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之一,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任务。它是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将来走出校门,踏入社会、上岗工作都是极为有益的。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 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才会减轻疲劳感,才能把阅读当成是一种享受,才能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活动,有无兴趣的参与,阅读的效果大不一样:阅读活动中,有阅读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阅读情感,从而化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就会感到阅读很轻松。同时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都处于高度兴奋状态,阅读效率就高。只有如此,阅读训练才有效果,能力才有所提高。相反,没有阅读兴趣,阅读情感则在消极的情感的驱动下陷入被动状态,就会对阅读感到厌倦。同时感知、记忆、思维活动处于抑制状态,阅读的效率就低下。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的发生,实际是学习成功的结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感受,学生某门学科成绩同这个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兴趣成正比,往往是由于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中获得了优异成绩而产生对该学科的兴趣。盖茨曾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励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由此可见,兴趣不光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成功的结果。阅读活动中也是如此,兴趣是阅读的动力,阅读的成功又可以增加阅读的兴趣。因此,我们在阅读训练中要把握好难度,让学生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感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克服困难的喜悦,实现阅读训练中兴趣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二、加强课堂阅读训练,积极积累语言
新大纲指出:"中学各年级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重视语言的积累。"要把多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手段,在读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上要加强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读出形、读出意、读出神,更要读出情感。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在阅读的过程中,基本弄清文章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把作者在文章中的语言、主题、情趣、真善美,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对精彩的文段更要精读熟读,要细细品味,通过品析词句来实现语言积累,从而增强阅读的效果。
三、拓展课外阅读,夯实语言基础
课外阅读要有要求,不能泛泛地读,要求学生每周利用课余读几篇好文章,同时建议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读文章时要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除了鼓励他们订阅《中学生语文报》等学生能读懂易看的书报和优秀的刊物之外,还要让学生自行阅读,并鼓励他们将刊物、书籍和报刊等互相交换阅读,同时向其他同学介绍优秀的文章和书籍。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要及时给予帮助,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摘记优美的词句,写出简单的心得。在掌握了读书的基本方法后,再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多看,拓展视野。作文评讲课上,对作文中能用上恰当的好词和佳句的学生给予表扬。同时不定期地举办读书交流活动,对学生的读书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这些措施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
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正确的阅读方法
中学语文课本,增加了学生的自读课文量,并且新编了自读课本,这无疑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学生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注重课外阅读和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俗话说: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关键是要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1)朗读、背诵法。朗诵是把准了文本情感的脉博,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交流是情感的流动,是人性的共鸣。朗读法就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领会和理解文章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听一个人朗读文章,往往可以看出他对文章的理解、领会的程度。读得流畅、自然、有节奏、抑扬顿挫、富有感情,这说明他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而且领会了文章的语言特点,这样他阅读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如果读起来结结巴巴,停顿不当,语气不对,这就很难说他对文章有了正确的理解。因此反复朗读是理解文章的好方法。古人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书读的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知识的有关规律,对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无疑大有裨益。
(2)评点法。阅读时,随时记下自己的体会、感受、意见、评价,划出精彩片段、句子、词语、修辞手法等,这就是我们通常用得很多的评点法。这种方法形式活泼,使用方便,学生阅读时可以广泛地使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这样的训练,进行这种训练可从简单的记叙文开始,然后再阅读说明文、议论文等,通过理解评点内容,着重掌握这些文体的特点和写法。运用评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会很快提高。在阅读时认真作符号、写批注,可以促使自己在读书时开动脑筋,记下某些感受,记录某些思想火花,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读书方法。
(3)读写法。读写法就是选定自己喜爱的一篇或一段优美的文章,用心读上几遍,大致记住了,就开始默写的一种阅读方法,默写时不记得原话的,用自己的话写,写完之后与原文对照,看看哪些地方不如原文,如果有层次、句式、用词等方面的错误,要分析原因。然后再读、再想,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上次默写不如原文的地方。这样阅读,可以比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直接帮助写作能力的提高。这比泛泛地读,机械地背,收效要胜过几倍。读写法也还可以在另外一种情况下采用。如背熟的文章或段落,过了一段时间,有些遗忘或生疏了。这时别去读,而是先默写一遍,然后再去对照复习原文,这样印象就会格外深刻,对文章的要点就会掌握得既快又牢固。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外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才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阅读的快乐,再创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一、 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才会减轻疲劳感,才能把阅读当成是一种享受,才能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活动,有无兴趣的参与,阅读的效果大不一样:阅读活动中,有阅读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阅读情感,从而化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就会感到阅读很轻松。同时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都处于高度兴奋状态,阅读效率就高。只有如此,阅读训练才有效果,能力才有所提高。相反,没有阅读兴趣,阅读情感则在消极的情感的驱动下陷入被动状态,就会对阅读感到厌倦。同时感知、记忆、思维活动处于抑制状态,阅读的效率就低下。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的发生,实际是学习成功的结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感受,学生某门学科成绩同这个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兴趣成正比,往往是由于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中获得了优异成绩而产生对该学科的兴趣。盖茨曾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励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由此可见,兴趣不光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成功的结果。阅读活动中也是如此,兴趣是阅读的动力,阅读的成功又可以增加阅读的兴趣。因此,我们在阅读训练中要把握好难度,让学生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感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克服困难的喜悦,实现阅读训练中兴趣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二、加强课堂阅读训练,积极积累语言
新大纲指出:"中学各年级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重视语言的积累。"要把多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手段,在读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上要加强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读出形、读出意、读出神,更要读出情感。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在阅读的过程中,基本弄清文章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把作者在文章中的语言、主题、情趣、真善美,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对精彩的文段更要精读熟读,要细细品味,通过品析词句来实现语言积累,从而增强阅读的效果。
三、拓展课外阅读,夯实语言基础
课外阅读要有要求,不能泛泛地读,要求学生每周利用课余读几篇好文章,同时建议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读文章时要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除了鼓励他们订阅《中学生语文报》等学生能读懂易看的书报和优秀的刊物之外,还要让学生自行阅读,并鼓励他们将刊物、书籍和报刊等互相交换阅读,同时向其他同学介绍优秀的文章和书籍。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要及时给予帮助,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摘记优美的词句,写出简单的心得。在掌握了读书的基本方法后,再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多看,拓展视野。作文评讲课上,对作文中能用上恰当的好词和佳句的学生给予表扬。同时不定期地举办读书交流活动,对学生的读书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这些措施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
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正确的阅读方法
中学语文课本,增加了学生的自读课文量,并且新编了自读课本,这无疑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学生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注重课外阅读和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俗话说: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关键是要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1)朗读、背诵法。朗诵是把准了文本情感的脉博,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交流是情感的流动,是人性的共鸣。朗读法就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领会和理解文章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听一个人朗读文章,往往可以看出他对文章的理解、领会的程度。读得流畅、自然、有节奏、抑扬顿挫、富有感情,这说明他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而且领会了文章的语言特点,这样他阅读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如果读起来结结巴巴,停顿不当,语气不对,这就很难说他对文章有了正确的理解。因此反复朗读是理解文章的好方法。古人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书读的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知识的有关规律,对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无疑大有裨益。
(2)评点法。阅读时,随时记下自己的体会、感受、意见、评价,划出精彩片段、句子、词语、修辞手法等,这就是我们通常用得很多的评点法。这种方法形式活泼,使用方便,学生阅读时可以广泛地使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这样的训练,进行这种训练可从简单的记叙文开始,然后再阅读说明文、议论文等,通过理解评点内容,着重掌握这些文体的特点和写法。运用评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会很快提高。在阅读时认真作符号、写批注,可以促使自己在读书时开动脑筋,记下某些感受,记录某些思想火花,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读书方法。
(3)读写法。读写法就是选定自己喜爱的一篇或一段优美的文章,用心读上几遍,大致记住了,就开始默写的一种阅读方法,默写时不记得原话的,用自己的话写,写完之后与原文对照,看看哪些地方不如原文,如果有层次、句式、用词等方面的错误,要分析原因。然后再读、再想,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上次默写不如原文的地方。这样阅读,可以比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直接帮助写作能力的提高。这比泛泛地读,机械地背,收效要胜过几倍。读写法也还可以在另外一种情况下采用。如背熟的文章或段落,过了一段时间,有些遗忘或生疏了。这时别去读,而是先默写一遍,然后再去对照复习原文,这样印象就会格外深刻,对文章的要点就会掌握得既快又牢固。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外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才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阅读的快乐,再创语文教学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