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句式的判断,有助于学生与小古文展开对话,激发学生阅读小古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小古文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寻找文言句式的判断的兴趣;引导学生把握句式判断的内容,主动探究小古文;合理地分配句式判断时间,更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阅读小古文,思考质疑,实现个性化阅读。
关键词:句式判断;个性化阅读;小古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小古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小古文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通过句式判断,学生在阅读小古文时能更深入地理解小古文内容,与文本展开对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句式判断培养了学生良好阅读小古文习惯的同时,也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1 句式判断符号的个性化——激趣
“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边阅读小古文边做注解的好习惯。让学生在阅读时,在勾画、品句过程中,与小古文展开对话。基于此,教师可给学生展示一些简明的判断符号。
句式判断是学生个体在其心理特点、成长经历、知识积累的背景下,与小古文进行对话的过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符号的句式判断,激发他们主动阅读小古文的兴趣。
如:《一张合约》中教书先生是怎样对“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理解。学生用“~ ~ ~”划出了“无鸡鸭,无鱼肉”,用“·”标出了“亦可”这句话,并用“△△△”标出了“青菜一碟”,在一旁写上了词义。接着在便签条上写下了自己对这《一张合约》小古文的理解。还有的学生使用荧光笔标记一些有深意的词语或句子。
便签条、荧光笔等工具,以及一些富有创意的句式判断符号,都凸显了学生小古文阅读的个性,带给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激发了他们与小古文对话的兴趣。
2 句式判断方法的专题化——品文
教师可以根据小古文的句型、语境、重难点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句式判断方法的专题,引导学生“品文”。
2.1 关注句型
小古文比较浅显易懂,相应出现的句式也比较简单,出现最多的句型有四种。依次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和被动句。为了激发学生对小古文句式判断的学习及兴趣。以下的判断容易让学生接受:
如六下《学奕》时,学生根据句式判断很快就找出了“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曰:非然也。”这两句话,是判断句。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文言句型,增加他们的自信,有助于学生阅读小古文的兴趣。
2.2 分析词句
字、词、句构成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要想领会文本的含义,就得先跟随着作者一起咬文嚼字。经过一番推敲之后,作者的情感,文章的内涵也就浮出水面了。《两小儿辨日》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的一个字“汤”,对这个字的感悟,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引导:“这个'汤'和我们现在的汤有什么不同?”在学生品悟后再深入挖掘两小儿善于从生活实际出发的,探究的精神品质。
2.3 感悟語境
让学生读懂小古文,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小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枯燥性与乏味性,还原句子语境,增加课堂情趣。
结合语境我们知道孔君平和杨氏之子是老熟人了,孔君平意图戏弄杨氏之子,说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而聪明机智的杨氏之子,听出来孔君平的话中话,马上用“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巧妙地作了应答。通过感悟语境,学生体会到了《杨氏之子》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也增加了小古文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大家思考的积极性。
3 句式判断时间的合理化——提效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充分的利用时间,让句式判断成为学生理解小古文的关键,就需要教师进行课堂安排。
3.1 课前导学,掌握基础
课前,学生初读小古文时,他们的疑问最多,也是想法最多的时候。我们给学生充分阅读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搜集小古文的知识信息,结合句式判断的符号进行圈、点、划等,巩固基础知识。
3.2 课中交流,攻克难点
课堂上,教师将解决学生在课前导学中句式判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对小古文的疑惑之处。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探讨的方式,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阅读收获,并与同学分享,让学生的思维火花相互碰撞,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比如,在《晏子使楚》一课预习句式判断时,我们可以设计以“晏子的独白”的情景剧导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主人公的内心情感,继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与古人对话,拉近了学生与小古文的距离,重点突出,在解读了人物心理变化之后,小古文的内容也就呼之欲出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更具实效。
3.3 课后拓展,练笔生花
小古文阅读是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理解过程。读完小古文后,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感比起初读时,会有新的认识,此时让学生进行句式判断的积累,学生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如教学《伯牙绝弦》后,引导学生对小古文进行拓展延伸:“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什么是“世再无知音”?为什么“破琴绝弦”?伯牙那么喜欢音乐“终身不复鼓”原因又是什么?在课后拓展的小练笔里,让学生再次走进小古文,聆听伯牙的内心深处的琴音,探寻作者的情感,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4 句式判断评价的多元化——促思
要促进学生思考,教师就要注重丰富句式判断的评价的方式。“有效的评价能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学生积累句式判断后,教师可以利用知识墙将比较优秀的句式判断展示出来,供全班学习和借鉴。这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方法,可以激励他主动进行阅读小古文,思考质疑。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无非是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也就是说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有效的文言句式的判断,就是学生手中的“新华字典”,让学生自主地与小古文创造性地对话,展现学生阅读小古文的个性,开发学习小古文的潜能,培养良好的小古文阅读习惯,学会主动思考,实现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的真正对话。
参考文献
[1]何小丽.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批注[J].中小学教育,2010,(10).
[2]颜全斌.文言文的语境及语感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M].2004.
[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
关键词:句式判断;个性化阅读;小古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小古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小古文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通过句式判断,学生在阅读小古文时能更深入地理解小古文内容,与文本展开对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句式判断培养了学生良好阅读小古文习惯的同时,也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1 句式判断符号的个性化——激趣
“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边阅读小古文边做注解的好习惯。让学生在阅读时,在勾画、品句过程中,与小古文展开对话。基于此,教师可给学生展示一些简明的判断符号。
句式判断是学生个体在其心理特点、成长经历、知识积累的背景下,与小古文进行对话的过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符号的句式判断,激发他们主动阅读小古文的兴趣。
如:《一张合约》中教书先生是怎样对“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理解。学生用“~ ~ ~”划出了“无鸡鸭,无鱼肉”,用“·”标出了“亦可”这句话,并用“△△△”标出了“青菜一碟”,在一旁写上了词义。接着在便签条上写下了自己对这《一张合约》小古文的理解。还有的学生使用荧光笔标记一些有深意的词语或句子。
便签条、荧光笔等工具,以及一些富有创意的句式判断符号,都凸显了学生小古文阅读的个性,带给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激发了他们与小古文对话的兴趣。
2 句式判断方法的专题化——品文
教师可以根据小古文的句型、语境、重难点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句式判断方法的专题,引导学生“品文”。
2.1 关注句型
小古文比较浅显易懂,相应出现的句式也比较简单,出现最多的句型有四种。依次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和被动句。为了激发学生对小古文句式判断的学习及兴趣。以下的判断容易让学生接受:
如六下《学奕》时,学生根据句式判断很快就找出了“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曰:非然也。”这两句话,是判断句。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文言句型,增加他们的自信,有助于学生阅读小古文的兴趣。
2.2 分析词句
字、词、句构成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要想领会文本的含义,就得先跟随着作者一起咬文嚼字。经过一番推敲之后,作者的情感,文章的内涵也就浮出水面了。《两小儿辨日》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的一个字“汤”,对这个字的感悟,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引导:“这个'汤'和我们现在的汤有什么不同?”在学生品悟后再深入挖掘两小儿善于从生活实际出发的,探究的精神品质。
2.3 感悟語境
让学生读懂小古文,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小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枯燥性与乏味性,还原句子语境,增加课堂情趣。
结合语境我们知道孔君平和杨氏之子是老熟人了,孔君平意图戏弄杨氏之子,说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而聪明机智的杨氏之子,听出来孔君平的话中话,马上用“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巧妙地作了应答。通过感悟语境,学生体会到了《杨氏之子》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也增加了小古文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大家思考的积极性。
3 句式判断时间的合理化——提效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充分的利用时间,让句式判断成为学生理解小古文的关键,就需要教师进行课堂安排。
3.1 课前导学,掌握基础
课前,学生初读小古文时,他们的疑问最多,也是想法最多的时候。我们给学生充分阅读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搜集小古文的知识信息,结合句式判断的符号进行圈、点、划等,巩固基础知识。
3.2 课中交流,攻克难点
课堂上,教师将解决学生在课前导学中句式判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对小古文的疑惑之处。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探讨的方式,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阅读收获,并与同学分享,让学生的思维火花相互碰撞,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比如,在《晏子使楚》一课预习句式判断时,我们可以设计以“晏子的独白”的情景剧导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主人公的内心情感,继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与古人对话,拉近了学生与小古文的距离,重点突出,在解读了人物心理变化之后,小古文的内容也就呼之欲出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更具实效。
3.3 课后拓展,练笔生花
小古文阅读是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理解过程。读完小古文后,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感比起初读时,会有新的认识,此时让学生进行句式判断的积累,学生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如教学《伯牙绝弦》后,引导学生对小古文进行拓展延伸:“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什么是“世再无知音”?为什么“破琴绝弦”?伯牙那么喜欢音乐“终身不复鼓”原因又是什么?在课后拓展的小练笔里,让学生再次走进小古文,聆听伯牙的内心深处的琴音,探寻作者的情感,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4 句式判断评价的多元化——促思
要促进学生思考,教师就要注重丰富句式判断的评价的方式。“有效的评价能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学生积累句式判断后,教师可以利用知识墙将比较优秀的句式判断展示出来,供全班学习和借鉴。这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方法,可以激励他主动进行阅读小古文,思考质疑。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无非是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也就是说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有效的文言句式的判断,就是学生手中的“新华字典”,让学生自主地与小古文创造性地对话,展现学生阅读小古文的个性,开发学习小古文的潜能,培养良好的小古文阅读习惯,学会主动思考,实现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的真正对话。
参考文献
[1]何小丽.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批注[J].中小学教育,2010,(10).
[2]颜全斌.文言文的语境及语感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M].2004.
[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