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也称求知欲,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和动力。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是科学课。因为科学课每周仅两、三节(三、四年每周两节,五、六年每周三节),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少,有很多课外的观察、实验、制作等作业,如果学生对科学课没有浓厚的兴趣,就不可能自觉地、主动地去完成,因此培养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科学的重要一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注意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做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尽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影响,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人为地变革、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使某一些事物(或过程)重新发生、再现,从而让学生认识自然现象、自然规律。虽然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验没有那么高深、系统、复杂,但也同样遵循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实验的准备、过程、结论是判断一节科学课,是否成功的标准。而实验过程、结论、评价是否准确,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认为做准实验要做到以下几点:
1.1实验前准备要充分,分工要明确。
在实验课上我们普遍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通常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实行分层搭配,可是由于小组成员的综合水平参差不齐,起主导作用的都是少数几人,有的甚至就组长一个人,其他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动手和发言的机会,常常会出现“权威至上”的小组长或带头人,其他学生的发现和思维也就变得可有可无。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同学们说的他们不一定能听懂,最终只能成为看客,从而减弱大部分学生对科学课以及实验的兴趣。而且小组成员之间合作得不好,则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故实验前的小组划分要以水平相近为原则,同时还要坚持小组成员明确分工,不能越俎代庖。所以使学生人人参与到其中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始。
1.2实验时要掌控全局,合理引导。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不能完全放手,喜欢打断学生的实验思路,—再地补充说明注意事项。这样做容易打断学生实验的连续性,让本就好动、喜欢新奇事物的小学生没有继续坚持做实验的兴趣。甚至有的同学习惯于站在一旁看别人“表演”,不说也不做,这也不利于保持学生的兴趣,有经验的老师此时不会闲着,他们会很自然地融到学生的实验中,哪个小组材料少了及时给补上,出现意外时引导学生自行解决,让学生把新发现在第一时间记录下来,为接下来的汇报工作奠定基础。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积极评价,做的不够好的小组及时给予引导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参与的快乐,提高做实验的兴趣。
1.3实验后要及时总结、客观评价。
实验结束后除了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之外,教师还应该及时总结、评价。在关注各小组之间总体情况的同时,也对学生个体做出合理的评价,对于各小组的后进生,采用纵向评价,使每个学生每次实验后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避免长期只有个别成员受到青睐或者“一美遮全丑”“一人成功全组光荣”的现象发生,这样,不管是好的小组还是相对较“弱势”小组都有得到肯定的机会,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热情、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2做活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离开了生活,科学将是一片死海。在教学中,要时时领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科学”、“身边的科学”。尤其是小学科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若利用身边的材料去设计一些简单实验,寓教于乐,使比较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电磁铁》一课时,可首先准备两个带有磁铁的小车,告诉学生:“当我用其中的一辆小车靠近另一辆小车时,我让另一辆小车倒退它就倒退,我让它前进它就前进,你们信吗?”学生可能回答:“不信”,我再通过实验验证我的说法,学生看了实验后会感到十分新奇,迫切要求明白其中的道理,学习兴趣就会十分高涨。
3做好实验,培养学习兴趣。
心理学表明,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强大动力。在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的过程中,如果对科学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努力地研究科学问题,我们在教学上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意义是深远的。所以我们要做好科学课的各种实验,培养学生深厚的学习科学的兴趣。
3.1问题导入,悬念激趣。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引入,犹如乐曲中的前奏,起着提示主题、激发兴趣、进入情境的作用。例如在讲《植物怎样传播种子》一课,可先提问:“谁看到屋顶瓦片上或墙缝里长有植物?你知道这些植物是谁又是怎样种上去的吗?”这个提问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刺激学生的未知欲。
3.2演示实验,情境激趣。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知识少,实验经验不足,所以对抽象的科学概念、科学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不少问题。加强教学中的演示实验,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解凸透镜使物体成像时,把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上,成像的大小、正倒、虚实都会不同,这其中的规律,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才会有真切的体验。而每一个成功的实验,都会使学生心情激动,学习兴趣倍增,充分享受实验带来的快乐。
3.3趣味实验,保持兴趣。
通常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保持很久,因而,设计针对性实验,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例如,在学习完《光》这一单元后做下面的实验:对着太阳光把一口水喷成雾状,即能观察到一条人造彩虹,其色光的排列与天空中彩虹一样。还可把一玻璃杯的水放在窗台上,让太阳光经杯中的水发生折射,再在地上铺一块大白纸,这也可以观察到一道非常美丽的彩虹,把温度计放在不同颜色的光下,可以发现温度计示数的不同,学生通过观察这些有趣的现象,激发、保持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所揭示的事实产生深厚的兴趣,才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会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游的更远。
1做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尽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影响,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人为地变革、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使某一些事物(或过程)重新发生、再现,从而让学生认识自然现象、自然规律。虽然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验没有那么高深、系统、复杂,但也同样遵循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实验的准备、过程、结论是判断一节科学课,是否成功的标准。而实验过程、结论、评价是否准确,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认为做准实验要做到以下几点:
1.1实验前准备要充分,分工要明确。
在实验课上我们普遍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通常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实行分层搭配,可是由于小组成员的综合水平参差不齐,起主导作用的都是少数几人,有的甚至就组长一个人,其他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动手和发言的机会,常常会出现“权威至上”的小组长或带头人,其他学生的发现和思维也就变得可有可无。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同学们说的他们不一定能听懂,最终只能成为看客,从而减弱大部分学生对科学课以及实验的兴趣。而且小组成员之间合作得不好,则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故实验前的小组划分要以水平相近为原则,同时还要坚持小组成员明确分工,不能越俎代庖。所以使学生人人参与到其中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始。
1.2实验时要掌控全局,合理引导。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不能完全放手,喜欢打断学生的实验思路,—再地补充说明注意事项。这样做容易打断学生实验的连续性,让本就好动、喜欢新奇事物的小学生没有继续坚持做实验的兴趣。甚至有的同学习惯于站在一旁看别人“表演”,不说也不做,这也不利于保持学生的兴趣,有经验的老师此时不会闲着,他们会很自然地融到学生的实验中,哪个小组材料少了及时给补上,出现意外时引导学生自行解决,让学生把新发现在第一时间记录下来,为接下来的汇报工作奠定基础。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积极评价,做的不够好的小组及时给予引导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参与的快乐,提高做实验的兴趣。
1.3实验后要及时总结、客观评价。
实验结束后除了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之外,教师还应该及时总结、评价。在关注各小组之间总体情况的同时,也对学生个体做出合理的评价,对于各小组的后进生,采用纵向评价,使每个学生每次实验后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避免长期只有个别成员受到青睐或者“一美遮全丑”“一人成功全组光荣”的现象发生,这样,不管是好的小组还是相对较“弱势”小组都有得到肯定的机会,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热情、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2做活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离开了生活,科学将是一片死海。在教学中,要时时领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科学”、“身边的科学”。尤其是小学科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若利用身边的材料去设计一些简单实验,寓教于乐,使比较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电磁铁》一课时,可首先准备两个带有磁铁的小车,告诉学生:“当我用其中的一辆小车靠近另一辆小车时,我让另一辆小车倒退它就倒退,我让它前进它就前进,你们信吗?”学生可能回答:“不信”,我再通过实验验证我的说法,学生看了实验后会感到十分新奇,迫切要求明白其中的道理,学习兴趣就会十分高涨。
3做好实验,培养学习兴趣。
心理学表明,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强大动力。在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的过程中,如果对科学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努力地研究科学问题,我们在教学上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意义是深远的。所以我们要做好科学课的各种实验,培养学生深厚的学习科学的兴趣。
3.1问题导入,悬念激趣。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引入,犹如乐曲中的前奏,起着提示主题、激发兴趣、进入情境的作用。例如在讲《植物怎样传播种子》一课,可先提问:“谁看到屋顶瓦片上或墙缝里长有植物?你知道这些植物是谁又是怎样种上去的吗?”这个提问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刺激学生的未知欲。
3.2演示实验,情境激趣。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知识少,实验经验不足,所以对抽象的科学概念、科学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不少问题。加强教学中的演示实验,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解凸透镜使物体成像时,把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上,成像的大小、正倒、虚实都会不同,这其中的规律,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才会有真切的体验。而每一个成功的实验,都会使学生心情激动,学习兴趣倍增,充分享受实验带来的快乐。
3.3趣味实验,保持兴趣。
通常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保持很久,因而,设计针对性实验,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例如,在学习完《光》这一单元后做下面的实验:对着太阳光把一口水喷成雾状,即能观察到一条人造彩虹,其色光的排列与天空中彩虹一样。还可把一玻璃杯的水放在窗台上,让太阳光经杯中的水发生折射,再在地上铺一块大白纸,这也可以观察到一道非常美丽的彩虹,把温度计放在不同颜色的光下,可以发现温度计示数的不同,学生通过观察这些有趣的现象,激发、保持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所揭示的事实产生深厚的兴趣,才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会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游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