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介绍四川美术学院影视摄影专业学生在学习中所形成的影视化思维,试分析各门影视专业技术课对进行观念摄影创作的辅助与支撑作用,探寻观念摄影教学创新之路。
一、引子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当代艺术大力勃兴。敏锐的中国艺术家们对个人的成长经验、对公众的集体记忆、对时代的物质与精神特质进行观念化的梳理,以获得自身独特的语言方式。架上绘画、装置艺术、行为表演、实验影像等当代艺术形式轮番精彩。观念摄影便是其中的重要一支。作为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一所美术院校,四川美术学院对观念摄影教学方式的开放性探索和研究,也从未停下脚步。
经过了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堂课——《影视艺术概论》开始就树立的影视化的思维方式,以及后续支撑的影视技术课程对他们进行观念摄影创作,带来了很多帮助。在创作基础还不算好的情况下,在课堂上做出了一些较有效果的观念摄影作品,这着实宁人惊喜,特借此机会进行小结和探讨。
二、影视思维培养契合了创作角色的能力需求
影视摄影专业方向在一二年级的专业课程中,除了通过一定量的《素描》、《速写》课程加强审美能力和手绘能力的训练,通过《影视艺术概论》、《影视鉴赏》等增加对影视流程的了解和储备基本的阅片量。同时更多的课时量是分配在一些专业技术课程上,比如《影视剧作》、《影视拍摄技术》、《影视灯光技术》、《影视录音技术》、《影视剪辑技术》、《电影美术设计》。这些专业技术课程帮助学生一步步的分解动态影像,使他们在第四面墙的位置,开始学习并具备对表演现场的全方位设计能力、控制能力,进入影视化的思维空间。
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影视作品的导演。导演是整合各方力量,最终通过视听媒介实现主观意图表达的这样一个角色。这难道不就是艺术创作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艺术家的角色么?
视觉艺术作品最终都是被置于一个四方空间中进行传达和被读解的一些图像和符号。这个四方空间就好像一个舞台,背景与左右是呈现主题所必须的三维空间环境,在观众的一侧是看不见的、对于导演最为重要的第四面墙。
在艺术的求解之路上,永远充满着的都是新的未知之物。鲜活的探索才会带给绵延千年的艺术新的生命力。但“历史不过是逐步展示人全部潜力的一个整体过程” ①,形态上的爆炸和擴张已不具有冲击力,“个性解放所爆发出的创造力对于艺术史已不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②。在形式探索上已被前人穷其可能的艺术只有靠装入新的时代观念,才能使观者为之一振,获得新的认同。这也是“观念艺术”大行其道、在当代越加活跃的原因。而我认为这些艺术容器、艺术躯壳的打造是有方法可循的。在第四面墙前面,运用影视技术课程的各个知识点,可以引导学生对观念进行步骤化的梳理传达,以影视化思维、以元素分解的方式进行观念摄影的创作。
三、影视专业技术课程对观念摄影创作的元素分解与技术支撑
(一)《影视剧作》与角色设定、情节设定
学生们在影视剧作的学习之后,能够具备基本的剧作能力,可以对要拍摄的题材进行策划和文案写作,通过文脉梳理设定核心需要表达的观念,然后围绕设定的这个核心观念进行主要角色的设计。对于观念摄影来说,主要角色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但都有一个角色的定位问题:这个角色是作为怎样的一个视觉符号?具备怎样的性格特点?或者是单个角色,需要设计他与环境的矛盾冲突。或者是多个角色,需要设定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的矛盾冲突。在这个剧作的过程之中,观念被情节化和具体化,从抽象到具象,变为了可感的思想。按照符号学的理念,是完成了从创作者核心观念的解码,走向表达媒介的编码。以影视剧作课的知识作观念摄影创作的角色设定、情节设计等前期工作是引导学生的第一步。
在影视摄影代萌同学的作品《大部分的我》中,设计表达的核心观点是“被遗弃那一瞬间的感觉”。“生活虽然富足、便利,但却不能给我们带来满足……我们会被喜爱、被吹捧,被孤立、被遗弃,那感受都只是一瞬间,而且这些感觉都是在别人的影响之下才生产的……”。《大部分的我》的主要角色被设定为封闭的、冷漠的、孤独的一个人,在一望无垠的城市废墟中,被喧闹的信息世界所遗弃。
前期的文案写作与分镜设计对于复杂的创作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
(二)《影视造型技术》与视效呈现
《影视造型技术》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升对影视作品中布景、服装、化妆、道具等可感的视觉性造型元素的鉴别与设计能力,增强这些可视化元素在信息传达上的有效性。这些可视化元素,与需要表达的核心观念紧密联系、相互依存,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直接诉诸于观众的视觉感官。苏联杰出剧作家尼·华·彼得罗夫就曾指出“如果说在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一剧当中,观众对主要角色扮演者的注意力占全部扮演者注意力的百分之四十,那末观众对演出造型部分的注意力就是百分之百,因为所有围绕演员的环境在整个演出中都被观众感受着。”③
吴耀同学的《他的爱情》将作品的空间场景设置在如悬崖的高楼一角,背景是工业城市看似热闹实则无情的车流与街景。在人物造型上,用了廉价的新郎套装。“新娘”则是身着厚重得令人窒息的黑围巾与象征圣洁的廉价白色纱裙。通过后期特效的色彩处理,作品呈现出如梦似幻的场景气氛。同性恋情所面对的内心迷醉与现实残酷这一对矛盾冲突得到了较好的视觉呈现,被蒙蔽的幸福感成功地通过分解、设计、组装、传达。
通过几个阶段的练习,在前期剧本和绘制的场景气氛图支撑之下,作品得到了不断地延伸发展。最后该套作品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进行了叙事呈现。
五十年代曾来华授课的苏联舞台美术家阿·维·柯夫曾说:“在演出中,所有的造型部分——不管它是自然风景,或是剧中某个登场人物家中的内室,或是一杯茶,演员的化妆,桌上插着花的花瓶,或是大炮发射时喷出的烟火,以及行驶的汽车——都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因为这些因素在戏里的重要性并不次于演员的表演。”③《他的爱情》中的空间场景结构、人物造型、道具细节、特效后期较好地完成了视觉造型工作。 (三)《影视灯光技术》与主题刻画
摄影美学范畴
摄影研究方法
摄影美学范畴
摄影研究方法
摄影美学范畴
摄影研究方法
摄影美学范畴
摄影研究方法
《影视灯光技术》不仅对影视作品最后的画面呈现效果具有极为直观的决定作用,对摄影作品的视觉呈现也极为直接。视觉艺术从某种层面来说就是光和影的艺术。有了光才有视觉的呈现,有了影才有了对物质质感的区别塑造与对比的美感。光影对于摄影这种以记录客观真实为根本属性的艺术形式来说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好的光,才能有好的摄影作品。有意识的灯光设计对于观念摄影的主题刻画,包含主题表达、场景气氛塑造、人物角色刻画等,都具有重要的直观效用,是极为有效的视觉语言途径。
任冉同学的《秘密花园》的主角设定为一个老兵,在特殊历史环境下经历了命运的阴差阳错,最后只能在梦境里回归内心的执着。单光位的小功率暖色聚光灯营造出不真实的记忆空间,夜晚隐秘的小花园杂草丛生、墓石林立,灯光造型刻画出时空穿越的主题。
四、结论:
不同的知识结构会造就不同的思维方式。影视摄影专业学生的影视化思维方式是在与影视创作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形成的。各门影视技术性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解化的读解,也支持学生作分解化的设计,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内在观念的外化呈现与表达。这也许不失为一种具有可教授性、可控性的、切实可行的艺术创作方法。
不过,无论是摄影创作,还是影视创作,培养学生的整体修养与审美情趣才是最根本的提高途径。系统地掌握摄影艺术创作的技能、技巧与艺术创作理论,学会知识的融会贯通与举一反三,具备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更成熟专业精神,保持鲜活的创作能力。也许能使学生在已不属于精英教育的扩招后的本科教育里,脱颖而出,具备更強的社会竞争力。
影视摄影专业是艺术院校为了适应社会对新形态视觉艺术人才的的需要而开设的专业,旨在培养能够综合运用影视手段进行创作和研究的影视专业技术人才和影像艺术家。如何才能完成这样的培养任务?必须多多学习和借鉴其他院校和各个成熟专业的实践教学经验,多作开放性的交流、探索与研究。
引文:
①②王林《艺术与观念》,重庆出版社
③《电影美术理论》第一章第二节,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bed646d9ad51f01dc281f1b4.html
一、引子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当代艺术大力勃兴。敏锐的中国艺术家们对个人的成长经验、对公众的集体记忆、对时代的物质与精神特质进行观念化的梳理,以获得自身独特的语言方式。架上绘画、装置艺术、行为表演、实验影像等当代艺术形式轮番精彩。观念摄影便是其中的重要一支。作为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一所美术院校,四川美术学院对观念摄影教学方式的开放性探索和研究,也从未停下脚步。
经过了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堂课——《影视艺术概论》开始就树立的影视化的思维方式,以及后续支撑的影视技术课程对他们进行观念摄影创作,带来了很多帮助。在创作基础还不算好的情况下,在课堂上做出了一些较有效果的观念摄影作品,这着实宁人惊喜,特借此机会进行小结和探讨。
二、影视思维培养契合了创作角色的能力需求
影视摄影专业方向在一二年级的专业课程中,除了通过一定量的《素描》、《速写》课程加强审美能力和手绘能力的训练,通过《影视艺术概论》、《影视鉴赏》等增加对影视流程的了解和储备基本的阅片量。同时更多的课时量是分配在一些专业技术课程上,比如《影视剧作》、《影视拍摄技术》、《影视灯光技术》、《影视录音技术》、《影视剪辑技术》、《电影美术设计》。这些专业技术课程帮助学生一步步的分解动态影像,使他们在第四面墙的位置,开始学习并具备对表演现场的全方位设计能力、控制能力,进入影视化的思维空间。
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影视作品的导演。导演是整合各方力量,最终通过视听媒介实现主观意图表达的这样一个角色。这难道不就是艺术创作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艺术家的角色么?
视觉艺术作品最终都是被置于一个四方空间中进行传达和被读解的一些图像和符号。这个四方空间就好像一个舞台,背景与左右是呈现主题所必须的三维空间环境,在观众的一侧是看不见的、对于导演最为重要的第四面墙。
在艺术的求解之路上,永远充满着的都是新的未知之物。鲜活的探索才会带给绵延千年的艺术新的生命力。但“历史不过是逐步展示人全部潜力的一个整体过程” ①,形态上的爆炸和擴张已不具有冲击力,“个性解放所爆发出的创造力对于艺术史已不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②。在形式探索上已被前人穷其可能的艺术只有靠装入新的时代观念,才能使观者为之一振,获得新的认同。这也是“观念艺术”大行其道、在当代越加活跃的原因。而我认为这些艺术容器、艺术躯壳的打造是有方法可循的。在第四面墙前面,运用影视技术课程的各个知识点,可以引导学生对观念进行步骤化的梳理传达,以影视化思维、以元素分解的方式进行观念摄影的创作。
三、影视专业技术课程对观念摄影创作的元素分解与技术支撑
(一)《影视剧作》与角色设定、情节设定
学生们在影视剧作的学习之后,能够具备基本的剧作能力,可以对要拍摄的题材进行策划和文案写作,通过文脉梳理设定核心需要表达的观念,然后围绕设定的这个核心观念进行主要角色的设计。对于观念摄影来说,主要角色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但都有一个角色的定位问题:这个角色是作为怎样的一个视觉符号?具备怎样的性格特点?或者是单个角色,需要设计他与环境的矛盾冲突。或者是多个角色,需要设定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的矛盾冲突。在这个剧作的过程之中,观念被情节化和具体化,从抽象到具象,变为了可感的思想。按照符号学的理念,是完成了从创作者核心观念的解码,走向表达媒介的编码。以影视剧作课的知识作观念摄影创作的角色设定、情节设计等前期工作是引导学生的第一步。
在影视摄影代萌同学的作品《大部分的我》中,设计表达的核心观点是“被遗弃那一瞬间的感觉”。“生活虽然富足、便利,但却不能给我们带来满足……我们会被喜爱、被吹捧,被孤立、被遗弃,那感受都只是一瞬间,而且这些感觉都是在别人的影响之下才生产的……”。《大部分的我》的主要角色被设定为封闭的、冷漠的、孤独的一个人,在一望无垠的城市废墟中,被喧闹的信息世界所遗弃。
前期的文案写作与分镜设计对于复杂的创作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
(二)《影视造型技术》与视效呈现
《影视造型技术》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升对影视作品中布景、服装、化妆、道具等可感的视觉性造型元素的鉴别与设计能力,增强这些可视化元素在信息传达上的有效性。这些可视化元素,与需要表达的核心观念紧密联系、相互依存,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直接诉诸于观众的视觉感官。苏联杰出剧作家尼·华·彼得罗夫就曾指出“如果说在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一剧当中,观众对主要角色扮演者的注意力占全部扮演者注意力的百分之四十,那末观众对演出造型部分的注意力就是百分之百,因为所有围绕演员的环境在整个演出中都被观众感受着。”③
吴耀同学的《他的爱情》将作品的空间场景设置在如悬崖的高楼一角,背景是工业城市看似热闹实则无情的车流与街景。在人物造型上,用了廉价的新郎套装。“新娘”则是身着厚重得令人窒息的黑围巾与象征圣洁的廉价白色纱裙。通过后期特效的色彩处理,作品呈现出如梦似幻的场景气氛。同性恋情所面对的内心迷醉与现实残酷这一对矛盾冲突得到了较好的视觉呈现,被蒙蔽的幸福感成功地通过分解、设计、组装、传达。
通过几个阶段的练习,在前期剧本和绘制的场景气氛图支撑之下,作品得到了不断地延伸发展。最后该套作品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进行了叙事呈现。
五十年代曾来华授课的苏联舞台美术家阿·维·柯夫曾说:“在演出中,所有的造型部分——不管它是自然风景,或是剧中某个登场人物家中的内室,或是一杯茶,演员的化妆,桌上插着花的花瓶,或是大炮发射时喷出的烟火,以及行驶的汽车——都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因为这些因素在戏里的重要性并不次于演员的表演。”③《他的爱情》中的空间场景结构、人物造型、道具细节、特效后期较好地完成了视觉造型工作。 (三)《影视灯光技术》与主题刻画
摄影美学范畴
摄影研究方法
摄影美学范畴
摄影研究方法
摄影美学范畴
摄影研究方法
摄影美学范畴
摄影研究方法
《影视灯光技术》不仅对影视作品最后的画面呈现效果具有极为直观的决定作用,对摄影作品的视觉呈现也极为直接。视觉艺术从某种层面来说就是光和影的艺术。有了光才有视觉的呈现,有了影才有了对物质质感的区别塑造与对比的美感。光影对于摄影这种以记录客观真实为根本属性的艺术形式来说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好的光,才能有好的摄影作品。有意识的灯光设计对于观念摄影的主题刻画,包含主题表达、场景气氛塑造、人物角色刻画等,都具有重要的直观效用,是极为有效的视觉语言途径。
任冉同学的《秘密花园》的主角设定为一个老兵,在特殊历史环境下经历了命运的阴差阳错,最后只能在梦境里回归内心的执着。单光位的小功率暖色聚光灯营造出不真实的记忆空间,夜晚隐秘的小花园杂草丛生、墓石林立,灯光造型刻画出时空穿越的主题。
四、结论:
不同的知识结构会造就不同的思维方式。影视摄影专业学生的影视化思维方式是在与影视创作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形成的。各门影视技术性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解化的读解,也支持学生作分解化的设计,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内在观念的外化呈现与表达。这也许不失为一种具有可教授性、可控性的、切实可行的艺术创作方法。
不过,无论是摄影创作,还是影视创作,培养学生的整体修养与审美情趣才是最根本的提高途径。系统地掌握摄影艺术创作的技能、技巧与艺术创作理论,学会知识的融会贯通与举一反三,具备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更成熟专业精神,保持鲜活的创作能力。也许能使学生在已不属于精英教育的扩招后的本科教育里,脱颖而出,具备更強的社会竞争力。
影视摄影专业是艺术院校为了适应社会对新形态视觉艺术人才的的需要而开设的专业,旨在培养能够综合运用影视手段进行创作和研究的影视专业技术人才和影像艺术家。如何才能完成这样的培养任务?必须多多学习和借鉴其他院校和各个成熟专业的实践教学经验,多作开放性的交流、探索与研究。
引文:
①②王林《艺术与观念》,重庆出版社
③《电影美术理论》第一章第二节,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bed646d9ad51f01dc281f1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