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孩子取新名
我身边有很多犹太朋友,作为世界上最会赚钱和荣获诺贝尔奖比率最高的民族,他们的家庭教育非常值得借鉴。
我发现,犹太人很在乎孩子的新名。所谓的新名,有点像中国古人的“字”和“号”,就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用一个美好的名字来寄托父母的期待,并且常常以此激励孩子。
犹太历史上有个著名的故事,犹太人的祖先亚伯兰和妻子撒莱曾多年不孕。后来,这两位老人取了新名,分别叫“亚伯拉罕”和“撒拉”,意思是“多国之父”和“多国之母”,从此他们勇敢地彼此以新名来称呼和祝福,很快便怀孕生子。两位百岁老人,就这样孕育出了犹太民族。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很重视新名。当孩子哪方面表现不如人意的时候,父母就会起一个与此“恰恰相反”的新名。比如叫调皮捣蛋的孩子为“安静的小鹿”,叫自卑胆小的孩子“上天的王子”,叫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为“聪明的领袖”等等。
这种新名的称谓,其实是对孩子一种积极的暗示。家长这样称呼孩子,孩子就渐渐有了克服缺点的信心。孩子会觉得:“哇!在我父母眼中,我是这么棒。无论我表现多么糟糕,但父母看我都是按着他们为我取的名字!所以,我要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更加名副其实。”
“智慧之子”的潜力
我一位朋友是犹太人,他的小儿子如今在哈佛读书。
这个孩子小时候有学习障碍,曾经在小学期间留级两次。朋友给他取的新名叫“智慧之子”。从二年级起,孩子的父母和家人整天“智慧之子”“智慧之子”地呼唤他……听起来有点可笑,但是这个孩子从内心深处渐渐生出一种自信心:“我天生就是‘智慧之子’,虽然我现在的表现还不够好,但是我本质上就是聪明的。”
我这位朋友一直告诉他的孩子:“你是比别的孩子发育慢,并非笨。你将来会迸发出超人的智慧潜力,所以我们叫你智慧之子。”
这个孩子在中学阶段渐渐赶超了同龄人,他的表现让很多人感到震惊。
我想,假如这个孩子生长在中国,可能有些老师,或者同龄人,甚至不少家长都会给他贴上“差生”“留级生”等标签。这样孩子便会给自己消极暗示“我生来就是个笨蛋,我再努力也是没有用的……”不利于他的成长。
事实上,每个孩子的潜能都是无穷尽的,关键是我们在挖掘他的潜能,还是在用负面的态度、有限的耐心埋葬他的潜能。
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有一次,我到一位犹太朋友家里玩,刚好看到了他给婴儿洗澡的一幕。他几乎是一边洗澡,一边在按着身体的每个部位表扬和祝福孩子。
比如他给孩子洗前胸时会说“愿你一生胸怀国家与民族,胸怀着5大洋、6大洲而活”;给孩子清理口腔时说“愿你口中所出的一切话都充满了祝福、智慧和恩慈”;给孩子洗生殖器时会说“愿你持守纯洁直到结婚,组建幸福美满的家庭、养育幸福健康的子女……”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洗澡方式是犹太人的传统。他们不但一直教育孩子明白自己是怎么样尊贵、聪明、能干、高尚的人;而且从生活的点滴小事中,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犹太人常常强调“用信心的眼睛看孩子”,不要看孩子今天的缺点,而是要看到他改掉这个缺点之后美好的样子。
举个例子来说,当一个孩子邋里邋遢,把房间搞得一塌糊涂时,犹太家长们会先调整自己的心态—他们会借助静思、唱歌和祝福等方式,让自己从愤怒失望的情绪中走出来,接着暗示自己“孩子将来的房间会收拾得一尘不染”“孩子结婚后一定将一切料理周全”……然后,他们会充满信心地跟孩子聊天,表达这一盼望,获得孩子共鸣之后,再和孩子一起制定细致可操作的改进办法。
接下来的每一天,父母都会用新名来称呼孩子,当他们看到乱得一塌糊涂的房间时,他们会说:“清洁之子,你的房间比从前干净一些了。相信你明天会让臭袜子躺在脏衣篮中……”
在这种充满了期待的暗示中,孩子向父母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即使孩子的改变不显著,但他(她)一定会开始改变。
培养孩子自信心
与中国家庭相比,犹太人生儿养女的数量要多好几倍,但并不会觉得疲累。他们的文化训练家长们学习“凡事盼望、凡事相信、凡事赞扬、凡事鼓励”—正向的文化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摩擦与内耗减到了最低,于是阳光积极的父母轻松地培育出阳光积极的下一代。
犹太家长的目光很长远,胸怀也很宽广。他们从孩子一出生,或者未出生起,就为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和婚姻美满考虑,并且从阅读、讲座、学习等各方面来做准备。当我们纠结于孩子考试的排名时,他们在考虑“我的孩子能否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当我们告诫孩子“不要早恋”的时候,他们在教孩子“如何将美德和文化传递给你的子孙?”……
怪不得,犹太民族能够诞生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这与他们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分不开的,也与他们积极向上的思维习惯是分不开的。
我想,我们中国家长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在孩子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回想起当初给孩子“取名”的时候所怀的期冀与盼望。当孩子灰心失望,不知道自己价值的时候,我们可以一遍遍告诉他(她):“你的名字是什么什么,你生来就是有价值的。不是因为你在某件事上做好了,你才很棒,而是从你出生的时候,你这个人就是不可取代、无与伦比、美好可爱的。”
我相信,这样一种培养孩子自信心、激发孩子自我完善欲求的办法,才是积极而轻省的。
我身边有很多犹太朋友,作为世界上最会赚钱和荣获诺贝尔奖比率最高的民族,他们的家庭教育非常值得借鉴。
我发现,犹太人很在乎孩子的新名。所谓的新名,有点像中国古人的“字”和“号”,就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用一个美好的名字来寄托父母的期待,并且常常以此激励孩子。
犹太历史上有个著名的故事,犹太人的祖先亚伯兰和妻子撒莱曾多年不孕。后来,这两位老人取了新名,分别叫“亚伯拉罕”和“撒拉”,意思是“多国之父”和“多国之母”,从此他们勇敢地彼此以新名来称呼和祝福,很快便怀孕生子。两位百岁老人,就这样孕育出了犹太民族。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很重视新名。当孩子哪方面表现不如人意的时候,父母就会起一个与此“恰恰相反”的新名。比如叫调皮捣蛋的孩子为“安静的小鹿”,叫自卑胆小的孩子“上天的王子”,叫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为“聪明的领袖”等等。
这种新名的称谓,其实是对孩子一种积极的暗示。家长这样称呼孩子,孩子就渐渐有了克服缺点的信心。孩子会觉得:“哇!在我父母眼中,我是这么棒。无论我表现多么糟糕,但父母看我都是按着他们为我取的名字!所以,我要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更加名副其实。”
“智慧之子”的潜力
我一位朋友是犹太人,他的小儿子如今在哈佛读书。
这个孩子小时候有学习障碍,曾经在小学期间留级两次。朋友给他取的新名叫“智慧之子”。从二年级起,孩子的父母和家人整天“智慧之子”“智慧之子”地呼唤他……听起来有点可笑,但是这个孩子从内心深处渐渐生出一种自信心:“我天生就是‘智慧之子’,虽然我现在的表现还不够好,但是我本质上就是聪明的。”
我这位朋友一直告诉他的孩子:“你是比别的孩子发育慢,并非笨。你将来会迸发出超人的智慧潜力,所以我们叫你智慧之子。”
这个孩子在中学阶段渐渐赶超了同龄人,他的表现让很多人感到震惊。
我想,假如这个孩子生长在中国,可能有些老师,或者同龄人,甚至不少家长都会给他贴上“差生”“留级生”等标签。这样孩子便会给自己消极暗示“我生来就是个笨蛋,我再努力也是没有用的……”不利于他的成长。
事实上,每个孩子的潜能都是无穷尽的,关键是我们在挖掘他的潜能,还是在用负面的态度、有限的耐心埋葬他的潜能。
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有一次,我到一位犹太朋友家里玩,刚好看到了他给婴儿洗澡的一幕。他几乎是一边洗澡,一边在按着身体的每个部位表扬和祝福孩子。
比如他给孩子洗前胸时会说“愿你一生胸怀国家与民族,胸怀着5大洋、6大洲而活”;给孩子清理口腔时说“愿你口中所出的一切话都充满了祝福、智慧和恩慈”;给孩子洗生殖器时会说“愿你持守纯洁直到结婚,组建幸福美满的家庭、养育幸福健康的子女……”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洗澡方式是犹太人的传统。他们不但一直教育孩子明白自己是怎么样尊贵、聪明、能干、高尚的人;而且从生活的点滴小事中,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犹太人常常强调“用信心的眼睛看孩子”,不要看孩子今天的缺点,而是要看到他改掉这个缺点之后美好的样子。
举个例子来说,当一个孩子邋里邋遢,把房间搞得一塌糊涂时,犹太家长们会先调整自己的心态—他们会借助静思、唱歌和祝福等方式,让自己从愤怒失望的情绪中走出来,接着暗示自己“孩子将来的房间会收拾得一尘不染”“孩子结婚后一定将一切料理周全”……然后,他们会充满信心地跟孩子聊天,表达这一盼望,获得孩子共鸣之后,再和孩子一起制定细致可操作的改进办法。
接下来的每一天,父母都会用新名来称呼孩子,当他们看到乱得一塌糊涂的房间时,他们会说:“清洁之子,你的房间比从前干净一些了。相信你明天会让臭袜子躺在脏衣篮中……”
在这种充满了期待的暗示中,孩子向父母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即使孩子的改变不显著,但他(她)一定会开始改变。
培养孩子自信心
与中国家庭相比,犹太人生儿养女的数量要多好几倍,但并不会觉得疲累。他们的文化训练家长们学习“凡事盼望、凡事相信、凡事赞扬、凡事鼓励”—正向的文化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摩擦与内耗减到了最低,于是阳光积极的父母轻松地培育出阳光积极的下一代。
犹太家长的目光很长远,胸怀也很宽广。他们从孩子一出生,或者未出生起,就为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和婚姻美满考虑,并且从阅读、讲座、学习等各方面来做准备。当我们纠结于孩子考试的排名时,他们在考虑“我的孩子能否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当我们告诫孩子“不要早恋”的时候,他们在教孩子“如何将美德和文化传递给你的子孙?”……
怪不得,犹太民族能够诞生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这与他们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分不开的,也与他们积极向上的思维习惯是分不开的。
我想,我们中国家长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在孩子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回想起当初给孩子“取名”的时候所怀的期冀与盼望。当孩子灰心失望,不知道自己价值的时候,我们可以一遍遍告诉他(她):“你的名字是什么什么,你生来就是有价值的。不是因为你在某件事上做好了,你才很棒,而是从你出生的时候,你这个人就是不可取代、无与伦比、美好可爱的。”
我相信,这样一种培养孩子自信心、激发孩子自我完善欲求的办法,才是积极而轻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