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19880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课标把目标从“双基”扩展到“四基”,把渗透数学思想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到了与“双基”一样的高度. 显然,加强对数学思想的渗透、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老师的使命,所以新时代的数学课堂教学也要与时俱进,除了加强“双基”教学,更要在“双基”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如何顺应时代的要求,渗透数学思想呢?本文结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谈谈转化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解读文本,提炼转化思想
  小学数学教材体系是按两条线索编排的:一条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索,即数学基础知识;另一条是蕴含在教材背后的暗线索,即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基础知识容易理解,数学思想方法不易看明;数学基础知识是教材写什么,数学思想方法是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写. 因此,文本解读,就要做到苏步青教授所说的:“看书要看到底,书要看透,要看到书背面的东西. ”这背面的东西,就是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解读“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教学内容的教材说明,我们知道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除法、小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的关键是应用商不变的规律,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很明显新知的教学中隐含着转化思想,因此,在定位教学目标时,就要把渗透转化思想融入目标中. 这样,教学目标有了转化思想,教学就能以目标为导向,目标是灵魂的落实才有了可能.
  二、故事引入,揭示转化思想
  在课的导入环节,为了让学生对转化思想有个初步的体会,笔者把学生带入到曹冲称象的故事情境中. 当学生听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后,笔者提出了这个问题:大象很重,当时又没有这样大的秤,怎么办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曹冲建议把大象带到一艘大船上,船承重之后下沉,在船的边上刻下记号,再将大象换成石块,使船沉到记号处,这样称出石块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笔者在黑板上板书出如下图:
  这时,我指着板书趁机设问:曹冲应用了什么方法巧妙地解决了大人们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生:曹冲应用了转化的方法,把大象重量转化成石块的重量,从而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解决了难题.
  师:曹冲聪明在哪里?
  生1:曹冲应用了转化的方法,把不能直接称的大象变成能直接称的石头.
  生2:曹冲善于思考.
  师:是的,曹冲的聪明就在于应用了转化的思想,化难为易. 看来,转化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数学解决问题时,我们也经常用到转化的思想. 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要用到转化思想.
  三、经历过程,体验转化思想
  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在总结他的学习经历时指出: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问题,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而且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经历多少曲折,攻破多少难关,才得出这个结论. 只有经历这样的探索过程,那么数学的思想方法才能积沉、凝聚在这些数学结论上,从而使知识具有更大的智慧价值.
  从华教授的总结中,我们不难看出:只有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才能让学生体验得到. 过程孕育思想,出示例题列出7.98 ÷ 4.2算式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算式和前面学过的小数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顺势揭示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师:这个算式新在哪里?
  生:除数是小数.
  师:遇到新问题,你们想到了故事中的谁?
  生:曹冲.
  师:你们能不能也借助曹冲的聪明,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然后推导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呢?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及时了解情况. 接着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是把7.98元和4.2元转化成角作单位,算式变成79.8 ÷ 42,目的是把4.2转化成42,这样变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就可以解决了.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除数4.2是一位小数,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变成42,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7.98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一位变成79.8,这样也把新的知识转化成旧的知识.
  师:这两组的同学在解决这个算式时,有什么共同点?
  生:他们都是运用了转化的方法把4.2转化成42.
  师:你们不愧是曹冲第二,遇到新问题也能把其转化成旧问题解决. 还有不同的声音吗?
  生3:我们组根据曹冲解决问题的方法画图表示:
  师:你们组能运用曹冲称象中蕴含的转化方法来表示今天学习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原理,非常ok!
  从以上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来看,大部分学生已能用转化思想解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在交流时,教师重点凸显转化的思想,让学生从中体会转化的价值.
  四、解决问题,运用转化思想
  通过故事引入、经历过程两个环节的渗透,学生对转化思想应该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此时学生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 这时只有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体会,才能使学生深入地领会转化思想,把应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转化为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最终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为此,本节课笔者设计了四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转化思想.
  第一,专项练习. 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如0.15 ÷ 0.3 = ( ) ÷ 3,51.51 ÷ 1.7 = 515.1 ÷ ( ),专攻转化部分,体现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思想.
  第二,口算练习. 如3.2 ÷ 0.2,5.6 ÷ 0.07等,先让学生说口算过程,凸显转化过程.
  第三,改错练习. 设计因没有转化引起错误的练习,如11.5 ÷ 4.6 = 0.25等,先让学生分析错因,感悟转化的重要性. 第四,竖式计算. 如4.83 ÷ 0.7等,先让学生说说转化的过程,再在竖式上体现出转化的过程,体验转化的重要性.
  以上四层练习,紧扣转化思想这根弦,让学生在每个环节的练习中都体验到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五、反思小结,提升转化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一方面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和训练,另一方面更多的是要依靠学生自身在反思过程中的领悟,而这一过程是没有人能够代替的. 有专家说,如果说数学思想方法是可以传授的话,那教师肯定把其中富有思考意义的东西机械化了,这样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专家的话告诫我们,数学思想方法是不可能传授的,只有在经历知识的建构中,在学生的自我反思中感悟. 因此,在课尾的小结时,笔者除了引导学生反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反思,我们是运用什么方法推导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很大的作用劳?让学生通过对学习方法的回顾与总结,再次感悟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进而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自觉行为,在今后的学习中碰到类似的问题时,能自觉加以运用.
  总之,渗透数学思想是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目标能不能实现,关键在我们一线的老师. 因此,作为肩负实现新课标理念的重任的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的数学教学有数学思想的脊梁. 当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对特殊实例的观察、试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或探究推理的过程中,切切实实看到知识背后负载的方法、蕴含的思想,并注意结合具体环节点化学生,领悟这些思想和方法. 这样的教学,数学思想才有了厚实的土壤,才有了适宜的水温、空气,数学思想才能自由自在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而有了数学思想的教学,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是生动的、鲜活的、可迁移的,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得到质的飞跃.
其他文献
【摘要】 建模意识是高中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前提,建模思想也是帮助高中生深入探索数学应用领域、形成数学创新能力的有力工具.本文对高中生数学建模意识的构建以及建模思想与数学创新能力的有机融合进行了全面探析.  【关键词】 高中数学;建模意识;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反观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诟病,即学生不知所学为何,在对某高中进行调查时,问及学生为何要学数学,学好数学用作何处,大部分学生的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解决问题的低效性”已经成为一个棘手问题困扰着一线教师们,尤其是低年级教材解决问题的呈现以图画式、图文结合式为主,造成一些缺乏经验的年轻老师也难以读懂教材. 低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为此,笔者将在初步梳理教材、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分年级谈谈如何目标鲜明、步步为营地培养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小荷才露尖尖角”——初步感知本质,建立问题模型  一年级孩子的思维
期刊
在一节课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情境的创设、知识的探究往往设计得新颖有趣,而对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全课总结,一语带过: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甚至省略. 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解题技能的优化和思想方法的提炼等. 能否恰当地进行课堂總结,并充分发挥总结的作用,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除以整数”
期刊
【摘要】 从小学到初中,应用题始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难点,难在理解题意,也难在需要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是数学中的重要模型,因为比较抽象,实际问题中出现的数量关系较多,运用它们解应用题让不少学生头疼. 如何帮助学生分析建模?本文就列分式方程解決实际问题阐述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 分析;建模;应用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描述
期刊
【摘要】 轴对称图形是初中几何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轴对称图形学习的重点体现为找到对称轴,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将轴对称图形教学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达到形象化引导、实践化教学的良好效果,教师应该尽量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来增添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初中数学;轴对称图形教学;有效策略  轴对称原理在初中几何图形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
期刊
一、主题与背景  “认识角”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角,体会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在第二学段继续认识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等知识做好铺垫;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继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积累感性经验.  “角”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为了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
期刊
【摘要】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课改以来,对这一领域的争议也越来越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质疑,尤其是信息量比较大的问题,好多学生错误率很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本文试着从分析学生典型错例中,提出利用“列小标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与解题的正确性.  【关键词】 列小标题;解决问题;策略;条理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把基本应用题分为加法
期刊
素质教学倡导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数学教学也要顺应这一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老师传授、学生听记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更多的时间、更广的空间留给学生去探索,去思维,去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发现者和研究者. 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从如下三方面探讨了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有效策略
期刊
【摘要】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它学起来晦涩难懂.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度,帮助他们构建数学模型,让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成为摆在数学教师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看似平凡的“小比方”宛如一盏明灯,为大家在困惑中指明了方向. 它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理性的知识感性化. 倘若教师们能用之有度,定能让数学教学事半功倍.  【关键词】 “小比方”;数学教学
期刊
【摘要】 游戏在人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之重不言而喻,而游戏往往又与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重要数学思想的产生就来源于游戏. 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在中职数学第二课堂,我们设计开发了一组备受学生欢迎的数学游戏. “寻牌”游戏中有一一对应,“算珠”游戏中藏基本图形,“抓子”游戏中隐整除原理,“月亮”棋中再现“抓子”. 数学无处不在,游戏智慧人生.  【关键词】 游戏;寻牌;算珠;“月亮”棋  游戏在人的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