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教材立意,实现教材价值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eschick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7年秋季,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全国统一使用。如何理解教材的立意,如何有效使用教材,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实现教材的价值追求成为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本文以《自由平等的真谛》一课的教学为例,从“基于核心素养,丰富教学资源,尝试技术手段”三个方面浅谈教学实践体会与认识。
  【关键词】教材 立意 价值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085-02
  2017年秋季,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全国统一使用。统编教材的使用对教师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理解教材的立意,如何有效使用教材,实现教材的编写意图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下面,我以八年级下册《自由平等的真谛》一框题的教学为例,谈谈对八年级下册——法治教育专册,合理使用教材,实现教材价值的实践与认识。
  一、基于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
  道德与法治学承载着科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课程功能,八年级下册以宪法学习为载体,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行为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法治信仰和法治精神。
  (一)生活分享,培养科学精神
  理性思维是形成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分享的事例、学生思维中的困惑、社会热点话题等,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教学资源,通过自主选择、思考辨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促进他们形成理性思维。
  在《自由平等的真谛》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你认为自己自由吗?”你认为“生活中哪些规则限制了你的自由”时,关注到了学生生活中的一个现实问题,即“学校要求学生必须穿校服,必须在学校订饭,不允许订外卖等规定限制了自己的自由。” 教师及时抓住了这个问题点,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学校为什么要求穿统一的校服?为什么规定要在学校订学生餐,而不能订外卖?”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理解与认识,教师根据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识到:“穿校服、在学校订饭”其实是学校对学生的一种安全保护,也是在避免攀比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选择。这种引导,实质上是在教会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方式,实质是在引导学生学会全面看问题,辩证分析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
  (二)剖析案例,提升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法治课堂最核心的素养,法治意识的培养一定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梳理生活、发掘生活,通过剖析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知法、懂法、尊法、守法,逐步提升法治意识。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充分关注教材,发挥教材的学习载体功能。例如,教师引用了教材P91页《探究与分享》栏目选取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网络的虚拟空间中,自由是不是就没有限制了?”学生通过利用平板电脑在网络中搜索相关的法律条文,充分意识到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
  在关注教材使用的同时,教师还将社会新闻引进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名具有外籍的中国女子回国探亲,拒绝安检被处罚”的案例,进一步说明法律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三)合作探究,促进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参与。
  在这节课的反馈环节,教师请学生一起“为营造一个自由平等的班级氛围出谋划策,制定班级规则。”这启发我们,教学中要从生活入手,把课堂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培养作为起点,再适当辅以诸如:模拟法庭、模拟听证会等更为开放性的形式,营造虚拟社会场景,实现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提升。把社会现实问题带到课堂,由学生来讨论探究,再引导学生将学习成果带入社会,这是更有效的方式。
  (四)结合时政,促进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指的是个体在认识和了解国情的基础上,从心理上接受自己的国家,意识到自己的国家成员身份,认同和遵守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对国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本节课,老师在对“自由、平等”的知识做进一步总结提升时,谈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准则要求,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个人的价值追求与国家价值追求的一致性,深刻认识国家提出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在这里,还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国家对于促进社会自由、平等发展的一些相关政策、法律和一些典型的实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国家对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从而使学生自觉生发国家认同感。
  二、丰富教学资源——服务教学主旨的实现
  八年级下册作为法治教育专册,其主旨是基于宪法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引领学生领悟知识背后的东西,即法律的价值追求、法治的精神实质,从而真正从内心认同法治、树立法治信仰。实现这一主旨要求,需要我们基于学生认知规律,丰富课堂教学资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情境载体和实践平台。
  (一)注重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设计开放问题情境,培养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凸显思维张力是八下法治专册的特点之一。教材编写力图激活师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和内在“认知编码”,能够与教材内容及问题情境产生一定的共鸣和思维冲突,从而开展有深度的思维活动,而不是仅仅浮于表面。
  《自由平等的真谛》这一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对教材“运用你的经验”栏目进行了改造,将教材栏目原有的观点替换成了一连串的价值探问,“你自由吗?为什么?你渴望的自由是什么?為什么人们都那么渴望自由?如果你获得了自己想要的自由,对你会有什么影响?生活中有哪些规则限制了你的自由?如果没有这些规则,会有怎样的结果?”
  这一连串的探问,使本节课的学习完全建立在了学生各自的独特认知起点上,把学生可能的认识误区充分挖掘和暴露出来。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展开教学,具有针对性,自然也有实效性。   (二)优化教材资源的使用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设置了六个活动栏目,自成一体又各具特色。面对“焕然一新”的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如何“用教材教”,如何巧用栏目,再一次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节课主要关注了教材栏目的取舍和栏目内容的替换。主要基于两点:一是避免内容的重复,二是融入时政性资源。
  例如:教材“男女平等”的材料替换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女性代表比例再创新高”。选择全国人大代表女性比例变化的时政资源来引导学生体悟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非常具有代表性。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就更需要精选教材栏目,开发可借力的教学资源,使教材栏目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载体和平台。
  (三)挖掘本土资源的价值
  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是创设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的有效教学情境,而最贴近我们的课程资源就是本土资源即家乡资源、学校资源乃至班级资源。
  《自由平等的真谛》这一课教学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深化对平等内涵“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的理解,将学生极为关注的本地区“中考加分政策”引入课堂,这类本土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直面社会敏感话题,关乎学生切身利益,能迅速激活学生对平等与否的价值判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尝试技术手段——助推教学效益的提升
  当下,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融合成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如何合理利用技术手段,发挥技术手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思考和实践的重要点位。
  (一)查阅资料,增强分析辨别能力
  根据主题要求,查阅资料是培养学生搜集、分辨信息能力的有效方式。这节课,在引领学生思考“古今中外,人们一刻不曾停止过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你能列举出人们追求自由的事例吗?”这一问题时,教师利用了平板电脑的功能,带领学生在课上自主查阅资料、展示结果,看似简单的过程,却体现了学生对自由的理解,对问题设置时间范围的关注,蕴含着培养学生分析、辨别能力的意识。
  (二)拓展知识,提供获取信息的途径
  在开展教材“网络言论”这一探究与分享活动时,教师继续带领学生利用平板电脑现场查阅我国对网络自由的相关法律规定,为学生指明网络是获取资源的重要途径,同时,结合所要搜集的资料的内容,引领学生认识到:利用网络的时候,要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合理使用网络,不能沉迷于网络,要学会趋利避害,对学生进行有现实意义的教育。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为我们呈现了具有时代性、教育性的文本内容,也为我们搭建了教与学的脚手架,如何发挥教材的价值、实现课程的功能,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让我们共同前行!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部门对各级院校提出了全新的教育要求,立德育人成为了各级学校开展品德养成与实践课程的基准点。本文通过对基于三全育人的《学生品德养成与实践》课程改革进行分析,并提出实践路径,希望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有所帮助。  【关键词】三全育人 学生品德养成与实践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07
期刊
【摘要】语文是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学科,而小学语文则是为学生语文道路铺垫的基石,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格外关注。写作占据了语文学科的重要地位,能够检验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语文素养。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写作经验比较少,语言运用能力比较弱,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总是下笔无神,需要教师进行精心地指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写作 兴趣  【中图分类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126-02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努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著名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说:脑袋是用来想问题的。想,就是思维在发生,“想问题”的过程,是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经验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理解深化知识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培育数学素养的过程。关照当下学生的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数学初任教师,分别从初任教师面临的问题及问题解决方案入手,论述了初任教师在职业初期遇到的各类问题,并从两个着力点分析解决办法,目的就是让初任教师对自身问题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使初任教师能够顺利、有效的度过职业过渡初期。  【关键词】初任教师 职业问题 有效性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132-02  “百
期刊
【摘要】英文的词汇很多受到古罗马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英文12个月名称的由来,阐述了古罗马文化对英文词汇的形成的影响。以此提高我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丰富英语词汇学习的方法。英文的12个月名称起源于罗马。12个月中有名称源于古罗马神话;名称起源于习俗;也有名称来源于古罗马的帝王;也有按照顺序依次排列的数字。  【关键词】公历 英文月份 古罗马  【中圖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针对目前论述了高校土木工程结合专业课程开展德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论述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进行德育教学的对策和途径。  【关键词】土木工程 专业课程 德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074-01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经济建设的主力军,高校要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教育。本文对在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改革之间的有机结合,是新课改的主要特点。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理论性较强,基于网络技术的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可以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的可行性及促进二者有机融合的措施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课题】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信息技
期刊
【摘要】语言是知识与文化的载体,也是思维方式的体现。高中生学习英语就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思维习惯。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在注重提高学生英语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其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和文化品格及其情感价值,最终实现其全面发展。本论文通过研究和分析2018年的全国高考英语试卷(III)所体现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最后从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活动三个方面进一步探索了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131-01  “20+20”高效课堂中“引、展、探、评”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注重学生的思考。高三课堂教学以复习为主、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整体成绩的效果不明显,以评带思、分层纠错的课堂教学模式对高三有效课堂是行之有效的。  在高三的数学复习课中,对复习内容进行知识点的例题讲解、一题多变、归
期刊
【摘要】近期随着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发布人工智能相关发展规划,本科院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建设日趋完善,部分院校还单独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而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高专,如何将人工智能知识和技能融入到信息类专业建设中。本文结合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类专业的发展状况,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和社会服务四个方面,研究将人工智能相关知识、技能融入到已有的课程体系和实践中,可为其他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