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是一项重要的部分,朗读训练是口语练习和交际的重要基础。要做到有成效的朗读训练必须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教师要结合课文的讲解过程来指导朗读,让学生能够了解课文的感情基调。即能读懂课文又能加入自己的感情进行朗读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文朗读;情感;训练
一、教师的示范朗读
朗读训练首先要有一个成功的范读,成功的范读是朗读训练的重要保障。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很重视发挥范读的作用。如在范读《林海》一文时,根据文章语言精美和岭、林、花的不同特点,主要抓住“亲切、舒服”这一主线,使学生如临其境,饱览小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感受兴安岭兴国安邦的作用。对于含义较深,比较难懂的课文,更应注重读,让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线,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在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我指导学生抓住“巨大的悲痛、深切的缅怀”这一情感基调,让学生在读中与小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让学生对不同语段读出不同的语气,所流露的感情就会有所不同。根据课文的不同情况,范读分为以下几种:
(1)范读全文。叙事性课文有时放在解题后范读,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时讲完课文后进行总结性范读,给学生完整的印象,使其融会贯通。
(2)范读重点段落。有些课文重点段的语调较难处理,有的是衬托人物内心活动的地方,学生对语速不好掌握,教师应对就选择这样的段落进行范读。
(3)范读重点语句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难句。对于关键性的语句,声音重轻强弱难以处理的语句要范读。
二、朗读过程中的技巧
1.讲读过程中的朗读訓练
在讲读过程中的朗读训练是朗读训练的主要战场,比如在《小壁虎结尾巴》的课文讲解中我们可以让先逐段进行理解,然后教师可以根据每一段的感情基调进行指导学生去朗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当妈妈的角色。在妈妈为什么会笑着说的时候,让学生去理解一位妈妈在知道小壁虎尾巴有自生的功能的,自己的尾巴也不用去借,每个尾巴都有自己的功能的时候语重心长的对小壁虎说的时候语气是非常和善亲切而且语速非常慢。小壁虎知道自己的尾巴的功能时候是那样的欣喜,这个时候的语气要愉快和稍快的。新尾巴要重读因为小壁虎对这条新尾巴非常新奇。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朗读,再让学生去模仿和训练,让学生进行了朗读训练。
2.关键词句的朗读训练
在朗读中我们要对一些关键词句进行重读,以突出本段的中心思想,例如我们在《司马光》这篇课文中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对课文的配图进行观察,提升学生观察水缸的特征,学生在总结了水缸是又大和又满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讲,本段就是要突出水缸的大和满所以在朗读的时候就要把大和满读的重一点和满一点。学生找到关键词和关键句进行朗读训练是朗读的重要技巧。
3.提示语的朗读训练
对学生进行提示语专项朗读训练,可以让学生知道为何这样朗读的原因。例如在《你们想错了》这篇课文中,方志敏在面对国民党士兵的恐吓后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我们在这里可以发现淡淡的是这段的提示语,我们对于提示语的处理是首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淡淡说,其次淡淡说是何种口气,最后让学生明白淡淡的说的话应该如何朗读。通过三个层次的分析,学生基本可以掌握了通过提示语的朗读方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指导作用。
4.以问促读的朗读训练
变换提问角度。以问促读是指导学生读书的重要的方法之一。变换提问的角度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四册《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西沙群岛一带,海水呈现出多种色彩,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指导朗读过程如下:这句话写西沙群岛的什么?(海水)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是什么样的?读一读。你觉得这句话的哪个词最能表现这里海水异常美丽?(五光十色)课文怎样具体写海水的五光十色?读一读。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的确异常美丽,我们来齐读一下好吗?像这样,多遍朗读同一内容的课文时,每遍读提问的角度不同,训练的目的各异,学生经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加深了,朗读的兴趣更浓了。
三、总结
语文学科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长此下去,学生的读书能力、说话能力、写作能力会有很大提高,必能实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这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永平.如何对小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全面开发和培养[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07)
[2]邓婉明.浅谈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24)
[3]赵财经.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0(04)
[4]庞光辉、秦锡纯.识读结合识写一体——新编小学语文第一册《影子》教学述评[J].黑龙江教育,2000(09)
[5]杜洁琼.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00(0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文朗读;情感;训练
一、教师的示范朗读
朗读训练首先要有一个成功的范读,成功的范读是朗读训练的重要保障。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很重视发挥范读的作用。如在范读《林海》一文时,根据文章语言精美和岭、林、花的不同特点,主要抓住“亲切、舒服”这一主线,使学生如临其境,饱览小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感受兴安岭兴国安邦的作用。对于含义较深,比较难懂的课文,更应注重读,让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线,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在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我指导学生抓住“巨大的悲痛、深切的缅怀”这一情感基调,让学生在读中与小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让学生对不同语段读出不同的语气,所流露的感情就会有所不同。根据课文的不同情况,范读分为以下几种:
(1)范读全文。叙事性课文有时放在解题后范读,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时讲完课文后进行总结性范读,给学生完整的印象,使其融会贯通。
(2)范读重点段落。有些课文重点段的语调较难处理,有的是衬托人物内心活动的地方,学生对语速不好掌握,教师应对就选择这样的段落进行范读。
(3)范读重点语句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难句。对于关键性的语句,声音重轻强弱难以处理的语句要范读。
二、朗读过程中的技巧
1.讲读过程中的朗读訓练
在讲读过程中的朗读训练是朗读训练的主要战场,比如在《小壁虎结尾巴》的课文讲解中我们可以让先逐段进行理解,然后教师可以根据每一段的感情基调进行指导学生去朗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当妈妈的角色。在妈妈为什么会笑着说的时候,让学生去理解一位妈妈在知道小壁虎尾巴有自生的功能的,自己的尾巴也不用去借,每个尾巴都有自己的功能的时候语重心长的对小壁虎说的时候语气是非常和善亲切而且语速非常慢。小壁虎知道自己的尾巴的功能时候是那样的欣喜,这个时候的语气要愉快和稍快的。新尾巴要重读因为小壁虎对这条新尾巴非常新奇。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朗读,再让学生去模仿和训练,让学生进行了朗读训练。
2.关键词句的朗读训练
在朗读中我们要对一些关键词句进行重读,以突出本段的中心思想,例如我们在《司马光》这篇课文中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对课文的配图进行观察,提升学生观察水缸的特征,学生在总结了水缸是又大和又满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讲,本段就是要突出水缸的大和满所以在朗读的时候就要把大和满读的重一点和满一点。学生找到关键词和关键句进行朗读训练是朗读的重要技巧。
3.提示语的朗读训练
对学生进行提示语专项朗读训练,可以让学生知道为何这样朗读的原因。例如在《你们想错了》这篇课文中,方志敏在面对国民党士兵的恐吓后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我们在这里可以发现淡淡的是这段的提示语,我们对于提示语的处理是首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淡淡说,其次淡淡说是何种口气,最后让学生明白淡淡的说的话应该如何朗读。通过三个层次的分析,学生基本可以掌握了通过提示语的朗读方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指导作用。
4.以问促读的朗读训练
变换提问角度。以问促读是指导学生读书的重要的方法之一。变换提问的角度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四册《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西沙群岛一带,海水呈现出多种色彩,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指导朗读过程如下:这句话写西沙群岛的什么?(海水)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是什么样的?读一读。你觉得这句话的哪个词最能表现这里海水异常美丽?(五光十色)课文怎样具体写海水的五光十色?读一读。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的确异常美丽,我们来齐读一下好吗?像这样,多遍朗读同一内容的课文时,每遍读提问的角度不同,训练的目的各异,学生经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加深了,朗读的兴趣更浓了。
三、总结
语文学科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长此下去,学生的读书能力、说话能力、写作能力会有很大提高,必能实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这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永平.如何对小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全面开发和培养[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07)
[2]邓婉明.浅谈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24)
[3]赵财经.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0(04)
[4]庞光辉、秦锡纯.识读结合识写一体——新编小学语文第一册《影子》教学述评[J].黑龙江教育,2000(09)
[5]杜洁琼.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