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的头20年,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和进展令人瞩目:2006年,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跃居世界首位;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增加值跃居世界第一;2017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以及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
但毋庸讳言,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在许多领域和层面,距离世界水平、世界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些差距如果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加以弥补、完善和提高,将成为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掣肘。
对今天的中国而言,“融入”仍然“在路上”。
2001年是中国融入世界的一个里程碑式年份: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第143个成员。从1986年7月10日提交“复关”申请到成功“入世”,中国走过了漫长的15年。
“入世”促使中国加快国内市场化进程,并以较快速度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中国产品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大门。同时,“入世”还促使中国在市场规则、贸易规则、经济管理体制等方面进一步与世界接轨,有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在全球经济事务中为发展中国家谋取更多的利益。
当然,“入世”也促使中国不得不进一步敞开国门,令当时尚十分虚弱的许多产业、领域受到冲击和挑战。
正如2018年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白皮书中所概括的,自“入世”以来,中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所获得的经济成就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加入WTO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体系的标志,是中国全面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环节。毋庸讳言,搭上WTO这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车”,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但中国并不仅仅是“WTO快车”的乘客,同时也是这趟全球经济“快车”的乘务员之一。中国需要世界,但WTO和世界同样需要中国。中國经济的发展、在全球经济版图中权重的上升,不仅满足了全球众多国家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也创造了更多产品、原材料、知识产权和服务的需求,促进了全球经济的良性循环。可以负责任地说,中国不仅是WTO和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也是WTO最重要的贡献者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正掀起反对帝国主义和争取独立斗争的非洲国家提供了热情的支持和帮助,并在自身也不宽裕的年代给予力所能及的各种援助。
进入21世纪,中国和非洲同样面临开放、发展和“融入世界”的新挑战,面临如何选择发展模式和方向的问题。传统的中非友好合作关系,需要用一种崭新的、互惠互利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模式来更新换代。2006年11月3日,第一届中非合作论坛首脑峰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峰会提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目标,勾勒出新世纪中非全方位合作的蓝图,意义重大。
非洲地大物博,但基础设施落后,中国对非洲基础设施的投资,为非洲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后劲,而这些基础设施的提升,也有利于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开发,中非之间形成了独特、双赢的“自循环”。
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但中国和非洲国家普遍“风景这边独好”;2009年,中国首次成为非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到2019年,中非进出口贸易总额高达2068.32亿美元。
同样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令各国深切感受到“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充分协调、合作应对全球性危机”的重要性,认识到必须尽快建立这样一个框架和机制。正是在这种共识下,2008年11月,首届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举办,来自20个工业化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重要国际组织的领导人济济一堂,讨论如何合作以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防止全球金融体系崩溃。翌年,G20正式取代G8(八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
G20机制的形成和确立,标志着二战结束以来西方工业化国家主导全球治理的模式,历史性地被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协商治理的新模式所替代,标志着中国在世界经济、金融领域也开始掌握一些“核心制度性话语权”。
中国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另一个里程碑,是“金砖”概念的推出。2009年6月16日,首届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领导人峰会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召开,“金砖”机制正式诞生。
“金砖”概念的提出,以及它被各国逐渐重视、认同,是世界经济格局重新改组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努力和前景历史性地得到普遍认同的重大事件。
正如许多观察家所指出的,尽管“金砖”(2011年起南非加入,“金砖四国”变成五国)机制尚有许多不足,各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也存在各自的问题,但在第一个“金色十年”里,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国家,其经济增长势头令全球瞩目;而它们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正转化为更大的地缘政治影响力,深刻地影响着当今和未来世界格局。
2008年8月8日至24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北京圆满举办。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夏季奥运会,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所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国际体育赛事,对促进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有着重大意义。
从1991年中国以“开放的中国盼奥运”为口号,首次递交举办2000年夏季奥运会申请,到2001年7月13日成功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中国付出了10年努力。在北京奥运会上,来自全球204个国家和地区的11438名运动员奋勇拼搏,共计打破132项奥运会纪录和43项世界纪录,各国政要和各界知名人士出席开闭幕式。北京奥运会被公认为“举办最成功的奥运会”之一,成为日后评价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举办的“标准模板”。
通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中国向世人展现了改革开放后旺盛的国力、充分的自信和强大周密的组织能力,中国“不仅是世界大国,也是世界强国”日渐成为国际共识。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10月,习近平主席出访印尼,又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将之概括为“一带一路”倡议。
为配合“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政府自2013年起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2014年成立“丝路基金”,2017年5月14日—15日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截至2020年5月,中国已与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总计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参与国家遍布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
“一带一路”倡议是当代首个由中国提出并主导的跨国经济带,为各国探索在新形势下新的合作方式开辟了道路,体现了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的决心。
(摘自七一网七一客户端/《新周刊》)
但毋庸讳言,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在许多领域和层面,距离世界水平、世界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些差距如果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加以弥补、完善和提高,将成为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掣肘。
对今天的中国而言,“融入”仍然“在路上”。
拥抱全球化:从WTO说起
2001年是中国融入世界的一个里程碑式年份: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第143个成员。从1986年7月10日提交“复关”申请到成功“入世”,中国走过了漫长的15年。
“入世”促使中国加快国内市场化进程,并以较快速度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中国产品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大门。同时,“入世”还促使中国在市场规则、贸易规则、经济管理体制等方面进一步与世界接轨,有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在全球经济事务中为发展中国家谋取更多的利益。
当然,“入世”也促使中国不得不进一步敞开国门,令当时尚十分虚弱的许多产业、领域受到冲击和挑战。
正如2018年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白皮书中所概括的,自“入世”以来,中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所获得的经济成就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加入WTO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体系的标志,是中国全面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环节。毋庸讳言,搭上WTO这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车”,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但中国并不仅仅是“WTO快车”的乘客,同时也是这趟全球经济“快车”的乘务员之一。中国需要世界,但WTO和世界同样需要中国。中國经济的发展、在全球经济版图中权重的上升,不仅满足了全球众多国家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也创造了更多产品、原材料、知识产权和服务的需求,促进了全球经济的良性循环。可以负责任地说,中国不仅是WTO和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也是WTO最重要的贡献者之一。
参与全球治理:中非合作论坛·G20·金砖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正掀起反对帝国主义和争取独立斗争的非洲国家提供了热情的支持和帮助,并在自身也不宽裕的年代给予力所能及的各种援助。
进入21世纪,中国和非洲同样面临开放、发展和“融入世界”的新挑战,面临如何选择发展模式和方向的问题。传统的中非友好合作关系,需要用一种崭新的、互惠互利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模式来更新换代。2006年11月3日,第一届中非合作论坛首脑峰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峰会提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目标,勾勒出新世纪中非全方位合作的蓝图,意义重大。
非洲地大物博,但基础设施落后,中国对非洲基础设施的投资,为非洲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后劲,而这些基础设施的提升,也有利于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开发,中非之间形成了独特、双赢的“自循环”。
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但中国和非洲国家普遍“风景这边独好”;2009年,中国首次成为非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到2019年,中非进出口贸易总额高达2068.32亿美元。
同样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令各国深切感受到“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充分协调、合作应对全球性危机”的重要性,认识到必须尽快建立这样一个框架和机制。正是在这种共识下,2008年11月,首届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举办,来自20个工业化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重要国际组织的领导人济济一堂,讨论如何合作以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防止全球金融体系崩溃。翌年,G20正式取代G8(八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
G20机制的形成和确立,标志着二战结束以来西方工业化国家主导全球治理的模式,历史性地被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协商治理的新模式所替代,标志着中国在世界经济、金融领域也开始掌握一些“核心制度性话语权”。
中国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另一个里程碑,是“金砖”概念的推出。2009年6月16日,首届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领导人峰会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召开,“金砖”机制正式诞生。
“金砖”概念的提出,以及它被各国逐渐重视、认同,是世界经济格局重新改组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努力和前景历史性地得到普遍认同的重大事件。
正如许多观察家所指出的,尽管“金砖”(2011年起南非加入,“金砖四国”变成五国)机制尚有许多不足,各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也存在各自的问题,但在第一个“金色十年”里,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国家,其经济增长势头令全球瞩目;而它们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正转化为更大的地缘政治影响力,深刻地影响着当今和未来世界格局。
体育无国界:北京奥运会
2008年8月8日至24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北京圆满举办。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夏季奥运会,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所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国际体育赛事,对促进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有着重大意义。
从1991年中国以“开放的中国盼奥运”为口号,首次递交举办2000年夏季奥运会申请,到2001年7月13日成功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中国付出了10年努力。在北京奥运会上,来自全球204个国家和地区的11438名运动员奋勇拼搏,共计打破132项奥运会纪录和43项世界纪录,各国政要和各界知名人士出席开闭幕式。北京奥运会被公认为“举办最成功的奥运会”之一,成为日后评价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举办的“标准模板”。
通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中国向世人展现了改革开放后旺盛的国力、充分的自信和强大周密的组织能力,中国“不仅是世界大国,也是世界强国”日渐成为国际共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带一路”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10月,习近平主席出访印尼,又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将之概括为“一带一路”倡议。
为配合“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政府自2013年起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2014年成立“丝路基金”,2017年5月14日—15日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截至2020年5月,中国已与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总计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参与国家遍布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
“一带一路”倡议是当代首个由中国提出并主导的跨国经济带,为各国探索在新形势下新的合作方式开辟了道路,体现了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的决心。
(摘自七一网七一客户端/《新周刊》)