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教师在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课时往往会作出这样的思考:诗人追求的幸福为何异于常人,并且必须得从“明天”开始;喂马,劈柴和周游世界各自代表什么理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究竟作何理解。本文试图在解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同时探究海子忧郁感伤的精神世界。重读海子,不仅仅是怀念,更是为了弘扬一种久违的诗歌精神!
尘世中“孤独的王”
“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西川
带着一颗无比纯净的童心,海子从安徽朴实、纯净的农村来到无比繁华的大都市。然而除了接触到无比先进的思想文化,嘈杂的大都市并没有带给海子多少幸福和快乐。大学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封闭环境中的海子,大学毕业后蛰居京郊昌平,又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几乎过着一种‘白痴’似的与世隔绝的写作生活”。作为一个生活在大都市的农家孩子,海子的交往不广,朋友也不多,与其说他是一个才子,还不如说是个孩子。他的性灵太过纯洁,精神太过自由,以至于对物质的世界无所适从。
他的生活中缺乏“春天”,没有“面包”,“朋友”“爱情”更是奢侈品。而这些只能在他的梦中焕发色彩,在他的文字里被理解他的人找到。
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乌托邦,无奈的生活现实和高远博大的诗歌追求的巨大反差,使得他孤独、茫然而痛苦甚至绝望,也使得他诗篇老是贯穿着一种感伤悲哀的情调。城市流浪者的形象、脆弱而敏感的心灵、理想的不可能实现构筑成了诗人极为忧郁的品格。
因而诗歌中一再强调的“从明天起”开始一种温暖的、有热情的、充实的幸福生活,那么,这正说明,今天的海子,依旧是封闭、孤独、暗淡的。
固然可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而现实的打击不得不让他发出无力的呻吟,“幸福不是灯火,幸福不能照亮大地”。简单透明的海子如何有力量同社会抗争?所以他选择逃避,“远离”“翅膀”“飞翔”开始焦急而频繁地出现在他的字里行间,他梦想着麦地、草原、少女、天堂以及所有遥远的事物;他很想走出封闭,走向广袤的大地,走向海边;他希望远离喧嚣和哄闹,去亲近土地和乡村,“做远方忠诚的儿子”。
乡村、麦地和远方
“我称山为兄弟,水为姐妹,树林是兄弟”——海子
只有在乡间开阔放达的天空下面,海子才是真正的海子。他是大地的儿子,他的肢体还有心脏比任何人都渴望贴近自然。
他的抒情短诗中,能够让人找到直接的时代感的地方比较少,总是迷恋于荒凉的泥土,总是刻意对乡村田园中生命的灵性、淳朴的状态的描写。海子是农村的子弟,农村是起点,农村为海子提供的意象元素和诗思,诗人以此开始了自己诗路的征程。。他写庄稼,野花,村庄,土地,山峦,各种各样的树——白桦、花楸、杨松,马和云朵。所以我们不难理解诗人追求的幸福为何是“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
他写了太多故乡麦子!“麦子”也成为海子诗篇中的一个核心意象。麦子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共同的生命背景,“麦子”象征着绝望大地上的生机,“麦子是土地上最优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麦田整整齐齐摆在辽阔的大地上,仿佛一块块耀眼的黄金。麦田是五月最宝贵的财富,大地蓄积的精华。风吹麦田,麦田摇荡,麦浪把幸福送到外面的村庄……透过麦子,我们可以感受到农家手足之情的诚挚和温暖。我们坚信,海子的灵魂还在这片深寂的麦地流浪着。
真正的“精神家园”应该是不可言说的,是无法具像化的。诗人也许已经意识到了,他所向往的“幸福”,只能存在于“远方”。在海子抒情短诗中,“远方”这一意象无疑担当了“精神家园”这一诗意的栖居地。他绝决不了远方辉煌和神秘的召唤,继而在尝试着“和所以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在神圣的黑夜中“以梦为马”走遍大地周游世界,坚决地且永恒地“要做远方忠诚的儿子”,触摸和争取“远方的幸福”,虽然“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至此我们了解了海子诗篇中的基本诗意:高扬追求理想的信念,执著咏唱爱情的欢乐和悲伤,倾诉对家乡土地的眷恋,悲歌追求远大理想的痛苦和绝望。
“大海”究竟代表的是什么?大海显然寄托着海子的理想。大海,浩淼而单纯,伟大而清澈,各种闪光的理想都可以在它的上面自由地翱翔。大海,一次次给海子以信心、以力量,以形而上思辩的广阔的空间。面朝大海,事实上就是面对理想。
飞翔的海子
“海子一直生活在飞翔之中。”——欧阳江河
或许是诗人天性与世俗的不可妥协,最终选择了与现实的彻底决裂。
整整二十年了,我们依旧不能忘记1989年3月26日,在那个黄昏,“一个自由而痛苦的声音归于静默”。
离开,在25岁生日的第二天,海子从此终于可以与泥土为伴。
海子走了,走得那么坦然与从容。这位曾在有着雪与太阳的光芒的麦地里奔跑的赤子,终于还是回到他爱得深沉的那片麦地……使命结束的那一刻,海子,这位诗的王子,是幸福的。曾经是那么的孤寂和悲伤,也是那么的从容而虔诚,最终抱着《圣经》,以最美的姿势,告别人世,心中的劳苦,或许不再延续了。谁能肯定海子的死不是另一种飞翔?
尽管海子走了,满怀梦想的80年也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依然可以追寻这样一种可能:“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尘世中“孤独的王”
“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西川
带着一颗无比纯净的童心,海子从安徽朴实、纯净的农村来到无比繁华的大都市。然而除了接触到无比先进的思想文化,嘈杂的大都市并没有带给海子多少幸福和快乐。大学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封闭环境中的海子,大学毕业后蛰居京郊昌平,又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几乎过着一种‘白痴’似的与世隔绝的写作生活”。作为一个生活在大都市的农家孩子,海子的交往不广,朋友也不多,与其说他是一个才子,还不如说是个孩子。他的性灵太过纯洁,精神太过自由,以至于对物质的世界无所适从。
他的生活中缺乏“春天”,没有“面包”,“朋友”“爱情”更是奢侈品。而这些只能在他的梦中焕发色彩,在他的文字里被理解他的人找到。
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乌托邦,无奈的生活现实和高远博大的诗歌追求的巨大反差,使得他孤独、茫然而痛苦甚至绝望,也使得他诗篇老是贯穿着一种感伤悲哀的情调。城市流浪者的形象、脆弱而敏感的心灵、理想的不可能实现构筑成了诗人极为忧郁的品格。
因而诗歌中一再强调的“从明天起”开始一种温暖的、有热情的、充实的幸福生活,那么,这正说明,今天的海子,依旧是封闭、孤独、暗淡的。
固然可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而现实的打击不得不让他发出无力的呻吟,“幸福不是灯火,幸福不能照亮大地”。简单透明的海子如何有力量同社会抗争?所以他选择逃避,“远离”“翅膀”“飞翔”开始焦急而频繁地出现在他的字里行间,他梦想着麦地、草原、少女、天堂以及所有遥远的事物;他很想走出封闭,走向广袤的大地,走向海边;他希望远离喧嚣和哄闹,去亲近土地和乡村,“做远方忠诚的儿子”。
乡村、麦地和远方
“我称山为兄弟,水为姐妹,树林是兄弟”——海子
只有在乡间开阔放达的天空下面,海子才是真正的海子。他是大地的儿子,他的肢体还有心脏比任何人都渴望贴近自然。
他的抒情短诗中,能够让人找到直接的时代感的地方比较少,总是迷恋于荒凉的泥土,总是刻意对乡村田园中生命的灵性、淳朴的状态的描写。海子是农村的子弟,农村是起点,农村为海子提供的意象元素和诗思,诗人以此开始了自己诗路的征程。。他写庄稼,野花,村庄,土地,山峦,各种各样的树——白桦、花楸、杨松,马和云朵。所以我们不难理解诗人追求的幸福为何是“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
他写了太多故乡麦子!“麦子”也成为海子诗篇中的一个核心意象。麦子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共同的生命背景,“麦子”象征着绝望大地上的生机,“麦子是土地上最优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麦田整整齐齐摆在辽阔的大地上,仿佛一块块耀眼的黄金。麦田是五月最宝贵的财富,大地蓄积的精华。风吹麦田,麦田摇荡,麦浪把幸福送到外面的村庄……透过麦子,我们可以感受到农家手足之情的诚挚和温暖。我们坚信,海子的灵魂还在这片深寂的麦地流浪着。
真正的“精神家园”应该是不可言说的,是无法具像化的。诗人也许已经意识到了,他所向往的“幸福”,只能存在于“远方”。在海子抒情短诗中,“远方”这一意象无疑担当了“精神家园”这一诗意的栖居地。他绝决不了远方辉煌和神秘的召唤,继而在尝试着“和所以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在神圣的黑夜中“以梦为马”走遍大地周游世界,坚决地且永恒地“要做远方忠诚的儿子”,触摸和争取“远方的幸福”,虽然“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至此我们了解了海子诗篇中的基本诗意:高扬追求理想的信念,执著咏唱爱情的欢乐和悲伤,倾诉对家乡土地的眷恋,悲歌追求远大理想的痛苦和绝望。
“大海”究竟代表的是什么?大海显然寄托着海子的理想。大海,浩淼而单纯,伟大而清澈,各种闪光的理想都可以在它的上面自由地翱翔。大海,一次次给海子以信心、以力量,以形而上思辩的广阔的空间。面朝大海,事实上就是面对理想。
飞翔的海子
“海子一直生活在飞翔之中。”——欧阳江河
或许是诗人天性与世俗的不可妥协,最终选择了与现实的彻底决裂。
整整二十年了,我们依旧不能忘记1989年3月26日,在那个黄昏,“一个自由而痛苦的声音归于静默”。
离开,在25岁生日的第二天,海子从此终于可以与泥土为伴。
海子走了,走得那么坦然与从容。这位曾在有着雪与太阳的光芒的麦地里奔跑的赤子,终于还是回到他爱得深沉的那片麦地……使命结束的那一刻,海子,这位诗的王子,是幸福的。曾经是那么的孤寂和悲伤,也是那么的从容而虔诚,最终抱着《圣经》,以最美的姿势,告别人世,心中的劳苦,或许不再延续了。谁能肯定海子的死不是另一种飞翔?
尽管海子走了,满怀梦想的80年也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依然可以追寻这样一种可能:“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