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水泥稳定土基层施工质量控制

来源 :科技致富向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wang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响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基层病害对路面影响最为显著。文章对城市道路工程水稳基层施工质量控制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提高城市道路基层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水稳基层;质量控制
  本文对水泥稳定土基层的特性以及影响其强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论述了施工现场质量控制。市政道路的路面破坏严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路基基层的问题,为此,水泥稳定性土基层已经广泛应用到市政工程中。
  1.水泥稳定土基层的特性
  水泥稳定土是用水泥做结合料所得混合料的一个广义的名称,它既包括用水泥稳定各种细粒土,也包括用水泥稳定各种中粒土和粗粒土。水泥稳定土属半刚性基层,其特点是力学强度,稳定性和板体性较高。但因水泥和各种粒料土(粗细土和中粒土)经水拌和压实后,由于蒸发和混合料内部发生水化作用,混合料的水分会不断减少,而发生了毛细管作用、吸附作用、分子间力的作用、材料矿物晶体或胶凝体层间水的作用和碳化收缩作用等引起水泥稳定材料产生收缩而产生裂缝,当上面的沥青层较薄时,这些裂缝会反射到面层上来。
  2.水泥稳定土混合料的组成
  2.1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都可用于稳定土。但宜选用终凝时间较长(宜在6h以上)、标号又较低应为(325#)的水泥。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得使用。
  2.2土。凡能经粉碎的土,一般都可用水泥进行稳定。含有机质较多、硫酸盐含量超过0.25%的土以及胀缩性粘土等,均不宜用水泥稳定。
  3.影响水泥稳定土强度的主要因素
  3.1混合料的含水量和干容重。水泥稳定土混合料中要有足够的水分,以满足水泥水化的需要和压实的需要。混合料中是否有足够的水供水泥水化用,对其强度有很大影响。如果含水量小于最佳含水量,水泥不能充分水化,就会大大影响所能达到的强度,即达不到使用水泥稳定土的效果。水泥稳定土的干容重对强度有很大影响,水泥稳定土的强度随其混合料干容重增大而增大。
  3.2施工因素对水泥稳定土强度的影响。水泥稳定土常用的施工方法有厂拌法和路拌法两种。要使水泥在稳定土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就必须使水泥在土中均匀分布,且严把从拌和到压实、养生等质量关。一般情况下,对强度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水泥撒铺均匀程度直接影响着水泥在混合料中分布的均匀性。如果水泥撒铺得不均匀,无论采用何种机具拌和,均不易得到水泥分布均匀的混合料。
  ②拌和机具类型对混合料拌和的均匀程度有很大影响。
  ③每个施工段施工作业时间,即从加水拌和到完成压实的延续时间,称为水泥稳定土的延迟时间。此时间的长短对混合料所达到的密度和强度有很大影响。对同一种水泥稳定土混合料延迟时间越长,所能达到的干容重越小,混合料的强度降低的越多。
  ④拌和深度、宽度以及接缝处理直接影响着水泥稳定土的整体强度。拌和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检查拌和深度,则易在底部留有“素土”夹层,或过多破坏下承层的表面,影响结合料的剂量及底部的压实。同时,接缝处理不当,易造成局部强度不够的现象。施工中如不严格控制拌和深度和宽度,接缝处理不当,均会使水泥稳定土的整体强度达不到要求标准。
  4.施工现场质量控制
  4.1由于水泥稳定土的凝固与强度形成期较短,要求各工序紧密衔接,因此,在施工前必须认真做好施工组织设计,配备必需的机械设备、人力和运输工具,确保混合料从加水拌和到碾压完毕的延迟时间,不超过水泥的初凝时间。
  4.2路拌法由于拌合混合料均匀性较差,产量不高,因此要想提高水泥稳定土基层的施工质量,应采用中心站集中厂拌法施工,并在拌合场内设立试验室,随时对水泥剂量、含水量、材料级配及拌合的均匀性进行试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合要求的混合料不许出场。
  4.3施工时混合料的含水量宜略大于最佳含水量0.5%~1.0%,以弥补碾压过程中水分的损失。含水量过大,既会影响混合料可能达到的密度和强度,又会明显增大混合料的干缩性,使结构层容易产生干縮裂缝。含水量过小,也会影响混合料可能达到的密度和强度。
  4.4水泥稳定土的碾压,宜先用两轮压路机随摊铺机及时碾压,后用重型振动路机继续碾压密实。碾压过程中,水稳定土的表面应始终保持湿润。如水份蒸发过快,应及时补撒少量水,但严禁洒大量水碾压,如有弹簧土,应及时翻开重新拌和(加适量的水)使其达到质量要求。
  4.5接缝的处理。当天两工作段的衔接处,应搭接拌和。第一段拌和后,留5~8m不进行碾压;第二段施工时,前段留下来压部分,要再加部分水泥重新拌和,并与第二段一起碾压。当天其余各段的接缝都可这样处理。接缝一定要垂直对接,不能斜接,否则,接缝处就会成为一条薄弱带,带上沥青面层很快龟裂。
  4.6水泥稳定土基层每一段碾压完成并经压实度检查合格后应立即开始养生,不应延误。但如水泥稳定土分层施工时,下层水泥稳定土碾压完后,过一天就可以铺筑上层水泥稳定土,不需经过7d养生期。但在铺筑土层稳定土之前,应始终保持下层表面湿润。为增加上下层之间的粘结性,在铺筑上层稳定土时,宜在下层表面撒少量水泥或水泥浆。水泥稳定土基层养生方法:
  ①用不透水薄膜或湿砂进行养生。
  ②采用沥青乳液进行养生。
  ③无上述条件时,可用洒水车经常洒水进行养生,每天洒水的次数应视气候而定。整个养生期间应始终保持稳定土层表面潮湿,不应时干时湿。洒水后,应注意表层情况,必要时,用两轮压路机压实。
  5.结语
  ①水泥稳定土的施工质量受众多因素影响,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施工过程中应抓住主要环节,严格控制关键因素。
  ②颗粒级配组成对水泥稳定土的强度、收缩等特性有显著影响,原材料选择中应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控制,可以有效保证混合料的质量,提高使用性能。
  ③水泥稳定土施工宜采用厂拌法集中拌和、机械摊铺,既可以提高平整度,又可以保证混合料配合比;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混合料施工含水量。
  ④水泥稳定土碾压成型后应及时保湿养生,有利于混合的料强度形成,避免早期干缩裂缝的产生;同时,应尽量封闭交通,控制车辆通行,尽量避免成型混合料的早期损伤。 [科]
  【参考文献】
  [1]温金祥.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方法与质量控制[J].中国西部科技,2005,(8).
  [2]王鹏.道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与成本控制[J].青海交通科技,2006,(1).
  [3]裴永胜.浅谈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2004,(8).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教导处历来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思路执行、过程管理、结果评价的重要职能部门,其工作涵盖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教研管理、师生评价管理,相当一部分学校教导处还直接负
面对当今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淡漠,道德迷失,陷入功利主义、法治意识淡薄和当今教育者的情感教育的方法不科学、内容不规范等在大学生情感教育中所存在的缺失现象,提出了在课堂
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是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传统教育手段相比,多媒体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优势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古人云: “书犹药也,善读之能医愚.”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教书匠”的教师,必须知书达理,才能以书教人,以理育
信息控制和精确打击是军事强国在信息化战争中实现其作战思想的两个重要支撑点。在信息化条件的战场环境下,如何取得信息优势,并及时、猛烈地实施精确地火力打击是摆在我们面前
大丽铁路W8标段金井坝隧道2005年10月开始施工,至2008年8月23日安全贯通,在近3年的施工中,经历了DK91+056、DK91+176、DK91+495、DK91+534、DK91+671五次较大的坍方。本文重点论
【摘要】路基是公路的承重层,路基的压实质量控制是路基施工的重点,它对于公路整体的质量好坏,以及下一步路面的施工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公路路基施工技术及防护措施进行了探讨分析,可供参考。  【关键词】路基施工;路基填压;路基排水  1.施工准备  路基施工准备阶段是路基工程施工总体部署、调查作业范围、水文地质及工程量、制定施工方案、编排施工进度计划以及开工前的人员、机械、材料等方面准备的阶段,
【摘要】可靠性理论在发电企业应用在我国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随着科技的发展,可靠性应用程序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可靠性指标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也在随之完善,可靠性的应用也由不够普及到比较普及,可靠性管理也由被动正在转向主动。可靠性指标作为量化指标,正在成为反映设备健康状况的重要窗口。文章以实际案例的方式印证可靠性指标反映的设备健康状况,使人们加深对可靠性的了解和认识。作为从事可靠性专业工作多年的
我省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根据其功能划分,主导生态功能为保持和提高源头径流能力与水源涵养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持水土。保护和发展方向主要是:搞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建设水源涵养林。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径流、改善水质、保护土壤和水环境等水文功能,现已成为共识,但森林对河流总径流量的影响却长期存在争论,国内外专家几十年的研究积累了大量正面和反面的例子,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综合性的多因子森林水文效
【摘要】文章根据目前我国林业资源情况提出了一些整地、造林、树种选择、造林季节的选择的方法与我国其它林区的造林技术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广泛,对发展和培育资源更加有利。本人就相关问题进行粗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林业资源;造林技术;造林方法  1.我国当前林业资源情况  近年来,我国林业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01年,全国林业总产值为4090亿元;2006年达到1.07万亿,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