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博物馆起源于法国,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发展至今一直是不断变化的,在发展中,生态博物馆也被不同国家和地区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与特征。而在中国,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以及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生态博物馆在我国也开始渐渐流行起来。如今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在我国越来越表现出中国化的明显特征。
关键词:生态博物馆;起源;中国化
一、生态博物馆的起源及界定
法国既是文化遗产大国,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它有着完善的文化遗产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它的许多经验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均产生过重要影响。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就起源于法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走出战争的阴影并走入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而经济繁荣的背后却是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除此之外,人们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以及科技进步所带来的舒適、便捷的生活环境,使得人们逐渐遗忘甚至遗弃了优秀传统文化。而在新时代,传统博物馆的弊病逐渐显现,例如运行机制僵化、与时代特征不符、脱离大众生活等。这一系列原因促使了生态博物馆这一新理念和新思维的出现。在法国,20世纪70年代,随着人民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一种将民族传统文化与其所在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统一保护的新型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逐渐兴起。1971年,法国人弗朗索瓦·于贝尔和乔治·亨利·里维埃提出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他们在向法国环境部介绍博物馆发展新方向时首次提出此概念,表达了人、文化、自然环境必须紧密结合的新思维。他们认为博物馆应改变传统的展示方式,由集中走向分散,由都市走向民间,并提出了“博物馆去中心化”的概念。可以说,生态博物馆是在后工业化社会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回归自然呼声的高涨而出现的。
1981年法国政府颁布了生态博物馆的官方定义:“生态博物馆是一个文化机构,这个机构以一种永久的,在一块特定的土地上,伴随着人们的参与,保证研究、保护和陈列的功能,强调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整体,以展示其有代表性的某个领域及继承下来的生活方式。”各国在引进生态博物馆理念时,都会与自己国家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概念。
其实,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发展至今是一直在不断变化的。生态博物馆最初的出现可能是为了保护工业革命时期的文化遗产并加以利用,以求人、文化和生态的统一。但是,现在的生态博物馆各加类型多样。例如,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有一家自然生态博物馆,博物馆借助一些高科技手段,将馆内分为热带雨林、极地、加拿大落叶林、圣罗伦斯河等四个自然生态区,每一展示区的气候都是模拟实际的气候,并且馆内有丰富的动植物种群、海洋馆,是集休闲、旅游、观光和教育意义于一体的生态博物馆。这种自然生态博物馆不但丰富了博物馆的展示形态,也为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总的来说,我认为对生态博物馆概念的界定应该是从其本质意义上出发,简单来说就是求得人文和生态的共同可持续发展。其唯一确定的一点是其“生态”的涵义既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强调的是保护文化遗址的原真性与完整性。
二、生态博物馆的中国化
生态博物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随着当代中国环境意识的觉醒开始兴起的。从1986年开始,《中国博物馆》杂志比较集中地介绍了一批与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有关的论文和资料。之后,这一新的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把国际生态博物馆的思想引入实践。1995年初,在中国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苏东海先生的倡议和推动下,贵州省文化厅成立专门的课题组,开始在贵州省建立生态博物馆的前期工作,最后决定把一支以长牛角头饰为象征的苗族分布区——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梭嘎苗族彝族回族乡确定为“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地。1997年10月23日,中国博物馆学会与挪威开发合作署在北京签署协议,正式启动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建设计划并于1998年10月31日正式开馆,并对外开放。这也是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随后我国又陆续建立了堂安侗寨生态博物馆、锦屏隆里生态博物馆、花溪镇山生态博物馆等。迄今为止我国已先后在贵州、广西、内蒙古等地建成生态博物馆。随着生态博物馆理念的丰富,我国生态博物馆逐渐多样化。例如,浙江省的安吉生态博物馆包括“十二专题馆”和多个“村落文化展示馆”,涉及范围广,对覆盖范围内的农村文化展示更是全面,这也是我国生态博物馆在东部发达地区发展模式的探索。此外,福州三坊七巷博物馆在2011年也成为我国第一家社区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民清建筑特色、近代中国名人、闽都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世人全方位展示中国近代史。
生态博物馆在我国的发展状况使得许多人很容易混淆生态博物馆与民族文化生态村。事实上,生态博物馆与民族文化生态村存在着一定的不同。首先是二者的产生背景不同。生态博物馆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是为了展示和保存其引起为傲的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而民族文化生态村产生于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为了发展当地落后的经济而建。其次,二者性质不完全相同。生态博物馆虽然不同于传统博物馆的建设理念,但是仍属于博物馆的范畴,而民族文化生态村虽然会把博物馆作为建设重点,但却不是整体博物馆的规划,更多的是致力于民族文化保护和新型农村建设。此外,二者的功能也不同。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必须遵循博物馆的运作范式,必须把建筑、藏品、研究、展示、教育等作为其必不可少的功能,而民族文化生态村可以因地制宜,对文化遗产可以进行利用、保护和创造。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保护其文化多样性,纷纷建立了生态博物馆和民族文化村,对于二者是否有着某种联系,学者们看法不一。陈淑琤认为生态博物馆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在中国的实践,可谓是同一语境下的各自表述,其核心理念、保护原则及目标都是相同的。尹绍亭等以贵州、广西的生态博物馆和云南的民族文化村为例,讨论了二者之间的异同点,认为二者在背景、社会文化经济基础、倡导者、性质、功能要素和建设方式上存在着差异。
事实上,生态博物馆理念引入中国后,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我认为,在我国,首先建立的生态博物馆大多在偏远、落后、交通不发达地区,再加上地区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建筑特征,大興土木建设西方理论意义上的那种生态博物馆并不能很好地保证当地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保存,所以,我国的生态博物馆大多是依附当地的人文和建筑,尽可能保证原生态样貌而建立的,这就使得我国的生态博物馆更多的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区域化展示和保护。再加上博物馆管理经费的需要、发展经济的需要、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我国的生态博物馆就不得不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这就使得我国一部分生态博物馆最后逐渐变成了民族文化生态村。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原因,一些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博物馆也开始显现,特别是在东部发达地区,例如浙江安吉生态博物馆,我国正积极寻求一种发达地区的生态博物馆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顾军.法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J].江西社会科学,2005(03):136-138.
[2]黎森.生态博物馆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2(18):216-217.
[3]苏东海.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述略及中国的实践[J].中国博物馆,2001(02):6-7.
[4]甘代军,李银兵.生态博物馆中国化的两种模式及其启示[J].贵州民族研究,2009(03):42-43.
[5]尹绍亭,乌尼尔.生态博物馆与民族文化生态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5):32-34.
[6]苏琨,郝索.国内外生态博物馆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29):14348-14351.
[7]黄仂,段廉廉.建设中国式生态博物馆的思考[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1):108-109.
[8]周真刚.生态博物馆社区民族文化的保护研究——以贵州生态博物馆群为个案[J].广西民族研究,2006(03):192-196.
关键词:生态博物馆;起源;中国化
一、生态博物馆的起源及界定
法国既是文化遗产大国,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它有着完善的文化遗产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它的许多经验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均产生过重要影响。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就起源于法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走出战争的阴影并走入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而经济繁荣的背后却是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除此之外,人们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以及科技进步所带来的舒適、便捷的生活环境,使得人们逐渐遗忘甚至遗弃了优秀传统文化。而在新时代,传统博物馆的弊病逐渐显现,例如运行机制僵化、与时代特征不符、脱离大众生活等。这一系列原因促使了生态博物馆这一新理念和新思维的出现。在法国,20世纪70年代,随着人民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一种将民族传统文化与其所在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统一保护的新型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逐渐兴起。1971年,法国人弗朗索瓦·于贝尔和乔治·亨利·里维埃提出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他们在向法国环境部介绍博物馆发展新方向时首次提出此概念,表达了人、文化、自然环境必须紧密结合的新思维。他们认为博物馆应改变传统的展示方式,由集中走向分散,由都市走向民间,并提出了“博物馆去中心化”的概念。可以说,生态博物馆是在后工业化社会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回归自然呼声的高涨而出现的。
1981年法国政府颁布了生态博物馆的官方定义:“生态博物馆是一个文化机构,这个机构以一种永久的,在一块特定的土地上,伴随着人们的参与,保证研究、保护和陈列的功能,强调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整体,以展示其有代表性的某个领域及继承下来的生活方式。”各国在引进生态博物馆理念时,都会与自己国家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概念。
其实,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发展至今是一直在不断变化的。生态博物馆最初的出现可能是为了保护工业革命时期的文化遗产并加以利用,以求人、文化和生态的统一。但是,现在的生态博物馆各加类型多样。例如,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有一家自然生态博物馆,博物馆借助一些高科技手段,将馆内分为热带雨林、极地、加拿大落叶林、圣罗伦斯河等四个自然生态区,每一展示区的气候都是模拟实际的气候,并且馆内有丰富的动植物种群、海洋馆,是集休闲、旅游、观光和教育意义于一体的生态博物馆。这种自然生态博物馆不但丰富了博物馆的展示形态,也为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总的来说,我认为对生态博物馆概念的界定应该是从其本质意义上出发,简单来说就是求得人文和生态的共同可持续发展。其唯一确定的一点是其“生态”的涵义既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强调的是保护文化遗址的原真性与完整性。
二、生态博物馆的中国化
生态博物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随着当代中国环境意识的觉醒开始兴起的。从1986年开始,《中国博物馆》杂志比较集中地介绍了一批与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有关的论文和资料。之后,这一新的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把国际生态博物馆的思想引入实践。1995年初,在中国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苏东海先生的倡议和推动下,贵州省文化厅成立专门的课题组,开始在贵州省建立生态博物馆的前期工作,最后决定把一支以长牛角头饰为象征的苗族分布区——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梭嘎苗族彝族回族乡确定为“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地。1997年10月23日,中国博物馆学会与挪威开发合作署在北京签署协议,正式启动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建设计划并于1998年10月31日正式开馆,并对外开放。这也是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随后我国又陆续建立了堂安侗寨生态博物馆、锦屏隆里生态博物馆、花溪镇山生态博物馆等。迄今为止我国已先后在贵州、广西、内蒙古等地建成生态博物馆。随着生态博物馆理念的丰富,我国生态博物馆逐渐多样化。例如,浙江省的安吉生态博物馆包括“十二专题馆”和多个“村落文化展示馆”,涉及范围广,对覆盖范围内的农村文化展示更是全面,这也是我国生态博物馆在东部发达地区发展模式的探索。此外,福州三坊七巷博物馆在2011年也成为我国第一家社区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民清建筑特色、近代中国名人、闽都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世人全方位展示中国近代史。
生态博物馆在我国的发展状况使得许多人很容易混淆生态博物馆与民族文化生态村。事实上,生态博物馆与民族文化生态村存在着一定的不同。首先是二者的产生背景不同。生态博物馆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是为了展示和保存其引起为傲的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而民族文化生态村产生于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为了发展当地落后的经济而建。其次,二者性质不完全相同。生态博物馆虽然不同于传统博物馆的建设理念,但是仍属于博物馆的范畴,而民族文化生态村虽然会把博物馆作为建设重点,但却不是整体博物馆的规划,更多的是致力于民族文化保护和新型农村建设。此外,二者的功能也不同。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必须遵循博物馆的运作范式,必须把建筑、藏品、研究、展示、教育等作为其必不可少的功能,而民族文化生态村可以因地制宜,对文化遗产可以进行利用、保护和创造。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保护其文化多样性,纷纷建立了生态博物馆和民族文化村,对于二者是否有着某种联系,学者们看法不一。陈淑琤认为生态博物馆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在中国的实践,可谓是同一语境下的各自表述,其核心理念、保护原则及目标都是相同的。尹绍亭等以贵州、广西的生态博物馆和云南的民族文化村为例,讨论了二者之间的异同点,认为二者在背景、社会文化经济基础、倡导者、性质、功能要素和建设方式上存在着差异。
事实上,生态博物馆理念引入中国后,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我认为,在我国,首先建立的生态博物馆大多在偏远、落后、交通不发达地区,再加上地区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建筑特征,大興土木建设西方理论意义上的那种生态博物馆并不能很好地保证当地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保存,所以,我国的生态博物馆大多是依附当地的人文和建筑,尽可能保证原生态样貌而建立的,这就使得我国的生态博物馆更多的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区域化展示和保护。再加上博物馆管理经费的需要、发展经济的需要、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我国的生态博物馆就不得不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这就使得我国一部分生态博物馆最后逐渐变成了民族文化生态村。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原因,一些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博物馆也开始显现,特别是在东部发达地区,例如浙江安吉生态博物馆,我国正积极寻求一种发达地区的生态博物馆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顾军.法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J].江西社会科学,2005(03):136-138.
[2]黎森.生态博物馆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2(18):216-217.
[3]苏东海.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述略及中国的实践[J].中国博物馆,2001(02):6-7.
[4]甘代军,李银兵.生态博物馆中国化的两种模式及其启示[J].贵州民族研究,2009(03):42-43.
[5]尹绍亭,乌尼尔.生态博物馆与民族文化生态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5):32-34.
[6]苏琨,郝索.国内外生态博物馆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29):14348-14351.
[7]黄仂,段廉廉.建设中国式生态博物馆的思考[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1):108-109.
[8]周真刚.生态博物馆社区民族文化的保护研究——以贵州生态博物馆群为个案[J].广西民族研究,2006(03):19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