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很多高职学院在政策的支持下,发展迅速,然而在高职学院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国企办学却在发展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以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了当前国企兴办高职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积极向政府申请优惠政策、引入民营资本合作办学、积极与区域经济互动和全面提升办学水平等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高职教育;国企兴办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5-0012-03
[作者简介]杨继唐 (1969—),男,湖北孝感人,硕士,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国际物流学院院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
2014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1]各地也相应出台各种配套落实政策,职业教育改革进入全新的形势,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兴未艾,职业教育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目前中国高职教育的主办者一般分为五类:国家省市教育部门,国家行政行业办学,私人老板或者民营大型企业资本办学,大型国家企业办学,混合所有制经济办学。大型国企兴办的幼教、中小学子弟学校已经在国企改革中被剥离,全国所有企业子弟教学已经交给了地方教育部门,而职业教育,包括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继续由企业办学,没有交给政府相关机构。以武汉为例,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中外运长航集团,武汉工程职业学院隶属于大型国企——武汉钢铁总公司。随着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企业办学到底如何改革、如何顺应市场,成了很多企业办学领导层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国企兴办职业教育的现状
没有企业资源,职业教育只能自娱自乐。没有好的职业教育,多数企业只能吟唱“阳春白雪和者盖寡”老歌,只能哀叹年薪20万请不到一个好电焊工一类的悲歌。我国的很多国有企业曾经利用自己庞大的优质企业资源,兴办自己的技校和职工大学,做到真正的校企合作。后来在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中纷纷离开企业办学,走向政府公办的职业教育。一部分职业院校因各种原因没有离开企业,如今却成了一个历史的遗留问题而存在。相反,一些职业院校又纷纷转而投靠有良好实习实践教学资源的企业。
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大型国有企业,是我国海运和物流的龙头企业,分公司遍布全国和海外。该国有企业在湖北举办了一所有60年历史的航海学院,就业一直较好,其品牌和特色一直不错。每届毕业生并不多,按理说,其举办企业足以提供强大的海运和物流等对口就业岗位与实习资源。然而,由于企业效益下滑,多年来企业没有给予学校教育拨款,学校靠自给自足,还按企业管理模式给企业缴纳一定的利润,学校软硬件等条件多年没有改善,四处租赁校区,失去竞争优势,近年招生锐减,走向崩溃边缘。[2]在湖北还有另外两所大型国有企业兴办的高职学院,一所大量压缩社会招生,退回到以为企业培训为主的职工大学模式,另一所学院改变原来直接拨款给学校模式,转到以为企业培训换少量拨款,不足部分自己靠社会招生补足,也进入自给自足模式。总之,这类学校深受企业效益波动影响,国有企业办职业教育成收缩之势。按公办学院申请政府生均拨款未成功,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把学校剥离未果,按民办院校政策申请招生指标放开无门。国企办职教成了在“不公不民”的夹缝中生存的院校,对应该享受与其他高职教育同等待遇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据调查,这并不是湖北特例,同类国企办高职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困局。如果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浪潮中,不给予这类职业教育配套政策,如适当的生均拨款或相对灵活的招生政策,把举办企业的教育费和附加划转为对学校的投资,这类学校只能维持,没有与公办院校或民办院校竞争的优势。很多高职院校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都非常羡慕这些大型国有企业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企业资源,是学校实习实训就业“漂浮的校园”,但这些都并没有顺利地转变为国企办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学校和教职员工反而想脱离企业办学,有些企业也想剥离这种社会职能,形成“城外人想进去,城里人想出来”的尴尬局面。这算不算是一种国企资源浪费?逼其转向改革、另谋生路算不算一种折腾?对现有国企举办的职业院校就地改造成新兴模式办职教是不是一种可行的出路?这些值得我们深思。
二、国企举办高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家政策没有对国企办学倾斜
到目前为止,湖北的国企办职业院校联手申请获得政策扶植,改变“不公不民”的困局,没有突破性进展,仍然在各自找寻出路。譬如在湖北省范围内,湖北财政厅对公办高职学院每个学生给予1500元的生均补贴,并且1500元的额度有继续上调的可能性。大型企业所举办的高职学院却没有这个补贴,文件的意思是向举办者提出支持,很多大型国企本身经营情况不算太好,根本无暇顾及。对私立的高职学院湖北省对学费标准可以上浮,而企业办学却只能按照公办高职学院的标准收取,在办学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兴办的高职学院明显在经营上遇到的问题会更大。对教师的培训、访问学者的遴选、教学比赛、职称的评定方面,政策只扶持教育厅自己直属的学校,对企业办学没有太多支助政策,在教学条件和待遇各方面有差距的情况下,却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企业办学的教师和办学水平,这是非常不公平的。
(二)历史问题困扰国企引入民营资本
湖北省人民政府鄂政发〔2014〕51号文《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发不久,第十条对这一模式有相应的解释。加快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步伐,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3]然而到目前为止,中外运长航集团所做的先行先试改革,仍然停留在企业对企业,教育主管部门作为第三方并没有实质性政策调控红利释放给这类改革。其次,国有企业几十年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如资产处置等是职教改革的重大障碍之一,远非教育部门一家所能解决。再次,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的利益兴趣点难以真正统一,如果国企仍然抱着剥离办社会职能的甩包袱想法,一心只想用学校给企业带来利润,心思并不在办好职业教育上,接盘的民营企业将面临投资不断和政策不顺的双重压力。把混合制合作办成了“两个和尚抬水吃”的模式,恐怕蜜月期过后的结局就只能是民退国办或国退民有。 (三)专业设置延续所在企业产业结构,没有创新
很多企业所办的高职学院由原来的职工大学升格而成,所以在专业设置方面就延续了企业所在的行业方向。譬如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的主要专业群是航海和轮机方向,这与学校隶属的中外运长航集团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中外运长航集团原本就是中国最大的内河航运企业。武汉工程职业学院的主干专业是冶炼专业,其隶属武汉钢铁总公司。由于很多大型企业的发展并不是很景气,每年需要的员工并不多,加之这样的大型国企对新入职的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较高,高职文凭并不能成为其入职的最低标准。于是很多国企兴办高职的学生学习的专业过于集中,而就业并不能被企业所消化。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如果就业不景气,就会直接影响社会效益,影响招生吸引力,本身在办学不具备优势的情况下,招生缩减影响在校生规模,这会让这样的企业办学更加举步维艰。
(四)师资力量薄弱
企业办学的教师主要有三部分:原职工大学教师、企业内部调入和新招毕业生。高职教育在中国发展迅速,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设施逐步引入课堂。企业办学的一批老教师已经适应不了当前的高职教育。企业办学的教师待遇与公办学院比较有较大的差距,在新招大学毕业生方面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即使引进了有发展潜力的大学毕业生,随着其资历的提升,职称的提高,很多企业办学的年轻教师也会寻找其他的机会调入公办高职。在企业举办的高职学院里很容易见到师资断层,结构不合理,老教师和年轻新入职教师多,两极分化,而那些年富力强、职称高、学历高的教师很难见到。
(五)管理队伍缺乏高职教育经验
企业办高职存在双重的管理,一方面教学规范、招生、专业设置受到省教育厅的直接监督和领导,而另一方面却受到企业的严重干预,人事任命就是其中之一,国企举办高职的领导,尤其是校长、书记都是直接由企业任命,他们基本从企业的其他兄弟单位调入,虽然有着很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但是缺乏高职教育理念,只会以企业盈利的目的来经营高职学院,想得多的是如何控制成本,取得效益的最大化。高职教育应该把教书育人的公共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短时间的投机获利,很多国企办高职的校长考核机制过去简单,基本以学校安全作为唯一考核指标。
三、走出国企兴办高职困局的建议
(一)积极向政府申请、争取优惠办学政策
武汉地区类似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型企业兴办高职的学校还有几家,为了更好地获得政府的支持,这几家学校应该形成合力,领导之间多沟通,积极多方呼吁,向政府申请有利的办学政策。公办高职学院也为国家和所在地区培养了人才,积极承担了公益事业,理应获得政府部门的经费支持。除此之外,大型企业兴办的高职学院还要寻求其他的办学优惠政策来缓解当前的办学困境,如招生的数量、申请新专业的审批、教师的职称评审等。
(二)引入民营资本,提升办学活力
中外运长航集团举办的职业学院在山重水复中寻找柳暗花明,选择了试探性地进行国企民企合作办职业教育的新模式,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试探磨合中寻找新对策。2013年,中外运长航集团选择了与一家民营企业合作,双方合作期定位3年。因为很多政策的不明晰,在湖北从事这样的改革先例不多,这种尝试变得很有价值。民营企业投入巨资,改善校区,提高教工待遇,兴建现代化实验室,用企业制度的活力改变国有企业慵懒散沉珂,学校社会吸引力大增,无论是招生还是专业建设都有了突破性变革。合作后学校向原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大增,国有企业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学校品牌得以提升,学校呈现欣欣向荣局面。
(三)积极与区域经济互动
高职教育的特性就是服务区域经济,积极对接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大型国企不应该局限在企业内部设置专业,要调研市场、分析市场,为区域经济服务,这一方面体现了新办高中的初衷,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积极与企业互动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与区域产业的对接、专兼职师资的对接、教学过程的对接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等等。[4]武汉航海职业学院由于国际船员市场的萎缩,积极调整专业,缩小了海员等招生的比例,积极兴办物流相关专业,港口物流专业对接武汉新港,连锁物流专业对接武汉地区的快递和超市行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教学模式采取理论、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交替,进入企业专业到课堂,增加职业素质课程等,学生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学生在企业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和节奏,很多学生都得到了职位的提升。
(四)全面提升师资和办学水平
大型企业兴办高职学院确实存在很多内部和外部困难,但是面对复杂的形势,我们要意识到存在希望。国家和省政府多次提到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企业兴办高职学院必须学会自救,全面提升师资和办学水平,提升办学内涵,包括提升学校质量文化,优化教学管理理念、特色,创新信息管理机制,精简组织结构,制定发展战略,创立学校品牌。国企办学领导要对青年教师采取更多的人文关怀,对职称的评定和工资的调整要更多地倾斜。给予一些出外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多给年轻教师一些机会参与学校的管理,让他们有强烈的主人翁感,甘愿与学校的发展同舟共济。
(五)突破企业任命管理队伍,打造高效管理团队
国企办学应该减少对学校的干预,尤其是人事任命,一方面可以从其他学校引入“职业经理人”管理学校,可以选择一些高职学院的退居二线的校长来承担,另一方面可以从学校教师队伍中发掘、培养和任命。因为他们成长在学校,不仅熟悉学校,而且对学校有感情,愿意扎根在学校,学校的发展和个人的利益、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资源配置,打造分工合理、各自发挥特长的管理团队,通过设立合理的考核目标来对管理团队的工作进行评价,采取一定的薪酬激励,最终收益的将会是学校。[6]
综上所述,国企办职教历史悠久,问题累计不少,国企职教改革新政落地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协调多方,不能靠学校或企业单方来解决这一复杂问题。目前国企、民企和学校三方都有各自难言之隐,希望职业改革新形势能带给这个特殊的历史产物新活力与新方向,企业办学的高职学院不能自暴自弃,要积极提升办学水平,打造良好的社会美誉度,希望国企职教改革得到更多关注。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EB/OL].(2014-06-2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
[2] 胡跃进.武汉航院“亮”起来了[N].长江航运报,2013-09-13.
[3] 省政府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鄂政发〔2014〕51号)[EB/OL].http://gkml.hubei.gov.cn/auto5472/auto5473/201412/t20141202-594676.html.
[4] 朱重生.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与实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1.
[5] 钱兴,张春平.准确把握内涵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10):83-86.
[6] 李国春.高职院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5):14-17.
[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高职教育;国企兴办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5-0012-03
[作者简介]杨继唐 (1969—),男,湖北孝感人,硕士,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国际物流学院院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
2014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1]各地也相应出台各种配套落实政策,职业教育改革进入全新的形势,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兴未艾,职业教育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目前中国高职教育的主办者一般分为五类:国家省市教育部门,国家行政行业办学,私人老板或者民营大型企业资本办学,大型国家企业办学,混合所有制经济办学。大型国企兴办的幼教、中小学子弟学校已经在国企改革中被剥离,全国所有企业子弟教学已经交给了地方教育部门,而职业教育,包括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继续由企业办学,没有交给政府相关机构。以武汉为例,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中外运长航集团,武汉工程职业学院隶属于大型国企——武汉钢铁总公司。随着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企业办学到底如何改革、如何顺应市场,成了很多企业办学领导层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国企兴办职业教育的现状
没有企业资源,职业教育只能自娱自乐。没有好的职业教育,多数企业只能吟唱“阳春白雪和者盖寡”老歌,只能哀叹年薪20万请不到一个好电焊工一类的悲歌。我国的很多国有企业曾经利用自己庞大的优质企业资源,兴办自己的技校和职工大学,做到真正的校企合作。后来在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中纷纷离开企业办学,走向政府公办的职业教育。一部分职业院校因各种原因没有离开企业,如今却成了一个历史的遗留问题而存在。相反,一些职业院校又纷纷转而投靠有良好实习实践教学资源的企业。
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大型国有企业,是我国海运和物流的龙头企业,分公司遍布全国和海外。该国有企业在湖北举办了一所有60年历史的航海学院,就业一直较好,其品牌和特色一直不错。每届毕业生并不多,按理说,其举办企业足以提供强大的海运和物流等对口就业岗位与实习资源。然而,由于企业效益下滑,多年来企业没有给予学校教育拨款,学校靠自给自足,还按企业管理模式给企业缴纳一定的利润,学校软硬件等条件多年没有改善,四处租赁校区,失去竞争优势,近年招生锐减,走向崩溃边缘。[2]在湖北还有另外两所大型国有企业兴办的高职学院,一所大量压缩社会招生,退回到以为企业培训为主的职工大学模式,另一所学院改变原来直接拨款给学校模式,转到以为企业培训换少量拨款,不足部分自己靠社会招生补足,也进入自给自足模式。总之,这类学校深受企业效益波动影响,国有企业办职业教育成收缩之势。按公办学院申请政府生均拨款未成功,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把学校剥离未果,按民办院校政策申请招生指标放开无门。国企办职教成了在“不公不民”的夹缝中生存的院校,对应该享受与其他高职教育同等待遇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据调查,这并不是湖北特例,同类国企办高职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困局。如果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浪潮中,不给予这类职业教育配套政策,如适当的生均拨款或相对灵活的招生政策,把举办企业的教育费和附加划转为对学校的投资,这类学校只能维持,没有与公办院校或民办院校竞争的优势。很多高职院校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都非常羡慕这些大型国有企业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企业资源,是学校实习实训就业“漂浮的校园”,但这些都并没有顺利地转变为国企办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学校和教职员工反而想脱离企业办学,有些企业也想剥离这种社会职能,形成“城外人想进去,城里人想出来”的尴尬局面。这算不算是一种国企资源浪费?逼其转向改革、另谋生路算不算一种折腾?对现有国企举办的职业院校就地改造成新兴模式办职教是不是一种可行的出路?这些值得我们深思。
二、国企举办高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家政策没有对国企办学倾斜
到目前为止,湖北的国企办职业院校联手申请获得政策扶植,改变“不公不民”的困局,没有突破性进展,仍然在各自找寻出路。譬如在湖北省范围内,湖北财政厅对公办高职学院每个学生给予1500元的生均补贴,并且1500元的额度有继续上调的可能性。大型企业所举办的高职学院却没有这个补贴,文件的意思是向举办者提出支持,很多大型国企本身经营情况不算太好,根本无暇顾及。对私立的高职学院湖北省对学费标准可以上浮,而企业办学却只能按照公办高职学院的标准收取,在办学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兴办的高职学院明显在经营上遇到的问题会更大。对教师的培训、访问学者的遴选、教学比赛、职称的评定方面,政策只扶持教育厅自己直属的学校,对企业办学没有太多支助政策,在教学条件和待遇各方面有差距的情况下,却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企业办学的教师和办学水平,这是非常不公平的。
(二)历史问题困扰国企引入民营资本
湖北省人民政府鄂政发〔2014〕51号文《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发不久,第十条对这一模式有相应的解释。加快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步伐,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3]然而到目前为止,中外运长航集团所做的先行先试改革,仍然停留在企业对企业,教育主管部门作为第三方并没有实质性政策调控红利释放给这类改革。其次,国有企业几十年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如资产处置等是职教改革的重大障碍之一,远非教育部门一家所能解决。再次,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的利益兴趣点难以真正统一,如果国企仍然抱着剥离办社会职能的甩包袱想法,一心只想用学校给企业带来利润,心思并不在办好职业教育上,接盘的民营企业将面临投资不断和政策不顺的双重压力。把混合制合作办成了“两个和尚抬水吃”的模式,恐怕蜜月期过后的结局就只能是民退国办或国退民有。 (三)专业设置延续所在企业产业结构,没有创新
很多企业所办的高职学院由原来的职工大学升格而成,所以在专业设置方面就延续了企业所在的行业方向。譬如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的主要专业群是航海和轮机方向,这与学校隶属的中外运长航集团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中外运长航集团原本就是中国最大的内河航运企业。武汉工程职业学院的主干专业是冶炼专业,其隶属武汉钢铁总公司。由于很多大型企业的发展并不是很景气,每年需要的员工并不多,加之这样的大型国企对新入职的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较高,高职文凭并不能成为其入职的最低标准。于是很多国企兴办高职的学生学习的专业过于集中,而就业并不能被企业所消化。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如果就业不景气,就会直接影响社会效益,影响招生吸引力,本身在办学不具备优势的情况下,招生缩减影响在校生规模,这会让这样的企业办学更加举步维艰。
(四)师资力量薄弱
企业办学的教师主要有三部分:原职工大学教师、企业内部调入和新招毕业生。高职教育在中国发展迅速,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设施逐步引入课堂。企业办学的一批老教师已经适应不了当前的高职教育。企业办学的教师待遇与公办学院比较有较大的差距,在新招大学毕业生方面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即使引进了有发展潜力的大学毕业生,随着其资历的提升,职称的提高,很多企业办学的年轻教师也会寻找其他的机会调入公办高职。在企业举办的高职学院里很容易见到师资断层,结构不合理,老教师和年轻新入职教师多,两极分化,而那些年富力强、职称高、学历高的教师很难见到。
(五)管理队伍缺乏高职教育经验
企业办高职存在双重的管理,一方面教学规范、招生、专业设置受到省教育厅的直接监督和领导,而另一方面却受到企业的严重干预,人事任命就是其中之一,国企举办高职的领导,尤其是校长、书记都是直接由企业任命,他们基本从企业的其他兄弟单位调入,虽然有着很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但是缺乏高职教育理念,只会以企业盈利的目的来经营高职学院,想得多的是如何控制成本,取得效益的最大化。高职教育应该把教书育人的公共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短时间的投机获利,很多国企办高职的校长考核机制过去简单,基本以学校安全作为唯一考核指标。
三、走出国企兴办高职困局的建议
(一)积极向政府申请、争取优惠办学政策
武汉地区类似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型企业兴办高职的学校还有几家,为了更好地获得政府的支持,这几家学校应该形成合力,领导之间多沟通,积极多方呼吁,向政府申请有利的办学政策。公办高职学院也为国家和所在地区培养了人才,积极承担了公益事业,理应获得政府部门的经费支持。除此之外,大型企业兴办的高职学院还要寻求其他的办学优惠政策来缓解当前的办学困境,如招生的数量、申请新专业的审批、教师的职称评审等。
(二)引入民营资本,提升办学活力
中外运长航集团举办的职业学院在山重水复中寻找柳暗花明,选择了试探性地进行国企民企合作办职业教育的新模式,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试探磨合中寻找新对策。2013年,中外运长航集团选择了与一家民营企业合作,双方合作期定位3年。因为很多政策的不明晰,在湖北从事这样的改革先例不多,这种尝试变得很有价值。民营企业投入巨资,改善校区,提高教工待遇,兴建现代化实验室,用企业制度的活力改变国有企业慵懒散沉珂,学校社会吸引力大增,无论是招生还是专业建设都有了突破性变革。合作后学校向原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大增,国有企业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学校品牌得以提升,学校呈现欣欣向荣局面。
(三)积极与区域经济互动
高职教育的特性就是服务区域经济,积极对接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大型国企不应该局限在企业内部设置专业,要调研市场、分析市场,为区域经济服务,这一方面体现了新办高中的初衷,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积极与企业互动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与区域产业的对接、专兼职师资的对接、教学过程的对接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等等。[4]武汉航海职业学院由于国际船员市场的萎缩,积极调整专业,缩小了海员等招生的比例,积极兴办物流相关专业,港口物流专业对接武汉新港,连锁物流专业对接武汉地区的快递和超市行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教学模式采取理论、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交替,进入企业专业到课堂,增加职业素质课程等,学生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学生在企业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和节奏,很多学生都得到了职位的提升。
(四)全面提升师资和办学水平
大型企业兴办高职学院确实存在很多内部和外部困难,但是面对复杂的形势,我们要意识到存在希望。国家和省政府多次提到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企业兴办高职学院必须学会自救,全面提升师资和办学水平,提升办学内涵,包括提升学校质量文化,优化教学管理理念、特色,创新信息管理机制,精简组织结构,制定发展战略,创立学校品牌。国企办学领导要对青年教师采取更多的人文关怀,对职称的评定和工资的调整要更多地倾斜。给予一些出外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多给年轻教师一些机会参与学校的管理,让他们有强烈的主人翁感,甘愿与学校的发展同舟共济。
(五)突破企业任命管理队伍,打造高效管理团队
国企办学应该减少对学校的干预,尤其是人事任命,一方面可以从其他学校引入“职业经理人”管理学校,可以选择一些高职学院的退居二线的校长来承担,另一方面可以从学校教师队伍中发掘、培养和任命。因为他们成长在学校,不仅熟悉学校,而且对学校有感情,愿意扎根在学校,学校的发展和个人的利益、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资源配置,打造分工合理、各自发挥特长的管理团队,通过设立合理的考核目标来对管理团队的工作进行评价,采取一定的薪酬激励,最终收益的将会是学校。[6]
综上所述,国企办职教历史悠久,问题累计不少,国企职教改革新政落地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协调多方,不能靠学校或企业单方来解决这一复杂问题。目前国企、民企和学校三方都有各自难言之隐,希望职业改革新形势能带给这个特殊的历史产物新活力与新方向,企业办学的高职学院不能自暴自弃,要积极提升办学水平,打造良好的社会美誉度,希望国企职教改革得到更多关注。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EB/OL].(2014-06-2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
[2] 胡跃进.武汉航院“亮”起来了[N].长江航运报,2013-09-13.
[3] 省政府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鄂政发〔2014〕51号)[EB/OL].http://gkml.hubei.gov.cn/auto5472/auto5473/201412/t20141202-594676.html.
[4] 朱重生.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与实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1.
[5] 钱兴,张春平.准确把握内涵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10):83-86.
[6] 李国春.高职院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5):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