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朗读有效落实到课堂中,引导学生从读中识字学词,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情感,品味写法,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关键词】课文课堂;朗读能力;有效策略
在农村中小学校,我们随处可见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总是喜欢扯开嗓子,拉长声音,像唱歌一样在朗读,或者是流水账一样在朗读,听起来觉得十分别扭,朗读课文毫无感情。再加上有些教师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没有对学生的朗读及时作出引导和指正,以致他们的朗读能力越来越差。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提高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现结合我个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开展感情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数实践证明,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一旦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朗读教学实践中,要充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促使学生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的朗读意识。因此朗读教学就对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通过精彩的、富有感情的示范朗读,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产生朗读兴趣,让他们在倾听过程中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比如,在教学《太阳与士兵》一课时,教师先入情入境地朗读了第一段,让学生感悟太阳朴实语言。接着充满激情地说到:“请问作者借太阳的语言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一齐来朗读这一段。因为刚才有了教师的范读和激情引导,学生就会模仿老师的朗读,朗读起来自然水到渠成,变得情真意切。经过教师多次的范读引导,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明显进步,他们对朗读的信心更加充分,朗读兴趣也更加浓厚了。然后,我还适时播放多媒体课件,把太阳与士兵的对话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让学生充分品味感受语言艺术的韵律美、节奏美,以浓烈真挚的感情感染他们,激起他们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从而激发强烈的朗读欲望。
二、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朗读的语感
语感是一种良好的语言修养,它是在长时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形成的且对语言文字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悟能力。学生语感素养的养成,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历练而成的。语感训练对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情感的净化,也是充满活力的、积极的教育。然而朗读就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学生只有经过反复朗读训练,才能读出其中的韵味,读出其中的含义。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体把握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强对文中所涉及的语音、字词、句子等通过朗读训练,仔细琢磨和推敲,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在高年级朗读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实际,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训练,通过反反复复地对各式各样地言语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反复地进行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比如,在教学《海上日出》第三自然时,描绘了作者在海上看到的太阳是如何升起来的画面。教师可以先通过自己范读,然后组织学生个人读和齐读的方式反复朗读,让学生如临其境,反复体会感受海上日出的壮丽,使学生的情感与当时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
三、重视朗读指导,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朗读训练绝对不是机械地复读几遍,也不是一个劲地埋头苦读,而是要让学生边读边想,也就是要引导他们边读边在脑海里积极思维,要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根据文章的不同,有针对性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适时引导,正确合理设计重读、停顿、语气以及语速等。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对精彩的课文、精彩的片段进行细细品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学生还要揣摩作者的思路,用恰当的朗读技巧升华自己的见解和领悟。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而朗读也离不开理解。如果没有对课文的确切理解,学生就不可能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朗读得好,说明他们理解能力得到了增强,阅读水平开始提高了。比如,在讲授《永远的歌声》这篇课第8至第10自然段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出摸、捉、追、堵、甩、穿等6个抓鱼的一连串动作词的意思,让学生在理解这些抓鱼动作词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齐读,体验课文的内容的节奏和音乐美,并感受他们对老师浓浓的爱。
四、拓宽朗读渠道,积极开展朗读竞赛
小学生的个性普遍具有好表现、争强好胜的特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适当组织朗读竞赛活动对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有一定作用。教师可以拓宽朗读渠道,利用课余时间或“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积极开展一些与朗读有关的竞赛活动,并鼓励班级中的学生积极参加竞赛。在活动中,学生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就有助于他们找一些符合自身实际的训练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给每个学生足够的时间准备朗读内容,然后对他們提出一些明确具体的朗读要求:运用普通话朗读、声音响亮、要有感情,最好加上适当的动作,仪态自然得体。比赛时,我将每个学生的朗读给予一一录音,然后把录音播放给他们听,让未参赛的同学当评委打分,评出“朗读之星”。在准备、比赛、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朗读的主动性。这种活动也可以通过个人与小组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一个代表去参赛,组内同学就会一起帮选出的代表出谋划策。为了使自己组获取胜利,同学们的热情很高涨,有的学生在帮代表在书上画记号,有的学生给代表范读课文,有的学生还会提出一些改正意见,个个忙得不亦乐乎。然后各组代表就轮流到讲台上来参赛,其他组的同学为他打分。
五、推进以评促读,彰显课堂评价魅力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由此可见,课程评价只是一个过程或者是一种手段,它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起来,从而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恰当的课堂评价,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和调控等功能,让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法;让教师教有方向,教有成效。如果老师在学习中充分发挥朗读评价的作用,引导我们对文章进行细细品味,我们就能在阅读中理清文章的脉络,领会文章中心思想,牢记妙词佳句,感悟语言的意蕴。当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善于用心聆听,提高自身把课堂评价的魅力,能够及时找出他们朗读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或者是一句话,在学生朗读完毕后都要给予肯定。比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后,这样评价的学生:“你读得真动听,老师仿佛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如果你的声音能够再洪亮些就更棒了,愿意再试一试吗?”于是,她又读了起来。这一次,她不仅朗读得很有感情,声音也洪亮了。这样,通过以评促进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们更加乐意主动地去朗读,让学生切实爱上朗读课文了。
总之,学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主阵地。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特别是语文老师更加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把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使朗读真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展现它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王翠玲.朗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14(1).
[2]苏学珍.农村小学学生朗读能力如何培养[J].华夏教师,2016(03).
【关键词】课文课堂;朗读能力;有效策略
在农村中小学校,我们随处可见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总是喜欢扯开嗓子,拉长声音,像唱歌一样在朗读,或者是流水账一样在朗读,听起来觉得十分别扭,朗读课文毫无感情。再加上有些教师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没有对学生的朗读及时作出引导和指正,以致他们的朗读能力越来越差。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提高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现结合我个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开展感情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数实践证明,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一旦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朗读教学实践中,要充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促使学生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的朗读意识。因此朗读教学就对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通过精彩的、富有感情的示范朗读,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产生朗读兴趣,让他们在倾听过程中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比如,在教学《太阳与士兵》一课时,教师先入情入境地朗读了第一段,让学生感悟太阳朴实语言。接着充满激情地说到:“请问作者借太阳的语言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一齐来朗读这一段。因为刚才有了教师的范读和激情引导,学生就会模仿老师的朗读,朗读起来自然水到渠成,变得情真意切。经过教师多次的范读引导,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明显进步,他们对朗读的信心更加充分,朗读兴趣也更加浓厚了。然后,我还适时播放多媒体课件,把太阳与士兵的对话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让学生充分品味感受语言艺术的韵律美、节奏美,以浓烈真挚的感情感染他们,激起他们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从而激发强烈的朗读欲望。
二、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朗读的语感
语感是一种良好的语言修养,它是在长时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形成的且对语言文字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悟能力。学生语感素养的养成,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历练而成的。语感训练对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情感的净化,也是充满活力的、积极的教育。然而朗读就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学生只有经过反复朗读训练,才能读出其中的韵味,读出其中的含义。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体把握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强对文中所涉及的语音、字词、句子等通过朗读训练,仔细琢磨和推敲,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在高年级朗读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实际,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训练,通过反反复复地对各式各样地言语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反复地进行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比如,在教学《海上日出》第三自然时,描绘了作者在海上看到的太阳是如何升起来的画面。教师可以先通过自己范读,然后组织学生个人读和齐读的方式反复朗读,让学生如临其境,反复体会感受海上日出的壮丽,使学生的情感与当时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
三、重视朗读指导,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朗读训练绝对不是机械地复读几遍,也不是一个劲地埋头苦读,而是要让学生边读边想,也就是要引导他们边读边在脑海里积极思维,要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根据文章的不同,有针对性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适时引导,正确合理设计重读、停顿、语气以及语速等。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对精彩的课文、精彩的片段进行细细品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学生还要揣摩作者的思路,用恰当的朗读技巧升华自己的见解和领悟。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而朗读也离不开理解。如果没有对课文的确切理解,学生就不可能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朗读得好,说明他们理解能力得到了增强,阅读水平开始提高了。比如,在讲授《永远的歌声》这篇课第8至第10自然段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出摸、捉、追、堵、甩、穿等6个抓鱼的一连串动作词的意思,让学生在理解这些抓鱼动作词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齐读,体验课文的内容的节奏和音乐美,并感受他们对老师浓浓的爱。
四、拓宽朗读渠道,积极开展朗读竞赛
小学生的个性普遍具有好表现、争强好胜的特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适当组织朗读竞赛活动对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有一定作用。教师可以拓宽朗读渠道,利用课余时间或“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积极开展一些与朗读有关的竞赛活动,并鼓励班级中的学生积极参加竞赛。在活动中,学生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就有助于他们找一些符合自身实际的训练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给每个学生足够的时间准备朗读内容,然后对他們提出一些明确具体的朗读要求:运用普通话朗读、声音响亮、要有感情,最好加上适当的动作,仪态自然得体。比赛时,我将每个学生的朗读给予一一录音,然后把录音播放给他们听,让未参赛的同学当评委打分,评出“朗读之星”。在准备、比赛、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朗读的主动性。这种活动也可以通过个人与小组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一个代表去参赛,组内同学就会一起帮选出的代表出谋划策。为了使自己组获取胜利,同学们的热情很高涨,有的学生在帮代表在书上画记号,有的学生给代表范读课文,有的学生还会提出一些改正意见,个个忙得不亦乐乎。然后各组代表就轮流到讲台上来参赛,其他组的同学为他打分。
五、推进以评促读,彰显课堂评价魅力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由此可见,课程评价只是一个过程或者是一种手段,它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起来,从而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恰当的课堂评价,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和调控等功能,让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法;让教师教有方向,教有成效。如果老师在学习中充分发挥朗读评价的作用,引导我们对文章进行细细品味,我们就能在阅读中理清文章的脉络,领会文章中心思想,牢记妙词佳句,感悟语言的意蕴。当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善于用心聆听,提高自身把课堂评价的魅力,能够及时找出他们朗读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或者是一句话,在学生朗读完毕后都要给予肯定。比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后,这样评价的学生:“你读得真动听,老师仿佛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如果你的声音能够再洪亮些就更棒了,愿意再试一试吗?”于是,她又读了起来。这一次,她不仅朗读得很有感情,声音也洪亮了。这样,通过以评促进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们更加乐意主动地去朗读,让学生切实爱上朗读课文了。
总之,学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主阵地。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特别是语文老师更加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把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使朗读真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展现它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王翠玲.朗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14(1).
[2]苏学珍.农村小学学生朗读能力如何培养[J].华夏教师,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