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产量“九连增”背后

来源 :创新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aobi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农业部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作为全年粮食生产重头戏的秋粮,截至10月25日已收获10.1亿亩,完成种植面积的86.4%。从各地田间测产和实打实收情况看,丰收已成定局。加上夏粮和早稻,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九年增产。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粮食“九连增”将为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转变国内经济结构提供强劲支撑。
  在高起点、高基数之上,“九连增”是如何实现的?在气象灾害、生物灾害频发多发重发的情况下,在成本上升和国际市场波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粮食连年增产的支撑是什么?
  据专家分析,2004年以来,在经受了耕地和水资源约束“双紧”、气象灾害与生物灾害“双灾”、物化成本与人工成本“双涨”等多重考验下,粮食连年增产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盘点粮食生产“九连增”之路,与三个关键支撑密不可分。预计今年秋粮面积增加,长势均衡,穗数、粒重等产量要素看好,今年秋粮将继续增产。
  科技支撑,让种粮改变“靠天吃饭”
  江苏省水稻单产连续多年全国第一,省农委主任吴沛良说,一个重要原因是江苏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居全国首位。如今,江苏超过七成的稻麦生产实现精确定量栽培,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测土配方施肥主要环节全部实现数字化。
  我国粮食“九连增”的过程就是适用增产技术不断推广的过程。据测算,在生产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仅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到户率、到位率,粮食单产提高幅度可在10%以上。2011年,全国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425.4亿斤。
  “每一次品种更新都释放出巨大的增产能量。”玉米遗传育种专家戴景瑞说,8年来,我国玉米单产从640斤提高到764斤,品种的更新换代在玉米单产增加因素中占40%至50%的比重。良种对我国粮食作物增产的贡献率达到35%以上,通过实施种子工程,选育推广高产、优质、多抗品种,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5%。
  良种良肥不分家。配方肥可使粮食增产10%,肥料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起步于2005年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7年间由试点到普及,中央财政累计投入57亿元,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2亿亩以上,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农业县。
  农业机械是农业科技的物化载体。9年间,农机作业水平提高了22.5%,相当于过去30多年的总量。农机化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引发的增产效应也无处不在。在南方稻区,应用水稻机械插秧技术,平均每公顷能增产750斤以上,且作物抗倒伏性更好。
  科技是摆脱农业“靠天吃饭”的关键。随着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3.5%,比10年前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我国农业发展已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步入主要依靠科技的轨道。
  政策支撑,形成惠农长效机制
  秋收时节,黑龙江省大庆市种粮大户刘宏伟的2000亩玉米喜获丰收。“每亩能增收500多元,离不开国家的好政策。”
  刘宏伟说,“除了种粮补贴,膜下滴灌技术也能享受补贴。”
  几年来,惠农促粮的长效机制正在梯次构建。2004年起,国家对种粮农民开始粮食直补,同年还启动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2006年在取消农业税的同时,陆续增设了农资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国家还多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数据显示,实行粮食直补前,全国粮食种植面积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而从2004年起到2011年,粮食面积连年增加,共增长1000多万公顷,总产由8613亿斤增加到了11424亿斤。
  农业补贴和价格杠杆撬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则调动了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农业大县、经济小县、财政穷县”,这曾是全国的普遍情况。“不让抓粮食的地方吃亏。”在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之后,2005年以来,中央财政对产粮大县进行奖励补助,由最初的5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11亿元,累计安排奖励951亿元,1000多个产粮大县受益。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辟了农民合作的新机制,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问题,组织化提高了粮食产出。在黑龙江肇东市五里明现代农业示范区,2300户农户建立了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经营7万亩玉米。依靠统一经营,亩产稳定在2000斤,成为名副其实的吨粮田。
  几年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2004年的2626亿元快速增加到2011年的1万亿元左右,年均递增21%。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价格支持、直接补贴和一般服务支持等功能互补,综合补贴和专项补贴相结合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机制框架。
  投入支撑,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粮食生产经常面临干旱、洪涝、冰冻等灾害,立足抗灾夺丰收已成为粮食生产发展的常态。”中国农科院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梅旭荣说。我国把加强农业基础投入作为粮食稳产增产的关键措施。近年来,农田水利、土地整治等农田基础建设更加完善,夯实了粮食稳定增产的物质基础。
  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防灾减灾首先要做到主动避灾。甘肃省十年九旱,这些年探索出地膜集雨增温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使降雨利用率提高40%,平均增产25%至40%。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说,要加大政策、资金、科技等的支持力度,“十二五”期间力争使自然降水生产效率提高10%以上,实现对抗性农业向适应性农业的转变。
  农业部门与气象、水利等部门建立了紧密的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分析会商灾害影响,适时发布预警信息,把握了农业防灾抗灾的主动权。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评估服务系统,开展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全国800个产粮大县光、温、水资源与气候生产潜力分析。
  今夏针对黏虫大批侵蚀玉米而开展的一场“虫口夺粮”攻坚战让人记忆犹新。参与此次黏虫防治的中国农科院迁飞害虫实验室研究员罗礼智说,玉米黏虫得到及时防治,病虫害统防统治功不可没。通过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病虫防治作业效率可提高5倍以上,农药用量可减少20%以上,增产增效作用显著。   “水”如何成为全国粮食“九连增”的“功臣”?
  今年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农业部10月23日宣布,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九年增产。近日,水利部组织的“兴水利保丰收”中央媒体记者采访团赴黑龙江、湖北、安徽,深入田间地头看秋粮、问收成。
  “有收无收在于水”。今年我国粮食再次获得大丰收,在实现粮食“九连增”的背后,是快速发展的农田水利设施为亿万农民旱涝保收撑起一把把保护伞,是广大水利工作者用贴心的服务让粮食持续增产增收成为现实。
  抗旱保粮,水利工程彰显兴利减灾巨大作用
  潘祥树是湖北省随州市万福店乡凤凰山村的水稻种植大户。“今年4月到8月一直天旱,插秧的时候一滴雨没下。”他说,“要是在过去肯定又是灾年,现在即便受旱,渠里有水,塘里有水,庄稼随时能浇水,种田人心里吃了定心丸,种啥也都能丰收。”
  今年的粮食丰收来之不易。去冬以来,我国一些地区降雨偏少,特别是黄准大部降雨偏少,部分耕地出现了无法播种、出苗不齐或苗小苗弱的现象,旱情高峰期全国耕地受旱面积一度达到8142万亩。
  抗大旱、保丰收,上下齐心,共同努力。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抗旱工作。中央领导对抗旱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部署抗旱工作。国家防总、水利部高度重视抗旱工作,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多次主持召开会商会,对抗旱工作及时做出部署。国家防总密切监视旱情发展变化,先后派出16个工作组深入云南、四川、湖北等重旱地区协助指导抗旱工作,科学调度长江三峡、汉江丹江、小浪底等骨干水利工程,有效蓄洪滞洪削峰错峰,实现防洪减灾与抗旱供水的共赢。并先后协调财政部下达中央抗旱经费8.2亿元,支持旱区开展抗旱工作。
  旱区各地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抗旱保种、抗旱保苗。黑龙江省抓住春耕前有利时机,积极开展打井修塘、架设临时泵站等抗旱水源工程建设,保证春灌用水。湖北省及时组织抗旱水源摸底调查,并协调邻省,跨省提引水库水源,提前储备抗旱水源。安徽省把调配水源、加大供给作为抗旱灌溉的重点,各大灌区强化引、提、抽等措施,加大供水力度。在淠史杭史河灌区抗旱紧张时期,通过动用梅山水库部分死库容进行灌溉,保障受旱农作物得到及时浇灌。
  有无工程两个样。越是大旱,水利工程的兴利减灾作用越明显。为应对今年旱情的困扰,多年建成的大中小型水库和灌区,以及水窖、水池、泵站、塘坝、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水库、塘坝等超前蓄水,灌区、泵站、调水工程等开足马力,为抗旱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一组组数据印证了水利工程的巨大兴利减灾作用:今年以来,全国累计抗旱浇地2亿亩次,确保了夏粮连续九年丰收,为夺取全国粮食“九连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国家防总监测,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水利工程蓄水总量比多年同期偏多或持平,蓄水情况总体较好,预计今年冬麦主产区大部秋播和南方秋冬种用水有保障。
  夯实基础,大兴农田水利强壮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
  秋收正忙,在安徽省六安市,新一轮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已经掀起高潮,病险水库加固、干渠清淤整治、塘坝开挖扩建、泵站更新改造等兴修水利现场随处可见。
  近年来,中央坚持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特别是2011年,中央明确提出,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推动农田水利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安徽、湖北等省以塘堰整治、沟渠清淤为建设重点,持续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湖北省随县厉山镇灯塔、联群村地处封江水库灌区尾水,由于渠道年久淤积,部分农田只能采取泵提、车驮取水下秧。国家小农水重点县工程实施后,完成了末级两级渠系的硬化工程,减少了水的渗透率,尤其在今年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年,依然取得了丰收。农民深有感叹地说:“以前下秧等雨,吃饭靠天,现在只靠小农水工程就行了!”
  从2002年到2011年,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累计投入303亿元,支持各地开展小农水工程建设。截至2011年,全国维修改造塘坝5.3万处,新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18.6万处,整治渠道36.4万公里,新建及维修各类渠系建筑物139万多处,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38多亿斤。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核心在灌区。”占全国耕地面积49%的灌区,生产了约占全国总量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特别是大型灌区,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力军。
  淠史杭灌区始建于1958年,有效灌溉面积突破1000万亩,是新中国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也是全国唯一跨省的特大型灌区。由于土法上马,投入不足,灌区工程老损率达50%左右。通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年节约农业灌溉用水2.5亿立方米。2012年实灌面积达到1056万亩,全灌区水稻产量约520万吨,实现大旱之年灌区粮食增产。
  截至2011年底,全国纳入规划的434处大型灌区已有110处完成投资。通过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新增、恢复有效灌溉面积19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9700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60亿公斤,年新增节水能力163亿立方米。
  “过去用小白龙漫灌,一亩玉米收成七八百斤,今年上了大喷灌,亩产一千五六百斤,不仅增产七八百斤,而且成色好,买价也高。”黑龙江安达市升平镇新建村村民张玉成说起节水灌溉滔滔不绝。
  储粮于仓一吃就光,储粮于田受益万年。“继续保持粮食稳产丰收,必须把发展节水灌溉作为一项根本性措施来抓。”这是水利给出的解决之道。
  广袤的东北平原被誉为“中华大粮仓”,稻田连成片,玉米排成行,土豆个头大,大豆闪金黄。这一派丰收年景背后,是高效又节水的水利措施发挥的巨大作用。
  2012年年初,我国启动在东北四省区实施“节水增粮行动”,计划用四年时间,总投入380亿元,发展38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有力推动了东北、西北、华北等重点地区以及全国高效节水灌溉的加速发展。
  大田作物膜下滴灌遍布黑土地,大型喷灌机组灌溉在田间洒下道道彩虹。节水、增产、增效,数字是最好的佐证:据水利部统计,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由2002年的2.79亿亩增加到2011年的4.38亿亩。农田灌溉系数由0.43提高到0.51,亩均灌溉用水量由403立方米下降到367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占全社会用水的比例由61.4%以上降低到55%左右。连续30多年灌溉用水总量保持零增长。
  节水灌溉滋润了希望的田野,也滋润了群众的心田。
  管好工程,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周富祥是湖北省随州市万福店乡凤凰山村枯树垸40户村民推选的管水员,负责六口堰塘的管护和灌溉用水分配。农忙时节,他按照先边后中的分水方案,公平合理分配水量,闲时带领村民工投劳清淤扩塘、整治坝埂,使周边500亩稻田旱涝保收。
  工程建得好,还要管得好。由于不少地方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线断、网破、人散,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管理主体缺位,致使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处于“政府管不到、集体管不好、群众管不了”的局面。农村水利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十分突出。
  2012年,水利部与中央编办、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公益属性。要求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位,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进一步强化其公益性职能;建立完善财政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补贴机制;支持各地成立各级抗旱服务队,引导各地通过定向补贴等方式,鼓励学校、科研单位及专业水利公司为农民提供水利专业服务,保证水利工程“建得起、管得好、长受益”。
  如今,在广袤的农村,农民自觉投工投劳维修堰塘、水库、渠道,把干水利当作自己家的事来做,不但填补了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主体的缺位,还担负着受益区内水量分配、水费收取、水事纠纷调解、末级渠系建设与管护等重任,有效破解了农田水利管理“最后一公里”难题。
  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基层水利站2.7万个,组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7.8万多个,管理灌溉面积2.4亿多亩,建成各级抗旱服务队等专业化服务队伍1.4万支,初步建成了社会化抗旱服务网络,为农村水利建设管理提供了保障。
  水利命脉保粮食安全,“藏粮于田”筑千秋基业。随着一大批大型灌区的改造建设,新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形成,高效节水灌溉等一项项有效措施的实施,我国的粮食根基更加稳固。
其他文献
6月5日,正值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期间,王健林在北京签署了一份在俄罗斯投资高达25亿至30亿美元的意向协议书。万达集团将联合中国泛海控股集团(以下简称“泛海”)计划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北高加素或俄罗斯其他地区建设大型文化、旅游和商业的综合设施,目前该投资意向书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和外交部。但这并不是万达集团走出国门的第一笔巨额投资。早在5月21日,万达集团宣布将斥资31亿美元,(并购交易总额26亿美元,
期刊
“人生须走崎岖路,平坦路上无英豪;做开创性的科学事业,往往是得不到大多数人理解的,而获得世人的赞颂是在事业成功之时;人才难得,人才发光的环境更难得;才能犹如一张支票,要兑现才有价值。”这是广州巍峰矿产应用研究所所长古菊云的人生格言。  古菊云,教授、高级工程师,1936年10月生于广东五华。1960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早年留校任教,后调广东有色金属地质勘察局工作,现为广州巍峰矿产应用研究所所长。
期刊
毕伟,原名毕占信,出身于中医世家,中医学教授。现任华溪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华溪美容院院长及区政协委员。1995年,毕伟自主创建了华溪中医药研究院、华溪美容院、华溪玉容中医中药研究所、华溪酒厂、华溪食品厂等企业,在全国有千余家的连锁机构,业务遍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及海外一些国家与地区。曾获“当代最具影响力企业家”、“世界杰出华人”等荣誉。  苦心钻研守卫健康  毕伟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便对医学充满了
期刊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对民族医药探索的成果,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蕴含着非常宝贵的科学内涵,值得现代医药学深入研究。当今,世界人口剧增,环境污染严重,野生植物药材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条件也受到了严重破坏,自然生态中的药材已十分有限,远远未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林忠平表示,如果提倡到自然条件较好的深山老林采集草药,势必会加快中草药资源的濒危和灭绝。因此,人工栽培便成了中草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之路。而在此同时,应该重
期刊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中生产垃圾、生活垃圾的产量越来越大,垃圾处理问题已成为困扰全球城市发展的难点。一般废弃物多夹杂有PVC塑料,一经焚化处理,将会产生危害人体的戴奥辛,此物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一时间,如何处理戴奥辛一直是工业生产中的难题,也成了世界各地科学家致力研究的课题之一。  著名发明家、三誉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坤树,独辟蹊径,开拓创新,发现奈米热触媒可有效便捷地抑制
期刊
白春英,1970年出生于内蒙古(蒙古族)。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日本岐阜大学医学系,2008年3月获医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白春英回到家乡内蒙古,于2008年9月经人才引进来到了赤峰学院医学院任分子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目前在赤峰学院医学院承担《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医用生物学》及公选课《常见遗传病的特征及分子基础》等教学工作。  白春英非常热爱教育事业,毕业后便一心投入到教研事业当中。她始
期刊
向来以远见著称的万达集团,凭借其过人的战略野心与执行力,正在全力构建其全产业帝国的梦想:万达院线冲刺IPO(首次公开募股)、收购国际大型影院AMC、每年新开15家百货店、星级酒店快速扩张、旅游产业风生水起……  然而,与全产业链布局相伴相生的,还有难以预知的风险和挑战。近日,《创新时代》特邀请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赵丽燕作客“独家策划”栏目,就万达集团重金并购AMC能否盈利、“万千百货”更名为“万达
期刊
NO1  一种野生山核桃嫁接技术  专利权人:陈光华  专利号:201110236874.3  专利简介:  该技术选用野生山核桃或麻柳为砧木,砧木断口削成斜面,斜面高的一面上端削去3—5cm长的外皮呈“V”字型,接穗枝条削去向芽方的外皮,拨开砧木“V”字型肉质皮层,使肉质皮层与木质部分离,将接穗斜面向内紧靠砧木的木质部,从上而下插入,再用农用地膜从砧木和接穗枝接口处套满砧木锯口,露出接穗枝,扎紧
期刊
在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优秀项目對接会上,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促进中心从专家筛选的几百项优秀发明项目中又精心挑选了31个项目汇编成册提供给与会者,同时邀请了其中8位发明人或合作者现场介绍项目的显著创新点、应用前景、期望的合作方式等,从本期起,本刊特从中遴选有代表性的发明项目予以展示。  NO1 环保型纳米水溶性(非油)系列轧制润滑油  发明人:张洪民  发明人简介:  张洪民大专学历,高工,非油润滑
期刊
“如果你是一条狗,把另一条狗的叫声当作狮子吼是一件可耻的事,你可能因此失去一个朋友;但是将一声狮子吼当作一声狗吠,则可能要了你的命。”  从很早开始,科学家们就知道,人们对危险的恐惧和对奖励的期盼会长久地改变我们的大脑。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我们总是不断地从或好或坏的经历中学习、成长,并获得宝贵的经验与教训,而那些厄运与好运所教会我们的事情,常常也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异常关键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