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提出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指导学生辨析错误问题等几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生; 主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8-028-001
我国考试文化背景下数学课程的应试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用,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锻炼,培养出来的是高分低能的“人才”。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如何进行教学活动,如何扎实的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核心问题。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必须让学生真正的成为主体。如何做到这一点,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必须转换角色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改变了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关爱、更多的空间,让数学课堂更加亲切,气氛更加和谐。
1.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应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以此来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精心选用合适的形式组织教学。例如:在《从三个方向看》的教学中,就必须让学生先想象,再师生动手、观察,最后在多媒体上演示,这样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更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不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而是引导者,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有目的、有趣的学习。学生的知识、能力不够时,不可能让他们一开始就当主人,而需要教师多指点、引导。
3.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教师应真正的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在学生思考、实践、交流、合作时,教师可以倾听、观察,甚至还可以亲自参与他们的讨论、交流,这样可以更加充分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征、思维方式,这样能使教学活動更好的开展。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未来的建设者,他们应该具有激情、坚毅、独立自主的优秀品质,具有创新意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也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兴趣,是学生的第一教师。学生应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以学习主人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使课堂生动、充满诱惑力,把数学的严谨、简洁、抽象等特征,巧妙的安排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展现数学的美。例如:在《角》中,可先准备一个展板,在上面画出示意图,并贴上大象、虎豹、海狮、猴子等动物,然后采用游园方式给它们安家、定位,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吸收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有兴趣的学习、自主的学习。
2.正面激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激励手段,是促进自信心养成的重要手段。新课程基本理念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多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对学生的努力、一点进步,就该表扬,而且当着全班同学表扬,这样就能逐步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
3.激发潜能,鼓励学生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三、教学中要“用活”教科书
基础教育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新课程强调把课程视为学习经验,强调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这就必然把课程视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情境。
充分利用教科书,创造性的设计教学
现在的教科书,不管从课题、内容、过程、习题等,还是知识结构,与以前的教科书有很大的区别,给了教师很大的想象、创造的空间,甚至给了教师开发、改动的权利。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教科书,根据学习需要、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2.立足于教科书,但不拘泥于教科书
在数学新课程的视野中,教科书绝不就等于课程,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学内容是灵活的,是动态的,可以是教科书中的,也可以是教科书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人”的位置上,让学生真正的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不教”,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年07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生; 主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8-028-001
我国考试文化背景下数学课程的应试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用,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锻炼,培养出来的是高分低能的“人才”。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如何进行教学活动,如何扎实的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核心问题。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必须让学生真正的成为主体。如何做到这一点,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必须转换角色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改变了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关爱、更多的空间,让数学课堂更加亲切,气氛更加和谐。
1.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应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以此来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精心选用合适的形式组织教学。例如:在《从三个方向看》的教学中,就必须让学生先想象,再师生动手、观察,最后在多媒体上演示,这样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更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不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而是引导者,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有目的、有趣的学习。学生的知识、能力不够时,不可能让他们一开始就当主人,而需要教师多指点、引导。
3.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教师应真正的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在学生思考、实践、交流、合作时,教师可以倾听、观察,甚至还可以亲自参与他们的讨论、交流,这样可以更加充分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征、思维方式,这样能使教学活動更好的开展。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未来的建设者,他们应该具有激情、坚毅、独立自主的优秀品质,具有创新意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也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兴趣,是学生的第一教师。学生应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以学习主人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使课堂生动、充满诱惑力,把数学的严谨、简洁、抽象等特征,巧妙的安排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展现数学的美。例如:在《角》中,可先准备一个展板,在上面画出示意图,并贴上大象、虎豹、海狮、猴子等动物,然后采用游园方式给它们安家、定位,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吸收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有兴趣的学习、自主的学习。
2.正面激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激励手段,是促进自信心养成的重要手段。新课程基本理念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多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对学生的努力、一点进步,就该表扬,而且当着全班同学表扬,这样就能逐步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
3.激发潜能,鼓励学生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三、教学中要“用活”教科书
基础教育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新课程强调把课程视为学习经验,强调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这就必然把课程视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情境。
充分利用教科书,创造性的设计教学
现在的教科书,不管从课题、内容、过程、习题等,还是知识结构,与以前的教科书有很大的区别,给了教师很大的想象、创造的空间,甚至给了教师开发、改动的权利。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教科书,根据学习需要、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2.立足于教科书,但不拘泥于教科书
在数学新课程的视野中,教科书绝不就等于课程,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学内容是灵活的,是动态的,可以是教科书中的,也可以是教科书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人”的位置上,让学生真正的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不教”,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