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音乐课堂提问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以师生、生生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性地提问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兴奋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教学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教学情况的一种反馈方法。学生提问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吸取知识、感受、体味音乐的一种反应,教师提问是启发学生、诱导学生的过程。巧设疑问,既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信息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个好方法。
二、音乐课堂提问的问题
但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假问题"。所谓"假问题"是指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或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1.表面性提问
表面性提问旨在追求热闹场面,问题肤浅潦草,要求一问齐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
2.习惯性提问
习惯性提问的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好不好"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
3.惩罚性提问
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学生视老师提问为畏途。
4.形式性提问
就是无论什么曲子就会问"情绪怎样?""节奏怎样"等同一类型的问题。这些类型的提问时间长了就流于形式,学生都知道老师要提些什么问题,以致于提不起兴趣。
三、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在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在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和实效性上着实下一番功夫。
1.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問
面对相同的问题情景,提出的问题不同,教学效果亦会有差异。因此教师提问时,尤其需要考虑提问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
(1)提问要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
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例如: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前,提出了以下问题:《四渡赤水出奇兵》从音乐情绪上分可以分几部分?表现了什么情景?最让你难忘的是哪一句或哪几句?为什么?这些问题并不难,只需要学生认真地聆听就可以找到答案。也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学科信心。
(2)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
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例如:华彦钧的二胡作品《二泉映月》,教师先提出以下问题:由何种乐器演奏?可分为几部分?欣赏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由二胡演奏,分三段。再欣赏,进一步巩固,提问:体现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绪?学生回答:是一种压抑苦闷悲伤之后充满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和对光明前途的乐观自信,教师借此介绍作者的生平及作品创作背景。这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的手段,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发展想象。
2.提问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大气",不能太小,那种答案显而易见,一问一答的问题要尽量减少。"大问题"首先要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其次"大问题"也必须是指向明确的,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一方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是一个包含了很多小问题的大问题,这个大问题一般要利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来解决,因而具有了很强的挑战性。另一方面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较易在学生中产生共鸣,问题直指要寻找共同的休息日这一教学活动,因而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例如:歌曲《游击队歌》的学唱环节,提出问题:《游击队歌》在演唱的力度上有哪些变化?如果请你表演游击队员夜间伏击、奋勇前进、欢庆胜利等战斗生活,从力度强弱方面考虑,配《游击队歌》的哪一种处理方法你认为比较合理?为什么?
3.根据学习进程,适时使用探询性问题
探询性问题是在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回答以后接着追问一个问题,提出探询性问题对教师具有较高的挑战性,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和环节目标的把握上非常清晰和恰当,只有做到心中有教学目标,才能及时追问或补问。
(1)使用探询性问题澄清对知识的理解,在快节奏的活跃课堂里,那些简短而含糊的回答有可能会掩饰部分正确的答案,或者,虽然答案是正确的,但理由是错误的。当你不能确定在一个正确的回答背后,意味着有多大程度的理解时,应使用探询性问题来加以澄清。例如:在了解歌曲的演唱形式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可以用连线题来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歌唱祖国》、《保卫黄河》、《我爱你,中国》、《天仙配》、《踏雪寻梅》对应合唱、齐唱、独唱、轮唱、对唱这些演唱形式。在学生回答连线情况时我们可以及时地问:为什么《歌唱祖国》不是合唱?如果我们一起唱《踏雪寻梅》的高声部旋律,那是合唱吗?等等此类探询性问题,让知识得以更好的落实。
(2)使用探询性问题诱发新的学习信息,在得到一个至少是部分正确的或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的回答之后,使用探询性问题可以诱发新的学习信息。如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继续发问:《踏雪寻梅》是合唱作品,但如果它的两个声部各请一位同学来演唱,那么这种演唱形式还是合唱吗?不是的话又称什么?从而可以引出重唱这一知识点。
(3)使用探询性问题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向,使讨论转向新的方向,为后续学习问题设定新的情境。例如:舞剧单元,在欣赏了民族舞剧《丝路花语》片段之后提问:民族舞剧的动作大家都了解了一些,那么有没有人知道芭蕾舞的动作是什么样的?这时学生争相模仿起芭蕾的足尖和手形。教师趁热打铁:"我们赶紧去看看闻名世界的俄罗斯的芭蕾舞剧《天鹅湖》。"
总之,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以师生、生生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性地提问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兴奋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教学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教学情况的一种反馈方法。学生提问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吸取知识、感受、体味音乐的一种反应,教师提问是启发学生、诱导学生的过程。巧设疑问,既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信息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个好方法。
二、音乐课堂提问的问题
但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假问题"。所谓"假问题"是指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或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1.表面性提问
表面性提问旨在追求热闹场面,问题肤浅潦草,要求一问齐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
2.习惯性提问
习惯性提问的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好不好"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
3.惩罚性提问
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学生视老师提问为畏途。
4.形式性提问
就是无论什么曲子就会问"情绪怎样?""节奏怎样"等同一类型的问题。这些类型的提问时间长了就流于形式,学生都知道老师要提些什么问题,以致于提不起兴趣。
三、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在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在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和实效性上着实下一番功夫。
1.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問
面对相同的问题情景,提出的问题不同,教学效果亦会有差异。因此教师提问时,尤其需要考虑提问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
(1)提问要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
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例如: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前,提出了以下问题:《四渡赤水出奇兵》从音乐情绪上分可以分几部分?表现了什么情景?最让你难忘的是哪一句或哪几句?为什么?这些问题并不难,只需要学生认真地聆听就可以找到答案。也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学科信心。
(2)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
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例如:华彦钧的二胡作品《二泉映月》,教师先提出以下问题:由何种乐器演奏?可分为几部分?欣赏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由二胡演奏,分三段。再欣赏,进一步巩固,提问:体现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绪?学生回答:是一种压抑苦闷悲伤之后充满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和对光明前途的乐观自信,教师借此介绍作者的生平及作品创作背景。这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的手段,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发展想象。
2.提问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大气",不能太小,那种答案显而易见,一问一答的问题要尽量减少。"大问题"首先要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其次"大问题"也必须是指向明确的,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一方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是一个包含了很多小问题的大问题,这个大问题一般要利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来解决,因而具有了很强的挑战性。另一方面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较易在学生中产生共鸣,问题直指要寻找共同的休息日这一教学活动,因而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例如:歌曲《游击队歌》的学唱环节,提出问题:《游击队歌》在演唱的力度上有哪些变化?如果请你表演游击队员夜间伏击、奋勇前进、欢庆胜利等战斗生活,从力度强弱方面考虑,配《游击队歌》的哪一种处理方法你认为比较合理?为什么?
3.根据学习进程,适时使用探询性问题
探询性问题是在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回答以后接着追问一个问题,提出探询性问题对教师具有较高的挑战性,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和环节目标的把握上非常清晰和恰当,只有做到心中有教学目标,才能及时追问或补问。
(1)使用探询性问题澄清对知识的理解,在快节奏的活跃课堂里,那些简短而含糊的回答有可能会掩饰部分正确的答案,或者,虽然答案是正确的,但理由是错误的。当你不能确定在一个正确的回答背后,意味着有多大程度的理解时,应使用探询性问题来加以澄清。例如:在了解歌曲的演唱形式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可以用连线题来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歌唱祖国》、《保卫黄河》、《我爱你,中国》、《天仙配》、《踏雪寻梅》对应合唱、齐唱、独唱、轮唱、对唱这些演唱形式。在学生回答连线情况时我们可以及时地问:为什么《歌唱祖国》不是合唱?如果我们一起唱《踏雪寻梅》的高声部旋律,那是合唱吗?等等此类探询性问题,让知识得以更好的落实。
(2)使用探询性问题诱发新的学习信息,在得到一个至少是部分正确的或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的回答之后,使用探询性问题可以诱发新的学习信息。如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继续发问:《踏雪寻梅》是合唱作品,但如果它的两个声部各请一位同学来演唱,那么这种演唱形式还是合唱吗?不是的话又称什么?从而可以引出重唱这一知识点。
(3)使用探询性问题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向,使讨论转向新的方向,为后续学习问题设定新的情境。例如:舞剧单元,在欣赏了民族舞剧《丝路花语》片段之后提问:民族舞剧的动作大家都了解了一些,那么有没有人知道芭蕾舞的动作是什么样的?这时学生争相模仿起芭蕾的足尖和手形。教师趁热打铁:"我们赶紧去看看闻名世界的俄罗斯的芭蕾舞剧《天鹅湖》。"
总之,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