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铅灰色的墙,铁锈红四围的顶和一抹感叹号的外饰,和那阴沉沉的天,是那样的匹配。狭窄的门内,是一道弯曲的走廊,内墙全部都是由长方形的铁板一块块砌成,铆上的钉眼看得很明显。铁板墙上挂满了战俘的照片。是那场抗日战争中被日军俘虏去的中国军人,发黄的照片,褐色的镜框,沉淀着逝去了半个多世纪的日子。
在世界上,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座战俘纪念馆。我也从来没有见过全部用铁板建成的一座纪念馆。似乎只有用这样沉甸甸的铁板,才能够托得起沉甸甸的历史和亡魂。走在窄窄的走廊里,两旁战俘的照片投射下来的目光,和两旁的铁板一样沉重,但绝对不是压抑。因为地板也全部由铁板铺就,只有间或铺成的玻璃砖下,看得见下面的日本侵略者的钢盔被地灯照亮,侵略者已经被我们踩在了脚下。
特别是看到这样的照片,比如刘启雄将军的照片,在那场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中,他是日军捕获的中国最高将领。军大衣的领子高高竖立着,剑眉高挑,目光如炬,不像是战俘,倒像是在凛然地审判着侵略者。
还有那张成本华的照片,一位战斗到最后一刻被捕的女兵,看得见她的身后是一排日本兵,虽然看不见,她的面前也应该有一排日本兵,她那样的潇洒,扣袢的中式棉袄蜈蚣襻紧紧扣到了领口,腰间系着武装皮带。她双手抱在胸前,眼睛和嘴角都含有微微的笑意。那笑意是对生死的度外,是对敌人的蔑视。
还有那张照片,一个不知名的十三四岁的少年军人,子弹袋、军号和军用水壶都还挎在身上,逆光的脸庞上,呈现出的不屈的神情。稚气未脱的孩子,笔直立定站在那里,定格在苍茫的历史中。
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动,冲击在我的胸口。解说员告诉我,被俘到日本的战俘,百分之九十点九七最后都死在了日本。在那战火纷飞的血腥战场上,牺牲的是烈士,生还的是英雄,被俘的呢?多少年来,他们和他们的亲人,一直饱受着别人所无法理解的痛苦和屈辱。其实,只要没有变节,他们一样是英雄,为了把侵略者赶出我们的国土,他们一样是胜利的奠基者,他们不仅用自己肉体的生命,更用自己屈辱的灵魂,为我们今天的和平铺平了道路。
这样的照片,布满整个纪念馆,或挂在墙上,或矗立在地上,或陈列在玻璃柜中,或悬挂在墙顶。它们如同群鸟,密集如云,用自己的羽翼遮挡住天空中的风雨。走在这样的纪念馆中,他们的目光无处不在,会从任何一个缝隙中投射到我的脸上和身上,无语话沧桑,似乎他们每一个人时时都能够从照片中跳出来,感怀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这时候,你真的能够感受到,纪念馆中紧紧包围在你四周的铁板那含有温热的呼吸。(木之本 荐自《新民晚报》2007年7月3日,有删节)
在世界上,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座战俘纪念馆。我也从来没有见过全部用铁板建成的一座纪念馆。似乎只有用这样沉甸甸的铁板,才能够托得起沉甸甸的历史和亡魂。走在窄窄的走廊里,两旁战俘的照片投射下来的目光,和两旁的铁板一样沉重,但绝对不是压抑。因为地板也全部由铁板铺就,只有间或铺成的玻璃砖下,看得见下面的日本侵略者的钢盔被地灯照亮,侵略者已经被我们踩在了脚下。
特别是看到这样的照片,比如刘启雄将军的照片,在那场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中,他是日军捕获的中国最高将领。军大衣的领子高高竖立着,剑眉高挑,目光如炬,不像是战俘,倒像是在凛然地审判着侵略者。
还有那张成本华的照片,一位战斗到最后一刻被捕的女兵,看得见她的身后是一排日本兵,虽然看不见,她的面前也应该有一排日本兵,她那样的潇洒,扣袢的中式棉袄蜈蚣襻紧紧扣到了领口,腰间系着武装皮带。她双手抱在胸前,眼睛和嘴角都含有微微的笑意。那笑意是对生死的度外,是对敌人的蔑视。
还有那张照片,一个不知名的十三四岁的少年军人,子弹袋、军号和军用水壶都还挎在身上,逆光的脸庞上,呈现出的不屈的神情。稚气未脱的孩子,笔直立定站在那里,定格在苍茫的历史中。
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动,冲击在我的胸口。解说员告诉我,被俘到日本的战俘,百分之九十点九七最后都死在了日本。在那战火纷飞的血腥战场上,牺牲的是烈士,生还的是英雄,被俘的呢?多少年来,他们和他们的亲人,一直饱受着别人所无法理解的痛苦和屈辱。其实,只要没有变节,他们一样是英雄,为了把侵略者赶出我们的国土,他们一样是胜利的奠基者,他们不仅用自己肉体的生命,更用自己屈辱的灵魂,为我们今天的和平铺平了道路。
这样的照片,布满整个纪念馆,或挂在墙上,或矗立在地上,或陈列在玻璃柜中,或悬挂在墙顶。它们如同群鸟,密集如云,用自己的羽翼遮挡住天空中的风雨。走在这样的纪念馆中,他们的目光无处不在,会从任何一个缝隙中投射到我的脸上和身上,无语话沧桑,似乎他们每一个人时时都能够从照片中跳出来,感怀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这时候,你真的能够感受到,纪念馆中紧紧包围在你四周的铁板那含有温热的呼吸。(木之本 荐自《新民晚报》2007年7月3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