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时常在学生身上发生,我认为除了有他们自身的因素外,还有教师的责任。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也是人一生中至关重要和关键的阶段。这一阶段生理迅速发育,身体快速长高,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加之需要面对一系列人生的挑战承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方的压力自身心理发展的内在矛盾及情绪的不稳定性容易使中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导致学习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适应障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甚至导致患病、自杀、犯罪。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的影响,教育教学中教师时刻应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无私的对学生倾洒爱的甘露,学生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他们没有了心理障碍,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因此,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播知识,还要做好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给大家分享一下:
一、教师要让学生树立起诚信意识 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并树立起较强的诚信意识。它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因此 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以進一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并要求改变“教师讲、学生听” 的传统教育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此外,还要使之与教师的科学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教师应本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平等地对待学生,和他们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学习环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效果。当学生处于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时,一般都会思维活跃,身心放松,乐于学习,积极提问,进而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了,学习接收知识效率比较高,学习质量与效率比较明显。反之,就会极大地抑制、禁锢学生的思维,其学习积极主动性必然遭受极大的挫伤和打击,这样其学习质量与效果也就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应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三、 对学生进行自律、耐挫教育,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英雄人物的故事,也可以在班级内举行故事会,要求学生讲一讲自己身边的优秀人物等。这样,就能增强他们对课堂的兴趣,并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从而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质。此外,还可以邀请先进人物到班上来做报告,使学生受到感染,并激发起内的主动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完善自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学生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却受到了毕生难忘的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过程中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
四、 注重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所谓“问题” 学生, 即通常被认为有各种行为问题、且相对落后的学生,其行为经常达不到社会化的标准和学校的要求。许多报道认为这种学生既有生理原因.也有教育不当的因素。这些孩子由于长期生活在缺乏支持的环境中,因而导致了一系列的行为问题。如果又经常受到老师的责骂、同学的嘲笑,就会使他们产生心理焦虑和敌对情绪,陷入学习障碍与心理障碍的恶性循环中,并逐渐形成心理疾患,产生行为危害,进而对社会造成危害。对这种学生 ,除了要耐心说服教育之外,还要培养和发现他们的一技之长,多鼓励、多表扬他们,多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
除以上方法,教师自己也可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很有必要。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格、智力、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家庭情况、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可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学生自己也可通过心理档案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扬长补短。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做起,付诸实际行动,让真心落到实处,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也是人一生中至关重要和关键的阶段。这一阶段生理迅速发育,身体快速长高,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加之需要面对一系列人生的挑战承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方的压力自身心理发展的内在矛盾及情绪的不稳定性容易使中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导致学习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适应障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甚至导致患病、自杀、犯罪。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的影响,教育教学中教师时刻应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无私的对学生倾洒爱的甘露,学生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他们没有了心理障碍,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因此,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播知识,还要做好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给大家分享一下:
一、教师要让学生树立起诚信意识 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并树立起较强的诚信意识。它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因此 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以進一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并要求改变“教师讲、学生听” 的传统教育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此外,还要使之与教师的科学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教师应本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平等地对待学生,和他们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学习环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效果。当学生处于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时,一般都会思维活跃,身心放松,乐于学习,积极提问,进而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了,学习接收知识效率比较高,学习质量与效率比较明显。反之,就会极大地抑制、禁锢学生的思维,其学习积极主动性必然遭受极大的挫伤和打击,这样其学习质量与效果也就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应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三、 对学生进行自律、耐挫教育,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英雄人物的故事,也可以在班级内举行故事会,要求学生讲一讲自己身边的优秀人物等。这样,就能增强他们对课堂的兴趣,并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从而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质。此外,还可以邀请先进人物到班上来做报告,使学生受到感染,并激发起内的主动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完善自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学生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却受到了毕生难忘的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过程中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
四、 注重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所谓“问题” 学生, 即通常被认为有各种行为问题、且相对落后的学生,其行为经常达不到社会化的标准和学校的要求。许多报道认为这种学生既有生理原因.也有教育不当的因素。这些孩子由于长期生活在缺乏支持的环境中,因而导致了一系列的行为问题。如果又经常受到老师的责骂、同学的嘲笑,就会使他们产生心理焦虑和敌对情绪,陷入学习障碍与心理障碍的恶性循环中,并逐渐形成心理疾患,产生行为危害,进而对社会造成危害。对这种学生 ,除了要耐心说服教育之外,还要培养和发现他们的一技之长,多鼓励、多表扬他们,多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
除以上方法,教师自己也可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很有必要。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格、智力、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家庭情况、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可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学生自己也可通过心理档案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扬长补短。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做起,付诸实际行动,让真心落到实处,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