多方面的探索。
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中学秦力校长介绍说,虽然学校是一所只有7年历史的新生学校,但没有历史不等于没有文化,没有历史或许更能甩脱因袭的重负,在白纸上自由大胆地创造自己的历史,涵养自己的文化。她认为,无论外部环境多么恶劣,学校文化建设只要以爱之魂来贯串,一切美好的构想都有可能实现。
三、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要关注杰出人才的培养
1. 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
陶西平认为,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就是要形成完善的人力资源结构,其中包括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中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我们不可能要求中学教育培养出大师级人才,但中学教育要为培养大师级人才打好基础。新课改为学生的多种发展提供了空间,校长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空间,精心设计。同时,中学阶段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社会责任感和对专业学习的执著精神。
2.杰出人才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课程设计上
近年来,广东省的高考状元多出自同一所学校——广州执信中学。执信中学刘仕森校长介绍,学校一直遵循“崇德瀹智,主动发展,提升质效”的办学理念,营造和发展执信中学“人文熏陶、内涵深厚”的育人特色。执信中学把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文化育人转变,从科学知识传授拓展为科学创造的文化滋养,包括科学的理想、信念、精神、价值的熏陶。学校积极进行跨学科领域的课程整合,开发了多项具有执信特色的课程。
江苏南京师大附中王占宝校长认为,重视精英人才的培养,也是教育公平的体现。精英人才的培养也要回到教育的原点——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选择。学校早已建立了课程群,为学生提供组合式菜单,帮助学生进行整体设计。
3. 给学生适宜的教育
四川成都七中王志坚书记认为,人才培养要有以下思路:(1)适宜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发展能力,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支持。(2)适宜是有阶段性的。学生每个时期的发展状态不同,其知识、能力、情感、追求也不同。(3)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主体是不能代替的。学生发展的重点应是思维能力的提升。(4)学生要学会选择最适宜的学校学习。政府要办好多种类、多层次的学校,为学生提供多种入学选择。
4. 杰出人才要有时代特征
中国教育学会高中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林福智在举出20世纪上半叶接受中学教育的一些科学家的事例后指出,杰出人才要有时代特征。他认为,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尤其要重视双文化人才的培养,学校要给学生创造机会与条件,让学生接受中西方不同文化的熏陶与浸润。
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向与会代表生动解读了人才创新的关键因素:创新的动力——为了祖国的荣誉;创新的前提——永不满足;创新的道路——不断实践。
四、涵养德、才、志、
趣兼备的师资队伍
1. 给教师搭建发展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刘彭芝校长认为,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根本,是教育事业的元气,为教育事业固本培元,最根本的工作就是要促进教师发展,培养教师成才。她介绍了人大附中的教师培养情况。首先,学校引导教师将教育视为事业,带着激情去工作。其次,学校认同、支持教师的个人发展诉求。人大附中教师有选择工作方式的自由,也有选择教什么课的自由。第三,学校建立了有助于教师发展的激赏机制。学校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教师有时间读书,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并有自己选择学习方式的自由。第四,营造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环境氛围。因此,学校努力为教师创造各种机会和舞台,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2. 帮助教师理性发展
浙江杭州二中叶翠微校长认为,世界在变化,教育在变化,所以教师培养的方式也必须改变。学校在促进教师理性发展方面进行了提升“三观”的探索。首先,提升教师的学生观。教师要尽量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有自主发展的平台、有自己的真性发展。其次,提升教师的生命观。提倡教师关注自己的健康指标、幸福指标、魅力指标。再次,提升教师的职业观。让教师将关注点回归到探索教育规律、课堂教学艺术、开展艺体活动上;要融入当今主流社会、世界潮流,关注未来趋势;要超越自我,具有中国气派、世界眼光、全球意识。
(编辑沙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