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就业毕业生是每年 7月之后尚未找到工作而形成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的就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因此,政府和社会要关注这个群体的发展态势,通过营造宽松的就业环境、提供后续的就业服务、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等措施,来促进该群体的充分就业。
一、调查的基本概况
1.调查的目的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每年都有一批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成为未就业毕业生。而这些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切身利益。目前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这个群体的就业状况和发展态势。因此,本次调查希望通过对 2007届未就业毕业生的状况和需求的了解,来寻求解决他们就业问题的途径和渠道,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2.调查研究的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了电话调查、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时间跨度:2007年7月至9月;对象:在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存档的 2007届北京生源的未就业毕业生 8307人,电话联系的学生达到 6613人,占样本总数的79.6%。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就业(实习)状况良好2007年 7月以后,毕业生的档案从学校转到“中心”,从 7月至
9月,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在职的(分为已经就业或者正在实习两类)的毕业生有 3849人,占58.2%。这表明,未就业毕业生从学校毕业后,没有闲着,一是争取直接就业,二是争取先实习,后就业。这是非常可喜的一面。
2.选择“继续深造”的出路数据表明有 106人选择“出国”,占 1.6%;473人实现“升学 ”,占7.15%。两项合计 8.75%。未就业毕业生通过选择 “继续深造 ”作为自己的出路,主要目的是避开目前的就业竞争,通过继续增强个人的就业竞争力,获得未来的就业竞争优势。
3.向“自由职业者”的转变就业是给别人“打工”,做个“自由职业”者,则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人数不多,只有 29人,但是可以由此发现目前的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的转变。
4.三成多毕业生未就业数据表明有2156人“待就业”,占32.6%。在这段时间,还是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没有找到工作。这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和服务重点 (见表1)。
5.需要政府提供服务调查表明,需要提供“双选会”服务的占38%,这是需求最大的一项;其次为 “推荐 ”服务, “职业咨询”服务和“技能培训”服务,分别占29.4%、27%、11.7%(见表2)。这里,比较耐人寻味的是第四项“技能培训”,只有少数毕业生才选择这一项,这表明现在的毕业生不认为自己的能力有很大的欠缺,而实际情况表明,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存在一定的能力欠缺。真正需要培训的不应该只是现有的这些学生。
三、思考和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困难。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在这里得到验证,他认为“人有生存、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满足低层次的需要之后,才会追求更高一级的需求。 ”为了生存,大学生必须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来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准,并在此基础上追求更高的目标。
同时,研究表明,依旧有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在短期内没有找到工作。另外,58.2%的人数中尚有不少毕业生是在实习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实现就业。为此,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这部分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1.未就业毕业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认清自己,找准定位。未就业毕业生通过对社会环境、个人状况的了解和把握,寻求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求职择业。目前,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人才流动日趋频繁,未就业毕业生应尽快树立主动竞争、服务基层、多渠道创业的新观念,尽快成功就业。
(2)积极准备,提升“就业竞争力”。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进行的一项面向用人单位的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最看重的三项素质依次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团队协作与敬业奉献,选择的比例分别是20.47%、19.29%和15.53%,随后才是专业技术和外语水平,分别是 13.18%和11.06%。企业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包括了学习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执行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在这些方面,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尚待提高。未就业毕业生应当争取各种机会,充分利用学习和实习机会,锻炼自己,发现自己的独特才能,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2.高校就业中心的工作国家规定,毕业生有两年的免费存档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高校继续承担起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服务的责任。
(1)为未就业毕业生建立联系数据库名单,作为跟踪服务的基础数据。有时候,学生一离开学校,就“消失”了,这为高校为他们提供服务造成了困难。高校应当与未就业毕业生建立长期的联络关系,避免联系不上学生本人。
(2)积极联络企业,开发企业的人才需求,并把需求信息提供给未就业毕业生。
(3)建立未就业毕业生服务岗,由专人对未就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解答、记录和寻求解决方案。
(4)加强与未就业毕业生的有效沟通,未就业毕业生在社会“混”了一段时间后,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学校教育等方面开始有诸多的想法。高校应当不定期召开座谈会,随时掌握这些信息,并反馈给高校相关部门,以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内容,培养更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3.政府和社会的工作
(1)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要最大限度地消除制度性障碍。推动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和信息共享,构建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大环境。
(2)可以举办规模适中的未就业毕业生双选会,提供“就业推荐”、“职业咨询和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满足未就业毕业生的多元化需求。尽可能地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创造就业机会的服务。
(作者单位: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一、调查的基本概况
1.调查的目的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每年都有一批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成为未就业毕业生。而这些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切身利益。目前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这个群体的就业状况和发展态势。因此,本次调查希望通过对 2007届未就业毕业生的状况和需求的了解,来寻求解决他们就业问题的途径和渠道,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2.调查研究的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了电话调查、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时间跨度:2007年7月至9月;对象:在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存档的 2007届北京生源的未就业毕业生 8307人,电话联系的学生达到 6613人,占样本总数的79.6%。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就业(实习)状况良好2007年 7月以后,毕业生的档案从学校转到“中心”,从 7月至
9月,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在职的(分为已经就业或者正在实习两类)的毕业生有 3849人,占58.2%。这表明,未就业毕业生从学校毕业后,没有闲着,一是争取直接就业,二是争取先实习,后就业。这是非常可喜的一面。
2.选择“继续深造”的出路数据表明有 106人选择“出国”,占 1.6%;473人实现“升学 ”,占7.15%。两项合计 8.75%。未就业毕业生通过选择 “继续深造 ”作为自己的出路,主要目的是避开目前的就业竞争,通过继续增强个人的就业竞争力,获得未来的就业竞争优势。
3.向“自由职业者”的转变就业是给别人“打工”,做个“自由职业”者,则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人数不多,只有 29人,但是可以由此发现目前的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的转变。
4.三成多毕业生未就业数据表明有2156人“待就业”,占32.6%。在这段时间,还是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没有找到工作。这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和服务重点 (见表1)。
5.需要政府提供服务调查表明,需要提供“双选会”服务的占38%,这是需求最大的一项;其次为 “推荐 ”服务, “职业咨询”服务和“技能培训”服务,分别占29.4%、27%、11.7%(见表2)。这里,比较耐人寻味的是第四项“技能培训”,只有少数毕业生才选择这一项,这表明现在的毕业生不认为自己的能力有很大的欠缺,而实际情况表明,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存在一定的能力欠缺。真正需要培训的不应该只是现有的这些学生。
三、思考和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困难。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在这里得到验证,他认为“人有生存、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满足低层次的需要之后,才会追求更高一级的需求。 ”为了生存,大学生必须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来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准,并在此基础上追求更高的目标。
同时,研究表明,依旧有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在短期内没有找到工作。另外,58.2%的人数中尚有不少毕业生是在实习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实现就业。为此,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这部分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1.未就业毕业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认清自己,找准定位。未就业毕业生通过对社会环境、个人状况的了解和把握,寻求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求职择业。目前,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人才流动日趋频繁,未就业毕业生应尽快树立主动竞争、服务基层、多渠道创业的新观念,尽快成功就业。
(2)积极准备,提升“就业竞争力”。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进行的一项面向用人单位的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最看重的三项素质依次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团队协作与敬业奉献,选择的比例分别是20.47%、19.29%和15.53%,随后才是专业技术和外语水平,分别是 13.18%和11.06%。企业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包括了学习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执行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在这些方面,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尚待提高。未就业毕业生应当争取各种机会,充分利用学习和实习机会,锻炼自己,发现自己的独特才能,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2.高校就业中心的工作国家规定,毕业生有两年的免费存档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高校继续承担起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服务的责任。
(1)为未就业毕业生建立联系数据库名单,作为跟踪服务的基础数据。有时候,学生一离开学校,就“消失”了,这为高校为他们提供服务造成了困难。高校应当与未就业毕业生建立长期的联络关系,避免联系不上学生本人。
(2)积极联络企业,开发企业的人才需求,并把需求信息提供给未就业毕业生。
(3)建立未就业毕业生服务岗,由专人对未就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解答、记录和寻求解决方案。
(4)加强与未就业毕业生的有效沟通,未就业毕业生在社会“混”了一段时间后,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学校教育等方面开始有诸多的想法。高校应当不定期召开座谈会,随时掌握这些信息,并反馈给高校相关部门,以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内容,培养更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3.政府和社会的工作
(1)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要最大限度地消除制度性障碍。推动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和信息共享,构建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大环境。
(2)可以举办规模适中的未就业毕业生双选会,提供“就业推荐”、“职业咨询和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满足未就业毕业生的多元化需求。尽可能地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创造就业机会的服务。
(作者单位: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