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昌平区作为京郊旅游资源大区,结合区情,因地制宜,以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作为山区农 民致富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以及农业产业化成果,积极 培育和发展民俗旅游业,推动了山区旅游富民工程的快速发展。
发展民俗旅游业是山区富民的必由之路
民俗旅游业的客源市场主要是城市居民,而昌平区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生态环境是发展民 俗旅游的基础。昌平区位于京城西北35公里,属上风上水。地处温榆河冲击平原和军都山的 结合地带,北倚燕山西段支脉军都山,南俯北京小平原,三分之二为山区、半山区,形成了 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的天然资源,被称为北京的后花园。为发展山 区经济,增加农户收入,昌平区区委、区政府经过反复研究论证,于1997年做出决定:“在 有条件的山区,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以富裕一 桨傩铡薄?9 98年全区第一个民俗旅游度假村——长陵镇麻峪房子民俗旅游度假村正式开业。当年开业4 个月全村民俗旅游收入达46万元,收入最高户达3万~4万元,最低的也有3千~5千元。第一 个由全区倒数第二的贫困村发展为富裕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不足800元,达到现在的人均6 000多元,村集体年收入由原来的22万元发展到现在的160多万元,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今年 7月北京市旅游局和市农委在当地举行了首次民俗村揭牌仪式,成为京郊民俗旅游的典范, 现已被京城多家媒体誉为“京郊民俗旅游第一村”。在经过短短的4年间,全区已发展成遍 及七个镇的38个民俗旅游度假村,近千家民俗旅游专业户,1万多张床位,成为全区旅游业 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民俗旅游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转变。过去山区农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现在 民俗旅游村的农民以旅游接待为主产业。山上的几棵果树和山坡上的几分地已成为各家用以 丰富民俗餐的小基地,以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招待远方的客人,深受城里人喜欢。由于民俗旅 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各村的农副产品已供不应求,而且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也大大提高。如 :过去自家产的水果长得再好,一年也只能卖个2—3千元,现在开展了民俗旅游,家庭果园 成了采摘园,一年的水果不用自己摘,不出村就可以卖上7—8千元。由于全区民俗旅游发展 的红红火火,也带动了邻近村镇农副产品的发展。可以说,发展民俗旅游以来,不但推动了 本村经济的提高,也带动了周边村镇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一条良性循环的旅游产品产业链。
二是扶贫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发展民俗旅游以后,山区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 农民成为了“三个主体”。即:投资主体,据统计全区上半年发展民俗旅游总投资达2724万 元,其中集体投资为1090万元,农户投资1634万元,占投资总额的59.9%,形成民俗旅游的 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全区涉及七个镇的38个民俗旅游度假村,占全区行政村的12.1%,占 山区半山区行政村的22.3%,拥有近千户农家从事旅游接待工作,占山区半山区农户的23.8 %,直接从业人员达4万多人,占山区半山区总人数的33%。2001年全区民俗旅游经营收入 达860万元,今年1—9月达918.7万元,同比增长55.8%,户均收入已达1.29万元,比去年同 期增长67.9%。这些成绩的取得已证明了山区在发展民俗旅游业中农民是自主经营的主体。 市场主体,开展民俗旅游工作以来,旅游农户即成为工商户,直接从事旅游接待工作,并发 有个体工商营业执照,即是农村个体工商户的主体,也是农民进入市场的主体。在进入旅游 市场的同时,山区农民正逐步成为闯荡市场的勇者,为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开辟了一条 前景光明之路。
三是思想观念发生重大转变。首先是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重心转变了。村干部的考 虑更多的是村容、村貌和公共设施的改造,干的是本村民俗旅游工作的管理和宣传促销及周 边整体环境的整治。再说农户观念的转变,由原来的不愿干、不敢干、不会干到现在的主动 干,积极干。家家在改造住房,家家在添新房。现在有的户一次可同时接待游客吃住近40人 。家家有名片,就连门前种的葫芦上都刻满了联系电话和姓名。
四是从民俗村到文明村的转变。受到旅游特定环境和规范化标准的影响,村容村貌变得 整洁了,村风民俗变得文明了。为做好旅游接待工作,各村纷纷向政府职能部门提出各种培 训要求,从文明礼貌入手,到接待服务标准以及积极学习外语。通过开展民俗旅游,山区农 民向城里人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同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生了质 的变化。在38个民俗村中受到区委、区政府表彰的文明村就有四分之一。
发展民俗旅游业需进一步规范和提高
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特色旅游业。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不可低估的。主要表现 在:山区公共设施不健全、道路交通不畅、通讯设备落后与发展中的民俗旅游业不相配套, 制约民俗旅游业向深层次发展;部分民俗村的环境脏、乱、差较为突出,环保意识不强;民 俗旅游的内容较为单一,大部分只局限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形式,民俗旅游的文化内涵 需进一步挖掘;民俗旅游农户的接待水平与服务质量需进一步提高等等。
发展民俗旅游业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大趋势,类似于国外发达国家的乡村家庭宾馆 。这种形式以其环境优美、价格低廉、品位独特深受平民百姓欢迎,同时也为刚刚兴起的自 助旅游提供了一种休闲场所。在今后几年中,我们还将在民俗旅游业的发展上建立一些高档 次、多功能的民俗村,以优质的服务、高档的设备,集休闲、办公、会议、娱乐为一体的设 施吸引高收入的白领阶层,使民俗旅游业逐步纳入旅游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发展民俗旅游业是山区富民的必由之路
民俗旅游业的客源市场主要是城市居民,而昌平区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生态环境是发展民 俗旅游的基础。昌平区位于京城西北35公里,属上风上水。地处温榆河冲击平原和军都山的 结合地带,北倚燕山西段支脉军都山,南俯北京小平原,三分之二为山区、半山区,形成了 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的天然资源,被称为北京的后花园。为发展山 区经济,增加农户收入,昌平区区委、区政府经过反复研究论证,于1997年做出决定:“在 有条件的山区,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以富裕一 桨傩铡薄?9 98年全区第一个民俗旅游度假村——长陵镇麻峪房子民俗旅游度假村正式开业。当年开业4 个月全村民俗旅游收入达46万元,收入最高户达3万~4万元,最低的也有3千~5千元。第一 个由全区倒数第二的贫困村发展为富裕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不足800元,达到现在的人均6 000多元,村集体年收入由原来的22万元发展到现在的160多万元,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今年 7月北京市旅游局和市农委在当地举行了首次民俗村揭牌仪式,成为京郊民俗旅游的典范, 现已被京城多家媒体誉为“京郊民俗旅游第一村”。在经过短短的4年间,全区已发展成遍 及七个镇的38个民俗旅游度假村,近千家民俗旅游专业户,1万多张床位,成为全区旅游业 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民俗旅游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转变。过去山区农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现在 民俗旅游村的农民以旅游接待为主产业。山上的几棵果树和山坡上的几分地已成为各家用以 丰富民俗餐的小基地,以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招待远方的客人,深受城里人喜欢。由于民俗旅 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各村的农副产品已供不应求,而且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也大大提高。如 :过去自家产的水果长得再好,一年也只能卖个2—3千元,现在开展了民俗旅游,家庭果园 成了采摘园,一年的水果不用自己摘,不出村就可以卖上7—8千元。由于全区民俗旅游发展 的红红火火,也带动了邻近村镇农副产品的发展。可以说,发展民俗旅游以来,不但推动了 本村经济的提高,也带动了周边村镇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一条良性循环的旅游产品产业链。
二是扶贫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发展民俗旅游以后,山区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 农民成为了“三个主体”。即:投资主体,据统计全区上半年发展民俗旅游总投资达2724万 元,其中集体投资为1090万元,农户投资1634万元,占投资总额的59.9%,形成民俗旅游的 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全区涉及七个镇的38个民俗旅游度假村,占全区行政村的12.1%,占 山区半山区行政村的22.3%,拥有近千户农家从事旅游接待工作,占山区半山区农户的23.8 %,直接从业人员达4万多人,占山区半山区总人数的33%。2001年全区民俗旅游经营收入 达860万元,今年1—9月达918.7万元,同比增长55.8%,户均收入已达1.29万元,比去年同 期增长67.9%。这些成绩的取得已证明了山区在发展民俗旅游业中农民是自主经营的主体。 市场主体,开展民俗旅游工作以来,旅游农户即成为工商户,直接从事旅游接待工作,并发 有个体工商营业执照,即是农村个体工商户的主体,也是农民进入市场的主体。在进入旅游 市场的同时,山区农民正逐步成为闯荡市场的勇者,为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开辟了一条 前景光明之路。
三是思想观念发生重大转变。首先是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重心转变了。村干部的考 虑更多的是村容、村貌和公共设施的改造,干的是本村民俗旅游工作的管理和宣传促销及周 边整体环境的整治。再说农户观念的转变,由原来的不愿干、不敢干、不会干到现在的主动 干,积极干。家家在改造住房,家家在添新房。现在有的户一次可同时接待游客吃住近40人 。家家有名片,就连门前种的葫芦上都刻满了联系电话和姓名。
四是从民俗村到文明村的转变。受到旅游特定环境和规范化标准的影响,村容村貌变得 整洁了,村风民俗变得文明了。为做好旅游接待工作,各村纷纷向政府职能部门提出各种培 训要求,从文明礼貌入手,到接待服务标准以及积极学习外语。通过开展民俗旅游,山区农 民向城里人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同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生了质 的变化。在38个民俗村中受到区委、区政府表彰的文明村就有四分之一。
发展民俗旅游业需进一步规范和提高
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特色旅游业。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不可低估的。主要表现 在:山区公共设施不健全、道路交通不畅、通讯设备落后与发展中的民俗旅游业不相配套, 制约民俗旅游业向深层次发展;部分民俗村的环境脏、乱、差较为突出,环保意识不强;民 俗旅游的内容较为单一,大部分只局限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形式,民俗旅游的文化内涵 需进一步挖掘;民俗旅游农户的接待水平与服务质量需进一步提高等等。
发展民俗旅游业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大趋势,类似于国外发达国家的乡村家庭宾馆 。这种形式以其环境优美、价格低廉、品位独特深受平民百姓欢迎,同时也为刚刚兴起的自 助旅游提供了一种休闲场所。在今后几年中,我们还将在民俗旅游业的发展上建立一些高档 次、多功能的民俗村,以优质的服务、高档的设备,集休闲、办公、会议、娱乐为一体的设 施吸引高收入的白领阶层,使民俗旅游业逐步纳入旅游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