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必须从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中摆脱出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与生成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策略;创新精神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重视探究性演示实验
1. 选择、设计合适的演示探究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演示实验都可以作为演示探究性实验。演示探究性实验必须具备能确立明确的实验目的和能力目标;教师对此实验要有可参考的实验方案;演示探究性实验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探究量要注意把握,一般应能在 20 分钟左右完成探究任务。
2. 讲究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策略。
教师必须要努力设计出具有较强的思维价值的问题,即能够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这是能成功地实施探究性演示实验的关键。问题的设计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迁移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几个方面入手,使提出的问题具有较好的启发性。另外,提问还要讲究艺术性。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能保证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保证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各尽所能,各有所得;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回答,应有充分的估计,并事先想好引导对策。
3. 在实施探究之前让学生大胆猜想。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 。猜想的过程是学生思维非常活跃的过程,这一过程容易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发展创造性思维,为学生设计探究方案指明思路和方向。
4.把握探究过程。
探究过程中要注重营造和谐、平等、合作的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浓厚兴趣;给予不同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以激其情,奋其志,使思维水平和探究能力不断提高;为学生做适当的指导;为其准备必要的仪器和药品;共同选择恰当的活动形式。探究性演示实验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教师演示、学生单独演示、学生协作演示、师生共同演示等。在这几种演示方式中,要取得良好的探究效果,就必须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参与的程度。
5.得出结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采用学生分析、综合、讨论、归纳的方式,深入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综合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教师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讲解,得出 “ 标准答案”,学生的任务仅仅是记住最后的结论,提高综合素质只是一句空话。
6.教师要及时做好总结和积累。
每次演示后教师要立即收取反馈信息,总结探究设计的成功与不足,探索设计探究性演示实验的策略,积累设计探究性演示实验的经验,尤其要注意积累设计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和情境的经验。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新课程强调合作精神的培养,而化学实验就是一个培养合作精神和人际协调能力的极好途径。积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能为学生发挥实验能动性提供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如在“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设计中,我尝试通过“分组讨论,实验竞擂”的形式,以竞争来促进学生的参与激情,并借集体讨论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探究的乐趣和合作的快乐。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首先向学生呈现“NH3能否除去Cu中混有的CuO”这一问题,引起学生困惑,产生探究欲望,同时提供给学生已前学习过的H2和CO还原CuO的实验所需仪器等,以及制备NH3的药品等其他无机药品。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该问题分析,从NH3中氮元素化合价、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以及H2(或CO)还原CuO的实验三方面引导。
(二)组织探究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在教师组织下,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开始讨论和探索,学生根据氧化还原原理和NH3中氨元素化合价为负三价,并通过对H2(或CO)还原CuO实验的类比和想象,能够初步假设氨气具有还原性,并明确该实验问题是用NH3将CuO还原为Cu单质而除杂。
在此假设基础上,学生开始收集资料,并借助已有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拟定实验方案,此时各组围绕着实验装置展开争论:
①有小组认为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主张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②另外的小组则认为氨气是具有刺激性气体,为了防止氨气被排放到空气中,主张采用一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但尾气用稀硫酸去吸收。最后,教师总结各小组的实验方案,主要是以下两种。
方案一拟订的实验步骤:
①用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制取一定量的氨气;
②将少量的氧化铜装入硬质大试管中(实验装置同氢气还原氧化铜);
③加热氢氧化钙和氯化铵的混合物将氨气通入大试管中,排尽试管中空气;
④继续通入氨气,同时加热大试管,使反应进行;
⑤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至大试管冷却,观察实验现象;
方案二拟订的实验步骤:
①用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加热制取一定量的氨气;
②将少量的氧化铜装入玻璃管中(两端放一小段细铜丝,防止爆炸)。并且用一导管通至小烧杯的稀硫酸的液面之上,以便将尾气吸收;
③加热氢氧化钙和氯化氨的混合物将氨气通人玻璃管中,排尽管中空气;
④继续通入氨气,同时加热玻璃管,使反应进行;
⑤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至玻璃管冷却,观察实验现象;
(三)小组分配工作,实验验证假设
1.各小组的学生分配好在实验过程中的工作分工,根据自己拟订的实验步骤讲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做出实验结论。
2.教师巡視,记录评价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小组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协调性(注意:教师此时的评价不是判定哪一小组的实验设计正确,而是评价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实验诊断与评价
各小组汇报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总结和归纳此类实验的实施过程:
按照方案一进行实验的小组学生观察到氧化铜由黑色转变为光亮的红色,管口有水生成,同时也闻到氨气的刺激性气味;按照方案二进行的小组学生不仅可以观察到与方案一小组实验的相同的实验现象,而且实验时间比较短,剩余的氨气也被吸收,防止了氨气对空气的污染。
通过对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探索,能够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判断出氨气的还原性,并能够将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与氨气还原氧化铜联系起来,既复习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通过实验探索出氨气的还原性。按照方案二实验的小组同时也注意到在实验中如何有效防止实验的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但是,也应该在玻璃管口放上石棉绒,防止氧化铜被氨气流冲走。
总之,在实验中,采取以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为主的形式,同时做到个体研究、小组研究和班级集体探讨相结合。这样,在发挥学生个体力量的同时,更让他们在实验中学会了合作、分工,学会了人际协调。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策略;创新精神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重视探究性演示实验
1. 选择、设计合适的演示探究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演示实验都可以作为演示探究性实验。演示探究性实验必须具备能确立明确的实验目的和能力目标;教师对此实验要有可参考的实验方案;演示探究性实验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探究量要注意把握,一般应能在 20 分钟左右完成探究任务。
2. 讲究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策略。
教师必须要努力设计出具有较强的思维价值的问题,即能够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这是能成功地实施探究性演示实验的关键。问题的设计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迁移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几个方面入手,使提出的问题具有较好的启发性。另外,提问还要讲究艺术性。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能保证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保证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各尽所能,各有所得;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回答,应有充分的估计,并事先想好引导对策。
3. 在实施探究之前让学生大胆猜想。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 。猜想的过程是学生思维非常活跃的过程,这一过程容易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发展创造性思维,为学生设计探究方案指明思路和方向。
4.把握探究过程。
探究过程中要注重营造和谐、平等、合作的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浓厚兴趣;给予不同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以激其情,奋其志,使思维水平和探究能力不断提高;为学生做适当的指导;为其准备必要的仪器和药品;共同选择恰当的活动形式。探究性演示实验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教师演示、学生单独演示、学生协作演示、师生共同演示等。在这几种演示方式中,要取得良好的探究效果,就必须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参与的程度。
5.得出结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采用学生分析、综合、讨论、归纳的方式,深入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综合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教师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讲解,得出 “ 标准答案”,学生的任务仅仅是记住最后的结论,提高综合素质只是一句空话。
6.教师要及时做好总结和积累。
每次演示后教师要立即收取反馈信息,总结探究设计的成功与不足,探索设计探究性演示实验的策略,积累设计探究性演示实验的经验,尤其要注意积累设计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和情境的经验。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新课程强调合作精神的培养,而化学实验就是一个培养合作精神和人际协调能力的极好途径。积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能为学生发挥实验能动性提供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如在“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设计中,我尝试通过“分组讨论,实验竞擂”的形式,以竞争来促进学生的参与激情,并借集体讨论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探究的乐趣和合作的快乐。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首先向学生呈现“NH3能否除去Cu中混有的CuO”这一问题,引起学生困惑,产生探究欲望,同时提供给学生已前学习过的H2和CO还原CuO的实验所需仪器等,以及制备NH3的药品等其他无机药品。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该问题分析,从NH3中氮元素化合价、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以及H2(或CO)还原CuO的实验三方面引导。
(二)组织探究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在教师组织下,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开始讨论和探索,学生根据氧化还原原理和NH3中氨元素化合价为负三价,并通过对H2(或CO)还原CuO实验的类比和想象,能够初步假设氨气具有还原性,并明确该实验问题是用NH3将CuO还原为Cu单质而除杂。
在此假设基础上,学生开始收集资料,并借助已有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拟定实验方案,此时各组围绕着实验装置展开争论:
①有小组认为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主张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②另外的小组则认为氨气是具有刺激性气体,为了防止氨气被排放到空气中,主张采用一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但尾气用稀硫酸去吸收。最后,教师总结各小组的实验方案,主要是以下两种。
方案一拟订的实验步骤:
①用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制取一定量的氨气;
②将少量的氧化铜装入硬质大试管中(实验装置同氢气还原氧化铜);
③加热氢氧化钙和氯化铵的混合物将氨气通入大试管中,排尽试管中空气;
④继续通入氨气,同时加热大试管,使反应进行;
⑤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至大试管冷却,观察实验现象;
方案二拟订的实验步骤:
①用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加热制取一定量的氨气;
②将少量的氧化铜装入玻璃管中(两端放一小段细铜丝,防止爆炸)。并且用一导管通至小烧杯的稀硫酸的液面之上,以便将尾气吸收;
③加热氢氧化钙和氯化氨的混合物将氨气通人玻璃管中,排尽管中空气;
④继续通入氨气,同时加热玻璃管,使反应进行;
⑤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至玻璃管冷却,观察实验现象;
(三)小组分配工作,实验验证假设
1.各小组的学生分配好在实验过程中的工作分工,根据自己拟订的实验步骤讲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做出实验结论。
2.教师巡視,记录评价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小组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协调性(注意:教师此时的评价不是判定哪一小组的实验设计正确,而是评价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实验诊断与评价
各小组汇报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总结和归纳此类实验的实施过程:
按照方案一进行实验的小组学生观察到氧化铜由黑色转变为光亮的红色,管口有水生成,同时也闻到氨气的刺激性气味;按照方案二进行的小组学生不仅可以观察到与方案一小组实验的相同的实验现象,而且实验时间比较短,剩余的氨气也被吸收,防止了氨气对空气的污染。
通过对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探索,能够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判断出氨气的还原性,并能够将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与氨气还原氧化铜联系起来,既复习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通过实验探索出氨气的还原性。按照方案二实验的小组同时也注意到在实验中如何有效防止实验的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但是,也应该在玻璃管口放上石棉绒,防止氧化铜被氨气流冲走。
总之,在实验中,采取以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为主的形式,同时做到个体研究、小组研究和班级集体探讨相结合。这样,在发挥学生个体力量的同时,更让他们在实验中学会了合作、分工,学会了人际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