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实证研究课题组

来源 :金融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tma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我国部分高校的1800名女教师进行的心理测评结果显示: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应尽早加强心理干预。不同任教科目、不同职称、不同工资水平的高校女教师在心理健康上存在差异;不同教龄的高校女教师在躯体化、强迫、敌对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关 键 词: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1-0070-04
  一、 引言
  女教师在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占有很大比重,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我国普通高校有专任女教师624 341人,占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46.48% [1] ,了解和提高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保障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包括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愉快、行为协调统一、人际关系良好、适应能力良好等心理特征 [2-3]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师自身的生活、工作以及家庭。资料表明,美国至少有6%~8%的教师有着不同程度的不良适应。1975年,日本的学者加滕诚研究指出: 教师要比一般劳动者患心理疾病的比例偏高, 其中神经病高出9个百分点、癫痫高出4.9个百分点、头痛高出1.9个百分点、分裂症高出0.8个百分点。在国内,2004年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对高校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33%;2005年, 邱毅对陕西省34所高校进行调查,发现高校教师随着学历、职称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心理问题有加速增多的特征 [4] 。
  目前学界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与个体的关系。如汪向东 [5] 认为心理健康与其教育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性, 心理健康者的性格更倾向于乐观、开朗、积极的方面,积极的应付方式可能与心理素质的好坏有关。 二是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如陶芳芳 [6]等研究了家庭经济压力、 社会舆论压力等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三是阿娜 [7] 、邵光华 [8]等进行的对心理健康的跨文化研究。如对加拿大和克罗地亚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研究,指出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是文化教育和教育理念共同影响的结果。 这些研究丰富了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内容,对改善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然而这些研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在研究方向上,以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为主。这些研究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理论分析与一般的经验总结层面,局限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一般影响因素分析。有关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的深入研究则更少, 且缺乏相应的教育、辅导和维护方面的系统研究。(2) 取样存在一定偏差。往往一些研究仅限于某一地区本科或者高职院校,缺乏一类本科、二类本科到专科学院和地域的全面性。因此其外部效度如何有待进一步考证。
  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高校的1800名不同层次的女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并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这些女教师进行心理测评,探讨高校女教师心理压力的成因,分析不同教龄的高校女教师在不同因子上的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性,并就如何提高我国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二、研究方法
  1. 采用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从上海大学、西南大学、兰州大学、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西北大学、内蒙古大学、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大学等高校中随机选取1800名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本次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1660份,有效问卷1430份,有效率86.14%。其中,25~30岁380人,31~40岁530人,41~50岁310人,51岁以上210人; 博士220人,硕士1010人,本科200人;教授290人,副教授220人,讲师780人,助教140人;211重点院校600人,普通类本科570人,专科260人;理科类370人,工科类460人,文史类120人,体育类260人,其他220人。
  2. 工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共9个分量表,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
  3. 数据处理方法。采用自填问卷法,使受试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如实填写。 根据调查结果建立Excel数据库,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在被测试的1430人中, 有阳性因子的人数为370人, 约有25.9%的高校女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调查比率比全国常模(24.92%)高出1%。其中,躯体化因子与全国常模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焦虑、强迫、人际关系敏感与全国常模相比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高校女教师SCL-90测试的统计结果见表1。
  (二)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龄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不同的心理问题呈现年龄性的特征, 其各因子的表现与总体特征相比并不完全一致。 在人际关系敏感这一因子上,各年龄阶段的表现为:25~30岁女教师均值高于31~55岁之间的教师。躯体化的均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焦虑因子在31~40岁年龄阶段分值最高。 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教师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2。
  由表3可知,以年龄为自变量,各项因子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年龄段在躯体化因子分数(F=2.337,p=0.001)上有显著性差异,经过进一步地多重比较分析,发现年龄在强迫症因子分数(F=2.154,p=0.003)上有显著性差异;在敌对因子分数(F=1.674,p=0.032)上也有显著性差异。   (三)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教龄分析
  高校女教师的教龄最小1年,最大29年。统计结果表明,教龄分布的6个组在心理健康水平的总分上并无显著性差异(见表4),而在躯体化、强迫、敌对因子分上却存在差异(见表5)。
  由表5可知,以教龄为自变量,各项因子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教龄年限在躯体化因子分数(F=2.292,p=0.049)上有显著性差异,经过进一步地多重比较分析,发现教龄年限在强迫症因子分数(F=2.425,p=0.038)上有显著性差异;在敌对因子分数(F=2.313,p=0.047)上有显著性差异。
  (四)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任教科目分析
  所调查女教师的任教科目中,理科类370人,占25.9%;工科类460人,占32.2%;文史类120人,占8.4%;体育类260人,占18.2%;其他220人,占15.4%。不同任教科目的教师在焦虑因子、偏执因子分数上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6。
  由表6可知,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任教科目的教师在焦虑因子、 偏执因子分数上有显著性差异。且经过多重比较发现,任教科目不同的女教师在焦虑因子维度上的差异显著(p=0.022),在偏执因子维度上的差异显著(p=0.002)。其他类教师在焦虑因子上的平均得分高于有具体任教科目的教师,文史类教师在偏执因子的得分高于理工科和体育类的老师。
  (五)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职称分析
  不同职称的女教师在SCL-90的各项因子的均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3.503,P=0.017);职称不同的女教师在抑郁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分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7。
  由表7可知,以职称为自变量,各项因子分数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经过进一步地多重比较分析,职称不同的女教师在抑郁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 精神病性因子分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数上,助教的得分高于其他三类;副教授的抑郁因子分数(23.73±2.72)高于教授(22.66±3.28)和讲师(23.08±3.16)。
  (六)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在工资水平上的差异
  工资水平不同的女教师在SCL-90的各项因子的均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5.096,P=0.002)。女教师在其抑郁因子、恐怖因子分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8。
  由表8可知,以工资水平为自变量,各项因子分数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比较发现:工资在5000元以上的女教师在抑郁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其他类收入水平的教师;工资水平在4000~5000元的教师在恐怖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其他三类教师。
  四、结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结论如下:
  1. 不同年龄阶段的高校女教师, 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差异,且呈现年龄性的特征。通过上面分析发现,各年龄阶段的表现为: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25~30岁的女教师均值高于31~55岁的女教师, 说明她们刚刚踏入社会,参加工作,需慢慢熟悉摸索社会规则, 在人际关系处理上还存在诸多问题。躯体化的均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这是人体生理自然规律影响的结果。焦虑因子在31~40岁年龄阶段分值最高,追求工作上新的奋斗目标、建立家庭的计划安排,会让这一年龄阶段的女性忙于各种工作、生活上的安排计划。这符合研究假设,也与陶芳芳 [6] 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
  2. 不同教龄的高校女教师在心理健康的总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不同教龄的高校女教师在躯体化、强迫、敌对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杨明、徐光明 [10] 、朱斌等学者的研究结果支持这一结论。但师建国,郭芝芳,贾瑞 [9] 等学者则认为高校女教师随着教龄年限的增加,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会逐级递增,而不同教龄年限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 任教科目不同的高校女教师在焦虑、 偏执因子分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2,P=0.002)。在偏执因子上,文史类女教师的均值高于其他三类女教师,可能是文史类的教师投射性思维较强,天马行空、思想无边无际;也可能由于从事所教专业的束缚,造成她们大脑思维的牵制,易使思想偏于极端而不能理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不同职称的高校女教师, 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差异(F=3.503,P=0.017)。职称不同的高校女教师在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2,P=0.027,P=0.041,P=0.003)。其中,助教在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上得分最高。
  5. 不同的工资水平层次, 其各因子的表现与总体特征相比并不完全一致。在抑郁这一因子上,工资在5000元以上的女教师均值高于其他四类女教师,说明工资高的女教师虽然薪水获得高,但她们内心并不开心,工作上的劳累、家庭事务的压力,都可能对她们造成心理压力。 在恐怖因子上, 工资在4000~5000元的女教师的均值高于其他三类女教师,可能是对更高薪酬的向往以及对低等工资的不满,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
  五、建议
  解决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既需要高校教师的自身努力, 同时也离不开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对于高校女教师来说要从自身心理调适方面寻找突破点, 而对于教育部门来说则需要加大力度推进制度改革, 以适应新的社会条件下高校女教师的心理需求。
  1. 高校应为女教师创造良好、公平的从教环境。高校应重视女教师生理和心理特点, 充分认识到女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适当减轻她们的劳动强度,维护她们的基本权益。在制定教学和科研相关的工作指标时,应注意切实可行,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实行人性化管理, 关心女教师的家庭生活, 帮助解决其家庭困难,排除其后顾之忧。维护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需要个人、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社会、政府部门应积极配合,生活上关心,政治上爱护,创造一个和谐的心态环境,使她们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合格的人才而发挥其聪明才智。   2. 高校要为女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检查和心理健康辅导。高校通过建立女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建立教师心理档案,可以让女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其调整心态提供依据,为缓解女教师心理压力、诊治心理疾病提供帮助,以便对其进行各种形式的心理服务。另外, 学校应当聘请心理学专家开设一系列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向女教师传授心理调适的技巧,学习处理压力的相关方式,提高女教师的心理免疫力,以应对焦虑、抑郁、孤独等不良情绪,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3.调整认知,找准压力源,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心理压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是客观事物在人大脑中的反映。因此,高校女教师应该找到它的源头,比如自我期望值过高、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正确等, 这些都会造成心理压力。在同一环境里,对压力的评价不同,主观感受不同,体验到的压力程度就不同,有许多压力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因此高校女教师要正确、客观地看待和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承认自己的不足,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通过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4.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总分与工作满意度中的“工作本身”和“人际关系”两个维度有着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充分证明了心理健康与工作满意度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密切的联系。善于发现每个人的优点,接纳与赞许他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积极、主动地与人合作,乐于助人、心胸坦荡,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各级各类学校女教师、女教职工数[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http://www. moe. edu.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00/201201/129612. html.
  [2]梁红勇. 心理健康的标准[DB/OL]. http://cs. mlrfid. com/jiankang/473. html,2010-4-3/2011-10-10.
  [3]邱毅.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关系研究[J]. 教育研究,1999(3):42-46.
  [4]金锋,宋明杰.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 沈阳大学学报,2008,20(2):104-106.
  [5]汪向东.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2004:33-39.
  [6]陶芳芳,尹平. 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医学与社会,2006,19(2):29-32.
  [7]阿娜.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与对策[J]. 前沿,2006(2):184-186.
  [8]邵光华. 国外教师压力研究综述[J]. 比较教育研究,2002(11):20-24.
  [9]师建国,郭芝芳,贾瑞等. 西安教授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3):135-142.
  [10]杨明,徐光明,朱斌. 影响高校教师身体健康的因素及增进健康措施[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3):122-126.
  [11]王建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M]. 北京:开明出版社,2011:11-28.
  [12]石晶,郑子建,唐燕等. 陕西省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J]. 医学与社会,2009,22(2):50-53.
  [13]张石磊,王剑,郑子健等. 陕西省高校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校园心理,2009(4):75-77.
  [14]王广新,王艳芝.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J]. 世界信息教育,2008(2):29-32.
  [15]陈明丽,许明. 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23-129.
  (责任编辑:卢艳茹;校对:龙会芳)
其他文献
支付业务是资金流动的外在表现。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中记载的支付业务,客观体现了社会资金跨行别、跨地区的流动情况。大额实时支付系统是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军队建设中投入的力度越来越大,研发出的武器装备也是多种多样,其中末端防御武器就是最重要的一项科研成果.在末端防御武器火控系统中,它能起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与企业生存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人力资源,则是现阶段市场竞争中,企业提升综合实力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结合和
铁被人体用以供氧运输和能源生产,因此是影响运动成绩的必要元素。耐力运动员常存在铁储备不足、血色素低下的问题,而运动导致缺铁引起铁代谢失调可能与运动导致铁吸收下降、
地球上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坐在屋里,突然,响起了敲门声……rn我的心“砰”地跳了一下,这究竟是谁呢?rn自从被誉为“完美行星”的p15N号行星被发现以来,人类便陆陆续续地往该处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时下3.5英寸软盘以其廉价和使用方便,仍为广大电脑使用者所常用,但其损坏率高,又使广大使用者望而却步,不那么信任它。想必每个使用者都有这样的经历:装满文件的磁盘,突然用
8月2日,中国医疗保险研究第三届北部论坛在哈尔滨召开,本次论坛探讨了新时代下“加强制度建设,维护基金安全,确保医疗保障事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rn中国医
期刊
随着企业们开始把他们的核心业务转移到网上来,如何把运行在不同平台上的不同数据库和应用中的信息整合到一起就成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