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一个真正“不回家的人”,在家里他几乎待不住,只有走进荒野,走进大漠,走进原始的胡杨林,他方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他认为阅历才是男人的财富,有了钱就花,花完了再挣,全部家底都在身上背的那个30多公斤重的摄影包里;
他过去是一个兵,后来是小号演奏员,1998年后以摄影为天职,自己买了辆三菱越野车,自驾野马驰遍天山南北,行程70万公里:
他也会在荒野里一个人的夜晚感到寂寞甚至恐慌,希望随便什么人来陪他说说话,但耐得住寂寞,敢于承受孤独,他才能够在近乎疯狂的痴迷之后,得到一次次艺术感悟。
他的风光作品,没有用人物来做画面中的装饰与点缀,而是发现了西部风景的内质,向着更高远、更雄浑、更壮阔的,有如交响乐般的深层次审美领域跃去……
他是李学亮,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国际旅游摄影俱乐部名誉主席。
一直以来,“摄影俱乐部”栏目都在筹划对主席的采访,关于他摄影的执著、纯粹,他生活的低调、洒脱,以及他对俱乐部会员的期待和建议,相信能对摄影人有所启迪。本期,我们终于有机会请国际旅游摄影俱乐部的名誉主席李学亮,跟大家好好聊聊他的摄影生活、摄影心事。(以下记者简称J,李学亮简称L。)
J:为什么对新疆风光摄影情有独钟?
L:我是一个真正的新疆“白坎” (土生土长的新疆人),从小喝奶茶、吃烤馕、整天同一群“巴朗子” (维吾尔语:男孩)在家乡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跑啊,玩啊。对于新疆的乡土人情、一草一木、气候地域特征,都非常熟悉。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我倒觉得是,主要看你有没有欣赏的欲望和心情。如果有,就能把这些“熟悉”转变为自己创作时的优势,更有可能拍摄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淳朴的维吾尔乡间生活给我提供了摄影艺术所需要的激情和养料。新疆这么大,自然风光这么精彩,还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新疆的题材我一生都拍不完,哪有精力去别的地方呢。
J:最近出去拍片了吗?在忙些什么?
L:我这几年算是把其他的一切诱惑都放弃了,全心全意投向摄影。摄影界有句行话:拍风光靠天吃饭。我也是“靠天吃饭”一族的,随时准备着出发。时间和机遇,确实是非常重要!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把握住自己的时间从而把握住机遇呢?一年中,我待在家里的时间不过两个月。老母亲说我搞摄影像抽上了大烟,没救了。我每天早晨起来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刷牙洗脸,而是走到窗户前看天气,天气的好坏可以决定我一天心情的好坏。天气好了,我备好水,干馕,开车就走,一出去少则几天,多则几十天。天气要不好,整整一天我都可能闷闷不乐。
J:长时间在自然环境中创作,是不是感觉这种生活与在城市中有很大的不同?
L:每次拍摄归来,回到生活了数十年的乌鲁木齐,我永远感到陌生。我的工作很单一:冲菲林,看照片,整理文稿,整顿行装:生活上就更单一了:炖一锅羊肉汤,或者煮一锅稀饭,搭配上一摞烤馕,一顿接一顿吃下去。在乌鲁木齐,人家问我哪家餐厅味道可口,哪里买东西便宜,我一无所知。有朋友打电话和我约见面地点“在汇嘉百货吧。” “什么汇嘉?”“就是中泉广场附近。”“中泉在哪里?”……后来我知道了那是已经开张几年的热门购物区。我不懂得逛商店,不会买东西,每次都请别人代买,比如买鞋,只说一个号码,然后给一个50元的价格上限。至于衣服,什么样式,面料,我的基本要求只有一个:能套在身上就行。至于需要买必备用品,去超市,我也是速战速决的类型,人太多,时间长了要头晕的。都市生活让人焦虑,惶惑,烦恼、各种应酬搞得我牙疼,只有走进大漠,走进原始的胡杨林,我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在那儿,我可以脱得一丝不挂,赤条条尽情享受自然,沙浴,日光浴,风浴……
J:野外风光固然美丽。但也充满了不可预测的危险。能讲讲您遇到过的困难吗?
L:摄影是一件需要吃苦的活,尤其在新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点儿都不含糊。我总是抱着一种“只要有路,敢走,肯守,就会出好作品”的心态,艰险、孤独,劳苦,我真是尝了不少。在南疆的沙漠里,我曾经迷过路。在沙漠,迷路意味着死亡,唯一的出路是走出去,我们不作别的幻想。等到第二天,水喝光了,干粮也吃完了,同伴走不动了,他极悲壮地要我出去后照顾他的家人。我其实也没劲了,只是硬撑着不让自己倒下去。见他那样,我求生的信念反而更加强烈起来,对他说“再坚持一下,翻上那个山头再看看。”同伴说什么也不走了,留了下来。我几乎是爬着,用了整整3个小时爬上了那座沙包。抬头望去,我看到了天边一道黑线,虚虚实实。经验告诉我,那是一片森林,我们有救了!我连滚带爬回到同伴跟前……那是一片沿河的树林,顺着河,我们在第三天走出了可怕的沙漠。诸如此类的险境吧,摄影让我经历了所有的过程,就像一个临产的孕妇,恐惧中带着期望,欢喜中带着忧愁;想早点见到自己的婴儿,又生怕他有什么缺陷……最终它们成为了一张张照片。
J:那么除了一张张震撼人心的摄影佳作,您还收获了哪些拍摄新疆风光的经验?
L:除了照片之外,我倒是还练就了一身“野生”的本领:抗寒,耐热,日晒雨淋风雪雷电都不能熄灭我摄影的热情。哪个地方适合支帐篷,哪个地方可以捡到支锅的石头,哪个地方有水源……甚至我会把一些生活用品都存放在野外: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去拍摄胡杨林,一下车,我就领着他们来到我之前存放用品的一处,朋友们都看着我在空地上开始挖,土其实是松的,我先挖到一只壶,壶里有一包盐,接下来又是一口锅,锅里装着一小瓶醋……朋友们都惊呆了,呵呵,狡兔三窟,我设置在野外的家也有好多处呢。在我看来,我有广袤无垠的家,虽然谈不上什么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却是最大的。大家如果来新疆摄影创作,有机会的话我当然乐意当向导了,不过我们也有可能在某个风景绝美的拍摄地不期而遇。我建议大家既然来了,第一,一定要勤奋、要多拍,因为眼前的景你就是站在同一个地方,过了这一刻,也很难再见到它了。比起这伟大的风景,胶卷算得了什么?胶卷在它没有被感光时,永远是零,只有当它感过光后,它才有生命,才有存在的价值,而你像上帝一样,正是赋予它生命的那个人。第二,新疆1 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内,地广人稀,风景绝佳的拍摄地就更是人迹罕至,遇到困难一般都得自己解决。所以大家在动身前,就要对行程的困难度有所预知,了解拍摄地点的气候环境、进出地形以及有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最基本的吃,住、交通工具、户外必备用品,都要提前准备好。最好是与当地人结伴,有熟悉路的人做向导。第三,这里区域内地貌、气候千变万化。去发现风景内质的美,也记录在路上的所见所感,人物、建筑,纪实,都可以适当拍一些,只要细心观察、多思考,机会来的时候,你有所准备,好作品也许就是那么轻松的神来一笔。总之,摄影人应该是最敏感的观察家。
J:作为国际旅游摄影俱乐部的名誉主席,请您对会员们讲几句话吧。
L:能和众多热爱大自然,热爱摄影的朋友们在一起,我很高兴。拍摄一张风光照片很容易,但想出佳作,想持续出佳作,就绝对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国际旅游摄影俱乐部是我们摄影人自己的家园,成立至今,多次举办了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摄影活动,广大的摄影爱好者以此为平台,积极踊跃地发表作品,热情关注,支持、参与。因为在活动中,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与摄影家们一同切磋学习,既提高了自己的水平,又给摄影界的同行们带回了大量耳目一新的作品,供我们观摩学习。2010年是国际旅游摄影俱乐部成长壮大的关键性一年,我们的影友交流会、2010中国·北戴河国际观乌摄影大展以及奔赴各地的摄影采风活动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欢迎广大摄影爱好者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
他认为阅历才是男人的财富,有了钱就花,花完了再挣,全部家底都在身上背的那个30多公斤重的摄影包里;
他过去是一个兵,后来是小号演奏员,1998年后以摄影为天职,自己买了辆三菱越野车,自驾野马驰遍天山南北,行程70万公里:
他也会在荒野里一个人的夜晚感到寂寞甚至恐慌,希望随便什么人来陪他说说话,但耐得住寂寞,敢于承受孤独,他才能够在近乎疯狂的痴迷之后,得到一次次艺术感悟。
他的风光作品,没有用人物来做画面中的装饰与点缀,而是发现了西部风景的内质,向着更高远、更雄浑、更壮阔的,有如交响乐般的深层次审美领域跃去……
他是李学亮,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国际旅游摄影俱乐部名誉主席。
一直以来,“摄影俱乐部”栏目都在筹划对主席的采访,关于他摄影的执著、纯粹,他生活的低调、洒脱,以及他对俱乐部会员的期待和建议,相信能对摄影人有所启迪。本期,我们终于有机会请国际旅游摄影俱乐部的名誉主席李学亮,跟大家好好聊聊他的摄影生活、摄影心事。(以下记者简称J,李学亮简称L。)
J:为什么对新疆风光摄影情有独钟?
L:我是一个真正的新疆“白坎” (土生土长的新疆人),从小喝奶茶、吃烤馕、整天同一群“巴朗子” (维吾尔语:男孩)在家乡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跑啊,玩啊。对于新疆的乡土人情、一草一木、气候地域特征,都非常熟悉。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我倒觉得是,主要看你有没有欣赏的欲望和心情。如果有,就能把这些“熟悉”转变为自己创作时的优势,更有可能拍摄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淳朴的维吾尔乡间生活给我提供了摄影艺术所需要的激情和养料。新疆这么大,自然风光这么精彩,还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新疆的题材我一生都拍不完,哪有精力去别的地方呢。
J:最近出去拍片了吗?在忙些什么?
L:我这几年算是把其他的一切诱惑都放弃了,全心全意投向摄影。摄影界有句行话:拍风光靠天吃饭。我也是“靠天吃饭”一族的,随时准备着出发。时间和机遇,确实是非常重要!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把握住自己的时间从而把握住机遇呢?一年中,我待在家里的时间不过两个月。老母亲说我搞摄影像抽上了大烟,没救了。我每天早晨起来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刷牙洗脸,而是走到窗户前看天气,天气的好坏可以决定我一天心情的好坏。天气好了,我备好水,干馕,开车就走,一出去少则几天,多则几十天。天气要不好,整整一天我都可能闷闷不乐。
J:长时间在自然环境中创作,是不是感觉这种生活与在城市中有很大的不同?
L:每次拍摄归来,回到生活了数十年的乌鲁木齐,我永远感到陌生。我的工作很单一:冲菲林,看照片,整理文稿,整顿行装:生活上就更单一了:炖一锅羊肉汤,或者煮一锅稀饭,搭配上一摞烤馕,一顿接一顿吃下去。在乌鲁木齐,人家问我哪家餐厅味道可口,哪里买东西便宜,我一无所知。有朋友打电话和我约见面地点“在汇嘉百货吧。” “什么汇嘉?”“就是中泉广场附近。”“中泉在哪里?”……后来我知道了那是已经开张几年的热门购物区。我不懂得逛商店,不会买东西,每次都请别人代买,比如买鞋,只说一个号码,然后给一个50元的价格上限。至于衣服,什么样式,面料,我的基本要求只有一个:能套在身上就行。至于需要买必备用品,去超市,我也是速战速决的类型,人太多,时间长了要头晕的。都市生活让人焦虑,惶惑,烦恼、各种应酬搞得我牙疼,只有走进大漠,走进原始的胡杨林,我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在那儿,我可以脱得一丝不挂,赤条条尽情享受自然,沙浴,日光浴,风浴……
J:野外风光固然美丽。但也充满了不可预测的危险。能讲讲您遇到过的困难吗?
L:摄影是一件需要吃苦的活,尤其在新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点儿都不含糊。我总是抱着一种“只要有路,敢走,肯守,就会出好作品”的心态,艰险、孤独,劳苦,我真是尝了不少。在南疆的沙漠里,我曾经迷过路。在沙漠,迷路意味着死亡,唯一的出路是走出去,我们不作别的幻想。等到第二天,水喝光了,干粮也吃完了,同伴走不动了,他极悲壮地要我出去后照顾他的家人。我其实也没劲了,只是硬撑着不让自己倒下去。见他那样,我求生的信念反而更加强烈起来,对他说“再坚持一下,翻上那个山头再看看。”同伴说什么也不走了,留了下来。我几乎是爬着,用了整整3个小时爬上了那座沙包。抬头望去,我看到了天边一道黑线,虚虚实实。经验告诉我,那是一片森林,我们有救了!我连滚带爬回到同伴跟前……那是一片沿河的树林,顺着河,我们在第三天走出了可怕的沙漠。诸如此类的险境吧,摄影让我经历了所有的过程,就像一个临产的孕妇,恐惧中带着期望,欢喜中带着忧愁;想早点见到自己的婴儿,又生怕他有什么缺陷……最终它们成为了一张张照片。
J:那么除了一张张震撼人心的摄影佳作,您还收获了哪些拍摄新疆风光的经验?
L:除了照片之外,我倒是还练就了一身“野生”的本领:抗寒,耐热,日晒雨淋风雪雷电都不能熄灭我摄影的热情。哪个地方适合支帐篷,哪个地方可以捡到支锅的石头,哪个地方有水源……甚至我会把一些生活用品都存放在野外: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去拍摄胡杨林,一下车,我就领着他们来到我之前存放用品的一处,朋友们都看着我在空地上开始挖,土其实是松的,我先挖到一只壶,壶里有一包盐,接下来又是一口锅,锅里装着一小瓶醋……朋友们都惊呆了,呵呵,狡兔三窟,我设置在野外的家也有好多处呢。在我看来,我有广袤无垠的家,虽然谈不上什么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却是最大的。大家如果来新疆摄影创作,有机会的话我当然乐意当向导了,不过我们也有可能在某个风景绝美的拍摄地不期而遇。我建议大家既然来了,第一,一定要勤奋、要多拍,因为眼前的景你就是站在同一个地方,过了这一刻,也很难再见到它了。比起这伟大的风景,胶卷算得了什么?胶卷在它没有被感光时,永远是零,只有当它感过光后,它才有生命,才有存在的价值,而你像上帝一样,正是赋予它生命的那个人。第二,新疆1 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内,地广人稀,风景绝佳的拍摄地就更是人迹罕至,遇到困难一般都得自己解决。所以大家在动身前,就要对行程的困难度有所预知,了解拍摄地点的气候环境、进出地形以及有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最基本的吃,住、交通工具、户外必备用品,都要提前准备好。最好是与当地人结伴,有熟悉路的人做向导。第三,这里区域内地貌、气候千变万化。去发现风景内质的美,也记录在路上的所见所感,人物、建筑,纪实,都可以适当拍一些,只要细心观察、多思考,机会来的时候,你有所准备,好作品也许就是那么轻松的神来一笔。总之,摄影人应该是最敏感的观察家。
J:作为国际旅游摄影俱乐部的名誉主席,请您对会员们讲几句话吧。
L:能和众多热爱大自然,热爱摄影的朋友们在一起,我很高兴。拍摄一张风光照片很容易,但想出佳作,想持续出佳作,就绝对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国际旅游摄影俱乐部是我们摄影人自己的家园,成立至今,多次举办了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摄影活动,广大的摄影爱好者以此为平台,积极踊跃地发表作品,热情关注,支持、参与。因为在活动中,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与摄影家们一同切磋学习,既提高了自己的水平,又给摄影界的同行们带回了大量耳目一新的作品,供我们观摩学习。2010年是国际旅游摄影俱乐部成长壮大的关键性一年,我们的影友交流会、2010中国·北戴河国际观乌摄影大展以及奔赴各地的摄影采风活动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欢迎广大摄影爱好者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