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鞍钢实业集团冶金机械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加速改造,已取得多项令人瞩目的成果。在这些成绩背后,凝聚着全公司职工的智慧和汗水。轧辊作业区副作业长吴海昕,便是其中重要的一员。
“吴海昕是一名有胆有识、肯钻研、能攻关的生产副作业长,是企业发展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是公司副书记李继忠对吴海昕的高度评价。
这绝非溢美之词,翻开吴海昕的履历表,一连串闪光的事迹和数字向世人昭示,两年里他发明了三项国家专利,创造了一个个技术攻关的传奇神话。
1998年,吴海昕从鞍钢第一薄板厂来到鞍钢实业堆焊厂(冶金机械公司前身),被分到电工岗位。2000年在设备检修作业区工作,担任作业长。多年来,他将青春、才智、心血、汗水、激情,全像混凝土一样浇铸在这里。
当时,企业正面临设备升级改造。厂里的主体设备明弧焊是从英国进口的,设备和备件都很昂贵。明弧焊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备件一个月才能运回来,大大制约了生产。这个问题成了公司领导的一大心病。
为了攻下这一难关,厂里成立了攻关组,由吴海昕牵头。
为攻关,他先从维修开始,一遍又一遍翻阅图纸,拜专家、老工人为师,到北京新华书店买书籍、查资料。一点一点去研究 PLC控制技术和单片机控制技术。
在设计印刷双面电路板时,由于线路短路,他带领攻关组一个一个地方进行排查。在进行焊接过程中,助焊剂型号没选择好,造成电路板工作不稳定,他先后到辽宁科技大学等院校找专家,最后决定用松香焊剂解决电路板不稳定的问题。工作到了最后调试阶段时,又遇见了更大难题,发现系统稳定性对控制电缆要求高。那段时间,是吴海昕最难熬的日子,走了许多弯路。刚一开始,用普通屏蔽电缆,运转起来,时快时慢,控制信号不能准确执行。那時,吴海昕心中充满愧疚。“厂里对该项目研发费用投资了10多万元,攻不下这道难关,能对得起领导和职工吗?”他着急上火了,大病一场,患上胆囊炎,上吐下泻,几天时间体重掉了四、五斤。
失败了,他没有灰心。病情稍稍好转,又投入到紧张的攻关工作中。他和检修车间的工人一点一点排查,一步一步摸索往前走,最后终于找到屏蔽线的问题,重新定制2×1.5+4×0.75专业电缆,并规定电缆的长度不能超过9米,彻底解决了困扰攻关组多日的这一难题。
2 0 0 4年的一天,是全厂大喜的日子——实现了明弧焊设备全部国产化。明弧焊再也不用从英国进口了!
那天,要说最高兴的人,当属吴海昕了。他说:“在研发过程中,我们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也锻炼了队伍。别说检修工人啦,人人都能把设备故障点排查出来,就连我们车间的核算员代珺都学会了对电路板的焊接。”
吴海昕的攻关业绩也为他赢得了一个个耀眼的荣誉:他连续两届获实业集团先进个人;多届获公司先进个人;并考取电器工程师和高级技师。
有人说吴海昕是国家专利发明专业户,这话并不夸张。从2010年至2011年,短短两年时间里,他共有三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问世。
第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是“大型立磨在线修复”。专利号为ZL201020105267.4。
2003年,轧辊堆焊厂给鞍钢矿渣厂修复大型立磨机,每次修复,安装时间都比较长。由于是大型设备,托运十分繁琐,再加上没成为一个完整系统,容易有安全隐患。吴海昕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凭借多年的施工经验,决心要把这个设备系统化、模块化。
有了想法和愿望,也就有了动力。他提议把每一套焊接设备装在一个吊运箱内,然后通过汽吊直接吊到检修平台上。这样,清点设备就再也不会混乱了。这项发明,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过去,他们去过海南、哈尔滨、济南、北京等厂家检修。在外地施工,每次都需要20多个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要工作20多天,给企业浪费多少资金呀!吴海昕总结多年实践经验,想出异地如何快速安装检修设备,人员如何快进快出的好方法,即“大型立磨在线修复”工作法。现在,做到一套设备装一个箱,降到9人干15天就能完成,检修减少一周时间,效益可观程度可想而知。
在领导和同志们的鼓励下,吴海昕的第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大型立磨在线修复”,于2010年10月2日申报成功,并被批准国家专利。
第二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是“一种方便维修的加热炉”。专利号为ZL201020676525.4。
原来,遇上加热炉的电阻丝烧断了,只能做降温,将轧辊吊出来,维修人员进炉子里将电阻丝修好。这样做对轧辊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会缩短轧辊的使用寿命。一降温再重新升温,不仅检修周期时间长,还会造成电能的浪费。
具备坚定执着攻关热情的吴海昕,当得知“检修一次要花电费2000元时”,他坐不住了。
他曾说:“我的‘一种方便维修的加热炉’专利是被逼出来的;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面对,绕道走;有问题,就要想方设法去解决,要急生产之所急,要在如何降低成本上开动脑筋做文章。”
他通过计算,研究出一种方法,通过炉外循环,使电炉达到正常工作状态,而且不用停产就可以维修。通过二、三年生产实践验证,得出结论是行之有效的。这项成果于2011年10月12日申报国家专利,正式获批准。
第三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是“大型轧辊焊接保温装置”。专利号为ZL201020501625.3。
从前,轧辊焊接用煤气加热,后来鞍钢改造,不往公司送气了。轧辊堆焊,需要预热、保温、焊后热处理。公司无奈只能煤改电。煤改电,怎么改?这幅担子又落到吴海昕身上,他首当其冲跑在前头。他通过调研,加一个吊装轧辊上盖,在盖上开一排焊接口,在炉体下方开一排出轧口,电炉控制采用可控硅过零触发。这一改,减少对电网的冲击,还可避免对上级电网产生高次谐波污染。
“大型轧辊焊接保温装置”就这样诞生了。它是吴海昕的又一创新成果。于2011年4月6日申报国家专利,并获批准。
多年来,吴海昕已形成了习惯,每早7点必到办公室,换上工作服,到现场了解昨天晚间任务完成情况和设备状态。晚上很少下班按时回家,因为6点以后,还要在办公室回顾一下一天的工作,计划一下明天的工作。遇事就连轴转呆在办公室不回家。他24小时开机,周六、周日必到,这几年很少休过假,一年最少献工100天……
他常说:“我们靠企业生存,企业靠我们发展,工作不是给别人干的,都是给自己干的。因此,做为新时代的职工,我们对企业的投入,不是要尽力,而是要全力以赴。”
“吴海昕是一名有胆有识、肯钻研、能攻关的生产副作业长,是企业发展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是公司副书记李继忠对吴海昕的高度评价。
这绝非溢美之词,翻开吴海昕的履历表,一连串闪光的事迹和数字向世人昭示,两年里他发明了三项国家专利,创造了一个个技术攻关的传奇神话。
将青春浇筑在作业区
1998年,吴海昕从鞍钢第一薄板厂来到鞍钢实业堆焊厂(冶金机械公司前身),被分到电工岗位。2000年在设备检修作业区工作,担任作业长。多年来,他将青春、才智、心血、汗水、激情,全像混凝土一样浇铸在这里。
当时,企业正面临设备升级改造。厂里的主体设备明弧焊是从英国进口的,设备和备件都很昂贵。明弧焊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备件一个月才能运回来,大大制约了生产。这个问题成了公司领导的一大心病。
为了攻下这一难关,厂里成立了攻关组,由吴海昕牵头。
为攻关,他先从维修开始,一遍又一遍翻阅图纸,拜专家、老工人为师,到北京新华书店买书籍、查资料。一点一点去研究 PLC控制技术和单片机控制技术。
在设计印刷双面电路板时,由于线路短路,他带领攻关组一个一个地方进行排查。在进行焊接过程中,助焊剂型号没选择好,造成电路板工作不稳定,他先后到辽宁科技大学等院校找专家,最后决定用松香焊剂解决电路板不稳定的问题。工作到了最后调试阶段时,又遇见了更大难题,发现系统稳定性对控制电缆要求高。那段时间,是吴海昕最难熬的日子,走了许多弯路。刚一开始,用普通屏蔽电缆,运转起来,时快时慢,控制信号不能准确执行。那時,吴海昕心中充满愧疚。“厂里对该项目研发费用投资了10多万元,攻不下这道难关,能对得起领导和职工吗?”他着急上火了,大病一场,患上胆囊炎,上吐下泻,几天时间体重掉了四、五斤。
失败了,他没有灰心。病情稍稍好转,又投入到紧张的攻关工作中。他和检修车间的工人一点一点排查,一步一步摸索往前走,最后终于找到屏蔽线的问题,重新定制2×1.5+4×0.75专业电缆,并规定电缆的长度不能超过9米,彻底解决了困扰攻关组多日的这一难题。
2 0 0 4年的一天,是全厂大喜的日子——实现了明弧焊设备全部国产化。明弧焊再也不用从英国进口了!
那天,要说最高兴的人,当属吴海昕了。他说:“在研发过程中,我们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也锻炼了队伍。别说检修工人啦,人人都能把设备故障点排查出来,就连我们车间的核算员代珺都学会了对电路板的焊接。”
吴海昕的攻关业绩也为他赢得了一个个耀眼的荣誉:他连续两届获实业集团先进个人;多届获公司先进个人;并考取电器工程师和高级技师。
“专利发明专业户”
有人说吴海昕是国家专利发明专业户,这话并不夸张。从2010年至2011年,短短两年时间里,他共有三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问世。
第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是“大型立磨在线修复”。专利号为ZL201020105267.4。
2003年,轧辊堆焊厂给鞍钢矿渣厂修复大型立磨机,每次修复,安装时间都比较长。由于是大型设备,托运十分繁琐,再加上没成为一个完整系统,容易有安全隐患。吴海昕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凭借多年的施工经验,决心要把这个设备系统化、模块化。
有了想法和愿望,也就有了动力。他提议把每一套焊接设备装在一个吊运箱内,然后通过汽吊直接吊到检修平台上。这样,清点设备就再也不会混乱了。这项发明,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过去,他们去过海南、哈尔滨、济南、北京等厂家检修。在外地施工,每次都需要20多个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要工作20多天,给企业浪费多少资金呀!吴海昕总结多年实践经验,想出异地如何快速安装检修设备,人员如何快进快出的好方法,即“大型立磨在线修复”工作法。现在,做到一套设备装一个箱,降到9人干15天就能完成,检修减少一周时间,效益可观程度可想而知。
在领导和同志们的鼓励下,吴海昕的第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大型立磨在线修复”,于2010年10月2日申报成功,并被批准国家专利。
第二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是“一种方便维修的加热炉”。专利号为ZL201020676525.4。
原来,遇上加热炉的电阻丝烧断了,只能做降温,将轧辊吊出来,维修人员进炉子里将电阻丝修好。这样做对轧辊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会缩短轧辊的使用寿命。一降温再重新升温,不仅检修周期时间长,还会造成电能的浪费。
具备坚定执着攻关热情的吴海昕,当得知“检修一次要花电费2000元时”,他坐不住了。
他曾说:“我的‘一种方便维修的加热炉’专利是被逼出来的;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面对,绕道走;有问题,就要想方设法去解决,要急生产之所急,要在如何降低成本上开动脑筋做文章。”
他通过计算,研究出一种方法,通过炉外循环,使电炉达到正常工作状态,而且不用停产就可以维修。通过二、三年生产实践验证,得出结论是行之有效的。这项成果于2011年10月12日申报国家专利,正式获批准。
第三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是“大型轧辊焊接保温装置”。专利号为ZL201020501625.3。
从前,轧辊焊接用煤气加热,后来鞍钢改造,不往公司送气了。轧辊堆焊,需要预热、保温、焊后热处理。公司无奈只能煤改电。煤改电,怎么改?这幅担子又落到吴海昕身上,他首当其冲跑在前头。他通过调研,加一个吊装轧辊上盖,在盖上开一排焊接口,在炉体下方开一排出轧口,电炉控制采用可控硅过零触发。这一改,减少对电网的冲击,还可避免对上级电网产生高次谐波污染。
“大型轧辊焊接保温装置”就这样诞生了。它是吴海昕的又一创新成果。于2011年4月6日申报国家专利,并获批准。
多年来,吴海昕已形成了习惯,每早7点必到办公室,换上工作服,到现场了解昨天晚间任务完成情况和设备状态。晚上很少下班按时回家,因为6点以后,还要在办公室回顾一下一天的工作,计划一下明天的工作。遇事就连轴转呆在办公室不回家。他24小时开机,周六、周日必到,这几年很少休过假,一年最少献工100天……
他常说:“我们靠企业生存,企业靠我们发展,工作不是给别人干的,都是给自己干的。因此,做为新时代的职工,我们对企业的投入,不是要尽力,而是要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