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同学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提出了这样的困惑:1882年,意大利加入1879年形成的德奥同盟,三国同盟正式形成。20世纪初,英国与德国的矛盾激化,英国协调了它与法、俄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与法国和俄国签订协约,最后形成了三国协约。两个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终于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作为三国同盟之一的意大利,在大战爆发后,非但没有加入同盟国作战,反而于1915年5月向奥匈帝国宣战,站在了原先的敌方一边,这是为什么呢?为了消除这一困惑,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这是由帝国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在经济上表现为腐朽性的同时,在政治上表现为反动性。在各资本主义强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后,为了抢夺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它们之中那些认为缺乏充分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的资本主义国家,通常企图应用武力来改变现状和重新瓜分“势力范围”,以求有利于自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它们互相争夺,必欲置敌国于死地。同时,为了某一目标的实现,它们也会权衡形势,或暂避风头、以屈求伸,或狼狈为奸、彼此利用。今天的敌人,明天就可能是朋友。只要对自己有利,什么手段都可以施展。意大利先是参加同盟国,后又反目成仇,向德奥宣战,就是由这种帝国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
第二,意大利原本就是三国同盟中的不可靠者。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的意大利统治集团,依靠着古代罗马的光荣历史,要求巴尔干的一些地区臣服于它。它参加瓜分奥斯曼帝国属国和重新分割列强在非洲的殖民地,在地中海谋求建立霸权。1881年,法国占领了地中海南岸富裕的突尼斯。突尼斯控制着地中海最狭窄的地方,战略地位尤为重要。作为旨在地中海地区建立霸权的意大利,无论从经济还是从战略考虑,都要求占领突尼斯。但是在与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意大利失败了。随着意、法矛盾的加深,意大利感到有必要依靠与法国为敌的德国。当时,意大利尚有部分领土仍保留在奥匈帝国手中,意、奥匈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权衡关系,要求助德国,意大利不得不与奥匈接近。此外,意大利由于本身力量较弱,在漫长的海岸线上难以抵御海军强国的攻击,因此,它加入三国同盟时声明不参与任何反对英国的行动。可见意大利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动摇的同盟者。这种现象,当时德国的首相俾斯麦看得很准。他认为,作为盟国,意大利显然是不可靠的,但从孤立法国的战略全局考虑,德国还是欢迎意大利参加他们的集团,并于1882年正式签订了盟约。
第三,协约国满足意大利的领土要求,是意大利加人协约国作战的关键原因。意大利早就认为,欧洲战争是它达到侵略目的的如意手段,因而决定随时准备加入一个比较容易、比较可靠地满足它要求的帝国主义集团作战。加入三国同盟之初它就宣称,它没有站在自己盟国——德国和奥匈方面的义务,并表示保守中立。另一方面,意大利又与协约国方面进行关于参战的谈判:如果协约国政府能保证它获得奥匈帝国的许多地区,其中不仅是住有意大利人的地区,而且还有住着斯拉夫人的地区,它就加入协约国方面。俄国坚决反对把斯拉夫人居住的领土转让给意大利,意大利的无理要求才略微降低。对于其他要求,协约国都给予满足。1915年4月,意大利在伦敦与英、法、俄缔结条约。依据条约,意大利一月后必须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5月,意大利向奥匈帝国宣战,正式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必然规律。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这种不平衡性逐渐加强,从而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比,造成了它们之间新的矛盾,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大国加紧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局面。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各大国都制定了争夺世界霸权的计划,都力图削弱别国、保持自身优势。从本质上说,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是势不两立的。但由于争霸的需要,它们之间也彼此利用,进而结成联盟。这样看来,一战前后意大利一会儿加入同盟国、一会儿加入协约国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一,这是由帝国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在经济上表现为腐朽性的同时,在政治上表现为反动性。在各资本主义强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后,为了抢夺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它们之中那些认为缺乏充分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的资本主义国家,通常企图应用武力来改变现状和重新瓜分“势力范围”,以求有利于自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它们互相争夺,必欲置敌国于死地。同时,为了某一目标的实现,它们也会权衡形势,或暂避风头、以屈求伸,或狼狈为奸、彼此利用。今天的敌人,明天就可能是朋友。只要对自己有利,什么手段都可以施展。意大利先是参加同盟国,后又反目成仇,向德奥宣战,就是由这种帝国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
第二,意大利原本就是三国同盟中的不可靠者。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的意大利统治集团,依靠着古代罗马的光荣历史,要求巴尔干的一些地区臣服于它。它参加瓜分奥斯曼帝国属国和重新分割列强在非洲的殖民地,在地中海谋求建立霸权。1881年,法国占领了地中海南岸富裕的突尼斯。突尼斯控制着地中海最狭窄的地方,战略地位尤为重要。作为旨在地中海地区建立霸权的意大利,无论从经济还是从战略考虑,都要求占领突尼斯。但是在与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意大利失败了。随着意、法矛盾的加深,意大利感到有必要依靠与法国为敌的德国。当时,意大利尚有部分领土仍保留在奥匈帝国手中,意、奥匈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权衡关系,要求助德国,意大利不得不与奥匈接近。此外,意大利由于本身力量较弱,在漫长的海岸线上难以抵御海军强国的攻击,因此,它加入三国同盟时声明不参与任何反对英国的行动。可见意大利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动摇的同盟者。这种现象,当时德国的首相俾斯麦看得很准。他认为,作为盟国,意大利显然是不可靠的,但从孤立法国的战略全局考虑,德国还是欢迎意大利参加他们的集团,并于1882年正式签订了盟约。
第三,协约国满足意大利的领土要求,是意大利加人协约国作战的关键原因。意大利早就认为,欧洲战争是它达到侵略目的的如意手段,因而决定随时准备加入一个比较容易、比较可靠地满足它要求的帝国主义集团作战。加入三国同盟之初它就宣称,它没有站在自己盟国——德国和奥匈方面的义务,并表示保守中立。另一方面,意大利又与协约国方面进行关于参战的谈判:如果协约国政府能保证它获得奥匈帝国的许多地区,其中不仅是住有意大利人的地区,而且还有住着斯拉夫人的地区,它就加入协约国方面。俄国坚决反对把斯拉夫人居住的领土转让给意大利,意大利的无理要求才略微降低。对于其他要求,协约国都给予满足。1915年4月,意大利在伦敦与英、法、俄缔结条约。依据条约,意大利一月后必须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5月,意大利向奥匈帝国宣战,正式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必然规律。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这种不平衡性逐渐加强,从而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比,造成了它们之间新的矛盾,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大国加紧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局面。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各大国都制定了争夺世界霸权的计划,都力图削弱别国、保持自身优势。从本质上说,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是势不两立的。但由于争霸的需要,它们之间也彼此利用,进而结成联盟。这样看来,一战前后意大利一会儿加入同盟国、一会儿加入协约国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