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作品创作背景
萨拉萨蒂从小就对吉普赛音乐情有独钟,他善于将浓烈的民族音乐进行改编并且再创作。在《流浪者之歌》中萨拉萨蒂的创作灵感完全来自于吉普赛人民的生活和感情,乐曲中改编了匈牙利的民间音乐,并融入了查尔达什舞曲的元素(查尔达什本身就是源于吉普赛民间的民族舞蹈),最终诞生了这部流传至今的世界名曲。因此,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又被称为《吉普赛之歌》,这首乐曲在小提琴的独奏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作曲家的生平
帕布洛·德·萨拉萨蒂(Pab Lo Sarasate1884--1908)是十九世纪著名的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学习小提琴,在演奏方面颇有天赋,被视为西班牙民族的骄傲。同时,萨拉萨蒂也是小提琴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演奏既有法国学派的典雅优美,又有西班牙民族的热情奔放。他在演奏过程中以精确的音准,纯净且迷人的音色,和那无人能及的炫技令人深深折服。因此,萨拉萨蒂被人们誉为“世纪末的帕格尼尼”。
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萨拉萨蒂从小就对吉普赛音乐情有独钟,他善于将浓烈的民族音乐进行改编并且再创作。在《流浪者之歌》中萨拉萨蒂的创作灵感完全来自于吉普赛人民的生活和感情,乐曲中改编了匈牙利的民间音乐,并融入了查尔达什舞曲的元素(查尔达什本身就是源于吉普赛民间的民族舞蹈),最终诞生了这部流传至今的世界名曲。因此,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又被称为《吉普赛之歌》,这首乐曲在小提琴的独奏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三、吉普赛人的生活背景
吉普赛人(Gypsies)原本居住在印度的北部,如今在世界上的分布非常广泛,现已遍布于欧洲巴尔干半岛各国。
大约在公元1000年前,吉普赛人离开了印度,16世纪时移居到了欧洲,他们天性喜欢流浪,居无定所,无拘无束,没有固定的职业,生活艰苦、坐着大篷马车到处流浪,靠卖艺、收废品或者给人占卜维持生计。但是這个民族能歌善舞、活泼乐观,很有艺术才能。他们善于吸取定居地民族的音乐特色,再将自己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传播出去。就像电影《大篷车》中描写的一样,吉普赛人豪放、粗狂,见义勇为,乐于助人,也正是他们的能歌善舞才为整部电影增添了耀眼的艺术光华,给观众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四、《流浪者之歌》的音乐风格
提到《流浪者之歌》,大多数人的脑海中浮现出的是绚烂的演奏技巧和深沉悲伤的旋律。在整首乐曲中,萨拉萨蒂运用恰到好处的手笔描绘了吉普赛这个民族性格的几个侧面,并将小提琴的旋律性与技巧性结合得非常完美。《流浪者之歌》是一首情节性极强的乐曲,仿佛一首诗歌,一个故事,一点点的将吉普赛民族的性格展现于听众。情节起承转合,跌宕起伏。这首乐曲无疑是小提琴独奏曲中的佼佼者。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它用四个部分让我们经历了剧烈的情感变化。
一部分是c小调中板序奏乐曲的开始,首先是管弦乐充满力量的齐奏,仿佛将听众带到了一片辽远荒凉之地,好像看到了吉普赛人艰辛的生活。之后通过小提琴G弦上强劲有力的独奏,使忧伤的感情更加浓郁,将吉普赛人充满坎坷的生活烘托得更加形象。作为全曲的引子,这一乐段虽然短小,却能生动的将吉普赛人民充满曲折的宿命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部分是慢板伴奏声部不明显,主要突出小提琴的独奏部分,声音较为明亮,线条幽怨凄美,通过小提琴演奏中的滑音、拨弦、泛音等,十分细致的描绘出吉普赛人民的艰辛。
第三部分是大家熟知的歌谣部分小提琴演奏时需要加弱音器,表现出对往日痛苦回忆回忆的苦不堪言,以及对命运的无奈。还有隐藏在吉普赛人内心深处的民族情感,以及些许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希望。
第四部分是活泼的快板与之前几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部分情绪突变,是欢快的舞曲。仿佛看见吉普赛人民将所有的不幸都抛在脑后,只顾着尽情的舞蹈。这部分也是整首乐曲的高潮,萨拉萨蒂却在这里结尾,让人意犹未尽。
整首乐曲从一开始的悲伤、忧郁、再到后来的欢喜,短短几分钟,萨拉萨蒂引导听众,沉浸在其缓缓展开的情绪中,不断变化着思绪,仿佛经历了人生剧烈的转变,感受了一场跌宕起伏的人间戏剧,荡气回肠,酣畅淋漓。
五、吉普赛元素及演奏技巧分析
全曲有很多创作技法都与吉普赛的音乐风格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
1、乐曲中出现的吉普赛调式特性的音程
在萨拉萨蒂的作品中我们常常会见到一些特性音程,增二度音程是最常见的,而这种音程,正是吉普赛的典型音阶。吉普赛的音阶是1 2 b3 #4 5 b6 7 i。而《流浪者之歌》的引子,就是运用了这种增二度音程(b3 #4),再加上在G弦上厚重且强劲有力的演奏,将吉普赛民族居无定所,漂泊流浪的艰辛处境描绘的十分到位。
2、萨拉萨蒂对民歌旋律的改编、再创作
民歌的出现更能具体直接的体现整首乐曲的民族性,谱例二为流浪者之歌中的片段,谱例三为匈牙利作曲家艾勒海尔.升穆尔迈所做的《世上唯一的少女》。从谱面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萨拉萨蒂并没有在音符上做太大的改动,而是在节奏上进行巧妙的改编,将吉普赛人恋恋不舍,却又不得不四处流浪的情绪深刻的表现出来,将原本直白的音符增添许多抒情的气息。这一段虽在E弦上演奏,却有一种令人心碎的震撼力。
3、演奏中出现的技巧:跳弓、左手拨弦、滑音,表现出了吉普赛民族心酸、穷困潦倒的命运,滑音较长而且连贯,仿佛听到了吉普赛人民哀怨的哭诉声,使这段音乐更加流动,同时也为第四段热烈狂放的情绪埋下了伏笔。
结 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流浪者之歌》是以吉普赛人民坎坷的命运作为创作背景,将吉普赛人民的情感生活、以及各种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素材,融合在一起而诞生的。在十九世纪,许多作曲家受到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开始将异国民间的特色元素融入到自己的音乐作品中,当时的吉普赛人流亡天涯的生活方式激起了许多文人和作曲家的兴趣。也正是在这个民间特有的音乐元素与创作结合盛行的年代,萨拉萨蒂对吉普赛民族特殊的感情再度被激发,他将所有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全都宣泄到了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创作出了这样一部带有如此浓烈的民族音乐感情色彩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田果,《萨拉萨蒂小提琴作品中民族性因素探索探析》[J],乐府新声,2007(1)
[2]蒋雄达,《小提琴学习与演奏知识综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2月版
[3]乐枚,《论萨拉萨蒂<吉普赛之歌>的演奏技巧》[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3)
[4]钱亦平,《萨拉萨蒂的小提琴曲》[J],音乐爱好者,1998(5):59
萨拉萨蒂从小就对吉普赛音乐情有独钟,他善于将浓烈的民族音乐进行改编并且再创作。在《流浪者之歌》中萨拉萨蒂的创作灵感完全来自于吉普赛人民的生活和感情,乐曲中改编了匈牙利的民间音乐,并融入了查尔达什舞曲的元素(查尔达什本身就是源于吉普赛民间的民族舞蹈),最终诞生了这部流传至今的世界名曲。因此,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又被称为《吉普赛之歌》,这首乐曲在小提琴的独奏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作曲家的生平
帕布洛·德·萨拉萨蒂(Pab Lo Sarasate1884--1908)是十九世纪著名的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学习小提琴,在演奏方面颇有天赋,被视为西班牙民族的骄傲。同时,萨拉萨蒂也是小提琴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演奏既有法国学派的典雅优美,又有西班牙民族的热情奔放。他在演奏过程中以精确的音准,纯净且迷人的音色,和那无人能及的炫技令人深深折服。因此,萨拉萨蒂被人们誉为“世纪末的帕格尼尼”。
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萨拉萨蒂从小就对吉普赛音乐情有独钟,他善于将浓烈的民族音乐进行改编并且再创作。在《流浪者之歌》中萨拉萨蒂的创作灵感完全来自于吉普赛人民的生活和感情,乐曲中改编了匈牙利的民间音乐,并融入了查尔达什舞曲的元素(查尔达什本身就是源于吉普赛民间的民族舞蹈),最终诞生了这部流传至今的世界名曲。因此,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又被称为《吉普赛之歌》,这首乐曲在小提琴的独奏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三、吉普赛人的生活背景
吉普赛人(Gypsies)原本居住在印度的北部,如今在世界上的分布非常广泛,现已遍布于欧洲巴尔干半岛各国。
大约在公元1000年前,吉普赛人离开了印度,16世纪时移居到了欧洲,他们天性喜欢流浪,居无定所,无拘无束,没有固定的职业,生活艰苦、坐着大篷马车到处流浪,靠卖艺、收废品或者给人占卜维持生计。但是這个民族能歌善舞、活泼乐观,很有艺术才能。他们善于吸取定居地民族的音乐特色,再将自己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传播出去。就像电影《大篷车》中描写的一样,吉普赛人豪放、粗狂,见义勇为,乐于助人,也正是他们的能歌善舞才为整部电影增添了耀眼的艺术光华,给观众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四、《流浪者之歌》的音乐风格
提到《流浪者之歌》,大多数人的脑海中浮现出的是绚烂的演奏技巧和深沉悲伤的旋律。在整首乐曲中,萨拉萨蒂运用恰到好处的手笔描绘了吉普赛这个民族性格的几个侧面,并将小提琴的旋律性与技巧性结合得非常完美。《流浪者之歌》是一首情节性极强的乐曲,仿佛一首诗歌,一个故事,一点点的将吉普赛民族的性格展现于听众。情节起承转合,跌宕起伏。这首乐曲无疑是小提琴独奏曲中的佼佼者。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它用四个部分让我们经历了剧烈的情感变化。
一部分是c小调中板序奏乐曲的开始,首先是管弦乐充满力量的齐奏,仿佛将听众带到了一片辽远荒凉之地,好像看到了吉普赛人艰辛的生活。之后通过小提琴G弦上强劲有力的独奏,使忧伤的感情更加浓郁,将吉普赛人充满坎坷的生活烘托得更加形象。作为全曲的引子,这一乐段虽然短小,却能生动的将吉普赛人民充满曲折的宿命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部分是慢板伴奏声部不明显,主要突出小提琴的独奏部分,声音较为明亮,线条幽怨凄美,通过小提琴演奏中的滑音、拨弦、泛音等,十分细致的描绘出吉普赛人民的艰辛。
第三部分是大家熟知的歌谣部分小提琴演奏时需要加弱音器,表现出对往日痛苦回忆回忆的苦不堪言,以及对命运的无奈。还有隐藏在吉普赛人内心深处的民族情感,以及些许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希望。
第四部分是活泼的快板与之前几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部分情绪突变,是欢快的舞曲。仿佛看见吉普赛人民将所有的不幸都抛在脑后,只顾着尽情的舞蹈。这部分也是整首乐曲的高潮,萨拉萨蒂却在这里结尾,让人意犹未尽。
整首乐曲从一开始的悲伤、忧郁、再到后来的欢喜,短短几分钟,萨拉萨蒂引导听众,沉浸在其缓缓展开的情绪中,不断变化着思绪,仿佛经历了人生剧烈的转变,感受了一场跌宕起伏的人间戏剧,荡气回肠,酣畅淋漓。
五、吉普赛元素及演奏技巧分析
全曲有很多创作技法都与吉普赛的音乐风格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
1、乐曲中出现的吉普赛调式特性的音程
在萨拉萨蒂的作品中我们常常会见到一些特性音程,增二度音程是最常见的,而这种音程,正是吉普赛的典型音阶。吉普赛的音阶是1 2 b3 #4 5 b6 7 i。而《流浪者之歌》的引子,就是运用了这种增二度音程(b3 #4),再加上在G弦上厚重且强劲有力的演奏,将吉普赛民族居无定所,漂泊流浪的艰辛处境描绘的十分到位。
2、萨拉萨蒂对民歌旋律的改编、再创作
民歌的出现更能具体直接的体现整首乐曲的民族性,谱例二为流浪者之歌中的片段,谱例三为匈牙利作曲家艾勒海尔.升穆尔迈所做的《世上唯一的少女》。从谱面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萨拉萨蒂并没有在音符上做太大的改动,而是在节奏上进行巧妙的改编,将吉普赛人恋恋不舍,却又不得不四处流浪的情绪深刻的表现出来,将原本直白的音符增添许多抒情的气息。这一段虽在E弦上演奏,却有一种令人心碎的震撼力。
3、演奏中出现的技巧:跳弓、左手拨弦、滑音,表现出了吉普赛民族心酸、穷困潦倒的命运,滑音较长而且连贯,仿佛听到了吉普赛人民哀怨的哭诉声,使这段音乐更加流动,同时也为第四段热烈狂放的情绪埋下了伏笔。
结 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流浪者之歌》是以吉普赛人民坎坷的命运作为创作背景,将吉普赛人民的情感生活、以及各种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素材,融合在一起而诞生的。在十九世纪,许多作曲家受到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开始将异国民间的特色元素融入到自己的音乐作品中,当时的吉普赛人流亡天涯的生活方式激起了许多文人和作曲家的兴趣。也正是在这个民间特有的音乐元素与创作结合盛行的年代,萨拉萨蒂对吉普赛民族特殊的感情再度被激发,他将所有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全都宣泄到了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创作出了这样一部带有如此浓烈的民族音乐感情色彩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田果,《萨拉萨蒂小提琴作品中民族性因素探索探析》[J],乐府新声,2007(1)
[2]蒋雄达,《小提琴学习与演奏知识综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2月版
[3]乐枚,《论萨拉萨蒂<吉普赛之歌>的演奏技巧》[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3)
[4]钱亦平,《萨拉萨蒂的小提琴曲》[J],音乐爱好者,1998(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