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多次赢得具有国际声望建筑大奖的CEO,尽管SOHO中国所开发项目的创意均来自她,但每当人们提起她,还是习惯在她的名字前加上“潘石屹夫人”。从流水线女工到剑桥大学硕士、从华尔街精英到房地产界女王,张欣的过去与现在已成为一个励志传奇。有人说,成功而富贵的“大女人”往往不会太幸福,而被誉为“让商界男性黯然失色的女人”的她却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神话。张欣说,做人的境界应该是三个层面——用心,用情,用脑,她就是这样博弈出了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
博弈命运:人生永远充满无限可能
如同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演的那样,1965年出生在北京一个翻译家庭的张欣和很多孩子一样,曾经有过一段无忧无虑、疯玩傻乐的童年,直到五岁那年父母离婚,母亲把她托付给天南地北的亲戚们,小小年纪的张欣也从那时起懂得了什么是“寄人篱下”,悄悄地学会了“适者生存”。在无比“动荡”的青少年时期,她从小学到初中换了十多个学校,在北京、天津、福州、济南等十多个城市生活过。
1980年,张欣随母亲移居到香港。由于家里经济窘迫,没钱继续读书的张欣在15岁那年成为一家电子厂流水线上的“大陆妹”,在线路板上插元器件,一干就是五年。在那段忙碌得没有时间思考的机械式生活里,每月能赚到八九百块钱的张欣理想也极其简单,有一次她对母亲说:“什么时候我一个月能赚到1400块钱多好啊!”
那时候,小小年纪的张欣把除了吃饭和睡觉的时间都交给了流水线。可是,当真的挣到1400块时,她的心里却不满足了,她开始向往自己能去写字楼工作,当个小白领。
为了实现目标,张欣选择了给自己充电。无论多么辛苦,每天下班后她都风雨无阻地去读夜校。每晚从夜校下课骑着自行车往宿舍赶时,为了给自己壮胆一路大声唱歌成为她难忘的回忆。直到有一天,张欣终于走进了向往已久的写字楼,但此时的她还不是真正的白领,而是一家小公司的信差,后来跳槽去了一家卖轮胎的公司,成为办公室秘书兼财务,才算圆上她的白领梦。
有一天,张欣一个在英国留学的儿时小伙伴来香港看她,看到她租住的房子后说:“你现在的生活太糟糕了,为什么不去继续读书呢?你也可以去英国呀!那里的学校很多都是有助学金的。”在朋友的提醒下,张欣心中的求学梦再一次苏醒了,原来自己除了当文员还有机会继续读书呀!在香港办理去英国留学的手续并不复杂,于是,张欣果断辞掉工作,带着五年打工攒下的三千英镑、一本英汉字典来到了英国。
20岁的张欣从牛津秘书学校开始念起,后来在布拉登念了一年高中,只身前往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学习经济学。1992年,27岁的张欣从剑桥大学获得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华丽转身的张欣加盟华尔街,成为一名年轻的分析员,先后在投行高盛和旅行家集团任职。两年后,年薪25万美金的张欣买下了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推开窗户就能看见不远处的维多利亚海湾,真正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由于从小生活“动荡”,“求变”成为张欣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她用丰富的生命轨迹与跨度证明人生其实充满着无限可能。
博弈婚姻:退一步海阔天空
在华尔街高盛商业银行做投资顾问时,张欣经常同国内企业打交道。199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欣认识了北京万通房地产有限公司的股东潘石屹。当时的房地产行业远不像如今这样火爆,潘石屹虽然是股东,但仍只算一个刚起步公司的高级打工者:父母是甘肃天水地道的农民,毕业于普通高校的他在1987年投入商海,在当时的国内房地产界浮浮沉沉;身不高,体不壮,还离过两次婚——
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潘石屹穿了一件藕荷色的西装,一条大花的领带,戴一副特大的眼镜,头顶还有点秃。
“这个人真是太土了!”习惯了华尔街商业精英打扮的张欣心里忍不住嘲笑。
然而,如此土气的打扮却并没有挡住潘石屹那仿佛与生俱来的自信。在与潘石屹交谈之后,张欣惊异地发现其貌不扬的潘石屹竟是很有思想的男人,做事情非常有激情。和他交流,随便一句话都让她觉得兴奋,精神火花不断闪耀的默契让两人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几乎是一见钟情般地坠入爱河。
相识仅仅四天,潘石屹向张欣求婚,没有鲜花也没有戒指,只说了一句:“我们结婚吧!”
张欣没有马上答复。当时,张欣身边似乎哪一个男人的条件都比潘石屹要好,但张欣没有被这些表象所“迷惑”,她在内心里给自己“开会”:他是吸引她的;他能教会她很多东西:她一直在国外生活,对国内很多东西都不懂,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家,他就是她现成的又具有实际经验的老师……退一万步来说,即使失败了,自己也会从这个婚姻中受益。
既然看准了这个人,就嫁给他吧!第二天,张欣当机立断地给出答复:“行!”
可两个人的婚姻不被所有人看好。张欣的老板见到潘石屹后,对她说:“你确定要嫁给这个穿皮鞋不穿袜子的中国小伙子吗?”张欣的一个闺蜜来帮她把关,见完潘石屹后给他下的定义是:“没有树高,没有花香,只是一棵无名的小草。”
然而两周后,两人还是决定“闪婚”。婚礼选在北京香格里拉大酒店外面的一片草地上。当时,张欣的很多朋友从国外飞过来参加,甚至有个朋友忍不住悄悄拉住她说:“怎么看你都像是跳进了火坑里,他哪一点配得上你呀?”
没想到,两人婚后“水深火热”的生活果真被朋友们说中了。张欣在国外生活了15年,潘石屹从未出过国,“海龟”和“土鳖”一起真正过起日子来才发现彼此有很多不同之处,这让他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生活在争吵之中。
1995年,潘石屹跟北京万通房地产有限公司分家,事业处于低谷中。为帮助丈夫,张欣毅然辞掉华尔街的工作,和丈夫一起创办了SOHO中国房地产公司。创业初期,他们挣扎在生存线上,要付工资、付租金、找投资,不断地到世界各地找投资人参与进来……在艰难的创业初期,这对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经历,又都“主意正”的夫妻间的争吵变得更加频繁。 两人似乎不对对方说“不”就不行似的,经常从家里吵到公司,再从公司吵到家里。1996年10月的一天,两人因为事业发展中的决策问题又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一气之下两人都拎着箱子离开了家。潘石屹是去日本,张欣则去欧洲散心。
就在去机场的路上,两人又吵了起来。张欣气急败坏地喊“停车”,拖着行李箱头也不回地打了另一辆车走了,气头上的潘石屹自然也没有追过去。
飞机起飞的那一刻,一向要强的张欣悄悄流下了眼泪:看来这婚姻真的到头了!
在英国,张欣在朋友家里独自“疗伤”。一天早上,张欣在一座大庄园的树林里走着,暖暖的阳光从树叶间倾泻下来,她开始冷静地检讨自己的婚姻,慢慢意识到两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把“夫妻”和“合伙人”这两个关系弄混淆了,结果搞得“夫妻”不像“夫妻”,“合伙人”也没做好。
找到了这个症结,张欣在心中反复思考,如果要逞一时之强选择离婚,也没什么关系,他俩谁离了谁都能活得很好。问题是,她还会遇到比他更好的男人吗?就是遇到了,还不是要经过磨合吗?那么为什么要放弃现成的这个好男人?
既然不能离婚,还得和这个人在一起,那么他不肯让步,就自己来吧!
张欣开始主动给潘石屹打电话:“我们不要离婚,还是要在一起。我们的婚姻要走到下一个阶段,那就是要个孩子。要不我在家生孩子,你自己干吧!”
从欧洲回来时,潘石屹去机场接她,两个人在机场抱头痛哭,仿佛失而复得的感觉让他们更加确定,其实两人谁也舍不得放手。
不久,张欣怀孕了。她在家里安心孕育宝宝,潘石屹则独自经营公司,两人终于回归到“夫唱妇随、相敬如宾”的生活。随着儿子的出生,张欣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家庭上,直到儿子上了幼儿园,不甘心一直做家庭主妇的她才准备“出山”,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和潘石屹掺和,否则又回到开始那种“水深火热”的日子里去了。
张欣认真思考了她和丈夫的优缺点,觉得最好的方法是发挥己长,分工合作。潘石屹擅长商业谈判、销售、与政府打交道,她则擅长建筑艺术、空间设计,那么这一块就由她来做。这意味着,她要从台前退到幕后。
“该退的时候就得退,一味地逞强,只会让你失去更多,退一步海阔天空。”接下来的事实证明,两人明智的分工方式非常熨帖,张欣又重新追踏着理想的浪花,并且更加得心应手。2003年,张欣凭借“长城脚下的公社”项目受到全世界建筑师的瞩目,获得了相当于建筑领域奥斯卡奖的“建筑艺术推动大奖”,这是中国人首次在世界建筑舞台获奖。2005年,张欣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全球年轻领袖”之一。2014年2月,《财富》揭晓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女性”排行榜中,张欣再次赫然入榜。
直到现在,张欣都认为当年的“让步”是自己一生中做出的最理智决定:“婚姻的智慧,其实是一种权衡的智慧。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还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可以自由起舞的天地,而这样完美的人生,取决于我的选择,以及我在面对选择时,理性思考和果断实施。对于女人,这尤其重要。”对于张欣来说,幸福其实就是无数个正确的选择堆积起来的。
博弈生活: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
在中国,企业家的应酬似乎总是不可避免,但是张欣却并不认同。潘石屹事业刚开始时应酬不断,经常被拉着去参加一些饭局和论坛,而这些饭局和论坛在张欣看来多是没有意义的,曾经有一段时间不得不“拽”着他回家。
张欣觉得周末应是休息的时间,工作之外的时间应留给生活,更多地陪陪家人。于是,张欣制定了一条家规:周末和晚上回避绝大多数与工作相关的聚会、会议及商务社交活动。
如今,下班后的张欣,七点钟一定会离开办公室,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会去参加任何应酬,这一点连下属们都很了解。
在张欣家里,最重要的是“亲子读书会”时间。每到周末晚上,张欣和潘石屹会和两个孩子一起读书,大家各看各的互不打扰,看完书后会交流一下读后感,每次设一名“裁判”,谁表现好了给谁发奖。他们和孩子们还有一个“亲子工作室”,潘石屹在家居市场买来了钉子、锤子、小木板,经常陪孩子们玩“盖房子”的游戏。看到孩子们快乐地刷墙钉钉子,盖出一栋栋神奇的“小房子”,满地乱七八糟家里热热闹闹的场景,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张欣的心里总会泛起幸福的涟漪。
张欣对时尚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潘石屹的着装和审美基本是在她的引导下才开始不跑偏的。有一天,潘石屹正准备出门,张欣叫住他,指了指他那一身搭配不当的穿着:衣领带扣的白色衬衫和黑色长裤。他在张欣的建议下换了件朱红色衬衫,整个人的气质立马不一样了。潘石屹接受一次媒体采访时,掩饰不住对妻子的称赞:我对时尚一无所知,这些事情全交给张欣打理的。潘石屹能够成为“地产界第一娱乐明星”,张欣绝对功不可没。
和老公潘石屹的高出镜率相比,张欣显然低调得多。尤其是公司成功上市后,潘石屹依然活跃在公众媒体的视野里,张欣却似乎“消失”了。原来,她把精力放在了教育和慈善上,选择教育的现代化(尤其是精神教育)作为SOHO中国基金会的重点:“教育改变了我的命运,当我有机会帮助别人的时候最想做的是教育。”如今,财富让张欣重拾梦想。
过去的几年里,张欣和潘石屹一直在甘肃的乡村学校做慈善,让留守儿童看到教育可以改变命运的希望。她在甘肃省天水市的贫困农村推广了“儿童美德工程项目”,后来发现这些贫困学校面临的问题之一是没有一个像样的厕所。于是,在每一个小学里建一个造价18万到20万的厕所也成了SOHO基金的项目之一。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善意都能被认同,整个过程中,张欣不仅遭遇了当地人的嘲笑,还遭遇了媒体的质疑,她的项目被称为“豪华厕所”。遭遇质疑和嘲笑的时候,她选择了踏实做事。建完了水厕所,在市政供水覆盖不到的地方,她又建了一批旱厕所,随着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公众终于认可了这对富豪的善意。
2014年7月,潘石屹夫妇现身哈佛,代表SOHO中国基金会与哈佛大学签订“SOHO中国助学金”协议,签约金额为1500万美元,用于资助在世界一流大学攻读本科的中国贫困学生。张欣说:“当年我在英国留学没钱付学费,都是拿助学金,教育改变了我的人生。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很多孩子高中就被家长送到国外读书,但家境贫困的学生能去接受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的机会却不多。我们想做点事情,让更多中国贫困学生到一流大学去。”
张欣说,真正的幸福来自于人的内心,有永恒的追求,不受环境的影响,还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环境,给他人带来幸福,这是最大的幸福。对于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地产女王来说,懂博弈的女人更能拥有完美的人生,生活的精彩,永远不止所见。
编辑/纤手暖
博弈命运:人生永远充满无限可能
如同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演的那样,1965年出生在北京一个翻译家庭的张欣和很多孩子一样,曾经有过一段无忧无虑、疯玩傻乐的童年,直到五岁那年父母离婚,母亲把她托付给天南地北的亲戚们,小小年纪的张欣也从那时起懂得了什么是“寄人篱下”,悄悄地学会了“适者生存”。在无比“动荡”的青少年时期,她从小学到初中换了十多个学校,在北京、天津、福州、济南等十多个城市生活过。
1980年,张欣随母亲移居到香港。由于家里经济窘迫,没钱继续读书的张欣在15岁那年成为一家电子厂流水线上的“大陆妹”,在线路板上插元器件,一干就是五年。在那段忙碌得没有时间思考的机械式生活里,每月能赚到八九百块钱的张欣理想也极其简单,有一次她对母亲说:“什么时候我一个月能赚到1400块钱多好啊!”
那时候,小小年纪的张欣把除了吃饭和睡觉的时间都交给了流水线。可是,当真的挣到1400块时,她的心里却不满足了,她开始向往自己能去写字楼工作,当个小白领。
为了实现目标,张欣选择了给自己充电。无论多么辛苦,每天下班后她都风雨无阻地去读夜校。每晚从夜校下课骑着自行车往宿舍赶时,为了给自己壮胆一路大声唱歌成为她难忘的回忆。直到有一天,张欣终于走进了向往已久的写字楼,但此时的她还不是真正的白领,而是一家小公司的信差,后来跳槽去了一家卖轮胎的公司,成为办公室秘书兼财务,才算圆上她的白领梦。
有一天,张欣一个在英国留学的儿时小伙伴来香港看她,看到她租住的房子后说:“你现在的生活太糟糕了,为什么不去继续读书呢?你也可以去英国呀!那里的学校很多都是有助学金的。”在朋友的提醒下,张欣心中的求学梦再一次苏醒了,原来自己除了当文员还有机会继续读书呀!在香港办理去英国留学的手续并不复杂,于是,张欣果断辞掉工作,带着五年打工攒下的三千英镑、一本英汉字典来到了英国。
20岁的张欣从牛津秘书学校开始念起,后来在布拉登念了一年高中,只身前往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学习经济学。1992年,27岁的张欣从剑桥大学获得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华丽转身的张欣加盟华尔街,成为一名年轻的分析员,先后在投行高盛和旅行家集团任职。两年后,年薪25万美金的张欣买下了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推开窗户就能看见不远处的维多利亚海湾,真正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由于从小生活“动荡”,“求变”成为张欣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她用丰富的生命轨迹与跨度证明人生其实充满着无限可能。
博弈婚姻:退一步海阔天空
在华尔街高盛商业银行做投资顾问时,张欣经常同国内企业打交道。199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欣认识了北京万通房地产有限公司的股东潘石屹。当时的房地产行业远不像如今这样火爆,潘石屹虽然是股东,但仍只算一个刚起步公司的高级打工者:父母是甘肃天水地道的农民,毕业于普通高校的他在1987年投入商海,在当时的国内房地产界浮浮沉沉;身不高,体不壮,还离过两次婚——
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潘石屹穿了一件藕荷色的西装,一条大花的领带,戴一副特大的眼镜,头顶还有点秃。
“这个人真是太土了!”习惯了华尔街商业精英打扮的张欣心里忍不住嘲笑。
然而,如此土气的打扮却并没有挡住潘石屹那仿佛与生俱来的自信。在与潘石屹交谈之后,张欣惊异地发现其貌不扬的潘石屹竟是很有思想的男人,做事情非常有激情。和他交流,随便一句话都让她觉得兴奋,精神火花不断闪耀的默契让两人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几乎是一见钟情般地坠入爱河。
相识仅仅四天,潘石屹向张欣求婚,没有鲜花也没有戒指,只说了一句:“我们结婚吧!”
张欣没有马上答复。当时,张欣身边似乎哪一个男人的条件都比潘石屹要好,但张欣没有被这些表象所“迷惑”,她在内心里给自己“开会”:他是吸引她的;他能教会她很多东西:她一直在国外生活,对国内很多东西都不懂,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家,他就是她现成的又具有实际经验的老师……退一万步来说,即使失败了,自己也会从这个婚姻中受益。
既然看准了这个人,就嫁给他吧!第二天,张欣当机立断地给出答复:“行!”
可两个人的婚姻不被所有人看好。张欣的老板见到潘石屹后,对她说:“你确定要嫁给这个穿皮鞋不穿袜子的中国小伙子吗?”张欣的一个闺蜜来帮她把关,见完潘石屹后给他下的定义是:“没有树高,没有花香,只是一棵无名的小草。”
然而两周后,两人还是决定“闪婚”。婚礼选在北京香格里拉大酒店外面的一片草地上。当时,张欣的很多朋友从国外飞过来参加,甚至有个朋友忍不住悄悄拉住她说:“怎么看你都像是跳进了火坑里,他哪一点配得上你呀?”
没想到,两人婚后“水深火热”的生活果真被朋友们说中了。张欣在国外生活了15年,潘石屹从未出过国,“海龟”和“土鳖”一起真正过起日子来才发现彼此有很多不同之处,这让他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生活在争吵之中。
1995年,潘石屹跟北京万通房地产有限公司分家,事业处于低谷中。为帮助丈夫,张欣毅然辞掉华尔街的工作,和丈夫一起创办了SOHO中国房地产公司。创业初期,他们挣扎在生存线上,要付工资、付租金、找投资,不断地到世界各地找投资人参与进来……在艰难的创业初期,这对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经历,又都“主意正”的夫妻间的争吵变得更加频繁。 两人似乎不对对方说“不”就不行似的,经常从家里吵到公司,再从公司吵到家里。1996年10月的一天,两人因为事业发展中的决策问题又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一气之下两人都拎着箱子离开了家。潘石屹是去日本,张欣则去欧洲散心。
就在去机场的路上,两人又吵了起来。张欣气急败坏地喊“停车”,拖着行李箱头也不回地打了另一辆车走了,气头上的潘石屹自然也没有追过去。
飞机起飞的那一刻,一向要强的张欣悄悄流下了眼泪:看来这婚姻真的到头了!
在英国,张欣在朋友家里独自“疗伤”。一天早上,张欣在一座大庄园的树林里走着,暖暖的阳光从树叶间倾泻下来,她开始冷静地检讨自己的婚姻,慢慢意识到两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把“夫妻”和“合伙人”这两个关系弄混淆了,结果搞得“夫妻”不像“夫妻”,“合伙人”也没做好。
找到了这个症结,张欣在心中反复思考,如果要逞一时之强选择离婚,也没什么关系,他俩谁离了谁都能活得很好。问题是,她还会遇到比他更好的男人吗?就是遇到了,还不是要经过磨合吗?那么为什么要放弃现成的这个好男人?
既然不能离婚,还得和这个人在一起,那么他不肯让步,就自己来吧!
张欣开始主动给潘石屹打电话:“我们不要离婚,还是要在一起。我们的婚姻要走到下一个阶段,那就是要个孩子。要不我在家生孩子,你自己干吧!”
从欧洲回来时,潘石屹去机场接她,两个人在机场抱头痛哭,仿佛失而复得的感觉让他们更加确定,其实两人谁也舍不得放手。
不久,张欣怀孕了。她在家里安心孕育宝宝,潘石屹则独自经营公司,两人终于回归到“夫唱妇随、相敬如宾”的生活。随着儿子的出生,张欣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家庭上,直到儿子上了幼儿园,不甘心一直做家庭主妇的她才准备“出山”,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和潘石屹掺和,否则又回到开始那种“水深火热”的日子里去了。
张欣认真思考了她和丈夫的优缺点,觉得最好的方法是发挥己长,分工合作。潘石屹擅长商业谈判、销售、与政府打交道,她则擅长建筑艺术、空间设计,那么这一块就由她来做。这意味着,她要从台前退到幕后。
“该退的时候就得退,一味地逞强,只会让你失去更多,退一步海阔天空。”接下来的事实证明,两人明智的分工方式非常熨帖,张欣又重新追踏着理想的浪花,并且更加得心应手。2003年,张欣凭借“长城脚下的公社”项目受到全世界建筑师的瞩目,获得了相当于建筑领域奥斯卡奖的“建筑艺术推动大奖”,这是中国人首次在世界建筑舞台获奖。2005年,张欣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全球年轻领袖”之一。2014年2月,《财富》揭晓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女性”排行榜中,张欣再次赫然入榜。
直到现在,张欣都认为当年的“让步”是自己一生中做出的最理智决定:“婚姻的智慧,其实是一种权衡的智慧。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还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可以自由起舞的天地,而这样完美的人生,取决于我的选择,以及我在面对选择时,理性思考和果断实施。对于女人,这尤其重要。”对于张欣来说,幸福其实就是无数个正确的选择堆积起来的。
博弈生活: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
在中国,企业家的应酬似乎总是不可避免,但是张欣却并不认同。潘石屹事业刚开始时应酬不断,经常被拉着去参加一些饭局和论坛,而这些饭局和论坛在张欣看来多是没有意义的,曾经有一段时间不得不“拽”着他回家。
张欣觉得周末应是休息的时间,工作之外的时间应留给生活,更多地陪陪家人。于是,张欣制定了一条家规:周末和晚上回避绝大多数与工作相关的聚会、会议及商务社交活动。
如今,下班后的张欣,七点钟一定会离开办公室,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会去参加任何应酬,这一点连下属们都很了解。
在张欣家里,最重要的是“亲子读书会”时间。每到周末晚上,张欣和潘石屹会和两个孩子一起读书,大家各看各的互不打扰,看完书后会交流一下读后感,每次设一名“裁判”,谁表现好了给谁发奖。他们和孩子们还有一个“亲子工作室”,潘石屹在家居市场买来了钉子、锤子、小木板,经常陪孩子们玩“盖房子”的游戏。看到孩子们快乐地刷墙钉钉子,盖出一栋栋神奇的“小房子”,满地乱七八糟家里热热闹闹的场景,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张欣的心里总会泛起幸福的涟漪。
张欣对时尚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潘石屹的着装和审美基本是在她的引导下才开始不跑偏的。有一天,潘石屹正准备出门,张欣叫住他,指了指他那一身搭配不当的穿着:衣领带扣的白色衬衫和黑色长裤。他在张欣的建议下换了件朱红色衬衫,整个人的气质立马不一样了。潘石屹接受一次媒体采访时,掩饰不住对妻子的称赞:我对时尚一无所知,这些事情全交给张欣打理的。潘石屹能够成为“地产界第一娱乐明星”,张欣绝对功不可没。
和老公潘石屹的高出镜率相比,张欣显然低调得多。尤其是公司成功上市后,潘石屹依然活跃在公众媒体的视野里,张欣却似乎“消失”了。原来,她把精力放在了教育和慈善上,选择教育的现代化(尤其是精神教育)作为SOHO中国基金会的重点:“教育改变了我的命运,当我有机会帮助别人的时候最想做的是教育。”如今,财富让张欣重拾梦想。
过去的几年里,张欣和潘石屹一直在甘肃的乡村学校做慈善,让留守儿童看到教育可以改变命运的希望。她在甘肃省天水市的贫困农村推广了“儿童美德工程项目”,后来发现这些贫困学校面临的问题之一是没有一个像样的厕所。于是,在每一个小学里建一个造价18万到20万的厕所也成了SOHO基金的项目之一。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善意都能被认同,整个过程中,张欣不仅遭遇了当地人的嘲笑,还遭遇了媒体的质疑,她的项目被称为“豪华厕所”。遭遇质疑和嘲笑的时候,她选择了踏实做事。建完了水厕所,在市政供水覆盖不到的地方,她又建了一批旱厕所,随着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公众终于认可了这对富豪的善意。
2014年7月,潘石屹夫妇现身哈佛,代表SOHO中国基金会与哈佛大学签订“SOHO中国助学金”协议,签约金额为1500万美元,用于资助在世界一流大学攻读本科的中国贫困学生。张欣说:“当年我在英国留学没钱付学费,都是拿助学金,教育改变了我的人生。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很多孩子高中就被家长送到国外读书,但家境贫困的学生能去接受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的机会却不多。我们想做点事情,让更多中国贫困学生到一流大学去。”
张欣说,真正的幸福来自于人的内心,有永恒的追求,不受环境的影响,还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环境,给他人带来幸福,这是最大的幸福。对于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地产女王来说,懂博弈的女人更能拥有完美的人生,生活的精彩,永远不止所见。
编辑/纤手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